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常用穴位.ppt

合集下载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杰按: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有清热袪风, 调理肠胃之功,并能清头明目,调和营血, 透过大肠与肝通,治疗头晕,血压高疗效 极好。由于关节对应及手足阳明相通,治 膝关节扭伤(胃经通过膝眼)效亦甚佳。 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功能极好,本 穴善于治疗气分血分实症热症,本穴能治 外感高热及阳明热盛之证,透过肺与大肠 表里,可治荨麻疹、皮炎、皮肤搔痒症、 丹毒、疖肿等。
杰按: 、 内关可以说是全身第一大穴,是急救必用 之针。透过手厥阴(心包络)与阳明(胃)相 通,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对晕厥、心脏衰弱等 急症皆有效。 本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与三 焦表里。又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本穴具有醒脑开窍,宣闭固脱,宁心安神,镇 静止痛,解郁疏肝,宽胸理气,和中降逆,健 脾止呕之功。主治功效甚多,大致以心血管, 消化系、精神神经及循行部位病变为主。同时 对于五脏气机功能逆乱病变亦有调整作用。
(八)尺泽〈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在肘窝横纹之外侧,摸之有一大筋, 筋外侧之凹陷中。
主治: 1.咳嗽‖。2.五十肩(泻针)|。 3.半身不遂∠。4.网球肘|。 5.任何关节屈伸、挛急‖。 6.尿意频数‖癃闭‖。 7.上腹疼痛‖。8.鼻衄‖。9.牙痛。 10.痿症。11.荨麻疹。 ※以上皆以毫针针刺为主。 12.气喘。13.霍乱(急性吐泻)(配委中更 佳)。14.急性呕吐。15.胸闷胸痛。 16.肩臂不举,肩臂痛。 17.手腕痛。18.急性扁桃腺炎。 ※以上皆以三棱针刺血甚效。
(四)后溪〈小肠经俞穴〉
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 1.腰痛∠。2.闪腰岔气∠。 3.颈椎病‖。4.腰椎病‖。 5.颈项强不能回顾∠。 6.落枕∠。7.肩痛∠。8.背痛。 9.坐骨神经痛∠。10.腿弯痛∠。 11.三叉神经痛∠|。 12.颜面神经震颤。13.耳痛。 14.痉病。15.惊厥。 l6.癫痫。17.癔病。18.疟疾。19.督脉失衡。 20.荨麻疹。21.配腕骨∠治手腕痛|。 22.配腕骨治黄疸。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汇报人:2023-12-21•董氏奇穴概述•常用穴位及功效•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与答疑解惑•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董氏奇穴概述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所创,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

定义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融合了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疗法。

起源定义与起源董氏奇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奇穴还融合了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人体内部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特点与优势董氏奇穴具有取穴少、刺激强、见效快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优势相比传统针灸疗法,董氏奇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董氏奇穴还具有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常用穴位及功效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曲池穴常用穴位介绍功效与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董氏奇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缓解疼痛针对各种疼痛症状,董氏奇穴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辅助治疗董氏奇穴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的缓解以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适应症对于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董氏奇穴治疗。

同时,对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03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临床应用范围董氏奇穴在针灸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03
董氏奇穴在临床应用上的 优势
疗效显著,见效快
董氏奇穴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 有显著的疗效,往往能够快速
缓解患者的病痛。
通过对董氏奇穴的刺激,能够 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达到疏 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从而治愈疾病。
董氏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包 括针刺、按摩、拔罐等,不同 方法之间疗效可以相互补充,
THANKS
肾关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治疗手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治疗时要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 染。
治疗手法:采用针刺、艾灸、按 摩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穴 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
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 情况下进行治疗。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虚弱的患 者,应谨慎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学习掌握,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得其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பைடு நூலகம்泛性。
在操作过程中,董氏奇穴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 并发症。
通过掌握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简单的治 疗,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陵泉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肝胆疾病, 以及头痛、眩晕等。
肾关穴
主治肾脏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以及耳鸣、耳聋等。
神阙穴
主治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痢疾等, 以及虚脱、休克等。
穴位配伍与治疗原则
灵骨穴与肾关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阳陵泉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 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 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 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 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
三阳
太阳〈开〉 少阳〈枢〉
阳明〈阖〉
三 阴手 三足 阳相 同配

相 求
足膀胱 小肠手 足 胆 三焦手 足 胃 大肠手 手 肺 脾 足 手 心 肾 足 手心包 肝 足
结语
个人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以之解
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并补足了 「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 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 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 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 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 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 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
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 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 原穴,能解脾湿。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
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 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 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 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 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 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源自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 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 「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 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 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 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 证。

董氏奇穴ppt参考课件

董氏奇穴ppt参考课件
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盛 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 殊的针刺方法,它与目前 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针刺治 疗方法有较大的不同。董 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 一术,乃是自成体系的针 灸流派.它以 《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发展而来。形成至今已有 数百年的历史。历来以口 授心传的方式继承,不著 文字,不传外姓。
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多接近骨缘分布,针刺时讲究紧贴骨缘。 这与传统腧穴多分布于筋、肉间隙,多位于神经、血管 附近有所不同。董氏奇穴针感以局部酸胀为主,很少有 循经感传,而传统腧穴针刺时多见传导。现代研究表明 针刺效应与神经传导有关,与骨膜传导也有很密切关系。 骨膜上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较易获得理想针感, 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获 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4.董氏奇穴针刺危险性低
董氏奇穴多数分布于四肢、头面及耳朵等部 位,胸腹及腰背部腧穴仅以三棱针浅刺放 血即可。前后项部、小腹部、腹股沟区眼 部等部位的传统穴位因靠近大的神经血管 或重要脏器,针刺时易发生危险,而这些 部位均无董氏奇穴分布。因而大大降低了 针刺的危险性。
4.刺法特点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持针、进针与 传统针灸没有差别。手法上分正刺、斜刺、 浅刺、深刺、皮下刺、留针等。不采用循、 弹、刮、摇、飞、震等行气手法,亦不采 用苍龙摆尾、龙虎交战等复杂手法,刺激 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晕针等 意外的发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刺法特点——“动气针法”
董氏奇穴有一套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临床 疗效显著。具体操作如下:(一)选取针刺穴位。 (二)进针的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 动患部,病痛往往可立刻减轻,表示针穴与患部 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和平衡作用,效果立竿见影。 (三)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病程较 长,可留针稍久,中间再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 患者再活动患部以引气。或不动亦可。若病在胸 腹部,不便活动引气,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 处与患处之气相引,以疏导并邪。这与大陆某些 学者提出的“互动式针法”、“动守神针法”有 相似之处。

董氏奇穴参考幻灯片

董氏奇穴参考幻灯片
4
1971年,董景昌先生以董氏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 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
5
? 1973年,董景昌先 生为弘扬董门绝学, 摒弃门户之见,率 先打破其先祖不传 外姓之常规,开门 授徒,一生授徒73 人,并取其祖学之 精华,署名出版 《董氏针灸正经奇 穴学》一书(本书 为董景昌先生撰述, 其门人笔录而成)。
为: 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 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 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 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 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 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 其穴位分布与十四正经不同,具有独特的布穴体系。
7
8
一、董氏掌診顏色的診斷 診視浮起之靜脈血管,或診視部位上的斑點。 白---- 慢性疼痛性炎症。 青---- 內臟功能失調,主寒證及虛證。以及循環不良。 黃---- 慢性疾病或急性黃疸性疾病。 紅---- 發炎重有邪熱。 黑---- 久病、瘀甚、危症或不治之症。
9
二、董氏掌診形態的診斷
1 發病時間: 浮---- 疾病初期、病轉輕、新病。 沉---- 久病、病較重、慢性病。 2 疾病位置: 氣色淺---- 病在皮膚淺處,主表。 氣色青---- 病在中。 氣色烏黑 ---- 病在裡。
15
(9) 、四花上穴:右脚有青筋密布,主肝有病变,左脚主肠胃。 (10)、上腹部:见青筋交错,系肝硬化末期。 (11)、胃仓穴及京门穴:有压痛点,有胆结石病变。 (12)、脾俞及胃俞穴:右侧有压痛点,有胃溃疡病变。 (13)、风池:有压痛点为病毒感染。 (14)、百会:压诊现凹陷,为血压亢进,神经衰病变。
10
3 病勢:(依斑點分布情形 ) 疏---- 病較輕。 密---- 病較重。 4 病情: 肉凸起---- 實證、病較嚴重。 肉凹陷---- 虛證、臟腑功能失調。 顏色淡---- 正氣虛。 顏色濃---- 邪氣盛。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 PPT

董氏正经奇穴学讲义 PPT

炎、子宫瘤、唇喎、咽喉肿痛、癫头痛。
手术: 针深三分至八分。治手脚痛时,左用右穴;
右用左穴。
注意: 禁灸;孕妇禁针。
经验:
赖氏 1. 尿道痛非细菌性者、子宫出血、心下胀、
膝股痛有效。
2. 口眼歪斜配灵骨、颊车、地仓等穴。
3. 配曲池治咽喉肿痛特效。
大家好
10
【门金穴】---陷谷
部位: 在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 解剖: 在短总趾伸筋、第一骨间背动脉、趾背神经、十二指肠神经、胃之支 神经。 主治: 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手术: 用细毫针,针深五分(具有特效)。 注意: 禁双脚同时取穴。 经验: 赖氏: 1. 本穴为治疗急慢性肠胃炎之重要穴道,尤其夏天暑邪所致之肠胃炎 最具特效,一般与腑肠穴合用。
身口意结合,天地人相通
• 牵引:健侧远处取治疗穴 患处近取一穴输穴 、 井穴(输主体重节痛、井主心下满)循经取或者 形成引导之势 如中药之引经药
大家好
20
远取 “区段” 近取“色结”
• 赖金雄医生说此法取穴范围 大,取穴方便,且各穴往往 成组或倒马使用,效果更佳。 例如足三重穴组(足一重、 足二重、足三重共三穴), 虽谓在腓骨前缘,外踝骨尖 上三寸、五寸及七寸处,但 只要在该线段上倒马(成为 三穴并用的大倒马)取穴即 可生效,不需太拘泥于尺寸。
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说:
『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
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
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常称为排
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
更成熟。另外「回」通「回」,「倒」有导转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腿弯痛等有特效
三三部位
1 其门穴 取穴:挠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主治:(1)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2)脱肛,痔疮痛 2 其角穴 取穴:挠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手术: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3 其正穴 取穴:挠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手术: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说明及发挥:三穴均位于大肠经上,单用即对痔疮有效,针刺时斜入皮下,自其门向其角横透,
一一部位
❖ 5 妇科穴
取穴:大指第一节小侧,三分点法,计两穴 手术:贴于骨旁下针,针深二至三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主治:各类妇科疾病,久年不孕 说明及发挥:(1)本穴可调治子宫位置不正 之屈倾 (2)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配内庭治经痛;配还巢治不孕。
一一部位
❖ 6 制污穴
取穴:大指第一节背中央线上,采用四分点法,共三穴 手术:三棱针刺出黑血 主治: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久不收口。
效果尤佳,配合委中放血有特效;本组穴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特效
三三部位
1 火腑海穴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挠骨挠侧,距肘横纹二寸处(手三里)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1)咳嗽、气喘、感冒等;(2)贫血、头昏及眼花 说明及发挥:本穴与大肠经之手三里位置相当,主治亦相似,
有补虚的作用,用灸的效果颇好。
二二部位
❖ 1 重子穴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 手术:(见重仙穴) 主治:(见重仙穴)
2 重仙穴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两寸处,与手背灵骨穴正对 相通
手术:一寸半针,针深一寸,一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 更佳
主治:(1)背痛,尤其是膏肓穴附近背痛。亦可治疗膝痛、颈痛、肩痛。 (2)治疗落枕,配承浆疗效更佳。
五 足趾部:“五五部位”
六 足掌部:“六六部位”
七 小腿部:“七七部位”
八 大腿部:“八八部位”
九 耳朵部:“九九部位”
十 头面部:“十十部位”
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穴位简介
❖ 一一部位
总计52个穴点 1 阴掌五线
2 阳掌三线
一一部位
3 四面分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
一一部位
❖ 4 木火穴
取穴: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 手术:皮下针,针尖向小指方向横刺 主治:半身不遂 说明及发挥:本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他各
针有加强作用。单用治疗中风后下肢无力颇有效,尚能治疗膝内侧痛及 小腿肚酸痛。 注:第一次限用5分钟,5日后限用3分钟,又5日后限用1分钟,时间和次数 均不可多用。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主治:(1)手部皮肤病:手掌皱裂、手部湿疹。 (2)鼻流涕:清涕、浓涕均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 (3)外感风邪所致皮肤瘙痒。 注:治疗手部皮肤病及手掌皱裂,取患侧穴位为主,治疗其他各病以对侧
为主。
一一部位
❖ 2 还巢穴
取穴: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黑白肉际中点。 手术:五分针,针二至三分。 主治:各类妇科病 说明及发挥:(1)本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通过理三焦、疏肝胆
取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3处
取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三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4处
取穴。 (4)五穴(六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五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6处
取穴。
一一部位
❖ 1 木穴
取穴:掌面食指内侧,距中央线2分之直线上(D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 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三分点法),共二穴。
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颇有效验。 (2)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治疗不孕症。
一一部位
❖ 3 火膝穴
取穴:小指甲外侧角后二分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 主治:膝痛,风湿性心脏病 说明及发挥:(1)本穴在小肠经上,即少泽穴后一分。小肠井穴附近,心
与小肠相表里,故具开窍作用,可用于治疗神志方面疾病,如生气所致 疼痛和精神病。 (2)可治疗手太阳经走向的疼痛
三三部位
2 肠门穴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主治(1)肠炎(2)头昏眼花 说明及发挥:主治肠系疾病,在腹痛里急后重或急欲如厕之际用手按压可缓解便意 3 肝门穴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骨六寸处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针下后可止肝痛,针右旋可解胸闷 ,针左旋可止肠痛 主治:急性肝炎 说明及发挥:针左手为主,对急性肝炎有特效,合并肠炎者加肠门,成到倒针,疗
取穴: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掌骨与指骨连接处一寸五分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主治:同中白穴 说明及发挥:中白与下白穴形成倒马,主治肾亏各病;尚可治疗少阳经走向之坐骨
神经痛。
二二部位
6 腕顺一穴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手术:针一寸至一寸半 主治:(1)肾亏各种病变;(2)坐骨神经痛;(3)骨肿、重性腰背痛 7 腕顺二穴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在腕顺一穴后一寸处 手术:针一寸至一寸半 主治:鼻出血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说明及发挥:腕顺一、二穴位于小肠经,治疗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腰椎
二二部位
3 灵骨穴
取穴:握拳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至两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 主治:(1)调气补气温阳:治疗半身不遂(健侧),配合大白,或配风市或肾关,
间以背部五岭穴点刺。 (2)活脑部血气:针头针后再针本穴(久留针),可加强头针效果。 (3)灵骨配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肩痛不举、腰痛等。
4 大白穴
取穴:位置同三间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五分至一寸深 主治:与灵骨并针成倒马针;三棱针刺血治疗小儿气喘、发烧、急性肺炎。
二二部位
5 中白穴
取穴: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掌骨与指骨连接处五分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主治:(1)起坐之际腰痛;(2)肾亏各种病变;(3)高血压病、前头痛
6 下白穴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李漾 广东省Fra bibliotek医院传统疗法中心
绪论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分为 十个部位。
一 手指部:“一一部位” “后背部”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
二 手掌部:“二二部位”
胸背部多用三棱针刺血。
三 小臂部:“三三部位”
四 大臂部:“四四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