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七上)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是两首想象力丰富的现代诗歌,意境优美。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闭上眼睛想如果在群星璀璨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想象后回答)不错,夜空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传说,夜空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整体感知: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
他的著作很多,有话剧《屈原》等,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缥(piāo) 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学生试读并用铅笔标记节奏划分。
与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对比同时听配乐范读。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3、学生根据节奏和范读情形,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朗读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4、学生朗读展示。
找出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以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文学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解析: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诗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2)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读诗歌的感受,讨论诗歌的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诗歌鉴赏(1)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3.搜集郭沫若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深入解读了《郭沫若诗两首》,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魅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诗歌鉴赏文章。
2.郭沫若诗歌朗读音频。
3.郭沫若诗歌鉴赏PPT。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
大家听说过郭沫若吗?知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请分享一下你们对郭沫若的了解。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郭沫若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5.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
5.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5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学习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反馈,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5.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的质量。
6.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中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六、扩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七年级语文上册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和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
3.通过想像和联想品位诗歌的意境和蕴涵。
二重点难点:通过想像和联想品位诗歌的意境和蕴涵。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迢迢牵牛星,交角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学们,故事传说千年,神话仍在人心,牛郎织女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么有谁能够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呢?二、简介郭沫若及其作品: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
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
“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1944年3月,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三、简介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他想象中的"五四"后的祖国是新鲜、华美的;然而踏上国土后,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所见所闻是无涯际的黑暗,理想被现实击碎,工作也无着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皂!”的黑暗现实,使他对“五四”后祖国新面貌的美丽憧憬,以及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以达到社会进取的愿望,陡然归于破灭,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郭沫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体会郭沫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欢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1【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引导、讨论、实例分析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课后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6.拓展阅读:推荐与郭沫若诗歌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深入理解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境、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这里的“红旗”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向学生解释这一象征意义。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成果展示环节仍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至于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亿万人民心欢笑”,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与领会《登黄鹤楼》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运用诗歌鉴赏技巧进行诗歌欣赏。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问候,与学生互动。
2.用PPT播放郭沫若的图片,由学生谈谈对郭沫若的印象。
二、呈现新课:(10分钟)1.教师用PPT呈现《登黄鹤楼》这首诗。
带领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结构。
2.发放有关《登黄鹤楼》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学生分小组,每组给出一段诗中的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句子,并解释为什么选这个句子。
2.组内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观点。
四、集体展示:(10分钟)1.老师请两个组代表上台,展示一下他们小组的观点。
2.学生观看展示,促进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
五、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15分钟)1.通过PPT呈现该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阅读、欣赏并思考。
六、小结课堂:(5分钟)1.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进行总结,并寄语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
七、课后作业:1.背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3.预习下一课《书信》。
教学反思:通过诗歌的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并且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展示环节,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八、课堂延伸活动:(20分钟)1.让学生自由创作与《登黄鹤楼》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相关的短诗或读后感,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郭沫若诗两首》,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3.能理解、朗读出生词和生字;4.能够看懂和理解诗歌的意思,领会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2.领会语言的韵律与情感。
难点1.理解怎样朗读诗歌,体会语言的韵律;2.熟记生词和生字。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和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和导入学生们课前可自主阅读《郭沫若诗两首》,备课老师可选择适宜的教学导入方式,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内容。
2. 正式学习1.教师先介绍一下《郭沫若诗两首》的背景;2.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诗,让学生大致明确诗歌大概的意思;3.教师分组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诗歌,重点是朗读语音和语调;4.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简单介绍各组的讨论成果;5.教师带领学生们再读一遍诗,并加深学生们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 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方法本节课采用简单的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综合评价。
七、教学效果反馈老师可以通过课后的作业及练习,评估学生学习《郭沫若诗两首》的效果。
同时可以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八、结语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了现代诗歌的韵味与风采,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解读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教案2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美文需要美教,美诗需要美读。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淀优秀文化。
在教材处理上采用“教读+自读式”。
教学步骤: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朗读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
第二遍读:念准重音。
第三遍读:突出韵脚。
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_____________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
特别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特别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
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
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这首诗的语言很好。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郭沫若及其代表作品;2.学习领悟辩证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3.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课件、黑板、粘贴纸、PPT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 讲义、笔、纸、课本等教学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朗读和背诵郭沫若的诗歌。
2.难点:运用辩证思想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张贴几幅由郭沫若创作的画和图片,引起学生对郭沫若的兴趣。
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画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郭沫若的艺术美感。
2、讲解新诗(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方面来把握诗歌意境的准确深入。
学生要认真阅读、聆听教师的解释和理解诗歌。
3、启发式提问(15分钟)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浅析荒凉和和平的比较、祖国与生命的关系等等。
同学也可以互相发表对诗歌的理解。
1)生命与国家是否有联系? 2)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3)诗中的风景景象和人物形象的特点有哪些? 4)辩证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什么?4、课文鉴赏(30分钟)教师和学生经由课文引领,对愁怨和感慨、激昂和豪情等之间的对比有了深入的了解,理解诗的结构和思想,知道如何用形象深刻的诗句来表达思想与感情,增长了自己的心灵,使人更具啓迪性和感受性。
5、问答互动(15分钟)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在活跃气氛中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回顾上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歌。
2.分组朗诵诗歌,评选优胜组。
3.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郭沫若生平和其代表作品的资料,写一篇课堂小报告。
六、教学反思该节课通过引领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公司辩证思想的体现,让孩子们学会了用形象深刻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增长了自己的心灵,使人更具启迪性和感受性。
但是,课堂互动时孩子们的作答不够深入和细致,下次上课,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运用辩证思想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诗歌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但现代诗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郭沫若及其诗歌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可能对郭沫若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对其诗歌作品知之甚少。教师应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2.根据课堂上的创作练习,请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将挑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
"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对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完成后,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我。我会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让大家都来欣赏和学习。"
3.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限。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感悟、表达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2.采用朗读、分析、讨论、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郭沫若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八年级】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八年级】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一、目标与要求
1.正确阅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验联想在诗歌中的作用。
4.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诗的大意。
二、教学与指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这两首诗,需要了解郭沫若的相关情况,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考:哪些诗是写实诗,哪些诗是想象诗。
诗人是如何从联想中进入人们的想象,以及想象是如何展开的。
在
理解主旨的基础上,阅读并背诵。
① 重点和难点
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由四节组成。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本节通过像星星一样的路灯和像路灯一样的星星的相互隐喻,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
场景。
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
这一节通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好,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和第四部分从天空中的市场想象天空中的生活。
牛郎织女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一
边耕耘,一边编织,一边悠闲地漫步在美丽市场的上游,自由而快乐。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有两节。
第一部分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的景色。
“安静”一词突出显示。
月色朦胧,松林幽静,白云缭绕,星空稀疏,构成了月夜宁静的思考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揭示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深入理解郭沫若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郭沫若吗?谁知道他的诗歌特点?2.熟读诗歌学生自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意境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4.探讨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
5.感悟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6.诗歌背诵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星空”为主题的诗歌。
四、作业布置1.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意境。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讨论,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但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吃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生平简介及照片。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3.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素材。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天上的街市》中的画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诗中的星星就像街上的灯火,那么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教师继续引导:“是的,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27.郭沫若诗两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作者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像和作者感情。
2.难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
(4)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
(5)笼罩:像笼子一样罩住。
(6)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星星很少。
2.朗读课文《天上的街市》。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三、导语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
空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许多美丽的故事。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一齐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看看天上的街市有多美四、正课l朗读《天上的街市》朗读指导: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读时应掌握好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感情基调。
2.探究质疑: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讨论并归纳:“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
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
初中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27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27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
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
例“定”、“定然”。
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静夜》○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
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
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
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
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
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
“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
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
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
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布置作业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
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
请你发挥想像。
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花瓣雨飘过,把花心留给你,四季风吹过,把枫叶留给你,当月潮涌过把欢乐留给你,夜深人静时刻,把深深的祝福留给你,天气多变,注意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