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心得
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
![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7df52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c.png)
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是其汇聚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智慧与精华。
王老师在序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语文课上存在的一种“怪相”——语文教师似乎只在冷眼旁观“别人的世界”,讲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语文课堂既没有感情的碰撞,也没有诗意的触动,只能让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文字的工具,如同一汪死水,干涸,空虚。
要想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学生,或许我们得给语文课堂多注入一些诗意,使这方池水真正活起来。
一、细读文本,挖掘诗意语文的诗意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真实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那么,如何挖掘文本诗意呢?王崧舟老师认为最基本、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
同时,王老师还提出了六条重要的文本细读策略:一是直面文本,体验最初的诗意;二是字斟句酌,品味精微的诗意;三是互文参照,彰显深层的诗意;四是擦亮语言,揣摩形式的诗意;五是还原比较,感悟潜在的诗意;六是寻找缝隙,挖掘蕴藉的诗意。
这六条策略不仅很有指导性,也有极强的操作性。
如何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一生的求索。
回想自己平时的备课过程,往往是先粗略读几遍课文,便急匆匆地翻看教参明确授课的重难点,然后再从网上搜罗一些教学设计或实录。
备课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看别人怎么上这一堂课的,很少花时间去将文本一读再读。
直到去年学校派我参加集团初中语文的教学比武,赛制规定比武的篇目是课外的且比赛当天才能揭晓,备课时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
刚得知赛制时,我很慌乱,因为这样的赛制基本上等于没有办法提前准备,除了找几个漂亮的PPT模板外啥都做不了。
几天后便平静了下来,我想这个赛制就是在倒逼语文老师们“素读”文本,看老师们没有了教参,没有了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设计后,到底能不能上出一堂有个人味道的语文课。
如何上出一堂有个人味道的语文课,而不是一锅“大杂烩”,文本素读是不可逃避的第一步。
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是一名读者,而不是一名语文教师。
2021年《语文的的生命意蕴》有感
![2021年《语文的的生命意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c8ade8b52acfc789ebc9f2.png)
Follow your own way of living, live happily, and live like yourself. Why care so much, go your own way bravely, and let others talk about i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年《语文的的生命意蕴》有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一直都是在忙碌中教学,似乎从未停留自己的脚步去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课程在课堂中除了给孩子们传授语文的知识之外,还需要给予他们什么呢?有幸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之后,心情澎湃,如沐春风:王崧舟老师是一个用生命教书育人的老师,在他的心中,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他是语文,语文渗透在他的生命的意蕴里。
很喜欢王老师的文字,都是用心去抒写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感悟,他的每一行文字都是诗一般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洋溢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我不想羞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这份感动和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我渴望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份心灵的湿润和颤栗。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从字里行间中我读出王老师对语文的热爱,他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语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语文。
正因为这份对语文教学的深情,让一堂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对生命的呵护,对人性的呼唤,对真善美的追求,语文成了充满人文,充满诗意的课堂。
王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存在不同的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好课的最高境界是无课。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自己欠缺的太多。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d030b7702d276a201292e23.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一种让每个生命个体能够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的教育,一种注重人的精神的培养与建构的教育。
理解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应该以感性为主,在披星戴月,操劳于大地之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抬头仰望绚烂的星空,增添一点生活的期盼与美好。
在诗意中流淌唯美与浪漫,在理性中进行思辨与求索。
整本书分为六辑:语文,用来印心;诗意问津;天下至文出童心;追求语用学习的意蕴;从灵魂返乡到文化知音;精神结邻。
其中有对语文本色的思考,有对人生幸福的咀嚼,有对文本解读的探索,还有对研修同伴的感激。
从文字中,我总能读到他对生命的热情,对语文的热爱,而这份热情和热爱构成了他的赤子之心。
也许,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一定要有王崧舟老师这样的赤子之心吧。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对以下几点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
第一,幸福来自于对“一念”的判断。
幸福是什么?这似乎不是语文课要探讨的问题,可这又似乎是语文课的最终目标: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成为感受幸福,收获幸福的完整的人。
王崧舟老师在书中引用了林清玄的一句话:“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境遇,自我是得到幸福的唯一要素。
这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是一个对幸福有执念的人,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幸福的语文老师,一个幸福的人。
可是我一直忽视的是:幸福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内心对什么是幸福的判断。
告诉自己:“不依赖任何东西,外在的或内在的。
别依赖任何东西,这不表示连邮差也不要依赖,而是指内心不依赖。
”你只有不再依赖的时候,才会看清某一道情绪的根源是什么,也许这会很痛苦,然而痛苦唤醒了你的觉知、你的电、你的光、你的唯一的神话。
慢慢地,你照亮自己的痛苦,照亮自己的悲伤,照亮自己的焦虑和郁闷。
修心、修身、修性,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要知道没有一盏灯能够彻底照亮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做自己的明灯。
第二,语文,是真实的情。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2126e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e.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王崧舟著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是王崧舟关于语文教学专业探讨的力作,也是他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
书分六辑,第一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
关乎教育目的、语文本质、教学实践、语用学习。
作者坚持“用语文教人”,形成了他独到的教学风格。
作者认为语文的要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教育“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我们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阅读留痕:初次拜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这本书,我被题目深深吸引,语文会有何生命的意蕴?诗意与语文教学又存在何种联系?打开书翻看几页过后,他那信手拈来的诗词佳语,对文学著作的独到见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我叹服。
全书分为六辑,每一辑文字都是诗一般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洋溢着王崧舟老师对语文的热爱。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一、感悟诗意提升境界王崧舟老师在书中提到,好课有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美丽的语言。
在王老师书中也提到“本色语文”,就是让语文回到原始的、本来的状态,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去发现、思考、体验品味语文中的意境。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虽然暂时很难达到王老师说的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但这让我有了新的感悟,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后,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关注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诗意之美。
二、多多读书充实自我这本书更让我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读书的重要性。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dd743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7.png)
Growin丨_书香文苑垂走进诗意语文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杨晓惠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王崧舟王崧舟,一直是所有语文老 师心目中的宗师。
王崧舟“诗意 语文”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近年 来浙江高考诗意倾向的作文题窥 见一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着《语 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 文教学》,走近王崧舟,走进他的 诗意语文教学,感受他的诗意人 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整 体感受,那就是:甚合我心。
一、品味“崧式文字”的古典魅力“崧式文字”,顾名思义,是指 王崧舟式的文字。
全书六辑,每 辑由一个标题、一段概述、六到八 篇文章组成。
无论是标题还是概 述,诗意的“崧式文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彩,散发着古典文化意蕴 的缕缕芬芳。
我们一起来读“崧式文字”,体悟汉字组合的出神人化。
谈及语文的生命意蕴—“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掏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谈及师者童心—“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为,诗意语文的要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在于擦亮孩子的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孩子的诗的精灵。
诗在孩子们的读写之中,更在孩子们的读写之外。
”谈及经典文化的力量,他认为阅读经典是“灵魂返乡”,是寻求“文化知音”。
“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
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有多少国人读到日本捐赠箱上所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才惊诧恍悟——我们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似乎已越来越远。
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则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坚守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解锁“崧式课堂”的诗意密码“崧式课堂”无疑是诗意的,是文化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3ce35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1.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近日,再次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王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语文的学习注入活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注重学生的精神熏陶,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无时无刻遵循着语文的特点和规律。
一、扎实中精备课书中《好的故事》一课的执教过程,课文前借助资料是单元语文要素,当然也作为老师的主攻目标,这是打开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一把金钥匙。
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就像是云锦上的织纹一样,孩子们只有直观感受云锦特点,才能够理解鲁迅先生梦境中的那种精妙的、梦幻的、美轮美奂的描写美。
老师引导学生对云锦做了充分的了解后发现暗示,通过借助资料使学生了解当时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他当时独特的心境和心态,再提供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在写梦,引导学生明白这个梦境象征着绝望中的希望,是在写“绝望”中的“希望”,促进学生的表达。
5次借助资料的意图让学生去触摸到《好的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绝望却依然要伸出希望,这也是鲁迅精神的特征所在。
一堂好课绝不仅仅是老师临场发挥,而是课前老师精心的设计、扎实的备课,搜集资料,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壁垒,才能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大背景下,体会文本的含义和人物的品质,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二、平淡中悟真情文本中的绚烂深情,只有在与学生思想碰撞与心灵对话后方可体味,因为它是感性的。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爱莲说》一课时,“酒能去百病,菊可去颓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句诗开启本节课,使学生理解陶渊明对菊花的爱是“隐逸之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通过对以上句子的朗读,学生明白了牡丹是“富贵”的象征。
接下来通过对课文写莲花诗句的反复朗诵,自然引出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周敦颐对莲花的君子之爱,奏响一首正义之歌。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心得丽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心得丽](https://img.taocdn.com/s3/m/faedea4da1c7aa00b42acb10.png)
不忘初心,坚守本真——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第一次亲眼见到王崧舟老师,观摩他的教学课堂,是在去年5月的全国首届“越语文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大会上。
听王老师的课真是种诗意的享受,被他的儒雅、睿智、风趣、幽默的语文课堂所深深吸引,于是暑假特意拜读了他的著作《语文的生命意蕴》。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是的,在和王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经常有如沐春风和醍醐灌顶的感觉,不住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书中汲取理念和经验,让自己变得充盈。
一、语文,是用来印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老师对语文的深刻理解,用一个核心词概括,就是诗意语文。
书中,他是这样阐释的:“语文的要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如果将知识和技能当成目的,将人置于边缘,那么语文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人的异化。
即便学生练就了巧舌如簧的口才、妙笔生花的文才,他们依然还是会觉得生活无趣、生命无感、生存无根。
那么,这样的语文又有什么意义。
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一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以为,这是言语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
”对此,我深深地赞同。
那么什么是好课?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着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三重境界,应该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毕生的专业追求。
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
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
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透过“语文”看“生命”
![透过“语文”看“生命”](https://img.taocdn.com/s3/m/b870eb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d.png)
透过“语文”看“生命”
生命是一种宝贵的存在,而语文则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工具。
透过“语文”这个媒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表达关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和观点。
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训练,我
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用更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传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语言技巧来表达生命的美好和矛盾。
我们可以
写出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展现我们对于生命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
语文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
作家对于生命的呼唤和关切,从而唤起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通过学习语文,
我们也能够学习到生命的伦理道德观念,明白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中
学习到关于生命的伦理问题和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从而培养出对于生命的尊重和
关怀。
透过“语文”这个媒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表达关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无
论是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还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语文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通过“语文”,我们能够
以更丰富、深刻的方式来审视和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
![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72f33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5.png)
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假期前,简单梳理了一下假期要读的书目,翻了目录,一句“语文,用来印心”就决定先读王崧舟这本《语文的生命意蕴》。
越读越喜欢王老师的文字,深刻、优美,又不失幽默,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
越读越觉得像王老师这样语文教得好的名师,无不饱读诗书,又极爱思考。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语文的生命意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精华集萃。
全书分为六辑,“境界”“诗意”“儿童”“语用”“文化”“知音”,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诗意,引经据典,读不懂,再读,说不明白,却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不会阅读的人,只带着一只眼睛;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他一定会带上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的表面,另一只则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阅读,重要的是另一只眼睛——心灵的眼睛。
”这是第一辑中的一段话,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是以文本为镜,来照见另一个自己,是啊,只有我们对文字敏感,文字才会对我们敏感。
我们钟情的文字,其实就是另一个我们。
看完《语文的生命意蕴》,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发现文本秘妙,文本解读是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我还发现一个秘密,就是王崧舟老师一定是平时勤于练书法,对书法作品有思考。
从他对文本解读的方法就可看出来。
“文章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结构、章法、语言、基调、顺序、主题……”跟书法里创作和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先看一幅字的气息,然后章法、笔法,起承转合的顺序和表达的情感,是不是很相似?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吧。
但王崧舟老师美学的源头也太高极了,那是讲一生二,二生三的东方哲学。
所以看王崧舟老师的书,我觉得要当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底气。
很多时候,我们在听了名师的课堂之后,都会被其新颖的教学角度或教学形式所震撼,即便是一篇老课文,也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名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挖掘能力的突出。
《语文的生命意蕴》摘抄
![《语文的生命意蕴》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6eb9bc8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0f.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摘抄
关于语文的本质: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的技术性组合,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想、情感和精神的表达方式。
”
语文与生命:
“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更在于唤醒学生对生命、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
”
关于情感与审美:
“语文是浸润情感的艺术,蕴含着对美的追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
关于阅读的力量:
“一篇优美的文章,就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
阅读,不是消耗时间,而是增添生命的厚度。
”
关于语文教学的使命:
“语文教学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热爱语言、热爱生活的能力,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鸣。
”
语文的生命意义:
“语文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见人类的历史与未来;语文是一条河,流淌着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语文是一棵树,扎根在土地,枝叶却伸向无限的天空。
”
教育者的责任:
“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生命意义的引导者。
他们用语言点亮心灵,用文字启发思想。
”。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f6434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b.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一本探讨语文的生命意蕴的书籍,没想到,这一翻,竟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也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老友,拉着你的手,带你漫步在语文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花园中。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语文,发现其中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意义。
书中提到,语文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传递,是思想的交锋,是生命的表达。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正是调皮捣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有一天,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滴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上,像是在演奏一场激烈的音乐会。
我被困在家里,百无聊赖,只能望着窗外发呆。
突然,我看到院子里的那棵老桃树在风雨中摇摇晃晃,它的枝条被风吹得左摆右摆,桃花被雨水打得纷纷飘落。
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那种感觉我说不清楚,但就是觉得很难过。
于是,我跑回房间,拿起铅笔,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写下了一句话:“雨打桃花落,风摇树枝斜。
”现在想来,那句子幼稚得很,甚至都不算工整的对仗。
但在当时,那是我内心感受最直接的表达。
我拿给妈妈看,她先是一愣,然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她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就是语文呀,你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写了出来。
”那时候,我对妈妈的话似懂非懂,但我知道,我写下的那些字,让妈妈感到了惊喜,也让我自己心里的那种难受好像减轻了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语文的魅力。
它不像数学,答案总是那么明确和唯一;也不像科学,总是在追求着客观的真理。
语文是灵活的,是多变的,它可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也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可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也可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
语文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当我们读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仿佛能看到那个孤独而豪放的诗人,在月下独酌的身影;当我们读到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又能感受到他那份豁达与超脱。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 生命生命读后的感受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 生命生命读后的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fb2bee5f6529647d272852f0.png)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生命生命读后的感受《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读后有感——生命语文是个什么东东?在网上很少看到广东语文教师的著作,好不容易看到这一本,立刻买了,货到了也就迫不及待地读了。
被这本书吸引力,被书中优美而知性的语言吸引,被书中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而吸引,更被书中扎实的文献参考和丰富的信息量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
在语文教学领域,算是又了有一个山头”,还是岭南派。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单这个书名没有多少新意,有不少人提过其中的一个概念,但把三者放在一起而且还能一以贯之,这就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和高超的理论搭建能力了。
其实,这些年有不少语文概念或语文主张被提出,什么生命语文”大语文”新语文”语文味语文”文化语文”诗意语文”幸福语文”学科语文”语言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一套一套的,跟各大卫视一样,你弄一个我就弄另一个,比如你弄娱乐中国”,我就弄幸福中国”;你弄幸福中国”,我就弄梦想中国”;你弄梦想中国”,我就弄活力中国”;你弄活力中国”,我就弄文化中国”;你弄文化中国”,我弄中国蓝”……看着创新,其实节目大同小异而已。
所以单独提生命语文”的主张,我倒觉得不是很妥,有为概念而概念、为标新而标新的嫌疑。
但如果用什么大语文”语文味”学科语文”来命名,又觉着稍显空泛,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后来想想,是不是任何对语文内涵命名的企图都是一种徒劳,这是不是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虽然作者把本书还是分成三个维度来写,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但其主张还是生命语文”,认为这是语文的内核。
在作者的某篇教后记里,有一段有关自己生命语文”主张的论述,值得分析讨论。
生命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赋予学生以丰富的感性体验、精准的理性认知、美好的知性素养,这是一个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空间。
不同的文体文本,学生从中收获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同样都对生命有益:有些文本偏重于感性经验的获得,可锻炼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有些文本偏重与理性认识的获得,可锻炼学生的判断力、整合力、解释力;有些文本偏重于知性素养的获得,可锻炼学生的鉴赏力、思考力、创造力。
读王崧舟的读后感
![读王崧舟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e7b631777232f60ddcca15c.png)
读王崧舟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欧阳颖嫦一直很欣赏这些语文教学名家,他们的名,不仅名闻在外,还有他们身上具有的人文修养引领着中国的语文教学。
人是活生生的个体,不能仿效不能复制,但我们能借助他人所走过的路,挖掘自己内在的心力。
王崧舟老师是一个用生命去教书育人的老师。
他的生活是教育,教育是生活,他是语文,语文渗透在他的生命意蕴里。
《语文的生命意蕴》里面记述了他有关语文教育的思考探索。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zīzībóbó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王崧舟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精华集萃。
全书分为六辑,包括第一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全面阐述了王崧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尤其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
在这本书的每一讲里,都能有不同的收获,或是教学意识,或是教育方法,或是专业成长,或是备课研究,丰厚的实例,精深的理念,如春风朴面,舒畅宜人。
听过几次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活泼的热闹的课堂相比,他的课是沉稳安静的,在一次次的引导与诵读中,孩子们走向语文的深处。
最近火了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朗读者都给看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央视著名的主持人董卿因为是这两个节目的主持也跟着火了。
在春晚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是被规范化的,人们只看到她外在的美,但在这两个节目主持过程中的反应,就显示出她的人文素养,随机应变的素质没有办法采排,但是长期的读书熏陶与刻意的修行,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以及他人所喜爱的模样。
王崧舟老师在书中说过自己在课堂上的遗憾,但他不断地反省并杜绝下一次的重犯。
王崧舟老师也在书中提到自己如何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学,向每一个孩子鞠躬。
他能随口诵读出古诗词古典文学,也能在生活中躬行实践。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笔记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ddda73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笔记
为什么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的文化之源,精神之根,生命之魂。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前,哪些作品曾经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为我们的想象力打下深刻的印记,把种子的能量蓄积于我们的深层记忆之中,让我们的内心安静的确立着自己。
这所谓的种子根性想象印记,心灵安顿的品质特征,便是文化经典的特征。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其中一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是的,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一些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经典怎么读?一言以蔽之,纯粹的读。
读,在这里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起点,更是旨归。
在这里,读可以理解为记诵。
将所读经典做永久的终身的记忆,是一个人素养能量的原始积累,它跟一般的阅读积累不一样,经典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是为了获得种子之功。
王崧舟老师列举了唐德刚先生、巴金老人读古文的经历,告诉我们,读经典贵熟不贵知。
清人唐彪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
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
![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ead688caaedd3382c4d352.png)
读《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王崧舟老师是我非常崇拜的语文名师,其《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将语文教材的生命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概括与挖掘,带给我们规范标准而又独树一帜的感觉享受。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是的,在和王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经常有如沐春风和醒的感觉,不住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书中汲取理念和经验,让自已变得充盈。
整本书分为六辑:语文,用来印心;诗意问津;天下至文出童心;追求语用学习的意蕴;从灵魂返乡到文化知音;精神结邻。
其中有对语文本色的思考,有对人生幸福的咀嚼,有对文本解读的探索,还有对研修同伴的感激。
从文字中,我总能读到他对生命的热情,对语文的热爱,而这份热情和热爱构成了他的赤子之心。
也许,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一定要有王崧舟老师这样的赤子之心吧。
王崧舟在该书序言中,发出屈原般的追问——仿佛是一种遥远的追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放逐甚至幽闭了生命的光芒?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我们一直满足于学生考高分,忽视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泣血之盼,忽视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全民哭声,忽视了圆明园的大火的民族耻辱。
我们一直在肢解语文,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对字词句的强化记忆,却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思想性”功能,忽视了“文以载道”的基本规律。
是的,我们这样做,学生有可能在卷面上开阁纵横,却对着现实问题麻木不仁,成为新的考试的机器,但是教师的“传道”之神圣又从何谈起呢?以情动人,以情惊魂。
王崧舟老师认为,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情,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教学呢,就是一种冷漠的训练。
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一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往往决定着他的言语世界的立意高度。
因此,从根本上说,言语和精神是同构同生的。
以此为基础,王崧舟于2004年,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并认为语文的要义在于指向人的诗意生命,在于与文谈情,与文说爱,在语文之美中安顿灵魂。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分享课件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分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8c07c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b.png)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分享课件当最后一条小鱼被扔进桶里,所有人的心都终于平静下来,连舒了几口气。
看着水中慢慢活跃起来的小鱼,又不禁想到了桶中的小鱼……老师使着劲提进来一个蓝色水桶,水桶上浮现的是正在活动的红色、黑色、黄色,把头望向桶里,果不其然,是几只摆动厉害的小鱼,开始,我们觉得这条小鱼太兴奋了。
到后来,才发现水桶里的是几个孤独的灵魂,小鱼儿是多么无助,它们是多么想越出水面。
可狭小的空间却像只可怕的手,死死地抓着小鱼儿们,它们也无能为力。
鱼,不应该是生活在茫茫大海,我们不是应该住在风景如画的河里吗?为什么?原本眼神里流露的应该是满足,可现在桶中的鱼,眼神里只有绝望,只有那种生离死别。
我们都在心中默默地对小鱼说:“别怕,我们会帮助你们的。
”窗外飘落着小雨,鱼塘里的雨像墨水一样慢慢散去,水面波光粼粼,雨轻轻地,轻轻地滴落在水桶中,落在我的发丝上,一颗一颗,像价值连城的珍珠。
我们一起提着水桶,一步一个小心地,生怕鱼儿们受到点点伤害。
望着小鱼儿们,似乎也知道几分钟后会迎来全新生活,便也没有再次挣扎了。
看了看水中的环境,嗯,正是鱼儿生活的完美之地,池中莲叶相伴,池边柳树摇曳,池中的大鱼和小鱼将成为彼此的玩伴。
柳絮打着旋地往下飘落,柳叶似乎为小鱼儿的到来鼓着掌,沙沙,沙沙作响,瓣瓣的花儿,袅娜着一起洒入水中,飘进石头的间隙。
我们运气好,还有点小雨做点缀,更加有了诗意,别说是小鱼,就是我们,也都对这儿充满了欢喜。
这会儿,大家开始把鱼放入水中,个个捧起鱼,小心翼翼地往池边走去,凝神地盯着小鱼,我看他手脚抖着,突然,一扔,啊,小鱼儿跳入了水池中,刚碰到水面,便又不动弹了,大家以为它死了,我很伤心,叹息我们帮助了它,哎?鱼儿又动了,充满活力,沉浸在自由的池塘中,我不敢相信,原来这竟是鱼儿的“假动作”,它在逗趣儿呢!该我了,我紧张地手里拿着一个不稳定的生活,它多么想跃身一跳,它多么渴望自由,它定以为我是来结束它的生命,它好怕跃出了我的手中,我再接再厉试了试,它又跑了,可真固执,我也使出了全力,忍着心痛把鱼儿用力抓住,鱼儿还是逃不出我的手中,又不能动弹了,我生怕捏死了它,我打算把鱼儿放到离桥近些的地方,也许这样他可以徘徊在桥洞两边。
与文谈情 与文说爱 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感想
![与文谈情 与文说爱 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e5f313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0.png)
与文谈情与文说爱——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从小就向往言语文字的我,事与愿违的一直从教了20年的数学教学。
去年因教学工作的变动,总算第—次手捧语文课本踏了讲台,在和文本的交流和孩子的对话中,使我更坚决了从事语文教学的信心。
虽然不曾教语文,但也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对语文教学有肯定的了解,但不能说认识。
所以为了更快的磨练自己,充实自己的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开始大量的翻阅教学案例,品读大家教育实录和相关教育理论。
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就是我开启语文洗脑的第—本著作。
行走在王老师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更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中有说道:“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情,言语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教学呢,就是一种冷漠的训练。
〞,读着王崧舟老师的范例,也让我一次次从内心发出感慨,它就像指明灯,一次次指引我的方向,一次次照亮夜晚的海岸,让我了解该如何做,使得自身充盈,也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根底。
在王崧舟老师诗意般的“方寸田园〞,品读一个个精彩的实录与剖析,一次次唤起我对语文的灵思妙想,也让我触摸到生命语文的性情本色,深悟着语文教学的生命真义。
王老师以(长城)为例,分析了该文本存在的秘妙:1.结构 2.章法 3.言语 4.基调 5.顺序 6.句法 7.长城 8.奇迹 9.图腾 10.主题。
并对这10条进行归纳概括,最后总结出文本秘妙的4大方向:1.从表达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2.从接受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和存在。
3.从比拟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
4.从言语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言语制造和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
但我总觉得自己理解得还不够深刻,我只捕捉到如下:1.分析言语文字字面和深层次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困扰着很多教师,虽说语文主要以我们最熟悉的汉语为主,但就是因为这种熟悉,也使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很多元素,如“情”。
有人会问语文中的“情”在哪里体现,也有人说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很用“情”,在读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之前,我也会很自信的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会用情把整个教学过程做的有条不紊。
但自从读过王崧舟的这本书后,从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懂了吗?”并伴随着“有条理”的教学和“写清楚”的过程,就是这些麻木的“有条理”和冷漠的“写清楚”以及铁石心肠的“懂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教学,这些没血没肉的课堂经过王崧舟老师的分析,都历历在目的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也为以前自己的这番“自认为有情有条理”的教学而感到惭愧。
王崧舟老师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中重点提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教师尊重学生,应有一颗慈悲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开展语文学习,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充盈自身,并采用机智的教学方式,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中有说道:“文章不是无情物,没有情,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教学呢,就是一种冷漠的训练。
”,读着王崧舟老师的范例,也让我一次次从内心发出感慨,它就像指明灯,一次次指引我的方向,一次次照亮夜晚的海岸,让我知道该如何做,使得自身充盈,也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很多语文教师也如同以前的我一样,教学思维已经陈旧到布满灰尘,教学方法更似是多年尘封锈迹斑斑的剑,这些东西早已经被我们所忽视,一直按步就班重复着每天的教学日程,却很少认真思考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该怎么教?简单的问题每天也会伴随着我们左右,也可能成为鼓励我国教好语文的动力。
但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重重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忽视这些问题,或是将这些问题变成1+1=2的简单问题。
看完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中一篇篇范例,也真正让我懂得了问题可以简单化,也能内涵化,就如同“叠层消融”这个游戏,1+1未必等于2,1+1也可能等于0,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去深思,而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却早已被王崧舟老师所看透,并能够条理清晰地写出来,而且在他的笔下更是介绍了一直以来我们存在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同时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中,王崧舟老师也在每篇范例中有着点睛意蕴,真正让我们懂得语文的生命意蕴。
也可以说王崧舟老师的点睛之作为读后的我扫去灰尘擦亮利剑,摘下朦胧的眼罩,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语文的生命意蕴。
阅读本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很多的语文教师也包括之前的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阅读,并检查学生阅读的连贯性,是否理解阅读的大意等,只是将观点放在了学生与阅读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发育情况,更忽视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而王崧舟老师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中却道出了语文阅读的高度、深度、广度,其中王崧舟老师说道“一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往往决定着他在言语世界的立意高度。
因此,从根本上说,言语和精神是同构互生的。
”学生的情感与阅读的内容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更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同时从学生的阅读情况,也能够看到学生的精神发育史等观点,这些是我们从未思考的问题,而在王崧舟老师的笔下,却将言语和精神的同构互生理念有逻辑的撰写出来,学生读着文字的同时,也在感受文字的意境,而文字的人文和美感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得语文孕育出新
的生命。
王崧舟老师曾说道:思维和表达有效串联,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利器,但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的利器都变成了钝器,思维和表达更是体现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现状。
新的思维、新的理解、新的观念没办法表达出来,结果就是都被“压箱底”而不被世人所了解和认可。
因此,在读完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之后,我也有所感悟,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表达方式,要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尊重爱护学生,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升级,为教育事业不断的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