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小创造 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一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奇妙的想象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习作《奇妙的想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部编教材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专项提升。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以“大胆想象”为主线,选取充满想象力的文本,设计活泼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充分感受大胆想象的乐趣与好处,逐步产生大胆想象并进行书面表达的愿望。
细读教材,我们还会发现,教材并未在具体的习作方法上有过多指导,而重在培养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未来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这样的编排,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助于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
习作《奇妙的想象》是本单元学习的总结,引导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大胆想象的成果,重在提升学生想象的质量,对其他方面的习作能力未作过多要求。
二、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展开奇思妙想,激起想象的兴趣,感受想象的快乐。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
3.愿意分享自己创编的想象故事,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大胆想象,体现奇妙,并能把故事写清楚。
四、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创意视频,激发想象(一)课前热身,观看创意视频,感受“想象”的魅力。
1.视频中这些为什么这么吸引你?(预设:神奇、没有想到、很独特)2.教师小结:大胆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奇异经历;(二)揭示主题,进入“想象”的世界。
1.教师引语:善于想象是我们每位同学最擅长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你们敢不敢试一试,大胆地奇思妙想?2.揭示习作主题。
那就开始我们今天的习作课吧!(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你们的奇思妙想,也一定能变出许多新奇、独特、有趣的故事来。
板块二:赏析——视觉冲击,探秘想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吧!(一)初试想象,聚焦奇妙1.出示图片:你能用你的想象,体现这只鞋子到底有多轻吗?2.交流想象:真是意想不到啊,连一只蚂蚁都能举起,太神奇了!3.聚焦关键词“奇妙”。
三年级下册劳动教学设计10《小小绳结用处大》第一课时
4.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编织简单绳结吧。
这节课除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动手操作外,还要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我是怎样做的,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意见既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互相赏析对方的优点,互相学习、交流、合作。这才是劳动课意义所在。
(4)云雀结简单,也实用。观看云雀结视频,学生动手操作。
请将你打好的绳结展示一下吧!(展示学生作品)
(三)项目实践,出力流汗,接受磨炼。既然各种绳结你都学会了那我们来一场比赛吧!(出示学生比赛视频并交流)
(四)反思交流,多角度总结提升。比赛结束后学生互评并给予奖章表示赏识!同时还交流系鞋带方法。(生:首先我将绳子打一个单结让它固定一下,接下来我就打一个蝴蝶结,这样既美观又方便解开。
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打绳结技能并能熟练掌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
学生在打绳结的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鼓励、赏识,激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乐观,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
师小结:恭喜你们,通过这节课的打绳结活动,你们都是实至名归的编结小达人呢!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五)榜样激励,学习精神,激励发展。
5.拓展延伸《舟山渔绳结的故事》
6.课后练习: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学习更多的绳结打法,和家人分享哦!
《第1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造型艺术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理解并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
3. 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造型艺术作品,理解基本因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类型的造型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
2. 准备彩色笔、画纸、橡皮泥等教学用品。
3. 制作PPT,用于展示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和基本观点。
4. 安排一个适合进行艺术创作的教室或场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创造力和造型艺术之间的干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造型艺术的基本观点、分类、特点等基础知识。
2. 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创造力,如何在造型艺术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 艺术技巧的学习:介绍一些基本的艺术技巧,如绘画、雕塑、拼贴等,并传授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4. 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主题,如“我的一天”、“我的梦想故里”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判: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判。
(三)教室互动1.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3. 互动游戏: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创造力和造型艺术之间的干系以及如何培养创造力。
2.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创作,并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教学生创新的实践活动课(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新实践活动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创新实践”为主题,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创新的基本概念、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创新的实践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第一课时:创新意识启蒙1. 导入:通过观看创新成果展示视频,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 讲授:讲解创新的基本概念、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创新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分享创新的想法。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创新作品,如简易机械、创意手工艺品等。
第二课时:创新思维训练1. 导入:通过案例分享,引导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 讲授:介绍几种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4.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方案,并进行点评和改进。
第三课时:创新实践技能1. 导入:介绍创新实践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讲授:讲解创新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创新实践项目,如制作一个简易机器人、设计一个环保装置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进行交流和学习。
第四课时:创新项目评审1. 导入:介绍创新项目评审的标准和流程。
2. 实践: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创新项目进行自我评审,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审。
3. 讨论:针对评审结果,进行讨论和改进。
4. 总结:对创新项目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和方法。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自主识记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能向同学推荐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自主识记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流程:一、前测激趣今天,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出示苹果图,上面挂满了红通通的苹果),听,小苹果在说话呢,它在说什么呢?(教师走近苹果树),哦,它在说呀,这节课要请小朋友闯四关,谁在这四关里表现出色,谁就可以上台摘取一个苹果作为奖励,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学生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昨天是个好日子,夜里下了一夜的大雪,早上起来一看,树上、房子上、地上全是雪白的一片。
这时候,小动物们都躲在房子里睡懒觉呢,可有四个小朋友听说今天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硬要我把它们给带来了(出示四个小动物的图片,贴于黑板上),你们认识它们吗?其实呀,它们可不是一般的小动物,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板书课题:17、雪地里的小画家二、激情闯关,自主识字1、听,小苹果又说话了:请小朋友作好准备,现在闯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提醒生字的读音。
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我的小小发明》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我的小小发明》教案教案名称:《我的小小发明》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让他们了解发明的重要性。
2.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发明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2. 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发明的灵感,并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发明吗?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小小的发明家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1. 解释发明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如电灯、电话等,让学生理解发明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小小发明”。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共同设计一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小发明。
2.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他们的发明写成一篇作文,包括发明的目的、原理、制作过程以及预期的效果。
(四)作文点评1. 教师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强调作文的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等特点。
2. 鼓励学生互评作文,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生活,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尝试设计自己的小小发明,并将其写成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发明家。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小小发明创造家小班教案
小小发明创造家小班教案导语:在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开展小小发明创造家的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本节课将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小班学生参与各类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其创造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其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创造性的玩具和材料,如积木、拼图、纸张等。
2. 奖励品,如小奖章或贴纸,用作鼓励学生。
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以激发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著名发明家和他们的伟大发明。
- 引发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发明的理解和想法。
2. 创意启发(10分钟)- 准备一些创意启发题目,如“你觉得身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东西呢?”- 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创意,展示他们的想象力。
- 让学生尝试描述自己的创意和理由,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动手实践(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提供一定数量的创造性玩具和材料。
- 给出一个具体的任务,如“使用积木构建一座高塔”或“用纸张制作一个纸飞机”,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 观察和引导学生的实践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 分享与交流(15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解释他们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赞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发明创造活动的过程,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 提醒学生发现自己在实践中的成长和进步。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1. 需要更高水平挑战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创造性任务,如制作一个简单机械装置或设计一个新颖的游戏。
小学道德与法治_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马虎”的意思,认识生活中马虎的表现。
2、初步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
3、初步探究马虎形成的原因,懂得自我剖析,查找问题。
二、教学流程活动一:情境导入,理解“马虎”1、今天,有个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叫丁丁。
你看,他来了(出示人物图片)。
丁丁带来了一首儿歌,想让小朋友们帮他找一找儿歌中小猴子做了哪些不恰当的事情?2、播放儿歌,同学们找到之后,得出:是呀,我们把这种做事不认真、不仔细、粗心大意的行为称之为“马虎”。
(板书)活动二:说说“马虎”,找找原因。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了丁丁,他可开心了,想和大家交朋友呢!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他吧!2、分别出示丁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的马虎事。
学习中:①数学题计算错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②语文生字写错。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板书:忘检查③少做一道数学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板书:太大意在生活中的丁丁又是什么样的呢?①垃圾没扫干净。
②出门没拔钥匙。
③扣子扣错。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板书:太心急)3、咱们了解了丁丁,他也想知道咱们小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马虎的现象呢?(可以是自己做过的,也可以是同学、朋友、家人做过的。
)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一起讨论发生这件马虎事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
(在说的时候顺势引导学生分析马虎的原因,并初步感受马虎带来的麻烦。
) 活动三:小马虎,真麻烦。
1、小马虎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呢!2、播放绘本《小马虎,真麻烦》,提问:小明做了什么马虎事?最后怎么解决的?(板书:麻烦多)如果没忘记带作业本,结果会怎么样?(板书:不做“小马虎”)3、为了让小朋友们不再做小马虎,丁丁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一边跟老师读一遍做动作。
《雪地里的小画家》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一、《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团圆、搓、压等方法制作出雪地里的小动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力。
三、教学内容:1. 学习制作雪地里的小动物形象,如小鸟、小熊、小兔子等。
2. 学习使用团圆、搓、压等方法制作雪球。
3. 学习在雪地里作画,用树枝、石子等材料创作雪地里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雪地里的动物和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如何制作雪地里的小动物。
2. 讲解:教师讲解制作雪球的方法,示范如何使用团圆、搓、压等方法制作雪球。
3. 实践: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或自己设计,制作雪地里的小动物。
4. 创作:学生在雪地里作画,用树枝、石子等材料创作雪地里的场景。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创作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雪地里的小动物形象是否生动可爱。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对雪地里的场景是否能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六、教学资源:1. 雪球模板。
2. 树枝、石子等材料。
3. 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七、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
2.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3. 教师在实践环节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制作雪地里小动物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九、教学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雪地里进行实地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雪地里的乐趣。
十、教学时间:本课时教学计划时间为45分钟。
六、《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学习用语言表达雪地里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023年(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六套
2023年(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斜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第一课时《斜面》。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
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学生却比较陌生。
本课以盘山公路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认识探究斜面的省力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以盘旋上升的公路为背景图片,目的是以盘山公路这一变形的斜面引出探究的主题。
接着出示了本课活动的典型材料。
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搭个斜面来研究”,先通过生活中人们利用斜面运送物体提示学生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接着让学生实验探究斜面的作用,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结论。
第三部分是自由活动,一是给出了引桥、斧子、拉链、螺丝钉等生活中的斜面,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二是做一个螺丝钉模型,让学生发现螺丝钉是一个环绕的变形的斜面。
最后部分是拓展活动“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自行车上陡坡?”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斜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简单机械“斜面”,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越平缓越省力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1.培养学生能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包括。
2.能在不同的斜面,用测力计测量拉动小车时产生的力。
3.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选择有效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斜面的兴趣,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喜欢大胆猜想,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成功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掌握可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晰斜面省力并且越平缓越省力;点拨学生自行探究实验方法做实验。
二年级劳动教育 《豆芽种植我在行》(第一课时)-劳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豆芽种植我在行》是深圳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二年级的活动10。
这是一套全新的教材,定位为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充分体现了动手实践,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材料中给出了种植豆芽的两种具体方式,并拓展一个小故事提示豆芽种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水份充足,才能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学习和实践,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本次豆芽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物品的准备和后期的养护、观察都有着非常强的参与意愿,但对于可能出现的豆芽前期生长缓慢,整个种植过程需要避光和因缺水导致的幼苗枯萎,等造成种植失败的可能原因缺乏预见性,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关提示。
动创造的魅力,在享用劳动成果时拥有成就感,在面对种植失败时,磨练意志感叹“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更感受劳动创意点亮美好生活的幸福。
(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情境教学策略、发现策略……)2课时, 每课时10-15分钟。
第1课时(一)聊天导入豆芽是家庭餐桌上受人喜爱且营养丰富的菜品,常以清炒、凉拌、与鸡蛋同炒的方法来进行烹饪。
让我们共同开展豆芽种植,来体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一颗小豆子长培养成小豆芽的过程。
(激趣)(二)理清种植步骤做事前先规划。
第一步,确定种植方式;第二步,准备工具;第三步,挑豆泡豆;第四步,进行种植;第五步,采摘收获!(三)确定种植方式分别介绍不同的豆芽种植方式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注意事项。
(四)准备劳动工具介绍不同的劳动工具,让劳动更有效。
(五)学会挑豆泡豆1)挑出残破、干扁的豆子。
2)接水泡豆子,再挑出浮在水面上不够饱满的豆子。
3)放温水浸泡豆子12小时。
(六)进行土培或水培1)土培豆芽示范版。
2)水培豆芽解说版。
(七)回顾小结1、梳理豆芽种植的步骤了解每个步骤在确保豆芽种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鼓励:1)尽可能回收利用家中已有的工具和废弃快递拿等来进行豆芽种植,提供生活中的环保。
15生活中的小创造
活动准备:
1、 故事:《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2、 小制作、小发明图片. 3、 一些废旧物品 .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有创造
1、听故事: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发明家小时候的故事。 请大家仔细听。
2、博览会布置好了,那要是有人来参观我们的博览会,你将会如 何向别人介绍你的作品呢?
3、请每一位同学把你制作的作品及创意、制作过程讲给大家听。
4、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把你的发明作品至少讲给三个人听。看 谁讲的次数多。
二、金点子排行榜
1、每位同学的作品都介绍完了,那么你认为每一件 作品都有哪些优点呢? 2、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陶行知的诗:
套洗袜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袜子生产过程中,在成双 的每只袜子袜口处留下一道口子。在洗袜子之前,将成双袜子的脚 尖部分分别穿过配对袜子的口子,一拉形成活结,这样一来,可以 在洗的过程中保持配对。当洗完后,可以方便解开晾在一起。
精确书签
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前常常将书签(通常是矩形的纸片或者布料)夹于最后阅读 页面中,这有助于他下次阅读时快速找到正确的页面继续阅读。然而这种简单 书签只能帮助记忆页面,读者不得不重新阅读一整页来寻找之前是阅读到哪一 段落。
人人是创造之人, 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小乐器 游泳学习器
小乐器 安全省力菜刀
套洗袜
每次洗完衣服后,将成双的袜子挑拣出来晾挂往往是件烦恼的事。 虽然可以在洗涤之前用饰扣将成双的袜子固定住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使洗后袜子变形,穿得也不舒服,而且也不适用 于女式尼龙长袜上。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劳动教育 《美化我的课程表》(第1课时)教学设计
《美化我的课程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美化我的课程表》是北师大一年级的教材内容。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彩笔等美术用具平面美化自己的课程表,让自己的课程表更美观;引导学生借用一张A4纸制造出一个支架制作出立体的课程表,让自己的课程表更实用。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行为创造更美好的个人生活。
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其劳动观念和劳动创新思维。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热爱动手创造,劳动热情高涨,具备基础的美工绘画能力,能有意识地、安全地使用基础手工工具,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但思考问题较为浅显、劳动意识浅薄,创造性与劳动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课堂师范、引导。
【三、教学目标】1.能借由美化课程表的方法和步骤美化平面课程表。
2.能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立体课程表,提升课程表实用价值。
3.感受劳动的力量,感悟美好的生活可以靠双手去创造、靠劳动去获得。
4.乐于将学习到的劳动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根据生活需求制作美观实用的课程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由美化课程表的方法和步骤美化平面课程表并能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立体课程表。
教学难点:乐于将学习到的劳动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能根据生活需求制作美观实用的课程表。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PPT、微课示范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直尺、黑色中性笔、彩色包装纸、双面胶、水彩笔、A4白纸、固体胶、美工刀【六、教学过程】活动一情境引入,导入课题(3分钟)1.今天我们劳动教育课的主角,它是谁呢?让我们通过一个谜语猜猜看。
方方正正,作用不小。
下节啥课,问它知道。
明天啥课,看了放好。
上学有它,不会乱套。
2.你猜出来了吗?(出示图片)3.课程表,它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
有一个小朋友,她叫妙妙,她今天有些烦恼,原因竟然和课程表有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播放视频)视频内容:妙妙睡前准备收拾书包。
她找来课程表,于是一边拿着课程表一边整理,后来发现不方便就把课程表放在书桌上,一会凑近、低头看一会整理书。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蟋蟀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住宿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关于蟋蟀的住宅的一些基本知识,并设计一堂关于蟋蟀住宅的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部分:蟋蟀的住宿需求蟋蟀属于节肢动物,它们有六条腿和一对触角,身体呈扁平形状。
蟋蟀对于住宿环境有着特定的需求,下面是一些蟋蟀的住宿需求:1. 温度:蟋蟀喜欢温暖的环境,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摄氏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蟋蟀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2. 湿度:蟋蟀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适宜的湿度范围为50-70%,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蟋蟀的生活造成困扰。
3. 通风:蟋蟀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动。
不良的通风条件可能导致蟋蟀生病或死亡。
4. 隐蔽性:蟋蟀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喜欢躲藏在暗处休息。
因此,蟋蟀住宿的环境应提供足够的遮蔽物,使蟋蟀感到安全和舒适。
第二部分:蟋蟀住宅的设计为了满足蟋蟀的住宿需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适合它们生活的住宅。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蟋蟀住宅设计:1. 材料选择:选择透气性好、不含有毒物质的材料,如塑料或玻璃容器。
这些材料可以提供良好的通风和观察蟋蟀的便利。
2. 温度控制:在蟋蟀住宅中设置恒温器或加热器,以保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温度,使蟋蟀始终处于舒适的环境中。
3. 湿度调节:在蟋蟀住宅中设置水源或喷雾装置,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水源可以是水碟或水蓄水器,蟋蟀可以从中获取水分。
4. 隐蔽物:在蟋蟀住宅中放置一些遮蔽物,如纸板、竹子或木块,供蟋蟀躲藏和休息。
这些遮蔽物可以提供蟋蟀所需的安全感。
第三部分:蟋蟀住宅的维护和注意事项除了设计合适的住宅,我们还需要注意蟋蟀住宅的维护和一些注意事项:1. 清洁:定期清洁蟋蟀住宅,包括清理废物和更换床材。
保持住宅的清洁可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蟋蟀的健康。
2. 饮食:蟋蟀是杂食性动物,可以吃各种食物,如水果、蔬菜和谷物。
提供丰富的食物种类可以保证蟋蟀的营养需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第一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生活万花筒》习作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2.能掌握叙事方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3.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抓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1、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去写作。
2、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教学难点:学会写清楚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刻画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走进万花筒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着,就像是一个奇幻的万花筒,只要转动这个万花筒,就能捕捉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欣喜、有的让你难过等等,这些散落在我们记忆里的事情,相信一定有一件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感受色彩今天这节习作课的主题就是《生活万花筒》,我们将从走进万花筒、打开万花筒、创作万花筒、欣赏万花筒这四个板块展开学习。
如果此时你的眼前有一个万花筒,你会看到什么颜色呢,从这个颜色中你又能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从而又会想到了哪些事情呢?二、初筛记忆请选择至少三件令你难忘的事情,把关键词填写在图表外围的圆圈中,例如,看到绿色,我想到了幸运草的颜色,我想到了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请你们开始想一想,写一写吧。
第二板块打开万花筒一、交流分享写好之后的同学,打开你的万花筒,与组内的同学一起交流分享你的故事吧。
1、讲述者简要讲一讲你想到的事情,看看能否引起组内同学的兴趣。
2、其他组员根据以下标准,帮小伙伴挑选出一件你们最想听的事情。
二、初步构思通过和伙伴们的讨论,相信你的心里已经有了你最想写的事情。
写之前,请你仔细想想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请你对照下面表格,完成初步构思。
举个例子,《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事情的起因是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经过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天都峰。
最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
请你在学习单上写一写你的初步构思吧。
《习作:生活万花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习作:生活万花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习作:生活万花筒》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习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如何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运用观察和想象,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写成作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运用观察和想象,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写成作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运用观察和想象,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写成作文。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新课内容:讲解如何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运用观察和想象,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写成作文。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操作:学生现场选取生活素材,进行观察和想象,尝试写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写作要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习作:生活万花筒》2. 内容:-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运用观察和想象- 写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选取一个生活场景,运用观察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阅读一篇优秀作文,分析其写作技巧。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存在理解困难。
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运用观察和想象,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写成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材内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看到数学的影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比”,那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比”?2.那么关于“比”,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推开“比”的大门,看看能否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联系旧知,理解含义。
冲糖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就以冲糖水为例,假如糖水中糖与水的体积比是1∶8,你是怎么理解1∶8的?大家刚才在描述的时候都说到了几个非常熟悉的词:份、分数、倍。
我们发现,除了从份的角度、分数的角度、倍的角度,今天我们又多了一个表示关系的角度——比,可见“比”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是紧密联系的。
那么“比”又有哪些地方不同于它们呢?那我们还是回到冲糖水的事情中来继续研究。
2.小组合作,发现规律。
(1)变中有不变。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冲糖水,你们会吗?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方案记录下来,并观察奶粉和水的变化,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说了这么多变的,就没有不变的了吗?师小结:糖和水的体积在变,而它们之间的1∶8的关系始终不变,也就是糖水的甜度始终不变。
(2)隐形的尺子。
如果我多加水,让糖与水的体积比是1∶10,会怎么样?那如果要再淡点、再淡点……如果我多加糖,让糖与水的体积比是5∶8,会怎么样?那如果要再甜点、再甜点……提问:同学们,看来这个“比”啊真了不起,它居然可以用它的变化测量出水的甜与不甜,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师小结:“比”像一把隐形的尺子,可以用来度量糖水的甜度。
12《我的创意纸灯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年级劳动北师大版
《我的创意纸灯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年级劳动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制作纸灯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通过制作纸灯笼,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制作纸灯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了解纸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和地位。
3. 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纸灯笼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纸灯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制作出具有创意的纸灯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精美的纸灯笼,引发学生对纸灯笼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并示范制作纸灯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
3.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纸灯笼。
六、板书设计1. 制作纸灯笼的基本方法2. 纸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3. 创意纸灯笼的制作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和方法制作纸灯笼,提高制作技巧。
八、课后反思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各种精美的纸灯笼,引导学生关注纸灯笼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纸灯笼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纸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和地位,为学生制作纸灯笼提供文化背景。
二、基本方法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制作纸灯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剪裁纸张、如何折叠和粘贴等。
2. 教师示范制作纸灯笼的过程,边示范边解释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纸灯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颜色和图案,开始制作纸灯笼。
2.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在纸灯笼上添加自己的设计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小创造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创造的情感,通过创造体验,让孩子们建立创造就在生活中的态度。
2.通过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爱提问、善思考、勤动手、会创造的行为习惯。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注意环境保护和爱惜资源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学会一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能。
4.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发明创造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尝试在生活中,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一些小小发明家的故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废旧物品,如硬纸板、空的可乐瓶等,另准备一些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等。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发明在身边
1.同学们,一直有个难题困扰着老师,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每天老师擦黑板的时候总是弄得满脸满身粉笔灰,而且经常会找不到黑板擦,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呀?
设计思路:小学生对教师都有着很强的崇派心理,觉得能帮助老师是非常开心的,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这里以老师需要帮助为开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们的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帮老师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和困惑吗?赶快来问问我们身边的小诸葛吧。
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善于观察思考,所以每个问题都问得这么好,我们敬爱的陶行之爷爷就认为会问问题是很重要的,请看:(出示《每事问》)
4.让我们来读读这首小诗,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思路:打破教材原来的顺序,在学生已经问的基础上出示《每事问》,强调问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5.陶爷爷说得真好,人比动物聪明是因为人会问问题,有些小朋友就牢牢记住了陶爷爷的话,坚持每事问,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6.讲述小小发明家的故事。
故事一:小发明家黄思冲
出生在教师家庭的黄思冲从小就表现出喜欢思考的“特质”。
在只有几岁的时候,他到了妈妈的办公室,就会指着那些几何模型和化学实验用的瓶瓶罐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上小学时,黄思冲看到同学经常遗失尺子、剪刀之类的文具,就想:如果有一种工具能够拥有多种文具的功能,那就方便多了……于是,他产生了设计多功能剪刀的想法。
后来,他从圆规那里找到了灵感,圆规的外形和剪刀相似,两条“腿”拉伸后不就成了尺子?经过几年不断的琢磨、试制,他发明的“多功能剪刀”诞生了,2005年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黄思冲的“胡思乱想”让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断发掘出创意。
他看到市区的垃圾大多没有分类,而运到垃圾处理厂再进行分类处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于是他想能不能通过一种装置,让垃圾自动分类。
这让他联想到农村普遍使用的风车,谷子倒进风车,在风车叶片的吹动下,谷皮等较轻的弃物就被吹出来了。
根据这个原理,他设计出了垃圾处理装置模型,垃圾倒进这个装置,就可以按轻重的不同进行自动分类。
故事二:小发明家徐琛
一天放学后,徐琛在自己的小屋里聚精会神地做功课。
突然,她听见弟弟大叫一声,就急忙奔到外间。
只见弟弟面如土色地躺在地上,身子不住地哆嗦。
“不好,弟弟触电了!”被吓得不知所措的徐琛转过神来,赶忙跑到电源处,关掉了电闸。
奶奶和徐琛好一阵折腾,弟弟才渐渐恢复了常态。
看弟弟缓过劲儿来,奶奶就唠叨起来:“你这个淘气鬼。
谁叫你去碰电插座的?会要命的……”
“为什么不发明防触电插座呢?用原来那种插座,说不定还会有顽皮孩子闯祸!我要发明防触电插座!”徐琛脱口说出了这个刚刚在自己心底萌生出来的念头。
为了这个防触电插座,徐琛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
她开始大量地阅读各种相关书籍,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做了一个又一个模型,熬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防触电插座终于诞生了。
在上海第二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她都获得了一等奖。
而且,她还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发明作品奖的中国孩子。
7.小朋友,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思路:让学生听小小发明家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体会问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问了还要去实践,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同时用孩子的故事来告诉学生发明创造并不神秘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活动(二):我也来创造
1.听了这些小小发明家的故事,我们的小朋友肯定也在跃跃欲试了,那就让我们来一展身手吧。
2.宝物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你能通过你的双手让他们重新变回宝物吗?(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废旧物品进行大胆的尝试)
设计思路:课堂上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而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既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真正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3.大家做得可真棒,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把你的创作跟同伴交流,也许他们能给你的创意提点好建议呢。
4.在听了同学的建议后是不是有了更好的想法呢?让我们回家后把自己的创意进一步完善,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创作小能手”。
设计思路:课堂不是单一的,处处是教育,时时是教育,在这里,让学生学会给别人提建议,也让学生学会接受正确的建议,让学生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形成团队这个概念,良好品质的养成就在这点点滴滴中。
三、课件的制作和设想
课件制作原则是不要太复杂,只要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
1.《每事问》制作成投影。
2.小发明家的故事制作成投影。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和建议:
1.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是关键。
2.对于学生的想法和创意要给予正面的评价,以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