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及症状1、植物病害:当植物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后,其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并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造成生长受阻、产量降低、质量变劣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

2、病原生物:除植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这种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

3、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致病因素性质: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根据病原生物种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传播途径: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

根据表现症状类型: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根据植物发病部分:根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叶部病害,果实病害。

根据被害植物类别: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

根据病害流行特点:积年流行病,单年流行病。

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4、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在组织内部和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外部症状:通常是指受病植物上肉眼可见的病变。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发病植物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不正常表现。

病征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上所形成的特征。

5、病状:变色:植株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坏死: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

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凋萎。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凋萎。

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6、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

7、寄生性: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8、寄生物分类:活体营养型:在自然界只能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获取营养的生物,寄生能力强。

专性寄生物不能人工培养。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关键知识点回顾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关键知识点回顾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关键知识点回顾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措施。

对于考研农学的学生来说,植物病理学是必备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植物病理学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

1.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疾病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细菌通常通过侵入植物内部的伤口或气孔进入植物体内,繁殖并引起病害;真菌通常以菌丝体或孢子体形式存在,通过侵入植物体表或内部组织感染植物;病毒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侵入植物细胞并复制,引起病害。

2.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和作物品种相关。

适宜的温湿度和病原体的存在促进了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通过直接接触、风、水、昆虫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或害虫。

物理防治包括热处理、辐射处理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寄生菌或拮抗细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

遗传防治主要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或进行基因工程改良来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4.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是确定病名和病因的过程。

诊断时需要结合病害的症状、发病环境和病原体等信息进行判断。

鉴定则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利用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工具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5. 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是保障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的关键措施。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密植和病苗检疫等方法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蔓延。

总结: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对于考研农学的学生来说,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关键知识点是必备的。

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题(病理部分)

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题(病理部分)

1植物保护的概念: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什么是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3病状的定义:植物自生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称为病状。

4病状的类型:变色,腐烂,坏死,萎蔫,畸形。

5病症的定义: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称之为病症。

6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7寄生性的定义: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8什么是活体营养生物:指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9什么是死体营养生物:指在自然界可以从死的寄生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10致病性: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病害的能力。

11什么是真菌:真菌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12体外致病:有些土壤中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并不能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寄生,但可分泌一些有害物质,使植物根部扭曲,引起植株矮化,这种致病方式称为体外致病。

13真菌的菌丝组合体有:菌核,子座,菌索14真菌的有性繁殖的定义:指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

15真菌的无性繁殖的定义: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速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

16有性孢子的五种类型: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及子囊孢子,担子及担孢子。

17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18真菌的五个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19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菌原体。

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

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防治等的学科植物病害:由于致病因子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病理变化表现异常状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即引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因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即病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即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症状:受害植株形态上的异常表现坏死:植物发病后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如病斑。

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由于失水而导致枝叶微垂的现象。

畸形:受害植物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生长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病征:植物病部的病原物或其产物。

霉层、粉层、锈粉、颗粒、菌索、菌脓。

植物病原原生动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营养体:营养生长阶段的个体称为营养体。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致病性: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

无性孢子:真菌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孢子。

有性孢子: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通过异性配子产生的异性配子结合形成的孢子。

真菌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的产生到再次产生同一种孢子所经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原核生物:是一类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其染色体为环状双链DNA分子,细胞质中有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质区或核区。

线虫生活史:一生经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两性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雄虫一般,随后死亡,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到一定时期就蜕皮,每蜕皮一次,线虫就增加一个龄期。

线虫的幼虫一般有四个龄期,二龄幼虫是侵入寄主的虫态。

寄生性种子:植物从寄生植物上获得营养物质。

(全寄生,半寄生)植物病害发生:指病原物与寄生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称浸染过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范本模板】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范本模板】

普通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2、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3、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病原生物:除植物自身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5、病害三角:需要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6、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只在侵染性病害中出现。

8、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9、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10、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根据腐烂部位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及花腐等.11、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肿瘤或癌肿)、减生(矮化)和变态四种.12、矮化:枝叶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和减少比例相仿。

13、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4、接触期:指病原物的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初次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15、滞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发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16、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7、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2. 特点- 病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环境因素。

- 病害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病程和症状。

- 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1)生物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

(2)非生物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化学物质等。

2. 根据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番茄早疫病等。

(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等。

(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

(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5)寄生性植物病害: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3. 根据受害部位分类(1)叶部病害:如各种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等。

(2)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等。

(3)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茎腐病、蔓枯病等。

(4)花部病害:如花腐病、花叶病、花枯病等。

(5)果实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黑腐病等。

三、植物病害的危害1. 产量损失植物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2. 品质下降病害会影响植物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价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3. 经济损失病害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

4. 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5. 食品安全风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植物病害研究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技术,减少产量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植物病毒: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致病因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受程度,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在生理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的不正常状态。

病毒三要素: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病害症状:植物遭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后,其内部的生理活动、细胞组织结构和外部器官形态表现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患病植物本身由内而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生长在患病植物病部的病原物特征。

变色:植物发病后色泽发生改变,叶片为黄化和花叶,可表现为褪绿斑驳和坏斑等,整株可表现为白化,花瓣上有花裂等。

花叶:病株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部分相间,一般遍及全株,上部叶片较为显著,是病毒病害最为常见的病状。

坏死:发生在植物任何部位,表现为细胞死亡。

腐烂:植物患病后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有软腐干腐之分。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丧失膨压使枝条和叶片萎垂。

畸形:多数促进性病变和抑制性病变都可能导致畸形,如叶片膨肿、皱缩、小叶、蕨叶等;果实的缩果和其他畸形;整株的徒长、矮缩;局部器官如花器和种子的退化变形和促进性变态等。

隐症现象: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

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复合病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危害而形成。

思考题:1、植物病害发生应具备的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简述症状的复杂性:每种病害各自特定的症状;病害都有病状,但不一定有病征;同源异症——同一病原体在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同症异源——植物表现症状相同而引起病害的病原不同;隐症——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它涉及到疾病的形成、病原体的识别、传播和控制等方面。

以下是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1.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和真核生物等不同的生物体引起的。

其中,细菌主要引起软腐病、黄萎病等;真菌引起的疾病较多,如晚疫病、黑斑病等;病毒主要引起花叶病毒、花叶轮斑病等;真核生物主要引起的是根结线虫病。

2. 植物病理学基本原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涉及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植物病原体的病理过程包括入侵、寄生和扩散等,其中,植物与病原体的互动是非常复杂的,这包括植物的防御反应、病原体的侵染策略、病原体的适应性和变异性等。

通过对这些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3. 植物病理学分类植物病理学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 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病原体的识别、病害的形成与发展、植物的抗病防御机制、病原体的传播、病害的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2) 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防治措施的选择、药剂的使用、防治技术的改进和病害监测等方面。

4. 植物病害的控制策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其中,化学防治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遗传防治等方法来替代或辅助化学防治。

在实际的病害管理中,我们可以采用病害防治概念来对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决策,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以上是植物病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LDQ20050362>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1.生物因素(1)植物自身因素:遗传性病变或生理性病变(2)外来生物因素:病原(生)物2. 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因素。

由这类因素所致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

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植物病害的分类1.按病原分为:(1)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所致的病害。

①真菌②原核生物③病毒④寄生性种子植物⑤线虫(2)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所致病害。

2.按植物种类划分:(1)果树病害(2)蔬菜病害(3)大田作物病害(4)森林病害3.按传播方式划分:(1)种传病害(2)气传病害(3)水传病害(4)虫传病害(5)人为方式传播的病害4.按受害部分划分: (1)根部病害(2)茎部病害(3)叶部病害(4)果实病害植物病害的症状(一)概念(二)症状的类型:1. 内部症状 2. 外部症状外部症状:①病征(sign):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各种结构。

②病状(symptom):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1)病状: ①变色②坏死③腐烂( ④萎蔫⑤畸形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的能力。

寄生物的种类:1、专性寄生物(活体寄生物):必须从有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获取养分。

2、非专性寄生物:除专性寄生物以外的其它病原物。

寄生习性和腐生习性兼而有之。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

寄主范围:一种寄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第一节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一、真菌的营养体1.营养体的基本类型:①原生质团②单细胞③假菌丝④两型菌丝体\ ⑤菌丝体菌丝根据隔膜的有无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2.菌丝的变态结构:①吸器②菌网③菌套④假根⑤附着枝⑥附着胞3.菌组织与菌组织体:①菌组织:疏丝组织拟薄壁组织②菌组织体或菌丝的聚合体:菌核子座菌索二、真菌的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类型:(一)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防治的学科。

3、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或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能侵染的,不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有侵染性的,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5、症状:植物受病原影响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包括病症(病原物)和病状(植物)。

(1)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变色、坏死(斑点)、腐烂、萎靡、畸形】(2)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病原体特征。

【霉状物、点粒状物、粉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特有)】6、寄生:一种植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1)专性寄生: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取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等。

(2)非专性寄生:一种是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亡后,仍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另一种是在侵入寄主之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其内进行腐生。

(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寄生阶段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叫转主寄生。

7、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但并非是单纯的对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关系.8、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稀释限点:病毒在病株粗汁液中,经过若干倍数的稀释后仍能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病原体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疾病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导致植物生理代谢紊乱,最终造成植物出现病症。

在研究植物病原体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病害防治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1. 真菌真菌是引起植物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们以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孢子或无性生殖孢子等方式传播,侵入植物体内,通过分泌毒素或占用植物养分引起植物组织的变化。

常见的真菌病包括白粉病、黑斑病、根腐病等。

2. 细菌细菌是另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体,它们以孢子或细胞分裂等方式传播,侵入植物体内,通过分泌毒素或蛋白质酶类破坏植物细胞,引起病变。

典型的细菌病包括斑点病、疮痂病等。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有机体,通过昆虫叮咬或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植物细胞的改变,并最终导致植物出现黄化、瘪胀、矮化等症状。

常见的植物病毒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 原生动物和线虫除真菌、细菌和病毒外,原生动物和线虫也是一些植物病害的致病原因,它们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细胞或导致植物根系发生病变,最终引起植物病害。

二、宿主防御机制植物在受到病原体的入侵时,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反应,以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和扩散。

这些宿主防御机制一般分为外部防御和内部防御两种类型。

1. 外部防御外部防御主要包括植物表皮的保护、分泌物质的抑制和机械屏障等。

例如,植物表皮具有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它们可以阻止病原体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侵入植物组织。

此外,一些植物通过分泌抗生素或有毒化合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植物还可以形成机械性障碍,如硅质体和树脂等,来限制病原体的侵入。

2. 内部防御内部防御是指植物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对抗病原体的侵入。

植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R基因(抗病基因)。

当病原体入侵时,植物识别到PAMPs并启动免疫反应,产生一系列抗菌蛋白和信号分子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

植物病理学重点.

植物病理学重点.

园艺植物病理学重点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所造成的后果。

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称为“病害三角”。

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

潜伏侵染:病原物侵染植物后,由于条件不适于病害的扩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条件适宜,表现症状菌丝:单根的丝状体吸器:有些菌物菌丝体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部为疏丝组织,外部为拟薄壁组织。

子座: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菌索: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实体:菌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进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真菌的有性繁殖:菌物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子囊果:子囊菌类菌物有性生殖阶段形成的子实体,其内或上产生子囊,子囊中包含子囊孢子;担子果:担子菌有性生殖阶段形成的子实体,由双核菌丝组成,其上产生担子和担孢子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的生活史中,有的菌物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

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

多分体基因组:许多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分布于两个或多个核酸链上,称为多分体基因组。

多分体病毒:多分体基因组核酸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的称为多分体病毒。

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重点总结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重点总结

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重点总结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传播、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山东省考研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植物病理学是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的重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植物病原体分类和特征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疾病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

真菌是植物病原体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特征是具有丝状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结构。

细菌病原体主要通过伤口入侵植物体内引起疾病。

病毒是由核酸包裹的蛋白质构成的一种微生物,主要通过寄主植物的昆虫传播。

真核生物主要包括线虫和介壳虫,它们是植物病原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植物病害的诊断是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正确诊断病害类型和致病菌种类对于实施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三种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菌的天敌和天然抗病物质来进行病害的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杀灭或控制植物病原菌的繁殖。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如高温疗法、光照疗法等来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三、植物与病原体的互作机制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作机制是农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病原体侵入植物体内后,通过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释放毒素来引起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为了抵抗病原体的侵害,会产生一系列的抗病反应,如细胞壁加厚、产生抗菌物质等。

病原体和植物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是植物病害发生和防治的核心研究内容。

四、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控对策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土壤传播和种子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尘埃和颗粒物传播到植物体表面引起感染。

土壤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植物残体传播到健康植株体内引起感染。

种子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种子表面或内部传播到健康种子和幼苗引起感染。

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如合理施用农药、种子处理等方式来控制病害的传播。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

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它涉及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方面。

对于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植物病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植物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分泌毒素或侵入植物细胞来引发疾病。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通过产生孢子或侵入植物组织来引起病害。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通过感染植物细胞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并破坏植物的正常功能。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细胞来引发疾病。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叶片变黄、枯萎、腐烂等。

通过观察病害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但是,为了准确诊断病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检测。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等。

三、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土壤传播、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等。

为了防止病害的传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生物防治剂等。

此外,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间调查、实验室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田间调查是通过对病害发生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了解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

实验室分析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病害。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分析病原体的遗传物质,了解病害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

五、植物病理学的应用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植物保护和农业生产中。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植物病理学还可以应用于育种工作中,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学中的植物病理学与保护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植物病理学与保护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植物病理学与保护知识点植物病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植物病理学和相应的保护知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植物病害的分类、病原体和宿主的关系、病害的传播途径以及常见的防治措施。

一、植物病害的分类植物病害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可以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真核生物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一些常见的炭疽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

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一些细菌引起的软腐病和叶斑病等。

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花叶病毒和黄化曲叶病毒等。

真核生物性病害由一些寄生真菌和寄生植物引起,例如锈菌和菟丝子。

二、病原体和宿主的关系在植物病害中,病原体和宿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它们寄生在植物组织中并引起病害的发生。

宿主是被寄生的植物,它们提供了病原体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病害的发展过程。

三、病害的传播途径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土壤传播、种子传播、昆虫传播和物理传播等。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孢子或微粒进行传播,例如一些霜霉病和花叶病毒。

土壤传播是由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线虫引起的,通过土壤中的根系、种子等进行传播。

种子传播是指病原体附着在种子表面或内部引起传播,例如一些稻瘟病和豆蚜。

昆虫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许多昆虫通过叮咬、吸汁或寄生植物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植物。

这种方式常见于一些黄化曲叶病毒和蚜虫等。

物理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生物或非生物载体进行传播,例如人工操作工具、割刀、剪刀等。

这种方式常见于一些刀伤病等。

四、防治措施为了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减轻病害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
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
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
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7、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受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的侵染
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的植物。

8、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叫营养体。

9、真菌的营养体的类型。

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一丛菌丝统称菌丝体。

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圆形菌丝群落叫菌落。

原质团、单细胞以及假菌丝。

10、菌丝的变态的类型:吸器附着胞假根
11、真菌无性繁殖的方式及各方式的概念。

真菌的无性繁殖:由真菌的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

1、断裂:真菌的菌丝体断裂成短段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孢子。

2、裂殖:真菌的体细胞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菌体。

3、芽殖:单细胞营养体、孢子或产孢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

4、原生质割裂:成熟的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原生质转变成1个孢子。

12、真菌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13、什么是真菌的有性繁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是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4、真菌有性繁殖的孢子类型。

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5、Ainsworth 的系统中真菌分成5个亚门,是哪5个?有什么区别?
亚门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
鞭毛菌原质团或没有隔游动孢子休眠孢子
膜的菌丝体或卵孢子
接合菌菌丝体,典型的孢囊孢子接合孢子
没有隔膜
子囊菌有隔膜的菌丝体,分生孢子等子囊孢子
少数是单细胞
担子菌有隔膜的菌丝体不发达担孢子
半知菌有隔膜的菌丝体分生孢子等没有有性生殖,
或单细胞
16、真菌的学名——拉丁双名法这么写的?
属名+ 种名+(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则一律小写,属名和种名要用斜体。

17、什么是层出现象?
孢子从顶端小孔处游出,然后在旧孢子囊基部再生出第二个,如此重复称层出形成(现象)。

18、双游现象:由一个类型的游动孢子,经过休止时期,变为另一类型的游动孢子。

19、疫霉属与腐霉属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及其引起哪些常见的病害。

疫霉属与腐霉属的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而后者在孢囊内形成。

腐霉属:为害根部和茎基部引起腐烂。

幼苗受害后主要表现猝倒。

疫霉属:根腐、猝倒和下部茎等的腐烂
20、霜霉属和假霜霉属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及其引起哪些常见的病害。

霜霉属: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萌发形成芽管。

引起白菜霜霉病,波菜霜霉病。

假霜霉属:孢子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

黄瓜霜霉病。

21、掌握白粉菌分属依据及引起白粉病的各个属的形态区别。

白粉菌分属依据:闭囊壳附属丝的形状和壳内子囊的数目。

布氏白粉属:附属丝不发达,短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

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

单丝壳属: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一个子囊。

叉丝壳属: 附属丝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多个子囊。

叉丝单囊壳属:附属丝刚直、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仅有一个子囊。

钩丝壳属: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闭囊壳内子囊多个。

球针壳属:附属丝球针状,基部半球形。

闭囊壳内子囊多个。

22、炭疽病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病状:褐斑,腐烂,病部略凹陷。

病征:初在病部形成淡粉色霉层(高湿),后在病部产生轮纹状排列的褐色或绛红色小点。

病原菌:胶孢炭疽菌
23、多型现象:一个完整的生活史最多的可以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
24、引起锈病的各个属的形态区别
柄锈菌属:冬孢子双胞,有柄,光滑或有瘤,每个细胞都有发芽孔。

胶锈菌属:冬孢子双胞,光滑,有可以胶化的长柄,遇水膨大。

没有夏孢子阶段。

多胞锈菌属:冬孢子3至多细胞,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柄的基部膨大。

单胞锈菌属:冬孢子单细胞,有柄,顶壁较厚;夏孢子单细胞,有刺或瘤状突起
层锈菌属:冬孢子单细胞,无柄,不整齐地排列成数层;夏孢子表面有刺。

栅锈菌属:冬孢子单细胞,无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夏孢子表面有疣或刺
25、黑粉菌与锈菌的区别。

黑粉菌:特征是形成成堆黑色粉状的冬孢子(习惯称作厚垣孢子)。

多引起全株性侵染,也有局部性侵染,并在发病部位形成黑色粉状物的病症,所以这类病害也称为黑粉病。

锈菌:主要为害植物茎、叶,大都引起局部侵染,在病斑表面往往形成称作锈状物的病征,所引起的病害一般称为锈病.
26、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叶鞘发病后,先在近水面处的茎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小斑,然后扩大成云纹状大斑。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

严重的危害稻穗和茎杆,并引起倒伏或整丛枯死,使水稻严重减产。

病原物:立枯丝核菌
27、水稻稻瘟病的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形状、大小和色泽各不相同的病斑.
穗颈瘟:在水稻抽穗后,在穗颈、穗轴和小枝梗处发生病斑,形成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多围绕穗轴向上、向下伸展,在有利于发病条件下,病斑可扩展到枝梗处,病部呈黑褐色,其上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颈可形成白穗,发病晚的穗颈常不能结实,使秕谷增多。

病原物: 稻梨孢
28、香蕉枯萎病的病害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物。

该病初发时见于叶缘黄化,病叶迅速凋谢、倒垂,由黄变褐而干枯,纵剖病株球茎和根部均可见维管束坏死变黄褐或紫红色。

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