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2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doc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

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观察法: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的方法。

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行为: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

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

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记忆: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保存,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

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

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

态度和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

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工作满意度: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社会知觉:是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互相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

近因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

投射效应: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心理定势: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的准备状态。

对比效应: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

印象。

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

外部归因:认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导致的,即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引起的。

内部归因: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的因素,既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

气质: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

性心理特征。

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

的心理特征。

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组织承诺:也叫作“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使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组织公民行为: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是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等。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组成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认同:是指在一种角色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角色直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群体规范: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群体外部环境: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

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等。

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其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