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传统文化这所书院的环境:古典静雅而又温润厚重
传统文化这所书院的环境:古典静雅而又温润厚重导语敬德书院是海淀区政府主办的以服务海淀中小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研修基地,不仅为求学者提供了静修儒学道义的环境,而且提供了安顿精神辨明义理的问学道场。
古典静雅的自然环境传统书院多位于环境清幽的山林中,以此为求学者提供静修儒学道义之处。
敬德书院的自然环境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特点。
1.林木葱茏鸟鸣山幽的自然风光书院地处海淀北部,鹫峰南麓,本身远离市区,林木众多,环境清幽。
书院外有九棵国槐,都属于树龄在300到499年的二级古树,书院将其设置护栏保护。
国槐,古代是公卿的象征,书院在国槐的荫蔽下更显沉稳、庄重之气。
书院院内既有油皮松、白皮松、柏树等长青类植物,苍松奇峰相映成趣;又有银杏、海棠、石榴、芍药等寓意美好的植物,极富生活气息。
故而书院环境既庄重又秀美,时时的鸟鸣声更显环境清幽宁静。
这种环境足以涤荡尘俗的嘈杂与浮躁,令学习者静心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和谐,进而调养学习者身心,内仁外礼,温和恭敬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2.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筑敬德书院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建筑本身是古旧建筑,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大门、垂花门、门墩、影壁、房架及雕梁、画栋、彩绘等等,都保持着古朴凝重的传统气息。
两进的四合院的空间结构,让学习者进入书院能体会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虚实与阴阳流转,以及自我与他者(包括自然、神灵,书院至圣堂为祭祀孔子之地)的同构关系,并且四合院这种与天下九州相似的空间分割,会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家国同构的理想情怀。
在敬德书院的门楣廊柱上,都是儒学名家书写的萃取儒学精义的匾额楹联,诸如“正心”“诚意”堂,诸如至圣堂楹联“集天地正气砥砺涵养尊德性读古今文章切磋琢磨道问学”。
“尊德性”、“道问学”,取自《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
孟子讲“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仁义礼智信是人本自有之的。
宋代书院 生活情趣
宋代书院生活情趣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院。
宋代书院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
书院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情趣与魅力。
书院通常由一座宏伟的建筑群组成,包括主楼、配楼、钟楼、翼楼等,气派宏大。
书院通常位于山水秀丽的地方,环境宜人,让学子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书院内部设置有图书馆、讲堂、茶室、花园等场所,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书院内部设施齐全,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书籍和文献,供学子们自由阅读和研究。
讲堂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文人学士们在这里举行讲座和学术讨论,其间学识渊博者可以传道授业,促进学术进步。
茶室是书院的休闲场所,学子们在这里品茶、吟诗、游戏,放松身心,并且通过琴棋书画,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友谊。
书院中经常举行各种文化活动,例如诗词会、音乐会、书画展览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与,使书院成为艺术创作与交流的重要场所。
书院还常常组织学子们进行游览、郊游等活动,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除了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书院还注重学子们的品德修养。
文人学士们崇尚礼仪和仁义,奉行诚信和谦逊的原则,书院工作人员和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书院也注重培养学子们的社交能力,鼓励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并与其他书院保持联系,以扩大学术与文化交流的范围。
宋代书院是一个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富有情趣的地方。
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也成为了社会精英和文化名流们汇聚的场所。
今天,我们可以从宋代书院的生活情趣中汲取灵感,倡导优雅的学习环境,重视学术与文化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鼓励学生们的合作与创造精神。
总之,宋代书院的生活情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
游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作文
游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作文哇!大家快来听我讲一个超级超级好玩的地方,叫做游忻州古城秀容书院!这真的是太棒了,就像进入了一个大大的古老故事书里一样!记得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忻州古城玩。
我们一走进古城的大门,就看到好多古老的建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代的迷宫,真的是太神奇了!古城里有很多古老的房子,墙壁上都画满了各种古老的花纹,好像在跟我们讲故事呢。
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地方,那就是秀容书院。
书院的门口有两个高高的石狮子,它们的眼睛大大的,好像在看着我们说:“欢迎来到古老的书院!”我偷偷告诉爸爸:“这些狮子真是太威风了,像是古代的守护神!”书院的院子里非常大,地上都是整整齐齐的青石板,像是铺了一条长长的石头路。
我们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的咯吱声,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书院的四周都是高高的墙壁,墙上挂着很多古老的书法作品。
妈妈说这些字都是古代的名人写的,我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大师们拿着毛笔,字写得又快又好,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还看到书院里有一个很大的讲堂,讲堂里有很多古老的木椅子,每一把椅子上都雕刻着花花绿绿的图案。
我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古代的学生,正在听老师讲课。
爸爸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也想当古代的小书生了?”我笑着说:“当然啦!我要当最聪明的小书生!”书院还有一个特别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小的庭院。
这个庭院里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里养着很多漂亮的鱼,鱼的颜色五彩斑斓的,像是彩虹掉进了水里。
还有一座小小的凉亭,凉亭的屋顶上长满了青绿色的植物,像是一个天然的小花园。
我们坐在凉亭里,享受着清风拂面,爸爸妈妈说这是一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我觉得真的是太舒服了!在书院的一个角落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展览馆,里面展示了许多古代的书籍和文物。
我看到一本古老的书,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爸爸告诉我,那是古代的经典书籍。
还有一些古老的文具,比如毛笔和墨盒,看起来都特别有趣。
我拿起一支毛笔,幻想着自己能够像古代的书法家一样写出漂亮的字,真是太酷了!最后,我们在书院里拍了很多照片,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古代书院是如何运作的
中国古代书院如何运作今天是“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的第一讲,我野人献曝,先来做個报告。
书院很复杂,历史非常悠久,大概有一千年了。
其間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並不容易.不过,接到这个題目时,我就在想:若今天是个传统书院的讲会,那又怎麼做呢?以劉宗周《證人社會儀》為例.其讲会皆有一位司会,也就是主持人。
司会宣布讲会开始以後,敲雲板;雲板三声之後,司贊,也就是司儀,命童子歌诗。
歌诗畢,再傳雲板三聲,主讲人才開讲.在主讲人和听众之间,還要虚设两席,虚位以侍.幹什麼?一位叫秉笔者,也就是记录;此外一位是講友。
講友是來討論的。
此外尚須“另設一案於堂中,以待質疑者”,要专设一位质疑者.講友和質疑者在讲的过程中不斷提问,或講畢代表听众来质疑,跟主講人展开讨论。
这是在明代的情況,起码是浙江流行的方式.王阳明在绍兴蕺山书院就是这样,他的後学便也都维持了这样的制度,且會詳細写在书院的会约會儀裡.所谓会约,就是书院的规矩,告訴你讲会該怎么办,有哪些仪程、要如何进行等等。
我刚刚说的制度,就见於證人书院的会约.会约规定的不止是讲会如何進行,还有許多。
如现在办活动,门口不是都有签到簿吗?签到簿,那时叫做会约簿。
前面常有一段引言。
我们这次也有签到簿,但估计就没有引言.这引言是说明这次是什么会、有何意义、有哪些規矩、会是怎么办的等等,其實甚為重要,我們現在皆是因陋就簡.还有,大家来参加講會,但经费谁出呢?有些书院会自己出,有些则是参加的人缴费。
證人書院就說要缴费,然只需交一钱以上、三钱以下。
意思是说要缴费,但不要你缴多。
讲会通常是早上七点钟到十一点。
十一点结束以後,就該吃午饭了。
那午餐又怎么办呢?通常是四人一桌,菜两荤两素。
若讲会延续到晚上,那就荤素六色、酒数行。
山长、地方官或比较尊贵的客人則“倍之”,更丰盛些.不像今天我們這樣不管飯。
从这个具体的情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传统书院有很多特点.一,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擊雲板、要歌诗。
关中书院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关中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它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关中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文脉之根”。
近年来,我有幸参观了关中书院,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以下是我对关中书院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书院的建筑风格关中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书院的主体建筑为殿堂式建筑,殿堂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象征着儒家文化的尊崇。
殿堂两侧分别是讲堂和宿舍,讲堂用于讲学,宿舍供师生居住。
整个书院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宁静、庄严的感觉。
三、书院的教育理念关中书院的教育理念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智和人格,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在关中书院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们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修身:关中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书院规定,学生必须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此外,书院还设有“修身班”,让学生通过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2. 齐家:关中书院认为,一个人的家庭和睦、子孙孝顺是修身治国的基础。
因此,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兄弟。
3. 治国:关中书院认为,治国安邦是国家的重要任务。
书院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平天下:关中书院倡导“天下为公”的理念,教育学生要有博爱之心,关心民生,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
四、书院的历史地位关中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朱熹、王阳明等,还对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中书院的历史地位:1. 传承儒家文化:关中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基地,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洛阳的古代书院:培养学子的地方
洛阳的古代书院:培养学子的地方洛阳,古代帝王都城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中,有着众多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其中古代书院便是培养学子的重要场所之一。
洛阳的古代书院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洛阳就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各种学问在此繁荣发展。
而书院则成为了学子们学习知识、求学之地。
位于洛阳城内的古代书院,多以私人捐资兴建,而有时也得到皇帝或官员的支持。
这些书院不仅提供学子们学习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知识背景。
书院往往藏书丰富,拥有大量的古籍典籍,供学子们参考和阅读。
同时,书院还聚集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名士,学子们可以倾听他们的讲解和交流,增长见识。
书院内也设有讲堂,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有教师为学子们授课,讲解经典和诗文。
古代书院所提倡的并不仅仅是功利的知识,更强调学子们的道德修养。
书院内有庭院,常有学子们在其中修身养性,或读书、或思考。
书院提供了一个和谐宁静的环境,使学子们得以远离尘嚣,专心学习。
此外,学子们还需要参与到书院的日常事务之中,例如打扫卫生、维护图书,这些琐碎的小事旨在培养学子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每年,书院也会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诵读比赛、文学讲座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子们的课余生活,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参与这些活动,学子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更好地展示自己。
洛阳的古代书院并不仅是书籍和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在这些书院中,学子们不仅能够汲取到丰富的知识,更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思想和品格。
这些培养出来的学子们,往往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的学问和品德不仅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洛阳的古代书院逐渐式微,许多已经不复存在。
然而,这些书院的精神依然传世至今,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古代书院的精神,通过现代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涵养、有责任感的学子们。
参观大程书院的心理感受
参观大程书院的心理感受近日有幸参观了大程书院,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
进入书院的瞬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中。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对书院的建筑风格和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大程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书院中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庄重的气息,整座建筑群以木结构为主,石雕和砖雕的装饰使得整个书院更加精致。
走进书院,石板路延伸至深处,两侧是参天古木,树荫婆娑,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庭院中的池塘清澈见底,荷花盛开,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书院内部布局严谨,主要分为前厅、后厅和中厅。
前厅是书院的正门,门楼上方悬挂着“大程书院”四个大字,气势磅礴。
进入后厅,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书碑,上面刻满了古代文人的名言警句,让人受益匪浅。
中厅是书院的核心,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
厅内摆放着古代的书案和文房四宝,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代学子苦读的场景。
书院的内部装饰以木雕为主,雕花精致细致,给人一种工艺美术的享受。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书院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他们在这里学习经书、讨论文艺、写作诗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
这种精神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
参观大程书院,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通过参观,我不仅了解到了古代文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院所传承的精神,如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崇尚文化的品格和追求真善美的理念,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观大程书院,我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书院的氛围让我忘却了喧嚣和纷扰,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土。
在这里,我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书院所传递的知识和智慧,让我深思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参观大程书院,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千年的辉煌与重生2011-11-25 08:46 商丘网—商丘日报文/图本报记者谢国庆我要评论应天书院一期修复工程已完工初冬,古城弯弯的护城河坡,微风拂面,清清的湖水,荡起层层涟漪。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探访千年书院——应天书院的前世今生。
站在古城南城门楼上,从远处放眼应天书院,只见绿水和杨柳掩映下的一处仿古建筑,静静地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沿着护城河坡走近应天书院,看不到书院内纵横交错的建筑,只看到状元桥背后的一扇大门和一堵高高的墙。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的新址。
在这座书院里,在这堵围墙内,有着商丘人千年的文化情结。
【官方承认:皇帝御赐匾额】时光回到941年——五代后晋天福六年。
宋州虞城有一位“力学勤志,不求闻达”的学者杨悫,聚徒讲学,热心教育事业,成立宋州南都学舍,这即是应天书院的前身。
当时天下大乱,割据一方的封建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而南都学舍成立后建有藏书楼,办学成绩显著,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名儒戚同文便是其中的一位。
杨悫死后,戚同文继承了老师的事业,在宋州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影响甚大。
时光回到1005年——景德二年,戚同文死后,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
应天府民曹诚曾为南都学舍学生,对老师聚徒讲学的情景十分怀念,于是慷慨出资,在府城戚同文旧舍为屋150间,聚书1500卷,从而恢复了南都学舍。
为赢得政府的支持,曹诚愿将所建学舍和书籍全部捐给政府。
曹诚的举动得到政府支持,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亲自批复曹诚的请求,并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
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提举。
时光回到1035年——仁宗景祐二年,书院改为府学,并给学田10顷,正式编入官学系列。
这时的应天府学更加兴旺,“生徒实繁,规模大备,风教日盛,诗礼日闻”。
以是出名流、取甲第者多矣,历公卿、居富贵者多矣。
时光回到1043年——庆历三年,升府学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高于一般地方学校,并与东京、西京的国子监互相辉映。
古代学府里的学生生活
02
学生群体与来源
士子身份及选拔方式
士子身份
在古代学府中,学生通常被称为士子,他们是未来官僚体系的主要候选人。士子的身份地位较高,享有诸多特权 ,如免税、免徭役等。
选拔方式
士子的选拔主要通过层层考试进行。首先,在地方进行初试,选拔出优秀的学子进入县级学府——县学。随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通过乡试选拔出优秀者进入府级学府——府学。最后,经过会试和殿试的选拔,由皇帝 亲自钦点,才能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
学才华。
歌赋演唱
指导学生演唱古代歌赋作品,了解 古代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
文学创作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如散 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礼仪规范及品德培养
01
02
03
礼仪教育
教授学生古代礼仪规范, 如拜谒、宴请修养
强调学生的品德培养,注 重诚信、仁爱、忠诚等品 质的塑造,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
古代学府里的学生生活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学府环境与设施 • 学生群体与来源 • 课程安排与学习内容 • 课余活动与娱乐项目 • 学府纪律与管理制度 • 学生成长与出路选择
01
学府环境与设施
建筑风格与布局
古代学府的建筑风格多采用传统的中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间层次和立体 感。
健康。
社交活动
学府还会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如 茶话会、舞会等,让学生们有机 会结识新朋友,拓展人际关系网
络。
05
学府纪律与管理制度
考勤制度及奖惩措施
严格的考勤制度
古代学府对学生的出勤率有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参加课 堂学习和各种活动,迟到、早退或缺勤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作为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人,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近日,我有幸前往中国东部地区的一处知名书院——东林书院,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寻访之旅。
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座山峦之间,环境优美,气氛宁静。
一进入书院,我就被那座古老的建筑所吸引。
这座书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有着较为完善的格局。
整个书院由大门、正厅、偏厅、后厅、东西厢房以及后花园等组成,布局严谨,各个建筑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在书院的前厅,我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写着“东林书院”四个大字。
这块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产物,书法工整,气势磅礴,展现出了书院的威严和庄重。
匾额下方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东林书院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给人以更加具体的了解。
走进书院的正厅,我看到正厅内摆放着一些古代的文物和书籍。
这些文物和书籍是书院的珍贵遗产,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在书院的后厅,我还看到了一座供奉着东林党人的祠堂。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的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在书院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政治讨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还参观了书院的后花园,这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景色宜人。
在后花园的一角,我还看到了一座古井。
这口古井据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曾经为书院的师生们提供水源。
站在古井旁边,我不禁想象起古代书院中学子们的生活,他们在这里读书、讨论、交流,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通过这次寻访东林书院的经历,我对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书院作为古代中国的知识殿堂,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书院为古代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他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学习、交流和思考。
东林书院作为其中一座重要的代表,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寻访东林书院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书院所散发出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一个人和一座千年书院(应天书院)
一个人和一座千年书院(应天书院)一个人和一座千年书院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应天书院崇圣殿魏文慧摄应天书院大门袁正剑摄商丘市应天书院范仲淹画像应天书院全景商丘市睢阳区宣传部供图□冬夏有一所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灵气风雅;有一所千年文化积淀的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脉和灵魂。
古城,是商丘古城,城市历史2400年。
宋代它名叫应天,明清时它叫归德。
书院,是应天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鼎鼎大名,当下社会中色彩模糊略显暗淡。
说到应天书院,古城人会马上说起范仲淹。
一个人和一个书院?抑或一个人的书院?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可替代书院千年时光?曾有部电影《21克》,21克,说的是一个人灵魂分量。
天平上,什么样轻如羽翼的21克灵魂,能称量起另一端千年书院的沧桑分量?曾觉个人力量渺小,“独木难成林,滴水不成河”,读到史书中的范仲淹,才感到一个人力量有时十分强大,强大到能够塑造一所书院一座城,能开一代风气,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范仲淹青年时代来书院求学,此地留存了他苦涩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
范仲淹二次到应天书院时,已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有见识,有他,是书院的福气。
而他又极想作为。
于是,河南的读书人有福了,一代读书人有福了。
得了大便宜的,不仅仅是一个书院,是一座城。
得了大便宜的,不仅仅是豫地百姓,是一个大宋。
◎应天书院原址已沉入水下2016年8月21日,晨。
赴商丘古城拜谒一座千年书院。
商丘古城南湖边,是一处幽静地。
三面环水处,一座红墙院落静静伫立,这是复建的应天书院。
未进院落,先过水上一道白石小桥——状元桥。
过桥,进朱漆大门。
迎面,坐北朝南是崇圣殿,供奉孔子及弟子像。
五开间建筑,颇壮观。
两侧配殿,是范仲淹事迹展览馆。
崇圣殿后,是略小的一座单体建筑——应天书院大讲堂。
为仿宋式建筑。
“应天书院大讲堂开设国学讲坛,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王立群等人都曾来讲学。
讲堂建设,对于完善书院讲学、供祭、藏书三大功能,有重要作用。
”商丘市睢阳区宣传部副部长曹珂铭道。
稷下学宫学生生活介绍
稷下学宫学生生活介绍编者按:晚餐的礼节不变,天黑以后举火生要准备点火,点火就是点燃火把。
举火生拿着火把坐在屋的一角。
把备用的火把以木柴或苇秸扎起靠壁横放。
注意火把燃烧情况,及时续上。
接点火把的时候,新火把横在上,快烧尽的火把在下,两头相接,交形如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和创新的时期。
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齐国有着浓厚的学风。
栖霞学宫位于齐国首府临淄,是中国最早的官学。
济夏学宫也是一所古老的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所古老的学校,看看他们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
稷下学宫学士,晚睡早起。
早晨起来,先要整理清扫铺位,洗手漱口,然后服侍先生。
做每件事情都要恭敬谨慎。
轻轻地提起衣服,小心走动,把洗脸漱口水送到先生跟前,等候先生起来漱洗。
侍候先生漱洗完毕,把漱洗用具撤走。
接着开始清扫工作,关于清洁卫生的做法,先在盘里盛满水,把衣袖挽到臂肘,宽敞处可以洒水,内室窄小要用手扬水。
拿畚箕的时候,箕舌不要朝外,扫帚放在畚箕里。
进到屋里先站立一会,这点非做到不可,在打扫前听听先生还有什么其他吩咐。
拿扫帚扫地时,便把畚箕放下,靠在门边。
屋内打扫,先从西南角落扫起。
打扫时,仰起身子或俯下腰背,都要随时小心,不能碰动屋内东西。
扫地要往后退着扫,最后把垃圾都扫在门边集成一堆,再蹲下去把垃圾畚起来,箕口要对着自己,同时把扫帚放进畚箕。
如果这时先生站起身来,便要告诉老师打扫已毕。
放下扫帚站立在旁,先生认可后才能出门倒掉垃圾。
一切都打扫完毕了,还得回来站立,再听听老师还有什么意见。
打扫完后,摆好讲台,请李先生坐下。
弟子们进出教室时要有礼貌,就像会见客人一样。
听的时候,你应该面对老师,坐直。
你不允许眨眼和假装奇怪。
在聆听讲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讲课,一定是从年长的学生开始传,顺着次序往下讲,整个讲完一遍以后,老师不再按着原先次序讲解。
第一次诵读必须站起身来,往后便不要再站起来。
一切言语、行动,都要合乎情理,必须牢牢记住,这也是做人的准则。
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古代,文人才子被看作是社会上的精英,他们不仅有卓越的才华,还享受着独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古代文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学习环境也是丰富多样的。
首先,古代文人们的生活环境十分雅致。
他们往往生活在美丽的园林之中,这些园林被精心设计和布置,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园林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池塘中游着金鱼,假山上爬满了藤蔓。
文人们可以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寻找创作灵感。
此外,他们住在敞亮宽敞的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和文学作品,墙壁上挂满了名家的字画。
这些书房往往非常简洁,只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文人们可以在这里静心读书、写作。
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给了他们舒适的居住条件,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其次,古代文人们的学习环境十分丰富多样。
他们往往属于士人家庭,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在家中,他们有专门的家庭教师,教导他们读书写字,学习诗词和文学。
这些家庭教师往往是古代文人或学者,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不仅教导文人们掌握基本的文学技巧,还传授他们写作的技巧和艺术修养。
古代文人们在家中学习,有自由的时间,可以专心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古代文人们还经常聚会讨论文学和哲学问题。
他们会邀请一些知己好友来家中,共同交流学习。
这种聚会不仅可以帮助互相借鉴和进步,还能增进友谊。
这种学习环境让古代文人们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学术资源,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古代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获得了丰富的灵感和经验,他们的作品也因此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例如,唐代文人杜甫就是在自己的园林中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他的作品以其深情、真实的风格深受后人喜爱。
另外,宋代文人苏轼也是广受赞誉的文学家,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并以自己的魅力和才华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这些优秀的文人作品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学习环境无疑对他们的创作才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十分丰富多样。
初二作文600字石鼓书院遇见美好
初二作文600字石鼓书院遇见美好石鼓书院,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书院。
它建于唐代,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名胜,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游学。
而我,一个初二的学生,也有幸在暑假期间到石鼓书院游览,正是这次旅行,让我遇见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一进入石鼓书院的大门,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古代。
高大的古建筑、青砖灰瓦的飞檐翘角、石狮子、古树参天……这些古朴典雅的景观让我沉浸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书院内的藏书楼更是让我留连忘返,那里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古建筑和古籍,石鼓书院还有许多让人心驰神往的景色。
漫步在书院内的小径上,我欣赏着四季不同的美景,春天的樱花盛开,夏天的绿树成荫,秋天的落叶飘飘,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一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之处。
除了自然景观,石鼓书院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历史故事。
书院内的碑刻和石刻记载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诗篇和墨宝,还有许多关于石鼓书院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了解到了石鼓书院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我被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深深感动,他们不畏艰难,执着追求,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在石鼓书院的游览中,我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爱好,但我们都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们一起探讨古代文学、书院的历史、传统文化等话题,交流着彼此的见解和感悟,让我收获了知识,也结交了朋友。
这次旅行不仅让我见识了石鼓书院的美丽和历史,也让我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保持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量。
感谢石鼓书院,让我遇见了许多美好,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
寻访东林书院心得近日,我有幸前往寻访了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东林书院。
在这次探访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东林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所儒家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之一。
据史书记载,东林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书院坐落在美丽的西湖边,背靠灵隐寺,面临翠竹山,环境幽雅,气氛祥和。
一进入东林书院,我便被它的庭院式布局所吸引。
书院内的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古朴而典雅。
走在石板小道上,清风袭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深邃呼唤。
院内的假山、流水、花木点缀其间,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美感。
书院内的各个角落都透露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人求学的岁月。
在东林书院,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书院的正中央,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大殿,正是供奉文庙神主的地方。
这里是学子们祈求学业进步、文思泉涌的地方。
殿内供奉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神像,他们曾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而在书院的周围,还有一些小的阅读室和讲堂,供学子们讨论学问、培养才情。
除了建筑和文化氛围,东林书院还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
书院内有许多碑刻和古籍,记录了书院从建立到今天的变迁和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林书院碑》了。
这块碑刻是明代文学家黄道周所撰写,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书院的情况和学子们的学习状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东林书院的一次参观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书院的特色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东林书院会举办盛大的新春祭祀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和游客前来共庆佳节。
这是一次传统的祭祀仪式,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书院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化讲座和书法展览,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寻访东林书院,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私人书院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求学精神和追求知识的决心。
东林书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场所。
描写书院的段落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常常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宁静、专心学习的场所。
走进书院,你会被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充满了古韵。
院落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书院内,书声琅琅,学子们正专心致志地研读着经典。
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学术问题,或独自一人默默地品味着书香。
这种氛围,让人感受到古代书院那种求学若渴的精神风貌。
书院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文化的传承之地。
在这里,学子们不仅学习知识,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读书、写作、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书院的生活也充满了趣味。
学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品茶论道,亦或是弹琴吟诗作画。
这种生活既充实又富有诗意,让人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它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文化的殿堂。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学子的求学精神,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描写古书院的唯美文案句子(精选2篇)
描写古书院的唯美文案句子(篇一)古书院,是时光的凝结,是智慧的源泉。
它屹立于岁月长河之畔,静静地等待着那些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人们。
在古书院的墙壁间,流淌着悠久的历史,阅读那些掌握智慧的先贤们留下的经典之作,仿佛能与他们心灵相通,共享他们的人生经验。
1. 古书院,是我解读世界的窗户,擦亮灵魂的镜子。
2. 书香氤氲的古书院,让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智慧的光辉。
3. 古书院内,书声沉稳而悠远,仿佛回荡着古代智者们的思绪。
4. 书籍是古书院的灵魂,每一本都装载着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宝藏。
5. 书页翻飞,思绪飘荡,我与书院之间穿越着时空的羁绊。
6. 梧桐树下的古书院,沉静如诗,给人以心灵的净化。
7. 古书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等待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8. 在古书院里,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气息。
9. 古书院是古代智慧的殿堂,一本本经典著作如明珠般星罗棋布。
10. 古书院是我修炼心境的地方,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11. 书海无涯,古书院是我驰骋其中的船。
12. 古书院,一座安放思考的寺庙,是我灵感的源泉。
13. 古书院内沉淀的智慧,成为我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14. 书香弥漫的古书院,给我以力量,启迪我的心智。
15. 古书院是一份心灵的栖息,书籍是我永远的朋友。
16. 古书院中,每一个书架都是一扇通向智慧世界的门。
17. 书香满溢的古书院,是我追逐知识的摇篮,也是我心灵的避风港。
18. 在古书院的沉思时光里,我感悟到了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了智者的智慧。
19. 古书院,一本打开的书页,是我与前人知识交织的纽带。
20. 古书院内,每一本古籍都是一个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宝库。
21. 古书院是我心灵的庇护所,每一次踏入其中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22. 在古书院,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们交心谈笑。
23. 古书院让我与文化传承相会,铭记古人智慧成果。
24. 站在古书院的门前,我能够闻到历史的芬芳,感受到智慧的气息。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4年第14期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的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片段欣赏白鹿洞书院最为得天独厚的,当然是背倚庐山。
庐山云雾缭绕,仙气逼人。
人方一进入,常常屏气敛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书院四围多古木,那些树长身玉立,皆着绿衣,从无杂色干扰;枕流溪水从书院前流过,日夜淙淙,读书的人闻听水声,身心仿佛被涤荡,干净透明。
白鹿洞书院独有的,当然是书卷气。
师与生,是这里永远的常客;教与学,是这里永远的活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是院中藏书,也是这里永远的主题。
关于白鹿洞书院,我常常听到身边人说,太美了,可是也太安静了,在那里生活会很闷、很单一吧?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是有两个白鹿洞书院的。
一个是历朝历代读书人往来的书院,如朱熹、李梦阳及其门徒,他们以书求索大道真理,以山水对应、镜鉴心灵的丰盛与贫瘠,并唤醒灵魂中沉睡的部分。
书院位于世外,离红尘诸多热闹有点远,离心有所得、心有所悟却近。
另一个就是游客们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天下闻名,当然有好奇的人,有爱热闹来打卡的人。
他们走过一圈,不免觉得书院生活沉闷,也是正常。
山水与书籍的滋养,精神的自主与不停进步的可能带来的喜悦,此种“鱼之乐”,世人非鱼,安能知之?白鹿洞书院经历朝代更迭,其间亦有战火毁损,其建筑外观、内部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珍品藏书的散与聚,都不断发生变化。
然而诸种无常之中,也有“有常”与“恒常”。
常的是读书人身居书院心有天下,是“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是对真理、对如何安顿世道人心尽一己之力的探寻与努力。
这一切,正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所在。
就像那一只白鹿的眼,明亮,温善,却深含洞察力。
读书人要的,也是白鹿这样的眼睛。
(作者王晓莉,节选自《那一只白鹿的眼》)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世称“千年学府”,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人才资源开发2019.5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白雁自从唐代初年产生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
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似乎和现代的学校生活差不多。
事实果真如此吗?古代书院为何都安在深山老林里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
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
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
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
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
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
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
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
古代的书院,往往在官学废坏时出现。
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
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
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
连皇帝都奈何不了桀骜不驯的“校长”理学大家朱熹所在的南宋,是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使书院承担起了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
同一时期,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方的学校以及释道的清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
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白雁从唐代初年产生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
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似乎和现代的学校生活差不多。
事实果真如此吗?古代书院为何都安在深山老林里书院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
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
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理书院。
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
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
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
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
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等,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
古代的书院,往往在官学废坏时出现。
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并日益腐败和衰落。
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
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
学生违规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有了德高望重的山长和教师,书院不愁没有学生。
因此,书院也设定了不低的入学门槛,也有入学笔试,而且招生数量有限。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明道书院为例,首先要求学生穿“校服”。
这个校服当然不是像现在一样统一定做,只是规定要穿颜色深的衣服。
另外,书院还设了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时文速递“宿斋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自从唐代初年产生,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
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
品中,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似乎和现世的学校生活差不多。
事实果真如此吗?
古代书院为何都安在深山老林里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
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
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
例如,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
笋迸邻
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
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
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
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
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
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
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
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
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
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
”“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
桀骜不驯的“校长”连皇帝都奈何不了
理学大家朱熹所在的南宋,是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使书院承担起了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
同一时期,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方的学校以及释道的清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
与今天的大学相比,古代的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书院的管理体系,有分工明确、便于操作的特点。
它的核心是山长负责制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及与之配套的组织
系统,它从组织上保证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
山长最
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书院聘请老师。
聘请老师时,或者重视学行,或者重视文凭――也就是科举出身,这样就能确保书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山长以下,有副山长、堂长,讲书等职,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协助山长维持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长”,其实就是书院的负责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
说的校长,位高权重,是书院的核心人物。
梁章钜在他的《退庵笔记》中就这样定义山长:“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
山
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
”山长的称号,充满了野性和对官
府的反叛,这与早期书院倡导的自由精神,是一致的。
它的由来,也要追溯到唐代。
不过,真正固定下来,则是到了宋代。
古代那些著名的书院,无一例外都拥有名震四方的山长。
例如,北宋年间,岳麓书院有个叫周式的山长,他的学术和品行都很好。
宋真宗知道后,就派人接他进入皇宫,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并想留他在京城侍驾。
然而,周式却坚持要回到岳麓书院,真宗无奈之下放他南归。
此后的岳麓书院,更是名声大振。
学生违规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有了德高望重的山长和教师,书院不愁没有学生。
因此,书院也设定了不低的入学门槛,也有入学笔试,而且招生数量有限。
“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在南宋乾道年间,就“定养士额二十人”,后来扩到三十人。
岳麓书院名气出去以后,远道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别置额外学生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等于是增加了10个旁听名额。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明道书院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要穿“校服”,这个校服当然不是像现在一样统一订做,只是规定要穿颜色深的衣服。
这样做的目的,是和一般的民众区别开来,让学生有士人的责任感和优越感。
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
其中,讲簿记录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是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
明道书院还规定,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
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
古代的书院大都远离闹市,给学生的钱粮和伙食断供,这个惩罚可真是不小。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
古代书院中的学生学些什么呢?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
学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
而且既有自学,也有讨论,还有老师解惑,还是很科学的。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还有考试制度,主要考
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
学业考试以南宋时期的延平书院为例,每个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绩一出来就有物质奖励,并且还会累积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升级,也与经济利益挂钩。
德行考试的考核标准一般因山长的习惯而定,例如,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提倡自觉自励,不做硬性规定;而普通的书院,则从更实用出发,对儒家伦常做了具体化的规定,例如,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那种严重践踏院规、破坏伦常的,书院不仅会将其除名,还会报官立案,并永远不许再入书院。
毕业了没有就业文凭但仍有人当作“高考复读班”
中国古代的书院,并不能为学子提供一张就业文凭,充其量只有一张肄业证。
但是学子们还是源源不断而来。
他们之中,有人是拿书院当“高考复读班”,希望经过名师点拨,金榜题名;也有的人,是为了学问而来。
不管是为什么而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书院内,他们将极有可能亲眼目睹国家级的学术盛会。
在这些学术盛会上,大师与大师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在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书院历史上记载较早的一次学术盛会,发生在南宋乾道年间。
当时,理学大师朱熹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于是他从福建崇安千里迢迢赶到了潭州(今长沙),目的是为了向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蛱纸獭T诤?南期间,朱
熹与张?蚓脱?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讲的高峰期,曾经三昼夜不下讲坛。
远近来听他们会讲的人不计其数,饮马池的水都被马喝干了。
会讲期间,两位大师还写诗唱和,居然写出了149首诗。
潭州会讲之后,朱熹与东南的理学大师陆九渊等人,还在江西信州(今上饶)的鹅湖会讲。
南宋以后的明朝,书院的性质已经和最初产生时大为不同。
公开的学术盛会不再,但是一些书院仍旧努力维持初衷,在倡导学术的同时,还添加了“市民学堂”的新功能,担当起教化平民的任务。
例如,明朝时期,苏州常熟城内有虞山书院,定期向民众开放。
不仅孝子、善人、山林隐士可以来听,平民百姓也能来听。
享受政府拨款后书院逐渐失去了光芒
从书院诞生之初,饱含理想主义热情的读书人,就希望把书院经营成一方净土。
然而,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他们最终不得不让步了。
实际上,从书院最为兴盛的南宋时期起,许多原先民办的书院,就逐渐被官方“收编”。
这种收编,首先是从书院的经费着手。
书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费。
而书院经费的来源,多依赖于学田。
书院兴起之初,私人筹措办院经费,主要也是靠私人的田产或别人捐赠的田产来供给。
然而,仅仅靠捐赠,是不能满足书院需要的。
因此,当官府开始给书院划拨
田产时,书院没有理由不接受。
民办书院急剧缩减,越来越多的书院归到官府手中。
在清代,书院的常年经费已经由官府一次性拨给。
享受政府拨款的书院,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
例如,为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生员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
考生如果科举得中,更有丰厚奖赏,数目可达五十两银子。
不仅考中的生徒有奖,书院的老师也跟着有奖。
如此一来,虽然书院的办学经费不愁了,然而,书院不可避免地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尽管还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书院在苦苦支撑,然而,书院没落的历史已经无可挽回。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与科举合为一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