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物质的密度》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教学拓展: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密度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密度定义、密度公式、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与物质种类、状态、温度的关系。
2.教学方法:讲解、举例、演示。
3.教学过程:
a.介绍密度的定义,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b.推导密度公式:ρ = m/V,解释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c.讲解密度单位及其换算,如g/cm³、kg/m³等。
3.小组合作任务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注重知识衔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引导学生关注密度的实际应用,了解其在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知识:质量、体积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物体受重力作用等。但在密度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尚处于模糊阶段,对密度公式的运用和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分析能力不足、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6.2 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6.2  物质的密度

第2节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认识密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密度的概念,学会密度的测量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密度是在质量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是对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并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了铺垫。

因此,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一节已经理解了质量的概念,并且学会了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所以学生具备了学习密度这一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较浓,喜欢自主动手实验,因此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但学生物理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而密度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以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难点: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续表和塑料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可以判断出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

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帮忙鉴定下(教师出示一台天平,指导学生演示操作)。

教师:由此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 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区分铁块和塑料块天平或电子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 物质的密度 教案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 物质的密度  教案设计
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七、密度知识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密度知识的应用:
讲述课本例题。
要求学生解决部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
1.学习课本例题。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定性了解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如金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等等。展示例题,注意讲述计算题中要注意的问题。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分别计算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析其规律。
教师让学生写出的结论,做好“裁判”的角色。
五、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分析比较
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学生用铁块做实验,把得出的结论与铝块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展示部分学生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巡回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相互交换实验结果,分析检验结论。
六、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一些物质的密度。
教师引申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
1g/cm3=1×103kg/m3
了解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
分析、领会各物理量的意义,对公式进一步熟悉、理解。
推导公式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三个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且会查密度表。
板书密度的概念、公式以及密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体积、质量的单位换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复习
(一)1cm3=dm3=m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6.2物体的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6.2物体的密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6.2物体的密度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6.2物体的密度所设计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不同密度的物体,量筒,天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下沉的石头,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石头会下沉,引出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 实验: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密度的物体的特点,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密度大小,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提供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密度现象,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气泡会浮在水中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下沉的石头,来引出密度的概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密度的基本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设计容器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密度公式和密度的测量这两个重点。对于密度的微观解释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解: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将已知数据代入得m = ρV = 8.9g/cm³ × 200cm³ = 178g。所以铜块的质量为178g。
例题5:一个质量为500g的铁块和一个质量为300g的铜块,放入水中,求它们的相对密度。
解:铁的密度为7.9g/cm³,铜的密度为8.9g/cm³,水的密度为1g/cm³。
-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 密度与压力的关系
- 相对密度的概念
- 常见物质的密度
- 密度实验的注意事项
2. 关键词:
- 密度
- 质量
- 体积
- ρ
- 物质特性
- 鉴别物质
- 设计容器
- ρ = m/V
- ρ' = ρ/ρ_water
- 0.9g/cm³
- 1.2g/cm³
- 7.9g/cm³
- 8.9g/cm³
5. 密度计的应用: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
6. 密度的实际应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等。
7.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质量越大,体积越大,密度越大;质量相同,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8. 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物体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温度降低,密度增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 6.2 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6.2 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二节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知道密度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2.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2.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教学突破】运用物理学科特点,通过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得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进而介绍用比值定义法描述物质的这一物理特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对于密度单位,要从密度的公式推导出相应的单位,便于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复合单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刀、大木块、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天平一台,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铁块三个,量筒,刻度尺等.┃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节物质的密度1.认识密度(1)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3)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2.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ρ=mV.(3)单位:kg/m3,g/cm3,1g/cm3=1×103kg/m3.3.密度的应用(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2)可以根据密度来选择材料.(3)可以发现新物质.【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密度的概念.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与这两个教学环节有关:(1)引入时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及教师的设疑,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2)在提出问题这个探究环节中,在师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把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一步细化为: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何?②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何?以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6.2物质的密度—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6.2物质的密度—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6.2物质的密度—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案:6.2物质的密度—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物质密度概念的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加深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尺子、天平、量筒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密度的概念,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物质的密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5. 应用练习: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等。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在本节课中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否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地球物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是理解密度概念的重要手段。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密度的存在和意义。

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并不相同时,他们就能深刻地理解到密度的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还能了解到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鉴别物质、设计建筑物等。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5篇例文.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5篇例文.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5篇例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1【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1.速度(1)概念[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放录像]?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放录像]?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教师巡视.100m=8.33 m/s 12s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百米冠军:[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可以.[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生]v=s t[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3)单位[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3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2物质的密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2物质的密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6.2物质的密度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2 物质的密度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密度的概念的同时,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密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密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难点:密度的影响因素,如何从实验中准确测量和计算密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义、实验器材(如尺子、天平、量筒、液体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密度的概念,如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测量和计算密度。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密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难点:密度的影响因素,如何从实验中准确测量和计算密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浮力、潜水艇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2物质的密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2物质的密度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2 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液体能漂浮在水上,而有的液体却会沉到水底?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密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2)教师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 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知识拓展:教师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密度计、浮力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密度概念:ρ=m/V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1)已知一个物体的体积为200cm³,密度为1.0g/cm³,求物体的质量。

(2)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00g,密度为0.8g/cm³,求物体的体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密度相关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密度计等。

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密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2物质的密度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2物质的密度

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2 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具体内容如下:1. 密度概念的引入: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的学习:教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特性:讲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4. 测量密度:介绍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5. 密度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公式的应用。

2. 密度的特性。

3. 测量密度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多媒体、实验器材(包括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真假黄金,引入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定义:讲解密度的定义,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密度概念。

3. 学习密度公式:讲解密度公式ρ = m/V,让学生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密度特性: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5. 测量密度:讲解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并进行实验操作演示。

6. 密度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公式:ρ = m/V3. 密度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4. 测量密度: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5. 密度的应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体积为100cm³的铜块的密度,已知其质量为80g。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6章第2节“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秤、量筒、水、各种固体物体。

学具:笔记本、尺子、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用电子秤称量笔记本的质量,并用尺子测量笔记本的长、宽、高,思考:如何计算笔记本的密度?2. 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3.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4. 实验探究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1)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量筒,装入适量水,记录水的体积V1。

(2)学生将各种固体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的体积V2。

(3)学生用电子秤称量物体的质量,记录质量m。

(4)根据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各种物体的密度。

5.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且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不大。

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定义2. 密度公式:ρ=m/V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苹果的密度。

答案:称量苹果的质量,然后将苹果放入量筒中,记录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苹果的密度。

2. 题目:一个铁块和一个铜块的质量和体积相同,它们的重量哪个大?答案:铁块的重量大,因为密度ρ=m/V,铁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所以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铁块的体积小,重量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并明白了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5篇)物理学涉及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运用数学、逻辑和推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能够培养人们的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一、课前感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关系。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表示质量的是#,表示体积的是#。

二、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密度的单位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篇2】一、质量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kg 1kg=1#g 1g=1#mg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八年级物理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6.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6.3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下面是我根据《物质的密度》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物质的密度课时,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密度的变化,从而达到理解密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对密度变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解课件,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水等)。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讲解课件,介绍密度的概念,让孩子们初步理解密度的含义。

2.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 讲解与讨论: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验结果,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运用所学,解决一些关于密度的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对密度变化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根据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孩子都理解了密度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密度,并能够将密度运用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践操作环节在实践操作环节,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密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密度概念的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密度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密度的含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2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2节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稳固物质密度的概念;(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三教学器材1.演示实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演示量筒,烧杯,水,细线.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四教学过程: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两块外表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并提问:如何区分它们?组织学生进展讨论与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通过比拟质量来区别它们?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测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塑料重呢?(学生讨论得出猜测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进一步猜测,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测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测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测,并找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注意:教学时应先组织学生对小明和小华的说法进展评价和质疑,为下一步的猜测打好根底,猜测的情况可以用媒体投影到屏幕上。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密度是什么?密度与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
2.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交流分享、共同进步的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如质量、体积等,让学生理解密度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3.教授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如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密度测量的基本技能。
2.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密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难以理解密度概念,对于密度的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也感到抽象难懂。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继续探究密度相关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2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本节课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密度现象,进而引发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密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互相鼓励和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变化,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一个物体在水中漂浮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能够漂浮在水中?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3.通过密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2节物质的密度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

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

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

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

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2)制定方案,进行探究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方案时,需要教师引导。

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

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以及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中,一位藏友把一件锈迹斑的“青铜器”交给专家鉴定,专
家用手一掂就说这是一件仿品,藏友反驳道:“我这件宝贝的铭文、锈色都与青铜器特征相
符,您怎么就判断它是一件仿品呢?”专家拿起这件“青铜器”说:“青铜器有这么轻吗?”
原来他是根据密度知识来鉴别的。

本节将带领大家了解物质的密度。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认识密度;(2)密度的应用。

一、认识密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

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

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

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6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2.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

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7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

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二、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18页的图6-2-4讲解。

板书设计
2.物质的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