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公元前 7 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 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基本特点 (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系统的改革科举
2 段 传》;杨松等编《中 2 问
卷,T24 A 举制度改革
制度的方案;康
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有为请废八股
2017 年江苏 北魏孝文帝
朱绍侯《中国古代
北魏孝文帝汉化
1段
3问
卷,T24 A
改革
史》
改革;民族融合
试题来源
材料 考查主题
段数
材料出处
设问 数
关键语句
解放宣言;巩固
2016 年江苏 俄国农奴制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_克__里__米__亚__战__争__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_二__一__九__法__令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 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了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王安石变法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其主观目的。

(2)“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青苗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苏轼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

(3)“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伤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8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8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专题十八整合训练1、材料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

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

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以晋国赵氏为个案》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2、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

皆曰“不得(敌首),无返!”——《史记·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

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

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

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

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3、材料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

2020版选考总复习历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选修Ⅰ课程 第42讲

2020版选考总复习历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选修Ⅰ课程 第42讲

第42讲 王安石变法[学科指导意见]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 变法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1)北宋中期形成了“三冗”“两积”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被起用为相,主持变法革新。

(4)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2.目的:解决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 变法的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1)内容①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募役法 :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

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钱越多。

③其它: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作用: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强兵之法(1)措施⎩⎨⎧ ①省兵: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同时还归并军营、缩减编制,以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科举: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2)改革选官制度:尖锐批评“恩荫”授官制度,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3)改革教育制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设立了律学、医学,健全了武学,还拨出一些官田作为学田,发展地方教育。

知识点三 变法的评价1.失败原因(1)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改革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3) 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

(4) 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考点解析-学习文档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考点解析-学习文档

三、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概述“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的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

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就是政策之一,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去大肆的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

而广大的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起义者前赴后继,给了宋朝廷以沉重的打击。

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军费支出尤其浩大,国家往往入不敷出。

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发起了“庆历新政”,却遭到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克服危机,一场由王安石倡导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即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传统的习惯和法制可以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人们对变法的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止。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造成“积贫”“积弱”的现象,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1、“冗官”现象;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互相牵制;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恩荫赏赐;结果造成官员人数大增,官僚机构庞大臃肿;2、“冗兵”现象;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为集中军权,扩大禁军数量;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3、“冗费”现象;冗兵、冗官;大兴土木;向辽、西夏交纳“岁币”“三冗”现象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导致积贫现象;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战斗力下降,造成积弱现象;(二)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边疆危机严重;(三)庆历新政的失败;严重的社会危机促使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结果宋仁宗下诏废止新政。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

(4)王安石变法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

事实果真如此吗?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蜕变与北宋中期地主阶级的固有发展趋势有密切联系。

北宋是地主私有经济确立、官僚政治制度空前发展的朝代,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趋势和腐化趋势都十分突出。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一、历史题目1.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请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 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述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途径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我国古代有不少重要的文化名人,其中有大量的女性文化名人。

请以你所熟知的我国古代女性文化名人为例,谈谈她的文化成就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二、解析1. "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相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

其内容主要包括推行新法、变通旧章、兴办学校、推行保甲制度等。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拉开了封建王朝变法的序幕、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质、加快了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等。

2. 西方文化传入我国的途径主要包括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科学技术的传入、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的引进等。

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更新等方面。

3. 我国古代女性文化名人有很多,比如著名的诗人李清照、花钿词人辛弃疾的妻子朱淑真等。

她们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教育思想等方面。

她们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女性思想观念的更新等方面。

三、总结通过对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的解析,可以看出考题偏重于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历史分析能力。

考生在备考历史科目时,应当注重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事件、重要文化名人以及其影响,提高历史文化分析能力,增强历史题目的答题技巧。

也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通信,增强历史学科知识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进一步解析历史题目1. 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析其影响。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课件新人教版

维护了社会治安,兵农合一
坐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军事上,强兵 之法(改变积弱 局面)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将兵法 在各路设“将”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节省了养马费用,提高了马匹 的质量和数量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将兵分离局 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废明经诸科,改革___进__士___科____;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推行方田均税法。其法以东西南北四边长各一千步 作为一大方,四边长各一百步作为一小方,对已经耕种的各州、县土地进行清丈,核 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制定地籍,分别 规定各等级的税额。下列关于这种做法的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 B.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侵害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 D.减少隐田逃税现象,增加赋税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僚、地主也不例外
设发运使,采购物资
“_徙__贵__就__贱__,___用__近__易__远___” 节省费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
____保__甲__法____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方田均税法的影响,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由于这项措 施没有触动土地私有制,所以就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故选A。 答案 A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北宋中期 “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原因 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僚、军费开支越来越 大,政府财政困难。 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 ,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 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 (3)积弱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4 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4 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市肆所无必买于市 易”可见是市易法,材料二“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 大的经济效益”可见是均输法,材料三“以钱贷民,使出息二 分,本以救民”可见是青苗法。第二小问积极效果,根据所学 知识,王安石这些措施,能够打破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 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2)在政府与市 场关系上,政府不能干预太多;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 政策;材料三中“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说明改 革要完善监督机制;王安石关注民生的初衷值得肯定。
——《续资治通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答案】(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 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2)看法: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 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
2 . (2015·福 建 ·41A) 阅 读 下 列 材 料 , 回 答 问 题 。 导学号 26061509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 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 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机 (1)北宋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使北宋中期出现了冗 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2)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 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3)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 力降低,导致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4)“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旧除弊成 为朝野的共识。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

选拔了大量能够 从事实际事务的 有用人才


改革 学校 制度
A增加太学生的名额,并且 根据学习成绩来选拔人才;
发展了教育,使
B同时又设置了许多的专科 学校成为变法造
学校,培养改革所需要的 舆论、育人才的

各种人才;
地方,使变法思

C编纂教材,作为考试依据 想得到传播
三、最终结果:
1、失败: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 2、失败原因: • 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 • 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 ③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
象。 • ④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 ⑤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
①加强集权, 一职多官
①冗兵、冗官 ②大兴土木
原因 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③向辽、西夏交
③为对付辽、 士人数
纳“岁币”
西夏在边境大 ③恩荫赏赐 量屯兵
后果 军队战斗力低下; 行政效率低下;
军费负担沉重。 官俸负担沉重。
财政困难 积贫积弱
3.边患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更戍法”
富 市易法 设市易务,出钱

收购滞销货物 市场短缺时卖
限制商贾对市场的控制,国家收入 也有所增加

措施
内容
作用
经 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
影响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

雇人服役
产时间,扩大了生产,增加了政府

收入
打消极击:豪募强役法地对主贫苦人是沉重的负

减担,轻许人多民人为负支担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人民版高中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课件](共21张PPT)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富国强兵与育才——良策不敌油官吏
一、富国
积极开源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内容
作用
_发__运__使__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 减轻了纳强税制户性的的负收担购,运增销加了政
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府收入 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在开封设“_市__易__务___”,收购滞 限制了豪打商击大富贾商对大市贾场利的益控制,
[思维点击] 2.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 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 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
提示:财政困难;官吏冗滥;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 夏威胁北宋安全。
——《宋史·王安石传》 (1)材料涉及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提示:提(1)示募:役(法1)募,役方法田,均方税田法均。税法。 (2)实行(募2)实役行法募是役为法了是减为轻了农减民轻的农徭民役的负徭担役,负不担误,农不时误,农保时证,农保业证生农产业。生实产。实 行方田行均方税田法均是税为法了是减为轻了无减地轻、无少地、农少民地的农负民担的。负担。
收入(单位:缗) 15 085万余 12 625万余 11 613万余
支出(单位:缗) 12 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 186万余
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
Hale Waihona Puke 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考点提示选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知识清单知识梳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背景:(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突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范仲淹“庆历新政”(1043年)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主观条件:王安石丰富的地方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级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④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⑥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

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②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

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③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

“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④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信息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包含答案

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信息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包含答案

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文科综合(二)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24.考古出土的利簋有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两则材料( )A.记载相互矛盾,因此俱不可信B.反映共同事件,可以相互印证C.出自不同时代,研究价值各异D.都是二手材料,仅供旁证参考25.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可以看到,有的自耕农欠政府债,有的需向政府借器物使用,有的则沦为雇农、佃农等依附农民,也有个别的自耕农可以上升为地主,他们拥有“臣妾、衣服、畜产”。

这说明自耕农( )A.对地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B.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C.无独立户籍且需承担赋税摇役D.地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6.表1上表内容反映出二人的分歧在于( )A.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理的存在形式与求理方式C.儒家伦理道德的地位D.理是否为世界万物之本原27.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虽至尊(皇帝)无如之何”。

后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逐渐增多,较低级别的宗亲、贵族和大臣逐渐参与进来,雍正时期,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等具体事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撤销。

这些变化说明( ) A.汉族官僚对无法参政强烈不满B.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C.清朝贵族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D.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以加强皇权28.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1845年英国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

此后英美又在上海、厦门接连开办船舶修理厂、印刷厂、药房、打包厂等,他们雇佣了一部分中国人从事生产。

据此可知( )A.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B.通商口岸数量增多C.早期近代产业工人诞生D.中外文化逐步融合29.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 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 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 强决心。 •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 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 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 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 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 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 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 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 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 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 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 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 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 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 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8讲 王安石变法教程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8讲 王安石变法教程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8讲王安石变法教程讲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王安石变法1.历史背景(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主要内容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综合认识【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8讲王安石变法教程讲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学以致用的训练营【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8讲王安石变法教程讲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的教育理念。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围绕这一理念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2.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考点解析

三、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概述“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因此||,他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其他的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

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就是政策之一||,对大地主大官僚采取多种优厚措施||,放任他们去大肆的兼并农民土地||,同时||,允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

而广大的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他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起义者前赴后继||,给了宋朝廷以沉重的打击||。

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取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势||,使得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军费支出尤其浩大||,国家往往入不敷出||。

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围绕着北宋朝廷||。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发起了“庆历新政”||,却遭到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克服危机||,一场由王安石倡导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即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传统的习惯和法制可以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人们对变法的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止||。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造成“积贫”“积弱”的现象||,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1、“冗官”现象;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互相牵制;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恩荫赏赐;结果造成官员人数大增||,官僚机构庞大臃肿;2、“冗兵”现象;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为集中军权||,扩大禁军数量;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3、“冗费”现象;冗兵、冗官;大兴土木;向辽、西夏交纳“岁币”“三冗”现象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导致积贫现象;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战斗力下降||,造成积弱现象;(二)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边疆危机严重;(三)庆历新政的失败;严重的社会危机促使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结果宋仁宗下诏废止新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王安石变法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

事实果真如此吗?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蜕变与北宋中期地主阶级的固有发展趋势有密切联系。

北宋是地主私有经济确立、官僚政治制度空前发展的朝代,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趋势和腐化趋势都十分突出。

……虽然统治危机为变法提供了客观需要,地主阶级的竞争势力也为变法造就了一些条件,但是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也都是朝后退步。

——袁诚玉《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1)结合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4)以上材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认识说明了什么?3、材料一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易治,民贫难治也。

曷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矣……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材料二宋代实施茶叶专卖制度,商贩不得私自贩茶;后来政府无力经营,于是委托大商人进行专卖,这就导致了大商人对茶叶的垄断,伤害了小茶商的利益。

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让茶商自行买卖,政府只需从中抽税,“况关市(茶易交易的税收)之入,自足以侔日之利乎”,又设立“市易法”,由官府控制市场,调整物价,以防止大商人垄断市场,并扶持中小商人。

——陈竹《试析北宋时期的重商思潮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的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

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

……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

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梁启超《王荆公》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材料一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

正如司马光批评的那样,反对派认为,与其说新政节省了财政开支,不如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

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

在写给司马光的信中, 王安石礼貌地反驳道,对借贷制度的改革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材料二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雄心勃勃地宣布"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之时, 王安石就"以激切奋怒之言以动上意。

"扬言"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王安石的大话作知音,于是开始了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王安石具有否定一切为思想倾向,他根本不把宋朝放在眼里。

他在变法中废除了宋初许多好的政策法令,在泼污水时泼掉了孩子。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改革计划"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什么法令? 从正负两面简述它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6、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

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

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

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

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

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

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

政府即以此钱募役。

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

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

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

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

1085 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

7、材料一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二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替价值为目的,这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

商业重在货物流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别人交换的纽带,这也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

王安石与守旧派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如守旧派认为“谷重而农劝”,那是很消极的;王安石则主张兴修水利。

守旧派对手工业一向忽视,对商贾力求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方式;王安石则主张调节日用器物的需要,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放任政策,扶助商业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此北宋政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2)从材料二看,王安石变法的突出倾向是什么?据材料一、二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

9、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10、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

材料一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