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
第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天津大学毛概课后重点题修正答案
第一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概课后题11
(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毛概思考题整理11
前言及第一章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怎样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主要创立者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同时,我们要将他所犯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在哪些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概习题)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 ) A、经济基础 B 政治基础 C、阶级基础 D、社会基础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毛概第十一章
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和为贵”是(B )的思想A、墨子B、孔子C、孟子D、老子2、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未来社会和谐作过较多的论述,其中,(C )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D、大卫.李嘉图3、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A )。
A、党的十六大报告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七大报告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 A )。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B、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创造( D )。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5、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B)为重点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6、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C ) A、社会手段B、社会计划C、社会理想D、社会现实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B)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A、如何进行革命、建立什么样的政权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8、马克思在(C)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A、《政治经济学批判》B、《哥达纲领批判》C、《共产党宣言》D、《全世界和谐》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B)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第11章毛概习题
第十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党的()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
A.八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坚持()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应以()为重点。
A.提高效率B.改善民生C.发展民主D.繁荣文化8.()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A.教育B.收入分配C.就业D.社会保障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A.政策B.中国共产党C.制度D.干部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1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1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A.发展经济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D.加强社会管理13.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A.自主创业 B.社会保障 C.教育 D.公平1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促进社会经济增长B.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C. 实现充分就业D. 实现共同富裕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不包括()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16.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A.广覆盖B. 可持续C. 高水平D. 保基本1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C.是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D.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与深化,这三大规律不包括()A.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共产党执政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9.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应坚持()的方针。
毛概第十一章 练习题
毛概第十一章练习题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步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 B )的观点A.老子B.孔子C. 墨子D.韩非子 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A.马克思、恩格斯B.毛泽东、周恩来C.邓小平、江泽民D.胡锦涛3、党的( B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4、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概念是在( D ) A、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三中会全会 D、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5、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大战略部署的是( C )A.《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A.现代化B.社会和谐C.按劳分配D.公有制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 B )阐述的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之以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2021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C.《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C )A.“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社会B.“乌托邦”式的和谐社会C.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D.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 A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C、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D、公平的教育制度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B ) A.坚持科学发展观B.以人为本C.发展民生D.坚持对外开放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 )A.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任务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任务C.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关的另一项重大战略任务D.与历史上的和谐社会一致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是( D )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13、民生之本是( A )A、就业B、反腐C、物价D、教育14、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 C )A、分配公平B、再分配公平C、教育公平D、保障公平15、当前要大力发展的是( B )A、高等教育B、职业教育C、艺术类教育D、基础教育16、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必须坚持我国教育的( B )A、育人性质B、公益性质C、服务性质D、大众性质二、多项选择题1、实现社会和谐是( ABC )A.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B.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C.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D.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2、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构想的著述有( ABCD ) A.《全世界和谐》B.《太阳城》C.《乌托邦》D.《和谐与自由的保证》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ABC )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4、一般地讲,和谐社会是( A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B.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C.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D.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BD )A.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社会B.包含着不和谐因素及消极因素的和谐社会C.绝对的至善社会D. 相对的、包含着矛盾与差别的和谐社会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要求是( ABCD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 ABCDE )A.民主与法治的统一B.公平与效率的统一C.活力与秩序的统一D.科学与人文的统一E.人与自然的统一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于( ABCD )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B.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D.二者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9、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认识是( ABCD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C.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D.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近期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ABC )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D.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 ABC )规律认识的深化 A.共产党的执政B.社会主义建设C.人类社会发展D.价值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 ABCD )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 ABCD )为指导思想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14、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BCD ) A.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B.坚持改革开放,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C.坚持民主政治D.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 ABCD ) 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D、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6、下列哪些属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民生问题( ABCD ) A、教育和就业问题 B、收入分配问题C、社会保障问题D、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问题17、我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包括( ABCD ) A、以创业带动就业 B、支持自主创业 C、支持自谋职业 D、转变就业观念18、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 ABC ) A、社会保险为基础 B、社会救助为基础 C、社会福利为基础 D、基本养老为基础19、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 ABD )A、基本养老为重点B、基本医疗为重点C、转变就业观念为重点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20、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 AC ) A、慈善事业为补充 B、社会优抚为补充 C、商业保险为补充 D、社会求助为补充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毛概 第11单元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填空题: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答:社会和谐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答:,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
答:共同享有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
答:以人为本5、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改善民生二、单项选择题:1、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是()A、十五届五中全会B、十五届六中全会C、十六届五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A、物质基础B、政治基础C、思想基础D、社会基础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的社会。
A、共同建设、共同发展B、共同建设、共同享有C、共同发展、共同享有D、共同创造、共同发展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A、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B、建设和谐文化C、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D、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8、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含义的是()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D、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健全9、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消除自然灾害D、生态良好参考答案1、D2、D3、B4、A5、C6、C7、D8、D9、C三、多项选择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民主法治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B、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3、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思就是()A、社会稳定B、生产发展C、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E、人民安居乐业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法正确的是()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治国理想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方略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机制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结果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任务5、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包括()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C、政治文明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E、社会机制建设6、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指()A、实现广泛的基层民主B、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E、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发展7、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公平正义的意思就是()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健全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D、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E、社会主义民主健全8、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诚信友爱的意思就是()A、全体人民融洽相处B、全社会诚实守信C、全体人民平等友爱D、全社会互帮互助E、全体人民和睦平等9、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充满活力的意思就是()A、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D、创造财富得到保护E、创造成果得到肯定10、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安定有序的意思就是()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E、社会保持平安稳定参考答案1、ABCDE2、ACDE3、BCD4、ABCDE5、ABC6、BCD7、ABC 8、ABCD 9、ABCE 10、ABCD四、辨析题: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大学毛概第十一章参考题目及答案
第十一章一、简答题1、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扩展资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学毛概第十一章参考题目及答案
第十一章一、简答题1、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扩展资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毛概 第11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兼相爱”、“爱无差”,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A、墨子B、孟子C、孔子2、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A、魏特林B、付立叶C、马克思3、社会要和谐,首先要()A、发展B、改革C、稳定4、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思想道德建设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坚持“双百方针”5、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党的()A、十六大报告B、十三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六中全会6、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的是党的()A、十六届六中全会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都属于建设()这个大范畴。
A、建设共产主义B、现代化社会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认识的深化A、党的性质B、执政规律C、奋斗目标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安定有序10、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诚信友爱B、以人为本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多项选择题:1、和谐社会是()A、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B、不是社会形态C、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D、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E、.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F、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它包括()层面的内容:A、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B、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C、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D、第四个层面是人与动物的和谐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包括()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D、生活富裕、生态良好E、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有()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C、必须坚持生态文明; 必须坚持政治文明;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E、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有()A、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B、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C、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D、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E、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F、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三、简答题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四、论述题: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毛概第11章
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大战略部署的是( C )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安定有序13、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提出“和为贵”的是( B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16、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C )A.社会手段B.社会计划C.社会理想D.社会现实17、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其直接原因是(D )A.人们的认识太肤浅B.思想还不成熟C.生产力水平太低D.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18、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A )A.毕达哥拉斯学派B.米利都学派C.爱非斯学派D.爱利亚学派19、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B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B )A.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形态B.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关系的社会C.人们可以不劳动,随心所欲地享受D.由社会主义社会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2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党的(D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毛概 第11章 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观点A. 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2、中国共产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D.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制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A.中共更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六大D.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发展和谐文化C.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 坚持改革开放D. 正确处理改革发稳定的关系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A. 《全世界和谐》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C.《论十大关系》D.《共产党宣言》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A、两者毫不相干;B、两者完全等同;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任务;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全开卷考试必备!)。
第七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8-14章)(完全用教材里的重要内容总结的)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P181 答: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寸劲经济发张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理由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二.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P186 答: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体制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P186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可观要求。
毛概第十一章试题
练习题(第十一章)一、单一选择题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C )A、社会手段B、社会计划C、社会理想D、社会现实2、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其根本原因是(D )A、人们的认识太肤浅B、思想还不成熟C、生产力水平太低D、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3、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A )A、毕达哥拉斯学派B、米利都学派C、爱非斯学派D、爱利亚学派4、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曾提出过许多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结果只能陷于空想,其根本原因是(B )A、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探索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B、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C、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代D、他们的构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超越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5、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B )A、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形态B、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C、人们可以不劳动,随心所欲地享受D、由社会主义社会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6、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的(C )A、十三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六届六中全会7、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党的(C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8、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党的(D )A、十五大B、十六大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9、胡锦涛同志的哪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B )A、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B、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C、2005年10月,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D、2006年5月中旬,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一次讲话10、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概念的是(B )A、2005年10月下旬,在朝鲜访问时的一次讲话B、2006年5月中旬,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一次讲话C、2006年5月下旬,在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上的讲话D、2006年6月,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思考题与参考答案(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
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九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了新的部署,其中包括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包括收人分配关系等),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