鲁迅研究大纲
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考试大纲
二、独特的“人格视角”:1.对人格状况的思考和揭示;2.对中国当时最为重要的两类社会力量(知识分子、农民)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人格类型的揭示和追踪。
三、忧愤深广的精神意蕴;1.创作中所蕴含的忧愤深广的思想容量。
2.分析《狂人日记》: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一个既有狂人兵力特征又有反封建战士气质的独特形象,对旧家族制度,礼教的弊害进行了深刻揭露。鲁迅在书中借狂人之口说出中国封建社会全部历史的秘密是“吃人”,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个真理。
研究报告 鲁迅
研究报告鲁迅《鲁迅研究报告》一、引言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字矛盾,字豫才。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本报告将就鲁迅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
二、鲁迅的生平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早年就读于绍兴的名校杨树坞书院。
后来他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医科大学。
在日本期间,鲁迅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启发,对于现代文学和社会问题产生了兴趣。
他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如新文化运动等。
回国后,鲁迅担任了北京大学教席,并开始了他的文学事业。
他以鲁迅为笔名,开始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杂文,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论文章。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尖锐批评封建统治、呼吁自由和民主为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题材和现代化意识,对于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
他反对传统封建社会的束缚和思想的僵化,主张民主、科学、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他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了激进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
鲁迅强调底层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主张革命和社会进步。
鲁迅的思想还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
他对儒家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它们是封建统治的工具,使人民陷入黑暗和愚昧之中。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四、鲁迅的影响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呼吁民主自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鲁迅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现代文学形式和主题的多样化。
同时,鲁迅的文化批判也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反思。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批评以及对科学、民主的倡导,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觉醒起到了积极作用。
鲁迅的思想也对于中国的文化传媒和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
辽宁汉语言文学07565自考鲁迅研究复习大纲
辽宁汉语言文学07565自考鲁迅研究复习大纲第一篇:辽宁汉语言文学07565自考鲁迅研究复习大纲辽宁汉语言文学07565自考鲁迅研究复习大纲1童少年时期对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文化封建教育的批判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的《二十四孝》极为不满(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对封建家长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对迷信、封建落后的陋习的不满。
后来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南京求学时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依照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规律发展着、严复结合当时的中华民族危亡的客观情势,由此发出“学习西方,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救国思想。
鲁迅接受了这一观点: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
这就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而特别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
3日本留学时期思想经历在哲学上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扬人物内在精神,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宣扬主观唯心主义与唯意志论的看法(暂时迷误)个性解放毕竟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却建立在革命民主主义场上,与尼采不同。
4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思想状况对辛亥革命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并没有单纯地沉湎于忧愤之中,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①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
②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久性③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辛亥之后,**不止)缅怀古代先贤。
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重视反抗精神。
(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积累了充足的资料。
从学术意义上看。
也给研究中国字体史和文学史做了必要的准备)5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就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向封建主义。
揭露“吃人”的本质,并根本否定。
《鲁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鲁迅研究一课,更确切地说,鲁迅小说研究一课主要选取文学研究为主、兼及多种研究方法、以对单篇小说的细读来帮助学生把握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在鲁迅小说研究中的文学感受力和文学分析力,使学生对鲁迅小说的文学世界有一个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并能借助文学研究方法对鲁迅的文学世界进行专业性的文学研究。
本课程应指定学生有计划的阅读鲁迅小说和小说艺术理论著作,探讨鲁迅小说为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
2.设计思路:本课程通过对鲁迅小说的单篇解读,引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解读思想家型的小说家鲁迅小说的形式和意义,包括主题、结构、语言、人称、修辞方式、隐喻方式各种形式探索和意义探索,从而在文学史视阈下重评鲁迅小说的经典性。
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鲁迅形象的历史演变、鲁迅小说的形式探索和鲁迅小说的意义探索。
这三部分相互联系,鲁迅形象是历史变化中的鲁迅,鲁迅小说形式探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形式实验,鲁迅小说的意义探索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母题。
因此,鲁迅小说具有经典性。
鲁迅形象梳理是研究鲁迅小说的逻辑起点。
本课程根据鲁迅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形- 1 -象进行梳理,既承认鲁迅形象的基本面——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又承认鲁迅形象的丰富性和变化性。
鲁迅小说形式研究是研究鲁迅小说的形式构成、形成探索。
其中包括人称选取、人物形象塑造、结构设计、情节编排、语言风格、修辞方式等多方面形式要素。
在形式上不重复自身,“几乎一篇一个新形式”,是鲁迅小说的主要形式特征。
鲁迅小说意义研究与形式研究是一体关系。
其中包括主题类型、思想构成、鲁迅的文学观等问题。
在意义上不断反思自身,是鲁迅作为真的知识者的主要思想特征。
二、课程目标鲁迅研究一课作为中文专业大二年级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鲁迅研究 教学大纲
鲁迅研究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70145Z10
课程名称(中/英文):鲁迅研究/ Research on Lu Xu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教材、教学参考书:《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宏观系统地梳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深入解读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意蕴和艺术成就,探讨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理论教学和课内外拓展并重,将宏观的生平和思想分析与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对鲁迅的思想发展和文学成就进行系统整体地把握。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无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0812)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 、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 、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 、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 的觉醒。
研究报告 鲁迅
研究报告鲁迅《鲁迅研究报告》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文化评论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扎实的写作技巧,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将从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作品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境贫寒。
他曾就读于日本名门学府东京裕仁中学和日本帝国大学医学系。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领悟到了殖民压迫和封建统治对于中国的摧残。
1918年,他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山之作,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批判意义。
鲁迅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始终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他认为,中国的振兴需要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文化革命,才能摆脱危机和羞辱。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文明和科学知识,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小说《药》、《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作品,通过对底层人民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痛苦呼声。
他的散文《故乡》、《热风》、《华盖集》等作品,则展现了他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思考和热爱。
鲁迅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杂文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杂文《狗的生活》、《宰相刘罗锅》等作品,点明了社会的弊病和愚昧。
他的文化评论《中国小说史略》、《中西文化关系论》等著作,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深刻洞见。
他还大量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赋予了丰富的文学资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和引路人,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精神和思想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
总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批判,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鲁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二000年四月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鲁迅研究”是一门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的作家研究科目,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在文化领域中,对中华民族新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十分丰富的思想和文学遗产。
继承鲁迅精神,学习鲁迅的创作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和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文学研究的能力,这是设置“鲁迅研究”课目的要求。
二、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一)本课程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两门课程考试合格的基础上设置的,考生对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一般情况及某些重要作品,已有所了解。
本大纲要求对鲁迅的思想、小说、杂文及散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二)自学要重视阅读鲁迅的原著,要求通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杂文全篇》(上篇、下篇,王得后、钱理群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等著作。
对重要篇目应精读,仔细领会。
(三)在阅读鲁迅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深入思考和研究问题,写一些心得体会。
(四)适当阅读有关鲁迅研究的一些专著和论文,了解鲁迅研究的状况,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大纲内容(一)鲁迅研究概况。
建国前的鲁迅研究概况,建国后的鲁迅研究概况和鲁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二)鲁迅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
鲁迅一生的主要经历。
鲁迅参加的重大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和思想论争。
(2)早期思想。
南京的求学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
青年爱国者。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的影响受个性主义和尼采思想的影响。
精神革命和改造国民性思想和形成及其特点。
(3)思想发展。
思想发展的特点。
思想发展的历程。
十月革命的影响。
“五四”高潮时期的“呐喊”。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一)领会1.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鲁迅认为,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选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形成了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人的现代化3.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
(二)理解、运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一页,他重视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对今人也有所启发;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今人提供了一种参照.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于破旧立新,树起了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补充:1。
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
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同时与此相联系,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
鲁迅作品研究资料
?
矛盾三: 个人的独立性与群体的作用 性之间的冲突。 鲁迅把个人的独立性奉为根 本。 统治者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 制造愚民,那相反的力量当然只 能存在于清醒的个人。
2018/10/25 32
极端珍惜个人的独立性,使鲁 迅对参加团体活动抱着相当谨慎 的态度。 1925年春末,在回答许广平 关于参加国民党的询问时,他这 样说:“如果思想自由,特立独 行,便不相宜。如能牺牲若干自 己的意见,就可以。”
2018/10/25 55
五、“寻求别样的人生” 其实是鲁迅孕育心中已久的追 求,这可以构成鲁迅的一种自 我的生命意义,同时也可以理 解为他思想的一种动力,于是 这也必然注定了他一生灵魂求 索的苦难。
2018/10/25 56
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 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 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 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 取‚新的生命‛的意思……所 以只谓之《新生》
2018/10/25 41
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 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 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 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便是枭蛇鬼 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是我的 真朋友。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 就是我一个人也行。
2018/10/25 42
矛盾五:相信青年与怀疑青年 一方面鲁迅相信青年是推 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理论 的),另一方面他亲眼看到的 是令人失望的青年,以及他们 的背叛(现实的)。
份和主观心境的矛盾。
2018/10/25 37
他的启蒙战土的客观身份, 要求他努力去说服自己,不但在 整体上尊人民的命,还要在具体 的斗争中听团体的令;在实际行 动中尽量和别人取同一步骤。但 这并不等于他内心就没有踌躇。 一旦处境趋于恶化,这踌躇还日 渐增强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鲁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
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
自19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不必要的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出现过某些关于鲁迅的曲说。
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基本课题进行探讨,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文学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鲁迅所处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作品的基本情况。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 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
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
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
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
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
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
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六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
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方略的创造性思考----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1907年)、地点(日本);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内容(教材p7);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文化偏至论》及原文(教材p7引文)鲁迅反拨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言论(p4)。
理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教材p1引言);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借鉴西方民主精神,“尊个性而张精神”,使中国人“致人性于全”,个性在封建统治下获得解放)、“立人”的目的(通过“立人去实现“立国”);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教材p11第三段);应用: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p12第三节内容)。
第二章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复杂性(暂从略)第三章“五四”时期鲁迅的道德重建工作(次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p39)。
理解:《狂人日记》的意义(p34文学意义、思想意义、道德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p38第一段、p39末段)。
第四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提出国民性问题的时间(1902年)、地点(日本);许寿裳是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国民性即民族性);鲁迅研究中国国民性是以揭发缺点为主,目的是为引起反省,力求变革。
他批评的国民性痼疾主要是:卑怯性格、面子观念、看客心理、二重思想、一盘散沙、散漫作风、,以及“十景病”、“健忘症”、“包围术”等;鲁迅后期又发现所谓“现代文明”社会养鱼出来的“新”的国民劣根性,如“小市民习气”、“卑劣的资产阶级心理”等;鲁迅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国民性思想。
理解: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本章引言);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p61第五节第一段);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第一节);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p65)。
应用: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六节: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促使鲁迅确定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促使鲁迅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一般)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是第四章第四节内容的延伸。
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出自《写在<坟>后面》。
理解:正视现实是制约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
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美国人史密斯著《中国人的特性》(亦譯《中国人气质》)。
第七章鲁迅与中西文化的纵横关系(一般)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的艺术思维凝聚着中西文化的结晶;理解:鲁迅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双重任务(p94);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两个系统(p103)。
第八章拥抱两极的选择――鲁迅的科学的文艺论(次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第一节内容);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观(p108)。
理解:鲁迅对左翼文学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文艺观的反拨、批评(第二节)。
鲁迅关于文学大众化的观点(p123);鲁迅的美学观(p124)。
第九章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塑造的假道学典型(《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理解: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p127第一节第一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p128末段)。
祥林嫂形象简析(旧社会贫苦农村妇女典型,性格善良勤劳,但迷信不觉悟);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描写社会的冷酷现实,乃是为了揭示国民劣根性是滞缓中国人解放的主要思想障碍);应用: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p146);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p160)。
第十章《故事新编》的文化底蕴(次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小说艺术的变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本集主要作品《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的内容;《故事新编》是以新的现代的手法树处理历史题材而充满着“新”的意义的文本,与《呐喊》、《彷徨》一样,显示了超绝的艺术创造力,更显示出鲁迅小说的艺术变形力。
理解:《故事新编》以历史为镜子对照现实的深刻批判性(第一节)第十一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构思方式、心理活动描写、潜意识刻画、小说的抒情性、哲理性、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等;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白描”、“画眼睛”的艺术手法、意境的制造、风俗画的描写等。
理解: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p172~173);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p180第二段)。
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p181)。
第十二章鲁迅杂文“人文化成”的思想命题(次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是杂文;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杂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之节烈观》是批判夫权思想的杂文;《我们现在怎么样做父亲》旨在批判父权思想;《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
第十三章“择取中国的遗产”和“采用外国的良规”(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热风》是鲁迅第一部杂文集。
理解:《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特点:明朗有力的思想特点,明快晓畅的艺术特点;相对于《热风》时期,《华盖集》时期的杂文,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则开始形成独特的鲁迅式的杂文风格;鲁迅杂文主要的艺术形式:随感录式杂文、小品随笔式杂文、寓言体杂文、书信体日记体杂文、论说体杂文、抒情散文体杂文。
应用: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