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矛盾纠纷应对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特征
4、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大多采取较为平和的表现方 式,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但暴力性、破坏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长,出现 激化现象,对抗程度加剧。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特征
5、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
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发生是有组 织的,而且开始出现跨区域、跨行业串联声援的倾 向。尤其是那些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 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事先都经过周密策划, 目标明确,行动统一。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1、群体性 2、组织性 3、公开性 4、复杂性
5、过激性 6、效仿性 7、反复性 8、破坏性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1、群体性
每一起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由某一身份的一群人制 造和参与的。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从总体上 看,我国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 性纠纷和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 至上万人参与的纠纷和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群体 性纠纷和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其实质性因素是能否在特定场合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规模。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基本性质

总体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 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 断增多,我国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 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上千直至上万人参与的在全国也 已经是屡见不鲜。群体性事件所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 成分也呈多元化。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5、过激性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往往采取 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集群性情绪化表达 方式,甚至围堵党政机关、拥堵道路等不理智行为,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无论其权益是 否合法,其维权手段显然具有极大的偏激性。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6、效仿性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概念的演进
我国对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认识,由于受不同的政治环 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称“群众闹事”、“聚众 闹事” ; 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称“治安事件”、“群众性 治安事件”;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称“突发事件”、“治安突发 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 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称“紧急治安事件”; 90年代末~本世纪初称“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称为“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概念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定义为群体性 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 形成了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 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 和社会造成了影响的行为。 4、将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等同于群体性治安事件或者群体性违法 事件。这种理解主要是从社会治安的角度出发,具有鲜明的 否定色彩。根据2000年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 治安事件规定》,将“群体性治安事件”界定为“聚众共同 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危 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这一界定及其所列举的表现形式主要侧重从消极的方面对群 体性事件进行总结,但将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等同于群体性治 安事件显然缩小了前者的范畴。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2、组织性 当前的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已由自发松散型向组 织型方向发展,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指挥者和骨 干分子的控制和影响。尤其是一些参与人数多、持 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往往事先 经过周密策划,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组织程度明 显提高,甚至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串联活动。有 的还集资上访,并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
当前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传播性。 一些群体纠纷和事件在开始源自文库初,大多仅限于少数人及 个别区域。随着事态的发展,影响力的扩大,引起周围 区域或利益相关者心理共鸣,一旦甲地发生群体性事件, 乙地、丙地便纷纷效仿,互相传染,使参与人数及区域 不断增多和扩大,甚至出现互相串联,互相取经现象。 例如,2012年底我市房地产市场因受全国经济大气候影 响,导致中堂、荆邑山庄、丽水金城等多个楼市业主集 体爆发群体性纠纷,在房地产行业引起连锁反应。
3、城乡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 权内容不同
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主要抗争对象;工人以企业管 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农民抗争以要求补偿受损利益和实 现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失地或受环境污染的农民要求维 护权益成了中心议题;工人抗争以维护经济权利和要求管 理企业事务为主要内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雇佣工人 要求发放足额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农民工要求发放欠发 的工资,下岗工人要求工作,改制国企的工人要求保护国 家财产不能流失等。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特征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 的人参加: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 外来打工的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 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 等等。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特征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概念
1、将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定义为广义群体性活动。这 一理解不带有批判或否定评价,最大限度地描述了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一个主要特征——“群体性”。 2、认为所谓“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指信念或利益 趋同的民众,公开自发聚集向政府及有关部门表达 意愿和诉求、宣泄情绪、扩大影响或规模的聚众集 体行为。其有些可能是合法的,例如经过政府批准 的游行,而有些则是违法的。

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纠纷和事件, 绝大多数都是对权利和权益的诉求,属于人民内部 矛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并不是要 推翻国家政权和现行社会制度。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现象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 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 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 要课题。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利益纷争, 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 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有 部分“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已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 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特征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 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 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 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 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 (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群体性矛盾纠纷和事件 的应对浅析
一、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概念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 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 人民内部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 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 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 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 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 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纠纷。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深层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3、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 酿成大矛盾。 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 主意识不相适应。 6、法制不健全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概念

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指 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 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 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 影响的群体活动,通常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 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 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 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 影响的各种纠纷事件”。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概念
在西方社会学著作中,一般称之为“集群行 为”、“集合行为”等,如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 1921年出版的《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最早从社会 学角度定义“集合行为”,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 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 动”。在我国台湾地区,一些学者则称为“群众事 件”、“聚众活动”、“群体事件”等。由于目前 我国相关法律中未对群体性纠纷和事件进行明确的 概念界定,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一般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特征
6、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多数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常采取不合法的方式,合理 要求与不合法行动、无理要求与非法行动相互交织, 多数人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混 在一起。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也插手群体性事件制 造事端。如果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影响全局, 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7、反复性
由于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反映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社会 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同矛盾主体、合理的要求与 不合法的行为、不同的原因动机、历史纠纷和现实矛盾相 互交织、相互作用,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处置难 度大,所以经常反复。同时部分群众把政府或有关单位化 解矛盾及时解决一些问题,误解为群体性纠纷和事件“闹” 的结果,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 解决”,造成事件反复不断。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 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以一定的目 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 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 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的纠纷事件。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上 访、集体怠工、罢工、非法集会、聚众、游行、示 威、骚乱、暴乱、大众恐慌等等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8、破坏性
当前群体性纠纷和事件常常对国家的法制秩序、治安 秩序、交通秩序产生冲击和破坏,影响社会安宁,扰乱 了社会的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特别是一些群 众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 想,越来越多采取各种极端行为发泄不满情绪,给国家 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 稳定。其危害主要表现有:一是冲击党政机关,扰乱办 公秩序。二是堵塞铁路、公路等交通要地,给国家和社 会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极易引发暴力,造成严重的人员 伤亡。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除此之外,有些群体性事件表现出预谋性的特 征,而有些则表现出突发性特征;有些表现为利益 冲突性特征,而有的则表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 征。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引发原因
一、直接原因 二、深层原因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直接原因



1、社会不满群体存在。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 3、政府管理能力、应对能力不足。 4、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 5、基层不作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6、干群长期矛盾的积累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3、公开性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是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向社会 和政府表达意愿和诉求,为了引发关注,往往选择 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和在重要的公共场合或政府机关 门前举行示威、游行、静坐等系列活动。
群体性纠纷和事件的主要特点
4、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1)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从职业角度而 言,几乎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角色划分角度而 言,又可分为骨干人员、支持者和附和者等。(2)诱发原 因的复杂性。涉及房屋拆迁、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政策 落实等,甚至是偶发性的社会事件,如交通事故等,多种 多样、千奇百态。(3)发展过程的复杂性。群体性纠纷和 事件往往会经历从诱发、发酵、爆发、传导、二次爆发的 过程,在不同的时点和阶段,其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