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对话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视野下的对话阅读教学探讨
摘要:新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的引入,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围绕着接受美学理念在课堂中的运用,对初中对话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教学;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阅读理解和阅读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教师们舍弃,而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素养,并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如此,教师开始从美学的视角来观察学生,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及教学启示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于1967年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着重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基本上不会考虑作品同作者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忽略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和功能,而将读者的接受作为重点考虑对象。换句话说,接受美学不再强调作者在文本中写了什么,二是强调读者从文本里读出了什么。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回避
了“作者”对于作品的权威性,进而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接受美学对语文对话阅读教学的启示
在现代对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予以更多的关注,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进行多元化的理解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情色彩和认知能力,抓住作品中的不同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加以理解,以文本为基础的同时做出超越和创新。这是对话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改进,将会对开发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创新力形成制约。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把阅读差异作为教学资源来进行开发,可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内涵。如果能过善用教学中各种千姿百态的状况,将它们作为资源开发,教学过程得以丰富,那么阅读的价值就在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中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将接受美学的理念引入初中对话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多重对话。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建筑,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阅读创造。只有经过读者对文章内容与意义的创新理解,才能揭发出文本的潜在涵义,是文章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读者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多重对话,接受美学的引入将使多种形式的对话得到全面的整合。
二、接受美学在对话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阅读学和批评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接受学和创造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阅读接受和阅读创造过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部分都是文学,对学生进行文学和美学教育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适当引入接受美学的理念,将是未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创新之一。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师本对话
在接受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期待视界”,它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有的各种经验、兴趣、素养、理想等综合在一起会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而其表现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即让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从而达到接受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小学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是知识面较窄,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首先就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够体会,教师就要先体会;要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教师要首先产生某种情感。而这些要求,就需要教师与文本进行无缝交流,仔细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感受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和地
域与文本所讲述的时代和地域背景相差很远,这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就需要教师从网上或课外资料中,搜寻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的图片、影片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来感受文本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生本对话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曾提出著名的“召唤结构”理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它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其意思是指,在文本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的结构,而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就要依靠读者发挥想象来“填充”。
根据上述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进行思考,让具有独特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合理的“填充”,从而确定文本的不确定内容,对文章中不确定性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以此来达到从自身角度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的生活经历,在阅读时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还可以采用大声朗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众所周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很多的信息,这便使得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时表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而这种情况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则被认为是读者对文本无止境的意义创造的过程。接受美学允许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受到肯定。这一理论,为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开发给予了足够的空间。
每个学生由于心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存在差异,在对同一个文本阅读后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而这些体验只要是符合情理的想象都应该得到肯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予以支持。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发散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智取生辰纲》这节可得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文本中涉及众多人物,在对每一个人物进行定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避免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原有的知识层面。另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之前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每个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等。甚至可以选择将文中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语文的对话阅读教学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