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启迪灵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
l 对折次数 l 1 平均分的份数 I
I l
I l
l l
l I
『 I
( 好多 学生都仿照前 面的两空提 出一些 与水库 作 I l 标 准 的 问题 )
你发现 了什么?学生读题后 , 的拿起长方形纸 有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 对 折起来 , 有的在草稿纸上 画着 。 一会儿 , 孩子们争先 老师话 音未落 , 一位男 生举起 了手 : 老师 , 我还 能 恐 后地发言 , 个个都不甘示 弱 , 堂气 氛相当 的活跃 。 提 。 课 好多学生认 为以水 库做标 准的 8 个水果 园全说 完 他们根据 自己的思考说 出了多种 的答案 : 了, 都惊奇地望着他 。 生 1 对折 次数 越来越 多 , : 平均 分 的份 数也 越来 生: 桃园在葡萄园的( ) 山查的南面是( ) 面, 面。 越多 。 原来这 位学生不是 以水库作为标 准 , 是 以葡 萄 而 生 2 平均分 的份数在翻倍 。 : 园作标 准的。她的 回答 , 了其他 同学耳 目一新 的感 给 生 3 相邻两个份数是 2 : 倍关系 。 觉 , 时课 堂又活跃起来 , 这 学生 的灵 性被喷发 , 随后 又 “ 老师 , 我……我发现 , 平均分 的份数与对折次数 提了好多 问题 , 开闸洪水 奔涌 而 出 , 如 一系 列美好 的 有着密切关 系。” 时 , 宇皓同学突然插嘴 , 这 王 可能 因 想法翩 然而至 。在美妙 的想象 中 , 生不仅感受 到景 学 为他 的发现与众不 同 , 他显得很 激动 。我一听 , 呀 , 色的无 限美 好 , 开通 了创 新思 维 的渠 道 , 们 的每 是 还 他 这正是 我们要研究 的 问题 , 那么 , 平均 分 的份 数与对 个 回答无不 闪耀着智慧 的火花 。 折的次数之 间有什么关 系呢?来 的正是时候 , 我心里 三、 动态生成 。 是灵性产生的源泉 暗暗 叫好 , 连忙说 , 同学们 注意了 , 王宇皓 同学有最新 针对课堂教学 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性 教学资 源 , 教 发现 , 大家听一听。同学们停止了讨论与思考 , 时安 师应从 生命 高度 , 暂 平等对待 , 有效 引领学生 , 用动 态生 静下来 。 成 的观念 营造 真实 、 开放 的课 堂 教 学 , 及 时 抓 彩 、 并 他举例 道 : 折一次 , 对 平均分 的份数是 2 ; 份 对折 随机 应 变 ,让 学 生 充 分 展示 思 维 过 程 ,显 露 资 源 两次 , 平均分 的份数是 2 ×2份 ; 折三 次 , 均分 的 中 的 “ 对 平 闪光 点 ” 因 此 , 师 要 尽 量 设 计 一 些 开 放 。 教 份数是 2X 2 。 2 份 X 性 的 问题 情 境 ,给学 生 提 供 更 多 的参 与机会 和成 石激起 千层 浪 ,学 生的灵 性一下子喷发 了 , 有 功机会 , 法 留给学生充分 的“ 和“ ” 设 说” 做 的时间和空 的开始议论 , 的开始举例 验证 , 堂气 氛一 下子活 间 , 有 课 让学生 在 自由 、 愉悦 、 和谐 的学 习氛 围中 , 大胆 实 跃起 来 。这时 , 课代表严 皆俊 同学 突然 说 :我可 以概 践 , “ 主动探 索 , 充分张扬 自己的个性 , 为培养学生 的创 括: 对折几 次 , 平均分 的份数就是几个 2 连乘 。” 新 意识提供较好 的素材 和途径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多么精彩 而完美 的发 言呀 !得到这个结论 , 应该 5 2页思 考题 : 有 1 “ 3吨苹 果 , 大车 每车装 3吨 , 每辆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数学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常常是枯燥、乏味的体验。
针对这种情形,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与活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理解,是每位数学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让数学课堂达到生命与活力: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数学上看似沉闷乏味,但其实它可以充满趣味。
数学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和互动性两个方面出发,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首先,趣味性。
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动给力的例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教授平方根这一难点题目时,教师可以举例子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房间的长宽,而你只能走一遍,怎么办?这时候,你可以把房间划分出若干个矩形,通过算出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从而得到房间的面积和长宽比例。
你不需要精确算出每个小矩形的面积,只要更近似地估算出即可。
” 这样的例子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愿意去思考、理解和记忆。
其次,互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们参与课堂。
教师可以用投影仪呈现题目,在这些题目中穿插一些游戏元素、竞赛元素或人际交往元素等,让学生们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就能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数学不单纯是理解和记忆,更多的体现在于思考和创意,因此数学课堂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用高阶思维技能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思考和解答难题。
引导学生主动去批判、质疑、发现和探索数学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从而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探究心和理解力。
其次,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意性活动推动学生的创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意,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个性化和效果评价个性化和效果评价是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的另外两个关键方面。
让数学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中不能没有“生命”,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课堂,应该是鲜明地体现和谐性、激励性的课堂。
数学课堂应该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叶澜)课堂是“小社会”,课堂是“舞台”。
其间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有生命的涌动。
他们有观察、有体验、有讨论、有交流、有喜乐、有悲泣……生命原本如此,课堂本该如此,我们应该还数学课堂以真实,让其充满生命的无限活力。
试问,有哪位教育者喜欢如“死水”般的课堂,又有哪位圣贤能“主宰”着课堂。
一、真爱学生,是创设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之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
只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爱,才能享受人生的真谛;只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
(朱永新)教育是一种服务,课堂是服务的主要场所。
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观,让微笑充溢课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均能成材。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某方面的潜能,都有其闪光点。
教师有责任激活潜能,发现闪光点,更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教师真爱学生,还要实施民主、平等教学,学会宽容与等待。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只有建立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才能还学生以自尊、自信,也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精神。
基于此,我们在课堂上欣喜地发现,很多学生在变,变得机敏,变得有活力。
学生张利说:“我很内向,原本安静的我,也被‘活化’了,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学生李敏说:“李老师,我们有时不愿下课。
每当听到铃声,我们总有遗憾……”“真爱”是数学课堂灵动之根本。
二、关注问题,是创设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之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离开生活,数学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
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
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渠道。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黄皮球30个和绿皮球32个,卖出2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问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30+32=62(个),62-25=37(个)。
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有急于小结。
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
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两分钟,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黄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30-25=5(个),5+32=37(个)。
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绿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32-25=7(个),7+30=37(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只有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科性质定性为“人类的一种文化”,从人文维度考虑,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完备呢?一、回归课堂真善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只有成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才能焕发其旺盛的生命活力。
“真”,就是真理、真实。
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真实是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神与态度。
数学是严谨的,任何结论都需要严格的论证,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与虔诚。
把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迁移到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谨慎的学习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
我们经常引用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形成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数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数学知识,还有他们那种在研究过程中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和学生一起学习数学家的奋斗经历,让他们明确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与持久的毅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数学结论是在公理和定义的约束下所形成的逻辑结果,数学问题的解决须遵守相应的数学规则,把这种约束与遵守迁移到生活中,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对公德、秩序、法律的内在自我约束力。
“善”,就是指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它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包括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善待社会、善待自然。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能力,为此我们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课堂往往被认为是乏味、枯燥的,但事实上,数学可以是充满创意和活力的。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和富有活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利用数字游戏数学课堂中充满数字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技能。
例如,可以尝试数字谜题、数学游戏、数学对战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竞赛的方式进行,增加课堂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利用实例和应用学生很难理解抽象式的公式和概念,因此利用实例来解释和说明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更好的方法是,引入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来解释数学。
学生将感到更有兴趣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几何学时,可以利用建筑物或自然界中的形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 利用创意方式创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利用音乐、艺术、诗歌等创意形式来教授数学知识。
这些方法可以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趣和动感,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
4. 利用技术利用技术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现代和有趣。
例如,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应用、数学软件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利用互联网上的数学视频和资料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5. 利用探究和调查学生喜欢探究和调查,这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加活力和富有意义。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从中得到有关数据的数字结果并解释结果的意义。
学生将更加参与并感到更有动力,因为他们能够发现知识的价值和实际应用。
以上提供的这些方法,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有趣,更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更容易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数学课堂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而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就需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可以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要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首先要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和具有启发性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有关函数的知识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整数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的关键。
传统的板书讲解和学生单向接受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具体。
通过演示幻灯片展示直线方程的图形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解和记忆直线方程的知识。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参与感。
在教学圆的性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调查,测量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从实际数据中总结出圆的性质,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讨论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一、创设以“民主和谐为真谛”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将会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便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积极探索和思考。
1.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朋友,要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并做到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
由于遗传、教育条件、家庭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经调查表明,如果我们“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久之他们会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受,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从厌恶教师发展到厌恶数学学科;相反,如果我们给他们一席之地,课堂上多厚爱他们,让他们多发表意见,多进行个别辅导,让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位学生,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尊重学生的差异,还学生以自信、自尊,他们定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表现出异常高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发挥“体态效应”英国数学教育家利贝克在《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书中指出: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而55%来自面部的表情,这也告诉我们发挥语言及表情的“体态效应”对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也尤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当我们一走进教室,就应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动作神态逼真传神。
“相信大家这节课一定会积极动脑、发言、提出问题,你们一定会大有收获的!”“真棒,真会动脑,赛过同年时的爱迪生”等口头激励、表扬语,“别急,慢慢想”、“谁来帮忙”等温柔体贴的鼓励语并伴之以微笑信任的眼神,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的展开。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摘要:要想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本人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善于设疑激趣;深入浅出地设计课堂内容;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主要是说明如何设疑激趣和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疑激趣课堂讨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它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阵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即使学生活泼起来,又使课堂井然有序,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古人说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初中学生很多是喜欢那个老师就喜欢上她的课。
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其次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想办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神饱满,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风趣的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
当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时,教师无需点名批评,可以目光注视并变化声调,便可引起该同学的注意。
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激励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保持平稳、积极的情绪,不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所干扰,创设一个和睦温馨的课堂气氛。
三、要善于设疑激趣《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过程比结论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
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思维过程,在课堂上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矩形的判定”时我设置了这样情景: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一)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的材料(如图①),使ab=cd,ef=gh;(二)摆放成如图②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三)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③),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④),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四)如果工人师傅忘记带直角尺,只有一根刻度尺,你能帮他判定窗框的形状吗?引出本节本节要探究究的问题。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变换不同的方法教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爱好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相信,兴趣是促使学生发展进步的最好因素。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点“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方法与体会。
一、动手操作、参与游戏,体验学习乐趣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作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
例如,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我就为学生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在引导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下一步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作好了准备。
再例如,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们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
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
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忠实伴侣,把它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妙趣横生,教学中适时安排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运用故事,重视知识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
例如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11页有这样一道题目:“当时,班里60名学生,或许是刚接触多步应用题的原因,只有一小部分能独立解决。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激情飞扬、充满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思.本文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一、将幽默引入课堂,增强感染力作为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和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能够随机拓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此外,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或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表示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如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有位数学教师为了强调格式的重要性,故意没有按照规范的格式写.结果教室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挑刺儿:“老师,证明全等的三个条件必须按照sas的顺序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是由sas证明的)“老师,三个条件后面必须写‘已知’、‘已证’、‘公共边’!”“老师,左边必须写左边三角形的条件,不可以颠倒的!”“老师,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出来的结论后面要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有学生实在挑不出毛病了,竟然说:“老师,你那个‘∴’写得不标准,写的像‘∵’!”教师哭笑不得,“恶狠狠”地把那个“∴”擦掉,说:“我不写它了,行了吧”“老师,不行,不写扣分呢!”……教师最后总结:“原来你们都知道书写格式啊,可是做作业时你们为什么会出错呢?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哈……”欢笑中,学生们记住了写作业时一定要规范.幽默如春天里的花朵,让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无形中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进而浇灌出数学课堂的知识花朵.二、建立和谐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真正做到理解和接纳对方.只有这样,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浓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往往会使知识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位学生,给予学困生和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必要的帮助,用心教学,用情护生,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都尊重他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以“唯我独尊”的姿态自居,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引导者为目标,使学生轻松地参与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回答,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课堂中的“插嘴”,教师不要一味地理解为学生不遵守纪律而给予生硬的批评,因为这常常是学生思维敏捷、开阔的表现,应适当引导或互相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想法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快乐、合作和渴望,少了沉闷、不快和矛盾.一旦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为趣味无限的教学活动,就会让学生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主动、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三、走向生活,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数学教学会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在经过“正规”的学习后变得枯燥、晦涩、深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围着教科书打转,学生“学习数学”变成“学习数学书”.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绝,成为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课堂,很难接触到社会中的数学素材.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没有生活乐趣的体验,这样的数学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课堂引向生活,将生活融入课堂,使学生快乐学习.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1次,会有多厚?2次呢?3次呢……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7次,会有多厚?”折纸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争相回答问题,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这样就给数学课堂注入了生活化因素,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力量,让学生能团结合作,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更具生命活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四、计算机辅助教学,让数学教学生动形象教师要学会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既能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如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课件展示“日食”的过程,先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用几何画板制作出“日食”现象的动画.这样既体现数学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五、正确运用评价功能,让学生充满自信在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设想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作出评价,以便使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最终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的身边都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很容易发现窗户符合要求,思考一段时间后,发现文具盒也符合要求……这样既让课堂变得热闹非凡,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又因受到教室电扇的启发,学生发现“时钟时针是旋转”、“甩呼啦圈也是旋转”等现象.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了评价,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要经常用“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聪明”“你的想法妙极了”“请继续努力”等赞扬激励的话语去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力量,再加上亲切的表情,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诸如”你真行”“再试一次,老师相信你这一次一定比上次做得还要好”“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们真棒,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等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教师若不注意学生的答语,学生就会敷衍塞责.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教师应该指出答案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地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在一定的场合中,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课堂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的,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活动,激发求知欲,挖掘学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不断摸索、探究,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课堂充满活力.(责任编辑黄春香).。
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数学活动,使学生乐意、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让学生动起来会使课堂也逐渐“活”起来,使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动起来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
教师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则可以满足学生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神奇魔术师的形象、神奇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先问学生:“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一下子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动起来。
接着,教师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并告诉学生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学生判断。
然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学生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直接感知立体图形,从而使学生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让游戏走进数学课堂激发了学生好奇、疑问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学生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被带动起来,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
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了。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形式,将学生置于学和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学的效果。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是一门抽象而严密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和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位数学教师都要思考和努力的课题。
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课外故事、数学游戏、实物教学等形式来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数学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物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需要积极主动的学生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数学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分组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寻找解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让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产生新的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展示他们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分享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欲望。
一堂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于数学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深入的拓展性学习任务,让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而对于数学学习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讲解、分步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口头答辩、写作、实际操作等,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表现形式。
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需要与时俱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社区中寻找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让他们观察、描述和比较这些物体的形状特点;在教学整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意义。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本文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课内外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尤其是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应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讲“营销问题”时,教师使用风趣幽默的开场白:你想成为富翁吗?你理解“薄利多销”吗?“薄利多销”能使你成为富翁。
接着举例:销售一次性饭盒,虽然卖一只饭盒只赚2分,但只要卖得多就能赚大钱。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同时学生对老师的说法又产生了疑惑。
这时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笔账,如果一家饭店每天需要100只饭盒,有100家饭店,一天需要多少只饭盒?卖这些饭盒能赚多少钱?1个月(30天)、1年、10年能赚多少呢?如果这些钱除了用来继续发展事业,能支助多少贫困失学儿童上学呢?若支援受灾的群众呢?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在感受老师亲善的同时,明白了数学道理,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下面这个“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片段就是以此为依据来选择教学内容的展示方法,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1)提出问题:(a±6)2=a2±b2成立吗?(学生回答“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如何验证你的结论?让学生进入思考。
(2)引导学生,让学生计算:①(a+6)(a+6)=②(a-6)(a-b)=学生发现(atb )2=a2t2ab+b2(3)进一步提出:“你能用文字语言去描述这个公式吗?看谁的描述最简单!”鼓励学生尝试将数学符号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并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数学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本文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探索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大家都知道“鲇鱼效应”的故事。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鱼能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
但多年来只有一艘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
在严守了多年秘密之后,终于被人们发现了,秘密就在于一条鲇鱼!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沙丁鱼受到刺激,也不断地游动。
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
如果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比喻成沙丁鱼的话,创设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将整节课连接起来就像沙丁鱼中放入鲇鱼,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课堂犹如一池荡漾的春水。
1.寻找兴趣点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抓住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要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又一有利因素。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2.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静态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美观、趣味性强。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手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巧用教材,丰富素材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材,老师上课也离不开教材。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并不能决定效果,关键是我们采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教材。
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放性地让学生质疑,讨论和交流注意随时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可以信心十足地学好数学。
例如,我教六年级学生“按比例分配”这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有的学生吃过蜂蜜,而且大家对吃蜂蜜感兴趣,所以,一上课,我问同学们:“你们喝过蜂蜜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致,教室里一片沸腾,有的说没喝过,有的说喝过原汁蜂蜜,有的说喝过冲好的蜂蜜水。
我说:“看,老师这儿有一小瓶蜂蜜水,是用蜂蜜和水配置而成的,那么,大家用数学的眼光看看,想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问题:“我想知道这瓶蜂蜜水有多重?”“我想知道这瓶蜂蜜水里有多少水?”“我想知道这瓶蜂蜜水里有多少蜂蜜?”等等。
我借此机会告诉同学们,这瓶蜂蜜水重500克,蜂蜜和水是按1:9配置的。
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条件,结合板书,蜂蜜水(500克),蜂蜜和水的比是1:9。
小组合作,编出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共同探究解答方法,最后各小组把他们的方法又进行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关注思维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品质,要注重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对学生要多鼓励,当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要给他们讲一些励志的故事鼓舞大家,在获得成功的时候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不断加强,学习就会有动力了。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中,同学们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练习中有一个带分数一又八分之七,因为新教材的调整,删去了带分数的四则运算,同学们在交流汇报时,对一又八分之七的倒数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又八分之七的倒数是一又七分之八,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又八分之七是带分数,应该是把整数部分化到分数的分子后,再得到它的倒数是十五分之八。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是孩子的,应该把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只有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教师应如何组织教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学习;创新精神;畅所欲言;动手操作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我先讲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发现圆周率值比外国数学家早2000多年,他是多么值得我们骄傲啊!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成为我们班的小数学家。
学生一听顿时情绪高涨,个个按捺不住地开始探索起来,有的测量、有的计算、有的记录……课堂气氛活跃。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师尊”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三角形。
问:同学们,现在我要把这两个三角形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你们猜猜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说拼成一个正方形,有的说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还有的说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甚至有的学生说拼成一个梯形。
这时对于学生的答案我不急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而是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普通四边形。
接着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再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巧妙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巧妙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
通过巧妙的互动方式,我们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践的巧妙互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一、游戏化学习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把数学课堂变成游戏的场所,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进行加减法游戏,或者用数学板游戏让学生学习几何形状和空间关系。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角色扮演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老师可以扮演一个数学问题的主角,学生扮演另一个角色,通过对话和情景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
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另一种促进学生互动的好方法。
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实践应用数学是实用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需要得到实际的应用。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
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游戏、制作一个数学模型,或者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创意讲解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些创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数学知识,或者利用图表、图像等多媒体方式呈现数学概念,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堂互动环节,如数学谜题、数学挑战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开放 的、 趣味性强的 、 与 高的教学素材 , 参 度 让
学生动起来 , 数学课 堂活起来 。为此本人对如
2与学 生 一 起 总结 答 案 :
一 采 它 们既 不平 行 , 也不 相交 。 无论 如何 也找 进 行试 验 , 改往 日评 价 模 式 , 用 综 合 评 价 即 的方法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 学期总成绩= 课堂× 使 何让新课程标准下 的高中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 不到一个平面, 该平面同时经过这两条直线 。 2 %+自主 探 究 x O 作 业 X 0 平 日测 验 × 0 - %+ t 2%+ 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 愿与符位老师共 同商讨。 3创 设 问题 情 境 . O 学 4 %。这种 评 价 强 化 了对 学 习 引人概 念 “ 同在 任何一 个平 面内 的直 1%+ 段 考试 X 0 不 过程的评价 , 也强 化了考试的发展功能 , 以 不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 在进 行概 念教 线 ” 就是异 面直 线。因此 , 教师应该精心 没计 次考试成绩论成败 , 评价方 式更科学 、 全面 、 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 , 在这个教学环 课 堂的每一个环节 , 每一个练 习 , 激发学生 来
学 能力 。让 学 生 走进 数 学 , 为 学 习 的真 正 主 得到答案 , 成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 : 异 在“ 宰者。 关键 词 : 课 改 新 创设 情 境 充 满活 力 传统 的数 学 教 学是 一 个 枯 燥 无 味 的 过 程 ,
四、 评价模式活起来 传统教 学中 , 对学生 的评价 方式 , 只是对 学 生的课业情况 和考试成绩来评价 。新课改
对, 也应让学生表达 。相信学生 的每一个 回答 技 能技 巧 。这 个练 习适 用 于公 式 、 理 教学 。 定
体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体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陆智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
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关键,顺向点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尝试点,编成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掀起波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遇到问题急于求解的紧迫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老师引入这样一个实际例子.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破成如图(1)所示的两块,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这一问题,来自生活实际,立即像磁铁一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议论纷纷,有说带I去,有说带II去,有说两块都带去.老师:其实,只需带一块就行了,那么带哪块去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的思路进入了活跃状态.老师:让我们看带I去行不行?学生从图形易知,由I不能恢复到原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不能带I 去.老师:再让我们看带II去行不行?由II可以恢复到原三角形玻璃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只需带II去.老师:为什么带II去行,而带I去却不行呢?这样,利用学生求新、求异与渴望成功的心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创设出蕴涵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联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我国古代文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其意是说文章最忌平淡,应该有跌宕,有波澜,笔墨富有变化,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引人入胜,魅力无穷。
数学课不也如此吗?一堂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数学课足以让学生昏昏欲睡。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
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
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
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把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高潮迭起?笔者在儿年的课堂教学探索中总结了儿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试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生动起来。
一、摘录数学小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如果在数学课上穿插一些小故事,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科学计数法时缺少对大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时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入。
教师播放Flash动画片“棋盘与麦粒”的故事: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对大臣说:“你需要什么奖赏,大胆的说吧!” 大臣说:“陛下请您在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在第3个小格里给4粒,以后每一个小格里都比前一个小格里加一倍,请您将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一听,微笑地说:“爱卿,你所要求的并不多啊,我马上派人照办。
”不久之后,一个大臣报告说:“不好了,陛下!我们把整个皇宫的麦粒都拿出来了,还是不够啊!”这样的故事生动风趣,学生听得也哈哈大笑。
但是,笑过之后,学生也感到疑惑:为什么不够,到底需要多少麦粒?如此通过小故事的讲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了学生探索运用科学计数法讣算大数的兴趣。
再比如,讲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时,我们也可以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掌握。
小王和小花去动物园玩,看到大象很悠闲地站在那儿。
小王忽然联想到曹冲称象的故事,心想曹冲能称出大象的体重,我能不能量出大象的身长呢?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从口袋里拿出两支铅笔,先手握短铅笔伸直胳膊,用眼晴瞄准铅笔两端正好看到大象的首尾。
然后换握长铅笔,瞄准铅笔两端问前走了二十步,正好乂看到大象的首尾。
他量一量两支铅笔的长分别为8 厘米和16厘米,胳膊长为40厘米,每一步长50厘米,就很快算出大象身长为4米。
小花十分惊奇,问小王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的小故事引发的问题,无礙会调动学生探究真相的积极性。
在学生们相互讨论、解决的同时,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知识必然会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从而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走进生活中的数学课堂。
动手实践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要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佔计•整体的思想”时,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的认可程度比较低,也不会运用这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这时候设计一个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们设计了“数米粒”的实验,即让学生估计一大堆均匀混合在一起的黑白两种米粒的比例。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了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快意识到山于时间有限,全面调查的方法耗时费力,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接下来,研讨解决的方法,全面调查之外就是抽样调查。
此时,教师阻止各小组进行抽样调查,通报调查结果,通过比较各组的调查结果,学生看到各组的估计值都比较接近。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得出全面调查的精确结果,让学生把各自调查的结果与精确结果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部分的特征,来概括总体的特征。
这样通过动手实践,既理解了知识点,乂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动手实践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教室外。
例如还是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时候,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知道在平行光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会测量实际物体的物高”纯生活化的知识点,课堂就可以搬到教室外。
当然,我们事先应做好准备工作,就像理化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一样,分组分工。
准备工作充分做好之后,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亲自来得出“在平行光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的结论。
笔者在学生实践的时候发现,他们不仅仅得出了课本上的结论,还学会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更难能可贵的是,基础差的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某些生活技能也得以展示,增强了自信心,当时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不明口的知识点请教学的好的同学。
碰到这样良好的局面,笔者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去测量校园里的旗杆高度,松树高度。
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互相讨论,自行解决。
课后我在跟部分学生交谈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部分知识掌握理解的比较好,还很有收获。
三、举办数学小竞赛,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计算是数学的起点。
在讲到有关计算的知识点时,我们总是觉得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讣算经常出错。
如果在学生计算的时候,进行一点小竞赛,效果还真是不一样。
可以分成三种基本形式:第一,在刚开始练习时,写三四道题口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比一比谁做的乂快乂好,其他学生比一比谁对的多。
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练习不再枯燥。
为了提高学生的讣算能力,可以在知识点讲完之后,进行小竞赛。
第二,实施个人赛,每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计算相同的题目,看谁对的多。
第三,为了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进行第三种形式,小组赛。
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左右,每组成员之间成绩相当,优中差学生都有,最后计算总成绩。
数学是特别适合举办一些小竞赛的一门学科,其本身侧重于计算和分析的特点,也为一系列小竞赛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在学生计算的时候,我们的要求是乂快乂准。
但是,纯粹的讣算是脱离生活实际,枯燥无味的。
而且,学生受到年龄、认知水平的限制,极易对这样死气沉沉的计算产生抗拒、逆反的心理,对计算不感兴趣,那乂快乂准的目标,乂怎么能够得以实现呢?所以,适时地多举办一些小竞赛,一定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计算的浓厚兴趣,并且思维高度集中,会大大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提高正确率。
就算讣算的时候,有一些错误, 小竞赛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成就感和荣辱观。
这样,必定会促使学生自觉查找自己讣算错误的原因,产生深刻的印象,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
更重要的是,等再次计算的时候,,学生就会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尽量仔细小心地计算,就会逐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从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运算的能力。
四、设置数学小游戏,强化寓教于乐的课堂。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或设置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竞猜游戏,中央电视台“幸运5 2 ”栏目中有一个“百宝箱”的互动环节,是一道竞猜游戏。
它的游戏规则如下:在2 0个商标牌中,有5个商标牌的背面注明一定的奖金额,其余商标的背面是一张哭脸,若翻到哭脸就不得奖。
参与这个游戏的观众有三次翻牌的机会,而翻过的牌不能再翻。
若观众前两次翻牌均获得若干奖金,那么他第三次翻牌的获奖的概率是多少?这个游戏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概率问题的考查寓于游戏之中,展现了数学特有的魅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益智性。
再如扑克牌游戏,参与者是两个同学,小明和小亮。
小明背对着小亮,让小亮按下列四个步骤操作:第一步,分发左、中、右三堆牌,每堆牌不少于两张,且各堆牌的张数相同;第二步,从左边一堆拿出两张,放入中间一堆;第三步,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入中间一堆;第四步,左边一堆有儿张牌,就从中间一堆拿儿张牌放入左边一堆。
这时,小明准确说出了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
那么,你认为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是多少呢?此游戏是学生熟悉的扑克牌游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寓数学于娱乐之中,考查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启迪心智。
乂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 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
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通过这样的一次次小游戏走进初中数学的课堂,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小游戏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
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它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化。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的灌输和学生被动的学,而是要求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学科的奥秘;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苦思冥想的思考中产生,而是在积极发言和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它不仅仅是学生表面上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猜一猜的热闹,更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探究性的数学活动,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无穷的魅力。
我们要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措施,让学生在趣味实践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思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