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重点论述.docx

合集下载

绪论1普通生态学概论

绪论1普通生态学概论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物质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不断转化和再利用,如碳循环、氮 循环等。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 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逐级递减,同 时伴随着能量转化和损失。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危害
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如引发水源性疾病、生物多样性丧失 等。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
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等,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
危害
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质量和产量,进而威胁人类健康,同时还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未来普通生态学将更加注重生态系统服务价 值的评估,为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提供依 据。
全球变化生态学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普通生态学将深入研 究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
响应机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 生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普通生 态学将在数据处理、模型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研究效率 和准确性。
生物入侵现状
随着国际贸易和交通的便利化,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日益严重,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入侵会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时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 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进而影响人类福
祉。
PART 05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模板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模板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1 1 1 I I. / t 1 t 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丿、八r r •、.” -物候霍普金斯定律> 1 T-t \ f / ( [ /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1、生态系统的特点: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C,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5、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是城市居民及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和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621020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英文名称:GeneralEc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生物教育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动物学、植物生物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专业方向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

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有机体与环境△○第二节介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第二章种群生态学△○第三节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种群调节与集合种群动态(种群调节理论、集合种群的概念。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第五节群落的动态与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课间时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通过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杂志与网站,收集有关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五)实践环节(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生物教育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课,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有广泛的联系,主要应用于当前社会密切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1]《生态学》(精要速览系列,第二版),麦肯其、鲍尔、弗迪著,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普通生态学重点

普通生态学重点

普通⽣态学重点⽣态学重点名词解释(10空10’)1、环境:是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致的体形,每⼀个体来源于⼀个受精卵。

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如鸟类、兽类、昆⾍等。

4、构件⽣物:由⼀个合⼦发育成⼀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结构。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稻、浮萍、树⽊等。

5、同资源集(种)团:⽣物群落中,以同⼀⽅式利⽤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①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条件,提供理想的⾷物条件,排除捕⾷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增长能⼒(rm )。

mm最⼤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物、领地和其他⽣物)限制的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

)7、⽣物群落:在同⼀时间聚集在同⼀地域或⽣境中的各种⽣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态系统:指在⼀定的空间内,⽣物成分和⾮⽣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互相依存⽽构成的⼀个⽣态学功能单位,这个⽣态学功能单位称⽣态系统。

9、⽣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态交错区。

②⽣态交错区⼜称群落交错区或⽣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群落交错区种的数⽬及⼀些种的密度增⼤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部分不同的⽣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产:初级⽣产以外的⽣态系统⽣产,即消费者利⽤初级⽣产的产品进⾏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形成异养⽣物⾃⾝的物质,称为次级⽣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性⽣产。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

2017普通生态学复习要点绪论1、生态学:①美国生态学家E. Odum(1985):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并著有《生态学基础》②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学科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首先产生的、第一性的)、实验研究(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模型研究(高度的抽象、理论生态学)。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①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结合。

②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③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④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生态位1.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1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注:两个定律的异同(重点):(先答定义)最小因子定律不太完善,而耐受性定律较为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耐受性定律不仅考虑了因子过少,同时也考虑了因子过多的因素;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③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

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在全球变化中,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密不可分的系统。

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5.系统分析有不同的途径,包括黑箱法、白箱法和灰箱法。

黑箱法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研究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

它们的组成、结构、系统目的及功能、主要能量来源、稳定性和稳定机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自然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稳定机制为非中心式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环境被改造更有利于人类,稳定机制为人工直接调控;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优化结构组装结构,稳定机制为非中心式调控与中心式调控相结合。

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有很多好处,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尘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以及提供燃料和肥源。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以提高生产力、人的管理使多样性降低、主要植物和动物是在人工选择下形成的、收到来自外部的调控。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等。

2、生物与环境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3、种群生态学:介绍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等。

4、群落生态学:介绍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特征等。

5、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等。

6、应用生态学:介绍生态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7、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网络教学: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小组讨论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或在线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及应用等方面。

生态学-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生态学-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2017普通生态学复习要点绪论1、生态学:①美国生态学家E. Odum(1985):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并著有《生态学基础》②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学科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首先产生的、第一性的)、实验研究(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模型研究(高度的抽象、理论生态学)。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①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结合。

②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③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④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生态位1.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注:两个定律的异同(重点):(先答定义)最小因子定律不太完善,而耐受性定律较为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耐受性定律不仅考虑了因子过少,同时也考虑了因子过多的因素;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③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

《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南《普通生态学》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复习思考题(2015修订版)(段昌群编写,仅供参考)第一部分绪论知识框架1.生态学是什么?——研究对象,概念,分枝学科,交叉学科2.形成和发展——主要的历史阶段,代表性任务,重要学术著作3.现状如何?——对象变化;手段变化;范围扩大4.如何学习?——方法论,研究手段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生态学、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副生物圈、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GAIA学说主要问题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第二部分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知识框架1.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重点问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直接/间接、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2.光、温、水、土----对生物有什么作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适应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侯、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主要问题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3.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生物的适合度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1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2.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2.2总体而言,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1)从野外转向室内;(2)从定性走向定量;(3)研究重点从个体转向种群和群落;(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非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5)从理论走向应用。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要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及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之间作用特征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1 物种1.1 物种的概念物种是有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元。

1.2 物种的特点(1)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2)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3)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得个体集合;(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 环境2.1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成为环境因子。

2.2 生境★生境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2.3 条件和资源★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不可消耗的称为条件,可被消耗的成为资源。

3 生态因子3.1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2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3 生态因子的分类★(1)通常分类:①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②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2)有的学者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General Ecology)绪论(Introduction)一、生态学的定义:z 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z Elton(1927):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z前苏联生态学家(1945):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

z澳大利亚Andrewartha(195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强调种群生态学。

z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落。

z 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

(马世骏)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z经典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水平。

z生态学概念外延的扩展:在研究生态系统时,要涉及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社会和经济),强调综合的分析和解决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

Noosystem(智慧性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z当今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内容广泛,分支学科众多,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尽管有人怀疑他的独立性。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第一篇:个体生态学 (Individual Ecology)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factor)1、环境的概念:主体(Subject)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z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z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如温度、光、降水、雷电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等地形因子:坡度、阴坡生物因子:捕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Smith (1935)提出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和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稳定因子(地磁、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影响生物的分布)和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的的数量)3、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z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word精品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word精品

第一章绪论1.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 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 Habitat )。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普通生态学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总结第三章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物种(species):是由内在因素(不存在生殖隔离)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个体发育:指生物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长发育过程;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为该种的可塑性;系统发育:物种的变异是通过基因型的改变实现的,如果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变异幅度朝一个方向继续变化,则导致种的分化,这个过程即为系统发育。

环境: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环境不同。

环境的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的要素;另一种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即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要素。

(2)按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否有:原生环境(自然环境),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4)按环境范围大小分为宇宙环境(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生态型;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普通生态学9、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普通生态学9、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6
5.1.2 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结构
(1) 生物群落
生产者(producer):能以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自养生物; 消费者(consumer):依赖生产者获取有机物质,包括食草动
物(一级消费)和食肉动物(二级、顶级消费)——异养生物; 分解者(decomposer):以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异养生物。
Le=In+1/In
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 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 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47
对多个生态系统实测值比较生态效率
林德曼效率
利用效率
30
30
20
20
10
10
1-2
2-3
3-4
营养级
1-2
2-3
营养级
3-4
48
5.1.6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2) 非生物环境
无机物质:C、H2、O2、N、CO2、Ca、P、K等;
有机物质: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 气候因素(及其他物理条件):温度、压力等。
(3) 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无机物光合作用 生产者次级生产 消费者次级生产 分解者腐生作用 无机物
7
池塘生态系统示意图
8
一个简单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式图
植物将光合能量大约40%呼吸,60%生长 肉食动物同化能量大约65%用于呼吸,35%用于生长
哺乳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最多,大约占同化量的 97-99%,只有1%-3%用于净生产量。
44
Production Efficiencies
45
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即量度营养级位之间的转化效率: 消费效率:消费效率是量度一个营养级对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10空10’)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

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

mm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生产。

12、生物量:①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

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②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物种。

14、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指的是其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它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中的一部分。

15、生态价:生态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或第一性生产。

17、适应:①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②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18、生态位:①指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

②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即被生态元占据、利用的生态因子和环境条件的总称)19、生物学零度: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下限温度。

注:(①为老师课件上的②为自己查的,选一个自己觉得容易记的吧~)填空、判断(填空20个20’、判断10个10’)1、衡量种群数量的指标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单个数量指标:1、多度与密度2、密度3、盖度4、体积与重量5、存在度6、确限度7、高度和高度比2、种群的主要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系统特征3、生物多样性的类型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4、群落的物理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5、群落的时间格局包括哪些昼夜相、季节相、年际间变化6、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7、存活曲线(具体哪些动物属于哪些哪种类型?)描述了种群的存活格局。

类型:Ⅰ型存活曲线(凸型): 幼体和中年个体的存活率相对高,老年个体的死亡率高。

哺乳动物和人Ⅱ型存活曲线(对角线型): 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恒定,曲线呈对角线型。

有稳定的死亡率Ⅲ型存活曲线(凹形): 一段极高的幼体死亡率时期之后,存活率相对高。

鱼类、贝类、松树等8、熵的涵义、用途熵(entropy):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

用途:生命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符合“耗散结构”,可以用熵来分析一个生命体从生长、衰老、病死的全过程,用“生命熵”来独立定义。

9、生物浓缩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10、用什么方法测定种群的绝对密度数量调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11、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

12、食物链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类似链条式的关系。

13、林德曼效应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这是Lindemans的经典能流研究所提出的,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14、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15、什么是生物地化循环,它有哪些类型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

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16、物种循环的特点①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后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循环的②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

③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

④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

(简: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17、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可逆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利用率低18、“生态学”由谁提出Heackel19、阿伦定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20、两栖动物获得水分的方式有哪些21、沙漠植物的适应方式及形态上的适应性适应能力强;结实量大、易更新繁殖;枝叶特化、根系发育特殊;生长稳定,长寿或短时间完成生活史等2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种群数量调整的方法单:个体数量构:个体数量、构件数量23、生命表可用于哪些生物种群的研究?是否所有动物都适用?(不太对)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称同生群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垂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表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称综合生命表24、建群种与优势种的区别与联系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25、罕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偶见种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26、频度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Raunkiaer频度定律(law of frequency)。

27、物种多样性的涵义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由物种数目和相对多度决定的。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指一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指一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

物种多样性类型:α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β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γ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28、植物的生活型指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相似环境的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结构、生理、尤其是外貌上所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29、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又被称为群落的二维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30、集合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集合种群。

31、什么是个体生态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定义: 研究生物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内容:以个体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

32、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波长范围是什么?在哪个范围内效率最高?定义: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

波长范围:380nm~760nm33、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N(T-To)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可用公式: 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有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又可写成:N ( T-C )=K, T=C+K/N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农业规划);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