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流脑、甲肝 、伤寒、乙肝
病原携带状态
特征:无症状,但排出病原体 有传染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 病原体种类: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隐性感染后:健康携带者 显性感染:前-潜伏期携带者、后-恢复期携带者 携带时间:<3个月为急性携带者 >3个月为慢性携带者
举例:伤寒、乙肝、菌痢
潜伏性感染
传染病的现在-难治性传染病增多
防治难度较小的经典传染病已被控制 或消灭。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人口的增长、远距离流动及农村城市 化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流行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多为难 治性疾病。
传染病的现在-新发现传染病
发现时间(年) 疾病名称 1962 日本脑炎 1973 甲型肝炎 1973 婴儿腹泻 1975 慢性溶血性贫血 1975 病毒性腹泻 1976 小隐孢子虫病 1976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77 军团病 1977 埃博拉出血热 1977 弯曲菌病 1978 丁型肝炎 病原体 日本脑炎病毒 HAV 轮状病毒 细小病毒B - 19 粘状病毒 隐孢子虫 汉坦病毒 嗜肺军团菌 埃博拉病毒 弯曲菌 HDV
特征 病原体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免 疫功能将其局限化,但又不能将其清 除,病原体长期潜伏,不引起显性感 染,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 显性感染。 与病原携带的区别: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不是每个传染病都存在: TB 、带状疱疹、 单 纯疱疹等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门户
入侵门户适当才能定居进而引起病变 这与发病机理有关。 举例:痢疾杆菌 SARS 结核
传染病学
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 治规律的科学。
法定传染病
wk.baidu.com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 丙类:
注: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 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传染病的现在-警钟与教训
二十世纪三大医学进步(抗菌素诞生、疫苗使用 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大大减少。 20世纪60年代传染病的防治水平已很高,造成盲 目乐观,缩减传染病的研究经费。 1981年对艾滋病的认知和层出不穷的耐抗生素细 菌的出现,敲响了警钟。 我国惨痛的代价:1988年上海31万人甲肝大流行; 新疆近11万人戊肝大流行; 2003年SARS大流行。
1980 1981 1982 1982 1982 1983 1989 1989 1992 1996 1997 1999 2003 2003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症 T细胞嗜淋巴病毒I 型 艾滋病(AIDS) HIV 出血性肠炎 O157 :H7 大肠杆菌 毛细血管白血症 HTLV - 2 型病毒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杆菌 出血性肠炎 O157 :H7 大肠杆菌 戊型肝炎 HEV 丙型肝炎 HCV O139 霍乱 O139 型霍乱弧菌 疯牛病 朊毒体 甲型流感(禽流感) H5N1 甲型流感病毒 西尼罗热、脑炎 西尼罗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SARS SARS 冠状病毒 猴痘猴 痘病毒
社区常见传染病预防
什么是传染病?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 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 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 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感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感染宿主造成其机体损伤和 生理改变所引发的疾病,包括传染病 和非传染病。
何为病原体
病原体 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 包括 朊毒体 病毒 衣原体 立克次体 细菌 真菌 螺旋体 寄生虫(原虫和蠕虫)等。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所占比例最低
特征:有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有免疫 应答。在全部受感染者中所占比 例最低,临床易识别。
结果:病后病原体可被清除,部分获得 较持久免疫。但少数人转变为病 原携带,称 “恢复期携带者”。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临床最常见 特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特异性免 疫应答,不引起或仅有轻微病理改变, 无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检查有 特异性抗体产生。 结果:病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 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变成 病原携带状态,称“无症状携带者”。
目前传染病形势不容乐观
旧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结核、性传播疾病、疟疾 未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鼠疫、霍乱。 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AIDS 生物恐怖袭击 炭疽
HBV感染的转归
急性HBV感染
95 % 婴儿期感染 3-5 % 成年期感染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传播途径
environment
人群易感性
host
生长繁殖 排除体外
3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 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 新个体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群易 感。
免疫应答
组织损伤-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潜伏性感染 寄生 (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局限化
不排病原体
隐性感染>病原携带>潜伏、清除>显性感染。可相互转化
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屏障、胃酸、吞噬细胞等。
特异性免疫 主动—打疫苗、感染后获得免疫 被动—母体获得、免疫球蛋白治疗
举例:霍乱、乙肝、麻疹
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5年內12-20 %
肝硬化
5年內 20-23 %
肝细胞癌
肝衰竭 肝移植
大多数人获得 不同程度的特异性 主动免疫,病原体 被清除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无临床症状
病原体不同 排病原体 发生显性或隐性后 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
病原体被清除 (clearing) 特异免疫应答 隐性感染 无或轻微组织损伤 (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2. 机体内定位 在入侵部位直接致病 咽白喉 在入侵部位繁殖,在远离此地致病 入血液循环在某一脏器定居致病 生活一段时间后再最后定居某一脏器
破伤风痉挛发作
3.排除途径
指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路径。 一条路:如:痢疾杆菌经分粪便排除 多条路:如:脊髓灰质炎经飞沫和粪便排出 病原体排除体外的时间越长,传染期越长。
病原携带状态
特征:无症状,但排出病原体 有传染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 病原体种类: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隐性感染后:健康携带者 显性感染:前-潜伏期携带者、后-恢复期携带者 携带时间:<3个月为急性携带者 >3个月为慢性携带者
举例:伤寒、乙肝、菌痢
潜伏性感染
传染病的现在-难治性传染病增多
防治难度较小的经典传染病已被控制 或消灭。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人口的增长、远距离流动及农村城市 化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流行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多为难 治性疾病。
传染病的现在-新发现传染病
发现时间(年) 疾病名称 1962 日本脑炎 1973 甲型肝炎 1973 婴儿腹泻 1975 慢性溶血性贫血 1975 病毒性腹泻 1976 小隐孢子虫病 1976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77 军团病 1977 埃博拉出血热 1977 弯曲菌病 1978 丁型肝炎 病原体 日本脑炎病毒 HAV 轮状病毒 细小病毒B - 19 粘状病毒 隐孢子虫 汉坦病毒 嗜肺军团菌 埃博拉病毒 弯曲菌 HDV
特征 病原体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免 疫功能将其局限化,但又不能将其清 除,病原体长期潜伏,不引起显性感 染,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 显性感染。 与病原携带的区别: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不是每个传染病都存在: TB 、带状疱疹、 单 纯疱疹等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门户
入侵门户适当才能定居进而引起病变 这与发病机理有关。 举例:痢疾杆菌 SARS 结核
传染病学
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 治规律的科学。
法定传染病
wk.baidu.com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 丙类:
注: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 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传染病的现在-警钟与教训
二十世纪三大医学进步(抗菌素诞生、疫苗使用 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大大减少。 20世纪60年代传染病的防治水平已很高,造成盲 目乐观,缩减传染病的研究经费。 1981年对艾滋病的认知和层出不穷的耐抗生素细 菌的出现,敲响了警钟。 我国惨痛的代价:1988年上海31万人甲肝大流行; 新疆近11万人戊肝大流行; 2003年SARS大流行。
1980 1981 1982 1982 1982 1983 1989 1989 1992 1996 1997 1999 2003 2003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症 T细胞嗜淋巴病毒I 型 艾滋病(AIDS) HIV 出血性肠炎 O157 :H7 大肠杆菌 毛细血管白血症 HTLV - 2 型病毒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杆菌 出血性肠炎 O157 :H7 大肠杆菌 戊型肝炎 HEV 丙型肝炎 HCV O139 霍乱 O139 型霍乱弧菌 疯牛病 朊毒体 甲型流感(禽流感) H5N1 甲型流感病毒 西尼罗热、脑炎 西尼罗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SARS SARS 冠状病毒 猴痘猴 痘病毒
社区常见传染病预防
什么是传染病?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 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 成流行的疾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 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感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感染宿主造成其机体损伤和 生理改变所引发的疾病,包括传染病 和非传染病。
何为病原体
病原体 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 包括 朊毒体 病毒 衣原体 立克次体 细菌 真菌 螺旋体 寄生虫(原虫和蠕虫)等。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所占比例最低
特征:有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有免疫 应答。在全部受感染者中所占比 例最低,临床易识别。
结果:病后病原体可被清除,部分获得 较持久免疫。但少数人转变为病 原携带,称 “恢复期携带者”。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临床最常见 特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特异性免 疫应答,不引起或仅有轻微病理改变, 无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检查有 特异性抗体产生。 结果:病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 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变成 病原携带状态,称“无症状携带者”。
目前传染病形势不容乐观
旧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结核、性传播疾病、疟疾 未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鼠疫、霍乱。 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AIDS 生物恐怖袭击 炭疽
HBV感染的转归
急性HBV感染
95 % 婴儿期感染 3-5 % 成年期感染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传播途径
environment
人群易感性
host
生长繁殖 排除体外
3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 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 新个体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群易 感。
免疫应答
组织损伤-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潜伏性感染 寄生 (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局限化
不排病原体
隐性感染>病原携带>潜伏、清除>显性感染。可相互转化
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屏障、胃酸、吞噬细胞等。
特异性免疫 主动—打疫苗、感染后获得免疫 被动—母体获得、免疫球蛋白治疗
举例:霍乱、乙肝、麻疹
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5年內12-20 %
肝硬化
5年內 20-23 %
肝细胞癌
肝衰竭 肝移植
大多数人获得 不同程度的特异性 主动免疫,病原体 被清除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无临床症状
病原体不同 排病原体 发生显性或隐性后 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
病原体被清除 (clearing) 特异免疫应答 隐性感染 无或轻微组织损伤 (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2. 机体内定位 在入侵部位直接致病 咽白喉 在入侵部位繁殖,在远离此地致病 入血液循环在某一脏器定居致病 生活一段时间后再最后定居某一脏器
破伤风痉挛发作
3.排除途径
指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路径。 一条路:如:痢疾杆菌经分粪便排除 多条路:如:脊髓灰质炎经飞沫和粪便排出 病原体排除体外的时间越长,传染期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