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习题答案

一、

1、p。简单命题。

2、p∧q。联言命题。

3、⌝p。负命题。

4、p∨q。不相容选言命题。

5、⌝p∧q。联言命题。

6、p→q。假言命题。

7、⌝r→⌝(p→q)。假言命题。

8、p∧q。联言命题。

二、用真值表的方法验证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略)1.⌝(A ∧⌝A)是

2.(A →⌝A)→⌝A 是

3.⌝A →(A →(B→C))是

4.(A →(B→C)→((A →B)→(⌝C →⌝A∨D))是5.A ↔ A∨(A→C)否

6.(A ↔ B)→((C↔D)→((A↔C)→(B↔D)))是三、用归谬赋值法判定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

1.(⌝ A → A)→ A 是

1 0 0

2.(A →B)→((A ∨ C)→(B ∨ D))是

1 0 0 1 0 0 0 0 0

3.(A →B)→((C →D)→(A ∧ C → B ∧ D))是

四、用树形图方法判定下述公式是否重言式:

1.A ∧⌝A →(A ∧ B)∨ C)是

⌝(A ∧⌝A →(A ∧ B)∨ C))

A ∧⌝A

⌝(A ∧ B)∨ C))

A

⌝A*

2.((A →B)→ A)→ A 是

⌝(((A →B)→ A)→ A)

(A →B)→ A)

⌝A

⌝(A →B)A*

A

⌝B*

3.(A →B)→(A∧C → B )是

⌝((A →B)→(A∧C → B ))

A →B

⌝(A∧C → B ))

A∧C

⌝B

A

C

⌝A* B*

4.(A → B)→((A∧C)↔(B∨ C))否

⌝((A → B)→((A∧C)↔(B∨ C))

A → B

⌝((A∧C)↔(B∨ C))

A∧C ⌝(A∧C)

⌝(B∨ C)B∨ C

A ⌝A ⌝C

C

B C*

⌝B

⌝C* ⌝A B

五、在P N中证明,下列公式是P N的定理:

1.A ∨⌝A

[证明]

(1)⌝(A ∨⌝A)假设

(2)A 假设

(3)A ∨⌝A (2)析取引入

(4)⌝(A ∨⌝A)(1)假设引用

(5)⌝A (2)(3)(4)否定引入

(6)A ∨⌝A (5)析取引入

(7)⌝(A ∨⌝A)(1)假设引用

(8)A ∨⌝A (1)(6)(7)否定引入

2.⌝⌝A↔A

[证明]

(1)A 假设

(2)⌝A 假设

(3)A 假设引入

(4)A∧⌝A 合取引入

(5)⌝⌝A (2)(4)否定引入

(6)A→⌝⌝A (1)(5)蕴涵引入

(7)⌝⌝A 假设

(8)⌝A 假设

(9)⌝⌝A 假设引入

(10)⌝A∧⌝⌝A 合取引入

(11)A (8)(10)否定消除

(12)⌝⌝A→A (1)(5)蕴涵引入(13)⌝⌝A↔A (6)(12)↔引入

3、⌝(A∧⌝A)

[证明]

(1)A∧⌝A 假设

(2)A 合取消除

(3)⌝A 合取消除

(4)⌝(A∧⌝A)(1)(2)(3)否定消除

4.(A→B)→(⌝ B→⌝A)

[证明]

(1)A→B

(2)⌝ B

(3)A

(4)B

(5)⌝ B

(6)B∧⌝B

(7)⌝A

(8)⌝ B→⌝A

(9)(A→B)→(⌝ B→⌝A)

5.(A→(B →C))→(⌝C→(B →⌝A))

[证明]

(1)A→(B →C)

(2)⌝C

(3)B

(4)A

(5)B →C

(6)B

(7)C

(8)⌝C

(9)C∧⌝C

(10)⌝A

(11)B →⌝A

(12)⌝C→(B →⌝A)

(13)(A→(B →C))→(⌝C→(B →⌝A))

6.(A→B)→((B→C)→(A→C))

[证明]

(1)A→B

(2)B→C

(3)A

(4)B

(5)C

(6)A→C

(7)(B→C)→(A→C)

(8)(A→B)→((B→C)→(A→C))

7.(A∧B→C)→((⌝C∧A)→⌝B)

[证明]

(1)A∧B→C 假设

(2)⌝C∧A 假设

(3)B 假设

(4)⌝C∧A (2)假设引用(自推规则)(5)⌝C (4)合取消除

(6)A (4)合取消除

(7)A∧B (6)(3)合取引入

(8)A∧B→C (1)假设引用(自推规则)(9)C (7)(8)蕴涵消除

(10)C∧⌝C (9)(5)合取引入

(11)⌝B (3)(10)否定引入

(12)⌝C∧A→⌝B (2)(11)蕴涵引入

(13)(A∧B→C)→((⌝C∧A)→⌝B)(1)(12)蕴涵引入

8.(A∧B)V(A∧C)→ A∧(B∨C)

[证明]

(1)(A∧B)V(A∧C)假设

(2)A∧B 假设

(3) A (2)合取消除

(4) B (2)合取消除

(5)B∨C (4)析取引入

(6)A∧(B∨C)(3)(5)合取引入(7)(A∧B)→ A∧(B∨C)(2)(6)蕴涵引入

(8)A∧C 假设

(9) A (8)合取消除

(10) C (8)合取消除

(11)B∨C (10)析取引入

(12)A∧(B∨C)(9)(11)合取引入(13)(A∧C)→ A∧(B∨C)(8)(12)蕴涵引入(14)A∧(B∨C)(1)(7)(13)析取消除(15)(A∧B)V(A∧C)→ A∧(B∨C)(1)(14)蕴涵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