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半夏泻心汤

合集下载

倪海厦金匮要略之:半夏泻心汤方

倪海厦金匮要略之:半夏泻心汤方

倪海厦金匮要略之: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们接着看。

干呕,干呕就是恶心感觉,呕吐了,但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出来,,这是干呕。

还有一种呢,是吐挺沫,白色的痰吐出来,这两种情形,还有一种头痛,都是吴茱萸汤主之。

大家现在了解了,头痛。

这个吐涎沫,是因为恶心,把里面那个,因为上焦他255寒,把肺里面一些津液,口水都吐出来。

这个干呕是因为胃里面是冷的,没有东西在里面嘛,所以他会干呕,也是吴茱萸汤。

如果,后面你看,呕而肠鸣,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肠子里面,肠鸣声很大。

心下痞,诸位在念伤寒论的时候。

在张仲景就说了,当你有表征的时候要先解表,不能攻里。

有表征的时候你不知道,结果呢,你一攻下,表邪下陷。

表邪下陷,轻者心下痞,对不对,重者会变成悬饮,包括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就这么来的。

心下痞我们有五个泻心汤。

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半夏泻心汤。

介绍泻心汤之前呢,我给诸位一个概念。

黄芩呢,在讲,它是对胃。

所以,有胃发炎的时候,胃里面不舒服的时候,舌苔是黄的。

我们看舌苔,舌苔也是代表胃气的所在,只要是黄的,我们就会重用黄芩。

到了小肠里面的时候他会肠鸣,咕噜咕噜地叫。

肠鸣嘛,就是黄连。

所以黄芩、黄连才会出现在同一个处方里面。

呕呢,恶心,胃里面有停水。

所以有肠鸣,所以我们是不是加半夏。

那这个食物跟饮水吃到胃里面去了以后,胃里面太冷了,这个水跟食物一路跑到小肠里面,小肠里面也是冷的。

这个时候我们加什么?干姜,对不对。

那病人是有呕,恶心,对不对,我们加人参、甘草把津液,吐掉的津液补足。

红枣补足。

处方就这样来的,所以,当你很了解了处方以后,了解了他的方意了以后,你会变化,这个变化,很简单呢。

那在临床上面,我们看到,这个半夏泻心汤呢,有些病人常年的下利。

来找你的时候,你问他,你大便好不好。

我们平常正常一天一次或两次最多了。

六七次,这个人这么这么多大便?他吃完东西就拉肚子,吃完就拉肚子,半夏泻心汤证。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肠胃病方一、半夏泻心汤经方:半夏半升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大枣15~30g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上腹不适)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瀰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苦辛法—苦泻辛开苦~清热(黄连、黄芩) ;辛~开湿、理气(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黄连除烦)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面有菜色者较无效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脉:无特别脉象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欧美人舌苔较干净)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6. 常用加味法则:(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肺胃有热)(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瀰漫性胃炎二、黄芩汤经方: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3. 加减:(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三、葛根芩连汤(味苦)经方:葛根半升甘草2两黄芩3两黄连3两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黄连→腹泻)(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黄连可减至6g)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

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

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经方临床应用实录-半夏泻心汤[转帖]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呕利痞的主方,临床以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为主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方用半夏降逆止呕,参草枣补益脾胃,干姜辛温散寒,芩连苦寒泄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扶中降逆,消痞散结。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胃中不和,寒热错杂,兼水饮食滞或湿热蕴结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炎、胃溃疡、幽门梗阻,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等。

临床体会:余泽润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轮状病毒性肠炎,辩证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型者疗效较好。

其中用本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33例,兼表证合葛根汤,兼食滞合保和汤,湿邪偏盛合胃苓汤。

总有效率92%。

余泽润医案1??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王某,男,2岁半,2005年12月5号诊。

因天凉感寒复因饮食不慎,出现轻度发热(体温37.8度),腹泻水样便,日10余次,在本镇医院按病毒性肠炎给于输液,服药(药不祥),治疗3天,仍腹泻,今转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恶寒发热(体温37.5度),鼻流清涕,偶而吐乳,腹胀,肠鸣漉漉,腹泻蛋花水样便,日10余次,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

辩证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使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以解表散寒兼和中降逆。

方用葛根汤合半夏泻心汤。

半夏8g,干姜8g,生姜6g,黄芩6g,黄连4g,红参6g,炙甘草5g,大枣2个,粉葛根8g,桂枝6g,白芍6g,麻黄4g,炒车前子10g(包煎),焦三仙各8g。

水煎服,3剂。

服1剂,患者微汗出,热退至正常,3剂服完,诸证痊愈。

按:本例腹泻蛋花水样便兼呕吐肠鸣,痞满为脾胃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于中;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系外感风寒,故选用葛根汤解表散寒,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调理脾胃升降。

外邪解,脾胃升降调则腹泻自愈。

余泽润医案2??慢性胃炎:患者李某,男,44岁,1995年4月诊。

患慢性胃炎2年,四处求医,中西药并用,久治不愈。

近因劳累病情加重,经人介绍,特到本所就诊。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展开全文半夏泻心汤由7个药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个,水煎服,是汤药。

要注意是散剂、汤药还是丸药,经方里面,方的制作方法不同,是根据人体吸收情况而定的。

像猪苓散,一定要用粉末才有效,五苓散,用粉末才有效,但猪苓汤是煮汤的,这个是要注意的,所以半夏泻心汤这里我们刻意提了一下不同的剂型。

半夏,干姜,是散饮、驱饮、止呕,因为半夏干姜是辛药,都是辛(味)的,是辣的药,往外面发痞饮的。

黄芩、黄连解痞止利,治热痞的,热痞是心窝下面,胃这个地方有热邪的,有堵塞感,黄芩,黄连可以清热,消除堵塞感,黄芩黄连还能够治热性的,大便臭秽的痢疾,因为它们都是解痞止痢,是治热痞的,因为它们都是苦寒燥湿的。

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所以用人参和之以草枣。

这段话应该这么去理解,饮邪聚集在哪里呢,在心窝下面,闭塞的这个地方。

因为有半夏泻心汤(证)的人,有里面的正气虚,也有外面的邪热进到里面去,所以既要清进到里面去的邪热,用黄芩黄连,也要补里面胃气的虚寒,用人参甘草大枣。

这三味药,它们都是甘温药,甘温益气。

另外就是要消心下痞的堵塞感的药物,既要黄芩黄连,还有人参,这个是要注意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呕而肠鸣,前面干姜、半夏是止呕的,人参、黄芩、黄连是消痞的,虚实夹杂都会有痞。

肠鸣是有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水声。

这个肠鸣音有好几种,有水的肠鸣、有气的肠鸣,水的肠鸣多数就是水,气的肠鸣,跟肝气不舒有关系,肝气堵塞或者在肚子里面乱窜有关系,这个人会不停打屁,这种打屁的肠鸣音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我们这里明确地说,都是水饮,半夏、干姜驱水饮。

所以如果是有气的肠鸣音,应该是用流气饮子,或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汤这些,不是用我们这个半夏泻心汤,这里面明确说是有水饮。

那么舌苔上面有点腻苔,这方证里面没说,我们到后面再看。

这个原文大家要研究一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名医临证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

【名医临证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

【名医临证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一、概述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原方用量: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个(擘)。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

被调查的330位名中医中有12位擅用本方。

主要为天津、福建、上海、江苏、广东、安徽、山西、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内科医家。

本方治疗的病症主要有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痞证、呕逆、反胃、噎嗝、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膈肌痉挛、慢性结肠炎、肝炎、肝硬化、食管癌等;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有消化道症状者。

关于本方的使用指征,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痞、痛、呕、泻:心下痞满,或嘈杂不舒,或脘腹胀满,胃脘烧灼样疼痛,饥饿时即痛,进食后即胀,或脘部怕冷,清涎多,畏进冷饮或得寒痛甚,或心下满而不痛,按之濡,或泛酸烧心,噫气不除者,恶心呕吐,或干呕,口苦口干而粘腻,便溏,或泄泻。

②舌脉征象:舌淡,或红,或边尖红,苔白,或白厚腻、黄腻、偏黄而滑;脉弦,盛细数、弦数。

③胃镜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等。

本方的加减应用情况如下:有3位医家不用大枣,2位不用干姜,1位不用人参。

在加味药中有加温中止呕的吴茱萸;有加理气止痛的木香、陈皮、乌药、莪术、肉豆蔻等;也有加清热泻火的蒲公英、连翘、败酱草等;或加白及、生地榆、生大黄粉等止血药;加白芍、川芎等活血止痛药;加健脾化湿的黄芪、苡仁、荷叶、茯苓等。

方中各药的用量情况:半夏10~15g,多数用10~12g;黄芩6~12g,多数用10g;干姜5~10g;人参(多数用党参)10~15g,多数用10g;黄连3~10g,多数用6g;甘草6~10g,多数用10g;大枣3~5枚。

关于本方的使用禁忌,医家们认为:胃阴不足证、胃寒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者不宜;妊娠呕吐者不宜用;口苦口渴,腹痛剧烈,大便秘结不通,舌苔黄厚,属阳明腑实证者也不宜使用。

▲半夏泻心汤:千古脾胃病专方,枢转中焦升降

▲半夏泻心汤:千古脾胃病专方,枢转中焦升降

▲半夏泻心汤:千古脾胃病专方,枢转中焦升降前言: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也是我临床常用之方,可以广泛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之类疾病,多获良效。

一、初识半夏泻心汤记得刚上临床时,对经方只有理论上的印象,根本不会运用。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位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使用半夏泻心汤。

那个老师虽然已经是主任中医师了,但仍然手不释卷,非常爱学习,对我也是毫无保留。

记得在一次跟诊时,有一个胃病患者来复诊,说吃了上次的方子后症状明显改善了,老师随即翻开病历,指着上次的就诊的记录说,你看看这个方,就是半夏泻心汤,要学会用。

他接着说道:“半夏泻心汤是个寒热并用的方,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寒。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方剂时,一般都说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怎么个寒热错杂,情况总是一知半解;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寒就简单明了、特点突出多了。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用这个方并反复思考领悟,进而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二、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组方: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方解:对方中药物解读如下:•半夏——降逆化饮,散结除痞;•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可清胃热;•干姜——温脾阳(脾寒);•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

这可不就是治疗胃热脾寒的方吗?!评述:要学会用这个方,还要深刻理解脾与胃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脾胃位于中焦,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脏腑。

在生理上,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气以上升为健。

这一升一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秩序;又由于它们均位于人体中部(中焦),所以被认为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当这种升降态势出现异常时,则会出现胃气不降反升,脾气不升反降,气机升降秩序就会紊乱,例如中焦会痞塞不通,从而出现《伤寒论》所说的“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病证。

这种症状其实非常常见,有的患者会说我的胃不消化,像什么东西堵住一样,但按下去又是软的,这就是“痞”。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主治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无抵抗,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或伴有恶心、呕吐、肠鸣、腹泻。

《伤寒论》以之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即心下痞。

《金匮要略》以之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痞,就是塞满而不通,相当于西医所谓的胃炎,包括寒性和热性,寒性就是胃肌缺血和循环障碍,热性就是充血水肿或溃疡。

呕,即恶心欲吐。

肠鸣,是肠子蠕动过快,食物来不及完全消化吸收就排出去了。

本方的主要症状就是心下痞,就是胃胀,但按下去不痛。

发展严重了就包括肠鸣和腹泻。

它的作用是调节肠胃功能,而肠胃功能失调既可能腹泻,也可能便秘,故二者都能治。

有的人经常胃胀,经常肚子咕咕叫,时而便秘,时而腹泻(多为泥便而非水泻),吃完饭就跑厕所,一紧张就拉稀或便秘,还经常口臭或口腔溃疡的,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

胃不和则寝不安,故也可以治有上述症状而失眠的。

本方证的舌质多红,至少尖边是红的,舌苔或白或黄,或黄白相间,或黄白交替出来。

半夏涤饮去痰,降逆止呕。

黄芩黄连清热除痞。

人参甘草大枣补虚。

凡是胃胀得厉害的,加枳实。

若肚子里水响,口水多,嗳气多,或心悸失眠的,加茯苓。

胃病大多寒热不调,虚实相伴,故本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但不可用泻下药。

有类似症状,而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水泻的,用五苓散或理中汤;体质特别虚弱的,用六君子汤。

腹痛的,用黄连汤。

本方可用于西医之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肠易激综合症、失眠、口臭、急性胃肠炎、药物的胃肠道反应等等。

使用本方要点:一、胃部胀满,但按之不痛;二、恶心、肠鸣、腹泻。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深度解析——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医圣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医圣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黄煌教授经方使用之半夏泻心汤

黄煌教授经方使用之半夏泻心汤

黄煌教授经方使用之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

他的学术观点鲜明且有新意,结合临床紧密,实用性强,许多著作多次重印,并被译成英文、德文、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赴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讲学,是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著名中医学者。

古代治疗痞症的专方,传统的降逆和胃止呕除痞方,具有调节肠胃功能、保护胃黏膜、抗溃疡发生、抑制幽门螺杆菌等作用,适用于以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为表现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方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推荐处方】姜制半夏15g,黄芩15g,干姜15g,党参15g,炙甘草10g,黄连3-5g,大枣20g。

以水1100ml,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无抵抗,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食欲不振者。

【适用人群】营养状况较好,唇红,舌红苔多黄腻,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容易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女性月经期溃疡多发或加重;伴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或有腹泻倾向等;有焦虑倾向,大多伴有睡眠障碍,情绪多急躁,或心悸、早搏、胸闷等。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上腹部满闷不适、恶心为表现的疾病,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胃病、慢性胆囊炎等。

(2)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醉酒呕吐或腹泻。

【注意事项】(1)黄连用量不宜过大,以防抑制食欲。

(2)甘草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此方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推荐剂量: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党参9g、炙甘草9g,黄连3g,大枣6枚。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1、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方证: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无抵抗,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食欲不振者。

注意:黄连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会抑制食欲。

甘草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

人群特点:营养状况较好,焦虑神情,语速快,情绪急躁,眼睑充血,唇厚红或黯红,肿大或起皮;容易腹泻,或排便次数较多而量少,大便黏臭如泥,或深黄色或黑酱色;肛门口灼热、疼痛、坠胀,或出血等;舌苔黏腻,根部厚,或黄或白;易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口干苦黏,有口气;腹证见心下痞硬,有时可伴有轻度胃内振水音;生活没有规律(酗酒、抽烟、熬夜)的成年人多见;焦虑失眠者居多。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方药】半夏泻心汤。

【主症】胃脘嘈杂不适或灼热,畏寒肢冷,反酸口苦,心烦燥热,肠鸣便溏,遇冷症重。

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数。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茯苓12g,党参15g,吴茱萸3g,香橼皮10g,佛手9g,枳壳9g,大腹皮10g,陈皮12g,建曲15g,麦芽15g,甘草6g,大枣6枚。

【方解】方中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甘草、大枣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佛手、香橼皮理气和中,除满止痛;枳壳、大腹皮、陈皮理气和中,调和肠胃;茯苓、建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

【注意】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

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

消化不良总以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宜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等症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的不同,灵活选择治则和方药。

杨兆林:详解半夏泻心汤

杨兆林:详解半夏泻心汤

杨兆林:详解半夏泻心汤杨兆林:详解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病案】病案一胃脘痞满王某,男,37岁.主诉:间断胃脘部胀满月余.现病史:胃脘部胀满加重,按压不适,大便偏稀,每日1-2次,小便正常,舌淡苔白稍带黄,脉弦滑.[病机]: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 .功效: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党参10g,黄连3g,陈皮15g,炒枳壳15g,炙甘草9g,大枣5枚.五付,告诫患者禁油腻辛辣凉食,调情志.服后症状皆减轻大半,后调理癒.病案二胃脘胀满疼痛患者,倪某,男,43岁。

间断胃脘部胀满隐痛不适三年作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行除 Hp三联疗法和抑酸治疗,但症状仍有反复.刻下:自觉胃脘胀满不适,时有隐痛,进食辛辣及冷食后诸症加重,一直在服奥美拉唑;晨起恶心,睡眠尚可,大便容易偏稀,小便正常.舌红苔薄腻,黄白相间,脉弦滑.[病机]:寒热中阻,胃气不和;[治则]:平调寒热,除痞止痛;[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5g,黄连10g,干姜6g,陈皮15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三服,水煎服.嘱咐患者禁辛辣油腻,禁甜酸食品.复诊时患者自觉诸症明显减轻,胀痛再未作,后连续治疗二十余天,患者没有再发作病案三乳少患者,女,26岁,产后乳少,曾服补益气血和疏肝通乳之药无效,介绍前来就诊.刻诊,乳少,纳差,胃脘胀满不适,恶心欲吐,便溏,问及饮食,因添一男婴,家属及婆婆高兴,整天油腻食物,导致胃脘消化吸收负荷加重,中焦寒热错杂,脾胃运化失司而致,舌淡苔黄白腻,脉滑.[病机]:脾胃寒热运化失调.[治则]:调中焦寒热,化脾胃升降.[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炙甘草9g ,黄连3g,炒山楂10g, 大枣5枚.五付水煎服,告诫患者家属,合理膳食,服后诸证逐减,母乳逐减增多, 后癒.张东晓案四口腔溃疡男,31岁.主诉: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半年.半年前患者吃火锅后出现口腔粘膜溃烂,经多方治疗,服用过抗生素,清热解毒中成药,口含片等, 仍时有反复,经人介绍,前来诊治.症见:口腔粘膜可见数个豆粒大溃疡,口干,口苦,口臭,渴欲饮水,腹胀满,纳少,大便次数多,偏稀,时常焦虑失眠, 有时候半夜痛醒,唇舌暗红,脉滑数.处方: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30g,黄连3g,黄芩6g,清半夏10g,党参10g,干姜10g,大枣10枚.五剂,水煎服,日一剂.结果患者服完五剂后,口腔溃疡消失,大便成型,一日一行.患者喜出望外,也验证了经方治病效如桴鼓的魅力.一点心得: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 中治脾胃胀满,“一举三得”.根据病患的症状可以加减;首先把握好甘草的量,“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大剂量甘草会导致浮肿,血压升高,反酸腹胀等, 师父授课时交代过,可以加茯苓预防水肿.当上热明显时,加大芩连的量, 也可以和上银花,连翘,玄参,生地,大便干把干姜换成生姜,加生大黄.下寒明显时,腹泻肠鸣,干姜炮姜一起用,胃胀满加陈皮,枳壳.“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甘草泻心汤可治疗焦虑失眠.如果能灵活随证加减,有效率和复诊率都比较高.同时交待患者,不能过多吃辛辣刺激的,水果甜食等,避免复发.按语:病案一是典型的半夏泻心汤证,因痞满较重,故加理气除满之药. 案二因胃痛且胀,去黄芩之苦寒,加理气除满之陈皮治疗;案三虽然是乳少, 但病机还是中焦脾胃问题,因食油腻食物过多,故加炒山楂;案四口腔溃疡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实际也是半夏泻心汤演变剂量差异而已.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功效]: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主治]: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肠鸣下利, 苔腻微黄,脉弦滑.[方解]: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又善降腻逆止呕.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常,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寒:胃阳不足症见脘腹冷痛、泄泻,干姜治之;热:症见口干口苦、舌淡苔黄、脉数等,连、芩治之;虚:脾胃阳虚症见乏力、便溏,参、草、枣治之;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半夏治之.[不传之秘]:(1)半夏剂量是半升,量大,黄连量小;(2)黄芩三两,黄连一两=3:1;(3)重视黄连、干姜用药特色,此两味中药是我治疗脾胃病(包括肠道) 之要药,重在两味药的量的适当调整;(4)久煎,去滓,再煎.[精准辨证]:胃脘胀满,呕吐,腹泻.[治疗疾患]:(1)胃脘胀满;(2)呕吐;(3)腹泻;(4)胃痛;(5)口腔溃疡; (6)咽炎;(7)腹痛;(8)失眠;(9)发热;(10)嗳气;(11)呃逆;(12)朝食暮吐; (13)泛酸等等病机属于肝脾不调所致.[加减运用]:呕、痞、利:原方直接使用,不需要加减;以下根据病机适当加减:偏于热:减干姜量;偏于寒:减芩、连量;偏于实:减参、草、枣量;偏于肠寒:去黄芩,加桂枝,实为黄连汤;偏于实,大便干:去人参、黄芩、大枣,加枳实、瓜蒌、大黄,内含小陷胸汤;偏于食积:加焦三仙; 偏于湿热: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茯苓、枳实;偏于寒湿:去人参、黄芩、黄连、炙甘草、大枣,加茯苓,枳实,苍术、藿香等;伴泛酸:加吴茱萸,内含左金丸;伴口腔溃疡:加白芨;伴失眠:重用半夏加秫米、茯神,内含半夏秫米汤;伴梅核气:根据寒热斟酌加厚朴、茯苓、苏叶,内含半夏厚朴汤.[注意事项]:清淡饮食;调畅情志;注意寒热药调整.[药物]:«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生川谷.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御览引云,主茎伤,大观本,无),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胆,肠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一名腐肠.生川谷.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原文】(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摘录】藏经阁五个泻心汤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的; 附子泻心汤是治疗阳虚之痞的;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呕吐之痞的; 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水饮之痞的;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虚痞的.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痞并见恶寒,汗出为特点,中焦有热兼表阳虚弱的,用附子泻心汤; 以痞、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用半夏泻心汤; 以痞、干噫食臭、肠鸣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用生姜泻心汤; 以痞、肠鸣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为主要表现,并有用攻下法治疗痞证加重为特点的,用甘草泻心汤.以上节选自杨兆林编著《临证实战解经方》。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

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

方药:半夏12g,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

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

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

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

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

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

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

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

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6.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拨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7.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黄煌:经方一百首(半夏泻心汤)

黄煌:经方一百首(半夏泻心汤)

黄煌:经方一百首(半夏泻心汤)[组成用法]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

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现代应用]1.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有“心下痞”时可使用本方。

2.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肝炎腹胀、甲亢伴有腹泻等以腹中雷鸣为主证时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3.其他方面诸如结膜炎、慢性哮喘、口腔溃疡、顽固性咳嗽、冠心病、失眠、眩晕、妊娠恶阻、黄带、闭经等疾病都可见本方证。

[经验参考]本方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上呕中痞下利足本方经典方证的特征。

如刘渡舟治张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占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牛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小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占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2g、干姜6g、黄连6a、黄芩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l 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

三者之中,又当以痞为核心。

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本方在其他方面的使用也很多,如岳在文治云某,男,28岁。

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

询其致病之因乃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

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辘辘,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

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

黄煌经方-半夏泻心汤方证转化思路

黄煌经方-半夏泻心汤方证转化思路

黄煌经方-半夏泻心汤方证转化思路Date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经方临床使用近两千年了,方证相应是临床应用经方的基本思路,从两千年之前的经方方证如何与现代疾病、当代人体质特点相转化,黄煌教授创新性提出经方方-病-人诊疗体系,实现了经典方证的转化,临床适用性极强。

今天再次现场学习黄煌老师的经方体系,收获和启发很大。

01半夏泻心汤经典方证转化黄老师讲:”经方方证是古人使用经方的方法,也是经方临床应用的密码“。

在《伤寒杂病论》描述半夏泻心汤经典方证就两条,这就是使用好此方的诀窍。

一条来自《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七)还有一条是《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组成有七味药物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金匮要略》)心下痞:胃脘部不适感,但是按之柔软。

关于痞证的临床使用使用泻心汤的指征,而泻心汤中均有黄芩黄连,这两味药物是治疗痞的主药。

呕:是一个证候群,可以是恶心,泛酸,呕的背后是返流。

而半夏是止呕的重要药物,加姜更佳。

肠鸣与下利:肠鸣其实是肠蠕动高度亢进。

肠蠕动过快是就是容易腹泻。

而甘草泻心汤经典方证中就有”下利“。

但是下利又有寒热之分。

黄芩黄连针对热利,干姜人参甘草又是治疗寒利。

心烦不得安:提示精神心理症状,黄连主要作用可以除烦。

从经典方证来看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上呕中痞下利内烦“,或者是”呕痞利综合征“。

02半夏泻心汤人的转化对经典方证理解,不能拘泥文字,要从无字处读书,立体化读书,对经典方证认识要拟人化、形象化。

半夏泻心汤人就是从经典方证转化而来。

经方导读「半夏泻心汤」

经方导读「半夏泻心汤」

经方导读「半夏泻心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2]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3],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149)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1]蒸蒸而振:即战汗。

蒸蒸,形容发热较甚,热势由里向外蒸腾;振,周身振栗颤抖。

[2]大陷胸汤:见经方泻下剂。

[3]柴胡不中与之:指不宜再用柴胡汤类方。

柴胡,指前述之柴胡汤类方;不中,河南方言,即不宜、不对之意。

【功效配伍】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药,配干姜辛温,温中阳散寒湿;黄芩、黄连苦寒降泻,清热化湿和胃;汪昂《医方集解》云“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炙甘草又可调和诸药。

七味药相合,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补消兼施,和胃消痞。

用之可使寒热得除,升降有序,脾胃调和,则痞满呕利自愈。

本方将辛热、苦寒、甘温融于一方,要求“去滓再煎”,可促使药性合和,有利于调和中焦,协调阴阳,消除痞满。

上七味药,水煮,去滓后,再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寒热错杂证。

症见伤寒五六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

伤寒,病本在表,发病五六日,失于汗解,邪气有内传之机,若见呕而发热,是邪传少阳,柴胡汤证已具备。

此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由于医者失察,误用泻下药,于是病情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归。

一是虽经误下,因其人正气尚盛,邪未内陷,病情未变,柴胡证仍在,可复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服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剧烈,故战汗,汗出病解。

轻松学经方第2讲:胸怀天下方——半夏泻心汤2

轻松学经方第2讲:胸怀天下方——半夏泻心汤2

轻松学经方第2讲:胸怀天下方——半夏泻心汤2古代的心,他不单指心脏的,他是中心。

人体的中心呢,胸胃之间,这个是中间、膻中。

所以膻中上下周围有团气阻,就用半夏泻心汤。

我们来看半夏泻心汤,它是由哪几味药组成的。

七味药。

这个汤方好奇怪哦,有些名医他用这个汤方来行医,治疗内科杂病,脾胃病呢,行一辈子,而且有很好的声誉。

因为它是调中焦的第一神方!我们来看,中焦要好呢,肠胃要好呢,他有三大条件:第一、浊气要能降;第二、清气要能升;第三、体力气力要足。

所以降浊气的它有黄芩、黄连。

你不管烦热上火炎症呢,黄芩跟黄连两味药。

有些人胃老是反酸,你们记住哦,老年人偶尔胃反酸,怎么办呢?吃药他可能会伤到胃了,你就叫他搞点那个萝卜来拌饭吃,萝卜干也行。

吃下去呢,咸一点的都好,咸主降,能入肾,它一下子酸水就纳下去了。

如果反酸又带口苦的,就搞黄连黄芩各二到三克泡水,泡浓浓的,就喝个一杯两小杯下去,酸水就下去了。

这叫苦能降。

黄连黄芩味苦的,它可以降火、降酸水、降气。

半夏干姜。

这个干姜呢,它能温阳。

所以有些人奇怪哦,他说:“曾老师啊,我这个胃呀,好奇怪哦,吃点凉的就拉肚子,吃点热的就上火,吃点冷的就肚子痛,吃点热的煎炸的就烦躁受不了。

”这个是寒热胃。

寒热胃怎么办呢?你用寒药呢,他就胃痛;你用热药呢,他就烦躁。

那就寒温并用,寒热并用。

所以这时我告诉你们呢,你只要黄连跟干姜一起连用,一出手呢,半夏泻心汤的两味一升一降的药。

黄连五克,干姜五克。

如果他说他比较怕冷的,干姜用十克;如果他特别怕热的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黄连十克。

随着他寒热的轻重,你去调这个黄连干姜的剂量。

这样治疗胃病,几乎你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胃病,它的症状不外乎就是胃寒点或者胃热点,我们用药不外乎就是温多一点还是寒多一点。

半夏泻心汤里头还有人参、大枣、甘草。

人参,大枣、甘草可不得了,号称“药食同源,补益人体中焦脾胃,健脾益力气的三剑客”!它们三个在一起,一个人体虚再没有力,这三个合在一起,就会变得好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应用
1、加吴茱萸: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肝火犯胃),有抑肝 和胃制酸之功效。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 为6:1。
2、加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失眠、怔忡者,黄连与 肉桂配伍,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交通寒热),清 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 宜。《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 白腻而滑。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 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加减应用
6、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
气九不 香降 虫, 善郁于而散作郁痛止学,痛木。过香可以醒脾祛湿,
加减应用
7、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
三治花 慢具 性有 胃辛炎香,开湿胃热学、阻健中过脾 ,化 气湿 机的 不功 利效 ,。 引主 起
起状的 之咳 一嗽 ,。常咳被嗽人是忽学本视病,过最 而常 主见 症的 为食 胃管 灼外 热症 、
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 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 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加减应用
13、加丹参、赤芍、降香:后三味为
“止小 痛冠 的心 作二用号,”用方于学,“具心过有 胃活 同血 病化 ”瘀 者、 ,理 即气 患
降以散结消痞。
佐:人参
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
大枣
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炙甘草(兼)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调其升降, 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半夏泻心汤
应用指征: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舌苔腻而微黄, 脉象弦滑。 具体症状: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 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 舌质暗红;脉象弦滑。 适应症: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 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加减应用
14、加封髓丹:封髓丹即砂仁、黄柏、
甘其草 舌, 苔主 必治黄脾腻胃或不白学和腻常,过犯 两口 方腔 合溃 用疡 ,者 具, 有但 清
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 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元, 阴阳平衡。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洗,半升 人参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黄芩 黄连一两
干姜 大枣十二枚
·半夏泻心汤 ·
【主治】肠胃不和,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
· 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 邪热乘虚内犯(肠胃) (寒)+ (热)
寒热互结 — 心下痞满而不痛; 肠胃升降失司 — 呕吐,肠鸣,下利; 邪偏热挟湿 — 苔腻而微黄,脉弦滑数。
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 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加减应用
11、加乌贝散:乌贝散即乌贼骨、贝母,
具制有 酸燥 剂湿 。制两酸方之合作用学用,,对过是 于医 消家 化常 性用 溃的 疡健 之胃 烧
心、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 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加减应用
12、加百部、黄芩:主治胃食管返流引
• 配伍严谨 • 主药突出 • 方证明确 • 注重胃气 • 将息有法 • 煎服特色
经方的特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 伴有呃逆,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加减应用
8、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
有或腹 矢部 气气 多机,不大舒便,不学时畅有。过肠 防鸣 风, 、口 荜气 茇秽 具浊 有, 整
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 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加减应用
9、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
纳健呆 脾食 和积 胃者功,效鸡,矢特学藤别药宜过性 于和 小缓 儿, 和有 老明 人显 消的 化
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 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 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加减应用
10、加三芽:即加生麦芽、谷芽、稻芽,
三方芽 对具 于有肝疏郁肝克健脾脾(学、胃开)过胃,进肝食脾之俱功郁效之。证此候,
开五胃 谷不,馨合,而口用腻之而,黏主学,治过或湿时浊有阻黏中沫,吐阻出遏,纳舌运,
苔腻,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若患 者厌食油腻,再加茵陈。(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湿阻中焦非芳香不能除,顺应 脏腑生理特性用药。)
加减应用
5、加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
学过 茱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
胃肠千年第一方 半夏泻心汤
课程内容提纲
1.何为经方? 2.半夏泻心汤的方解 3.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加减运用
经方概念
其说有三: 1. 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汉书·艺文志》:“方技
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 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2.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的方剂。 3.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金匮 心典》:“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 经方之祖。” 通常所说经方,多指第三说。
加减应用
3、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 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 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 施今墨治疗痰热遏阻中焦之失眠最常用的药对便 是半夏、夏枯草。 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 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加减应用
4、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芳香醒脾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调和寒热,散结消痞,和胃降逆。(辛开苦降法)
·病位: 心下 — 肠胃;故“泻心”者,泻肠胃也。
·半夏泻心汤 ·
方解
君:半夏 —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 清降泄热。Fra bibliotek* 姜、夏 + 芩、连: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