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五因素人格模型及本土化人格研究
大五人格各维度详细解析
大五人格量表介绍:大五人格问卷的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适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
全量表由五个大的纬度,每个大纬度下有六个量表组成,五个纬度为: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
大五人格量表不探寻人类的行为机制,它更多地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在临床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职业、管理和工业心理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神经质1、概念神经质又称为情绪稳定性,具有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
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
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差,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
并且这些人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
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
神经质有六个子维度,对于每个子维度都有一些说明性的形容词。
2、详细解释(1)焦虑焦虑的个体忧虑、恐惧、容易担忧、紧张、神经过敏。
得高分的人更可能有自由浮动的焦虑和恐惧。
低分的人则是平静的、放松的。
他们不会总是担心事情可能会出问题。
高分特点:焦虑,容易感觉到危险和威胁,容易紧张、恐惧、担忧、不安。
低分特点:心态平静,放松,不容易感到害怕,不会总是担心事情可能会出问题,情绪平静、放松、稳定。
(2)愤怒和敌意反映的是体验愤怒以及有关状态(如挫折、痛苦)的倾向,测量个体体验愤怒的容易程度。
高分特点:容易发火,在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会充满怨恨,暴躁的、愤怒的和受挫的。
低分特点:不容易生气、发火,友好的、脾气随和,不易动怒。
(3)抑郁测量正常个体在体验抑郁情感时的不同倾向。
高分特点:绝望的、内疚的、郁闷的、沮丧的。
人格因数模型
响 ,高责任心但缺乏人际敏感性的员工是 无效的 ,尤其是在需要与他人合作的工作 中。
• 在解释工作绩效时,尽责性和宜人 性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巴瑞和莫 特发现,在尽责性高的工人中,那 些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比宜人性 得分高的个体,工作绩效的评价指 数低。而对于低尽责性的工人,宜 人性和工作绩效没有相关。
• 对于不同职业,五个维度和工作表现的相关性 是不同的。其中最高的是认真性,相关系数在 0.20-0.23 之间;其次神经质的相关系数在0.14 左右;外倾性与管理人员或销售人员的相关系 数达到0.15-0.18,而与其它职业的相关较低; 宜人性的相关系数是0.09 左右;开放性的相关 系数是0.04。
• (3)开放性:开放性对于创造性团队和自我管理团队 更有利,可以促进其团队绩效。
• (4)外向性:拥有高外向性水平成员较多的团队,凝 聚力较高。但当成员外向性差异程度较小时,如团队 中存在的都是领导者而缺少追随者时,关系冲突就会 加大。
• (5)神经质:神经质水平高的团队,会导致团队凝聚 力下降,破坏团队合作。而团队神经质差异程度较大 时,会利于成员角色的分配,提升团队绩效。同时, 如果团队中有一个神经质非常高的成员,其带来的负 面情绪也可能引发团队冲突,从而导致团队难以持续 下去。
对其进行筛选、比较和匹配,然后根据语义将 词分入不同的范畴组并制成词表。用这个词表 让被试对自我或他人进行描述,最后对各个范 畴求出相关,形成相关矩阵,再作因素分析, 以几个载荷量较大的因子作为人格的基本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用英语词汇还是中文词 汇,无论是让被试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无论是 采用何种因素分析法,结果都得到了描述人格 的五个主要因素。
• 五因素模型有两种研究范式 ,即词汇研究 和问卷研究。词汇研究是在词汇假设的 基础上对特质描述词作语义分析和因素 分析 ,以确立基于世俗概念的人格维度。 而问卷研究是通过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 构想及对人格文献的分析归类 ,经实证研 究获取基于科学概念的人格维度。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_王登峰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196~20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王登峰1,3崔红2,3(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 100853)(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 300074)摘要该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
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
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
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
文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文化,人格结构,行为归类假设,中国人人格量表。
分类号 B8481 引言:什么是人格什么是人格?每个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能说得清。
40多年前,美国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至今仍然是对人格定义的真实写照,即不同的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1]。
但既然是“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尽管相差悬殊,却基本上都来自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的含义。
Persona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因此既有表演的功能,又代表这一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点,因此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2,3]。
例如,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人格的定义是由Funder提出的[4],即人格是“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p.1~2)。
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的破解
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的破解从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特质论思想,到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出16种根源人格特质,再到基于词汇学假设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基本上奠定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然而,作为心理科学研究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分支,人格心理学研究最难攻破的两大领域莫过于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
一方面,由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造成诸多限制,使得对这一年龄群体的人格研究实现难度较大。
因此,对儿童青少年阶段人格发展基本规律的解释是人格研究的一大难点。
另一方面,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的发展不免会受到个体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个体的人格即是个体所处国家的国民人格的体现,本土化是人格研究的必然要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国民性。
因此,如何一体性地面对上述两个事实上互相勾连的问题,就成了更为复杂的难题。
由杨丽珠教授主编的《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全方位记录了由其引领的人格心理研究团队对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规律与教育问题的探索发现,其书对于破解上述两大人格心理学研究难题阐释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想。
改革开放后,我国心理科学研究得以复苏,但为了尽快赶超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多数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热衷于实验、认知心理学,对于古老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话题鲜有关注。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杨丽珠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韩进之先生的指引下,甘于忍受儿童人格研究的困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探索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规律的研究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30年。
30年的坚守与付出,最终凝结成《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
此书在方法上遵循人格研究的基本范式,采用多种研究设计模式与现代化手段收集了数据。
通过高级数理统计技术地处理分析,此书全方位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的构成与发展特点、脑生理及气质等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并由此触及了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问题。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人格结构是指个体内部的人格特质组合,它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一、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历程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五因素模型、Myers-Briggs类型指标等。
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
随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探索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家李春晖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型”,即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勤奋性。
这一模型与西方心理学的五因素模型相似,但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例如,宜人性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随后,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些其他的人格结构模型,如“三维人格模型”、“四因素人格模型”等。
这些模型不仅考虑了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特点,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二、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1. 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一个人的友好、亲和、合作和同情心等特质。
在中国文化中,宜人性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和价值观,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人通常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这也与宜人性密切相关。
2. 社会敏感性中国人常常比较敏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社会敏感性也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也很重要。
3.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感等特质。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
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合其它心理学派的理论,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调整其结构与内容。
关键词:“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特质论“大七”因素模型 CAPS理论前言:“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也是特质论范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大五”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五”和人格心理学界的理论前沿。
本文除了介绍“大五”的理论内容,还涉及了“大七”人格模型和CAPS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作为扩展和补充。
(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6种范式,其中一种是特质论范式。
特质论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
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
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
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
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
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人格特质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发现和确证,使心理学家们为之震撼。
研究人格特质已再次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热点领域。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注:本文由AI智能写作助手完成,仅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人格结构是指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和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心理特征。
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特点,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特点和构成要素。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关理论和模型也不断完善和更新。
目前,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主要包括大五人格模型、三因素人格模型、六因素人格模型等。
其中,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人格结构模型,它包括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因素。
三因素人格模型则将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三个因素作为基本的人格结构要素,认为这三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六因素人格模型则在大五人格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诚实-谦逊因素和恶意因素,认为这两个因素也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其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1. 理论贡献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不仅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文化背景对人格的影响,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为人格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方法创新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比如采用了大样本、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探索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人格发展、人格与健康等,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局限性和不足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最新精选】中国人的人格特质
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人人格特质:“我是谁?”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实证研究的“数据”尝试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揭示出来。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
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提出,在中国人人格的界定上,“六维模型”比“五维模型”似乎更为切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
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
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
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五维说”虽在国际风行,却难以“说”清中国人。
你的性格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能否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你对外界事物有多大的责任感?……这一系列带有“大五”风格的问题,是西方心理测试者经常要考量的几个方面。
但是,用这一学说轮到测量中国人的人格时,就可能出现错位现象,“基于这个学说建构的心理测试量表,无法把中国人独具的人格特征揭示出来。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_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因素 1 可靠性 (DEP)
0.75 -0.73 0.73 -0.66 0.65 0.61 0.59 0.57 -0.57 0.54 -0.11 0.26 0.00 0.00 -0.54 0.27 0.00 0.00 0.26 -0.15 0.24 -0.38
因素 2 人际关系性
(IR) 0.14 0.00 0.28 0.36 -0.21 0.00 -0.20 0.32 0.20 0.21 0.73 0.71 -0.60 -0.57 0.55 0.49 0.00 0.15 -0.41 0.00 0.38 0.44
本文通过总结我们过去 20 多年中进行的系列 实证研究结果,尝试提出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结构 假说,并试图回答人格结构的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 殊性的问题。
2 中国人人格测量表(CPAI)发现的四因素 人格特质结构
早在西方人格五因素模型开始被人们广泛认 识之前,我国学者就已引进了大量西方著名的人格 测验工具,如 MMPI,16PF,EPQ 等[28,29]。这些研 究表明,西方人格测验在中国人群中使用过程中也 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30,31]。但引进的人格测验在 我国人群中使用时,也存在着诸如文化偏差等无法 从根本上加以克服的问题[19,25,30]。因此,一些心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574~58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张建新 周明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 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 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一人格结构与此一人格结构能否相容之争。文章回 顾总结了 20 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PA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 说(SFM),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样本在“六因素”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性(IR)”和“开放性(O)” 因素上的显性/隐性表现,指出人格因素数量及其理论定性之争很可能仅具有方法学意义,对于真正了解 人格的本质并非关键。真正找到人类共有的和某一人群特有的人格特质结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各种文化 背景下的人格心理学家超越各自理论、彼此平等接纳、从文化的、乃至遗传的角度共同探索。 关键词 人格特质结构,CPAI,NEO-PI,六因素模型,人际关系性,开放性,文化普适性/文化特殊性。 分类号 B848
人格本土化述评------大七真的毋庸置疑吗?
人格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述评-----大七真的毋庸置疑吗?张苹平(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文章阐述人格本土化的开端与发展进程,回顾了从照搬西方到自主编制中国人人格问卷的历程。
CPAI因为其正常人群、病态人群二元化较少得到重视。
大七虽然好评如潮但是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在结构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忽略了神经质这一重要的人格维度。
人格中国化不应沉醉于大七的成果,应该重新进行建构。
关键词本土化大七神经质1 前言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的主要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由于现代的心理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人格研究在中国最初也是照搬的西方的原有量表,这对于独特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人格可能不一定适合。
于是,早年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呼吁要结合中国国情来研究人格【1】。
不过时值战乱,心理学的发展受阻,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足够的重视。
开人格研究中国化先河的是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他从6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并于1971年与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共同发起了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讨论会,邀请了12位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医学、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现象。
从那时起,本土化研究成为一种学术势力或运动在全国扩展开来。
1980年台湾召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科学研讨会”,杨国枢在会上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四个层次和研究方向。
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了“现代化与中国化科际研讨会”。
1992年湖北召开了首届“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研讨会。
由此,人格研究中国化运动就逐步在全国形成了一股研究的热潮【2】。
最初人格的中国化研究是引进西方的量表进行修订,类似于酒没有换,酒瓶子换了。
这些修订都是一些枝节问题而已,并没有撼动西方人格体系的根基。
这些引进的量表有EPQ、16PF、MMPI、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等。
修订者们还在全国大规模测试,编制常模,在很多地方有着广泛的运用。
关于人格研究的“本土化”
究中 , 依赖被描述为特定 的行 为 、 态度 、 状
态、 特质 、 人格类型 、 人格 障碍或是一种心
理倾。 依赖既有非适应的一面 , 也有适应 的
一
面。 人 际依 赖是 依赖 的核 心 内容 。 个 体
《 易传 》 中有一句话 : “ 关 乎人 文 , 以化 成天下 。 ” 礼仪 的规范并不 只是对外显行为 的塑造 , 实际上是 一种道德意识转换 成道
被认 为是 自主的一个特征 。 内控 者相信 事 件 的结局 由 自己控制 因而对 待生 活更 为积
地描述 、 解 释 中国人的心理 和行为 ;中国 人 的人性与西方人 的人性有共 同点更有差
异性 。
极主动 、 更有探索精神 、 更 自立 ; 而外控者 由于相信事件的结局有权势者或者神秘力
和测量工具并不能很好地反 映中国人 的人
格 特质 。 上世 纪8 0 年代 至今 , 黄希庭 教授
一
直致力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 所著《 探究
人格 的奥秘 》 被视为人 格研 究 中国化 的奠 基之作 。
人 格 研 究本 土化 的 内 涵
观认 为身体是肮脏 的, 灵魂是纯洁的 , 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 “ 仁、 义、 忠、 孝” 。 孝是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德 , 是诸德之首 。 孝 道精神是 对父母 的爱 。 杨 国枢教授在 以 中 国人 的 家族 主义 和孝 道 的概 念分 析基 础
上, 编制 了孝道量表 。 研究表 明农村青少年 比城市青少年更重视将来成年后对家庭 的
程, 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 最终 达 到一 个 心
力, 回答 了这个问题 ; 他 和崔 红从 《 现代汉 语 词典 》 中挑选 出6 1 5 6 个描述人类 行为差 异的术语 , 与杨 国枢 教授采用类似 方法收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王登峰崔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空军大连疗养院,北京 100871 大连 116013摘要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探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和人格测量工具的适用性。
根据人格结构的词汇学假设以及跨文化比较的策略,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表现出与西方人格结构的显著差异,因此修订西方的人格量表需要首先探索其量表结构,并增加新的项目。
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人格结构差异源于对行为的解释及对行为归类的差异。
文中还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重视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格结构跨文化比较量表修订大五大七一、研究和测量中国人人格的途径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中,研究和测量中国人人格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类,也是主要的,是直接修订西方的量表[1-7]。
第二类是近年来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们开发的一些直接针对中国人特点的人格模式或人格量表[8-11]。
第三类是完全参照中国人的特点编制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的量表[12-15]。
第一类工具,即修订的西方量表在测量中国人的人格时假设,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西方人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所谓的“修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去除明显不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项目,如“我每天都去教堂”,这时可能会增加与中国文化类似的项目进行替换,也可能不增加。
其次,对原量表的项目,不是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确认其结构,而是针对每一个分量表进行因素分析或项目分析,以删除极端不适合的项目。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人格量表,如EPQ[1 2] ,EPQ-RSC[3],16PF[5],NEO PI-R[4]等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修订的。
然而,到目前为止的大量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西方人相比有显著的差异[4 10-15]。
因此,这类的人格量表由于修订时的假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应用于中国人时会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第二类的研究是针对第一类量表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探索。
例如,张妙清等[8 9]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证明了“大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的共通性,但却没有包括某些文化的独特因素,如中国人的“人缘”、“面子”及“和谐”等观念,并在指出沿用西方量表的不足之后,编制了中国人人格评定量表(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CPAI)。
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初探
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初探第36卷第3期20?年5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malofJi舡lg面Norr~1v雠ty(S0cialSc锄瑚)Vd.36No.3M町2OO3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初探曾红(暨南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是探讨中国人人格的基础和目标,一味地借用西方的人格理论无法真正地反映中国人的人格.因为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甚至在人格的基本概念上也存在差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孕育了人格理论的基石,各学派的人性论,理想人格等观点都是建构中国化人格理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可以建构真正反映中国人人格的理论模型.关键词:人格;理论模型;性格;建构中圈分类号:1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03)03-0113-05OntheConstructionofIndigenousPersonalityTheoryModelZENGHong(蜘andReeea~Secm0fP鼍10l0盯,MedicalSchoolJinanUnivemty,Q埘咖510632,~—~hl—na)Abstntct:ThebaseandaimofIesearc}lingChinesepersonalityistoconslxucti ndigenouspels0naltheo-rymode1.ThereisriowaytofindoutrealChinesepersonalityifwealwaysusewes tpersonalitytIle0.BecausethemaIebigdifferencebetweenculture,evelltheccInceptofp既吕esetm~6onalculuL~hasbeenpr%mAntwitllcornerstoneofpemonalkytheory,suchasthetheoryofhumannatur e,thetheoryofidealperson-ality.Inthisfoundation,it’Scombinedwithmodempsychology,thenwe咖conslxuctatheorymodelthatwouldreallyreflectChinesepersonality.Iwords:Personality;theorymodel;character;construct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中最吸引人的范畴之一.西方心理学中,自心理分析学派诞生以来,几乎没有哪一个心理流派乃至心理学家的研究不涉及人格,并且衍生了众多的人格理论,对人格从各个角度各种途径进行了研究,但他们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考察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他们思考的是一种小环境,即西方文化环境.而实际上,不同的文化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与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文化下的人格呈现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往往作为人格特征依附于人格中的,因此,要探求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必须在中国文化这个大环境下来考察,才能找到比较真实的中国人人格特征.其次,中国文化中的人格概念与人格观和西方的人格概念,理论是有所区别的,传统的西方人格主要是指气质,性格,人格特质等,而中国文化中的人格不仅包括这些,还指向更为广泛的范畴,如需要,能力,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尤其在道德方面,更为注重,中国传统的人格主要是指道德人格,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更多地是在道德方面成为万众景仰的楷模,因此研究中国人的人格,若只是照搬西方的理论,势必不能全面地反映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所以本文将在对人格概念进行彻底澄清的基础上,采取中国本土意义的,即包含多层心理含义的人格概念.而这也正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即个人的动机,价值,意向等因素被吸纳为人格的一部分,加入了意向的因素,个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又是双向的,是动力的.另外,西方的人格理论,多是针对具体的个人,注重研究个体的差异性,而把对群体人格的研究拱手让给人类学.但任何个体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群体的特性是寓于个体之中的.失去了群体的特征,不可能真正发掘出个体的人格特收稿日期:2ID吆一12—09.作者简介:曾f~E(1968一),女,江西南l昌人,暨南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心理学博士.ll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O3年征.因为每个人的人格无不同它所生活于其中的民族,国家的文明方式和文化模式相契合,这也就是通过个体人格所呈现的文化人格,国民人格的本来含义.中国人的国民人格是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熏陶下形成的,与西方人格有着本源上的不同.所以,探讨中国人的人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其逻辑起点只能是生存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并在中国的民族历史发展中生长起来的中国人的人格.要建构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首先要对以往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理论进行清理,了解和把握各种人格理论的特点及人格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走向.西方人格理论在进行个体人格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理论贡献,Fn~rd的以人的无意识为基础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罗杰斯的现象学人格理论;凯利的认知人格理论;卡特尔的特质人格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一文化人格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格理论;罗洛?梅的存在分析人格理论等都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揭示了人格的微观机制,论证了心理活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普通性较强,且能在人格发展与人格咨询中实际运用的人格调适的操作方法,但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各种人性假定局限性较大,缺乏人的历史性,实际性的理论前提,在国民人格的整体塑造上缺乏指导的力度,因此,还必须要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才有可能在指导国民人格的整体塑造上发挥作用.一,关于人格概念的讨论与界定要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就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把中国人放在中国文化中去研究,考察浸染在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特征.而且,人格与文化并不是单纯地一方影响另一方的问题,人格与文化,个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是双向的,是动力性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建立中国人格理论模型,才是适用于中国人的,才有可能为塑造新型的国民人格提供科学参考.而在研究人格理论的时候,首先必须注意的是概念的意义问题,同样,在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的时候,就必须注意不同文化之间概念的转换问题,在没有确定所研究的对象是否是同一概念时,就不能冒昧地进行模仿或者比较.英文中,综合英文原版词典的解释,可以发现人格(per-蛐瑚r)一词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这个概念中没有突出道德品质的含义,与人的价值,尊严也无关系.而性格(cbarac;b盯)反而是指道德力量和名声以及在社会中享有的声望.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格一词的内涵要广泛得多,排除现代心理学对人格和性格的解释,纯粹汉语中的”人格”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人的权利和尊严.而性格则是指人的性情方面的品质.这中间,当然有翻译的问题,但同样有文化的差异在内,根据对汉语中人格词汇和性格词汇的各项指标分析显示:在中国被试的内隐概念中,表征人格特征的词汇均是用于描述个人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词汇,具有强烈的伦理评价色彩和道德评价意义;如:正直,高尚,廉洁,卑鄙,无耻等.而表征性格特征的词汇均是用于描述个人的,一般心理行为特征,情绪特点,脾气性情等方面的词汇.比如:爽直,冷漠,孤傲,怯弱等.可见,在中国人的概念中,人格是指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的整体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道德行为的独特方式;而性格是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整体组织,它决定个人行为的独特方式,是指人的性情方面的品质,并没有突出道德品质方面的含义.由此可见,汉语中的人格其实并不是西方心理学中的personalit~,而是Cbl?蜘.所以,本文根据中国人人格的内隐概念,结合学术概念(英文概念),把人格界定为以个体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基础的,包含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在内的心理结构系统.这不仅意味着是对两个概念的综合,也反映了中国本土化人格研究中所必须重新认识和加以澄清的核心概念;这既是本文的基础,也是对中国人格自身内核的合理阐发.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人格本土化研究才能真正的反映中国国民人格的实际.由此,我们对中国人人格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探讨和分析.二,建构的基础1.人格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模型,”不仅要揭示人格是什么,即人格结构的组成情况,而且还必须说明人格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状态及法则……人格结构是指人格理论所涵盖的概念单位和描述人格的方法规则.蚪【1J它包括组织,总体,特质,特点等.西方人格理论中,各流派都对人格结构作了不同程度的界定:精神分析论把人格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并且包含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单位;卡特尔的特质论思想涉及到复杂的人格结构组织;凯利的认知理论系统也有复杂的建构体系.美国心理学家柯安通过对西方各人格理论学派的详尽分析,得出了西方人格心理学就人格结构方面的研究所形成的几个基本维度:主——客观维度,整体论一元素论维度,团体——个人维度, 量——质维度,动态——静态维度,内在——外在维度,这些维度基本上展现了西方人格结构研究的全貌.2.人格历程人格历程是指个人行为的动力性特征,人格历程的研究就是指人格理论中动机模式理论的建构过程tI}}P}}}ft}jf}i,第3期曾红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初探ll5及其法则的确定.西方人格理论中,几乎都包含有人格历程的建构的研究,而且对此颇为重视.这些研究大致从三个维度出发.首先是紧张的消除,即人格中朝向紧张消除的推动力量,主要反映在精神分析论,特质论和学习论观点.精神分析论认为,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本能的表现,以快乐主义为原则,尽量释放心中的里比多;特质论的卡特尔则认为个体趋向态度方面的表达,而态度的基础是与之相关的价值潜能;霍尔的学习论则注重强化作用和原始或次级驱欲有关, 因此,通向负性强化必然能够消除”引发驱欲的紧张”;其次是罗杰斯的中性紧张维度,即个体乐于寻求适度的紧张,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潜能,甚至不惜为增进紧张付出一定的代价;最后是认知理论的协调性维度,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许多建构之问要一致,而且,经验必须符合建构系统才能被个体容纳.保持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真实的自我竭力朝自己的理想化状态进取,这种人格发展的过程才是既符合实际又充满生机.3.人性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当然没有类似现代西方的人格理论,但却充满了关于人性的理论,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中国式的人格理论.然而,中国的人格理论有其局限,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即没有伸向人格结构和人格历程的领域,只有关于人性的理论了.一般来说,一种有意义的人格理论首先必须反映人性的一个或几个重要层面,即人格理论本质上是心理学领域内的人性学;其次,人格理论必须涉及对人格的动力性与静态特征的双重研究,也就是人格结构与人格历程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性的理论显然是属于第一层面的,这应该说是人格理论中的核心所在,但缺少其他的共建因素,这样的人格理论仍然是不完善的,不能反映人们心理的全貌,也不能指导人们塑造新型人格.因此,建构本土化的人格理论,首要的工作应是完善已有的理论.也就是说,在已有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发展人格结构和人格历程的理论研究.就人格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包含着个体性与整体性的二重性质.就个体来说,人格就是个体人格,是具体的,有特色的现实个人;就整体性来说,”个体人格同时又是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多样体现.每个人的人格无不同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民族,国家的文明方式和文化模式相契合,这也就是通过个体人格所呈现的文化人格,国民人格的本来含义.2J因此,建构本土化的中国人格理论模型,只能以生存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的,并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在中国的民族历史发展中生长起来的中国人的人格为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从理论上充分说明个体人格作为人格的特殊历史形态的内涵,结构与特性和表现方式等,才能将人格理论的成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而这也正是本土化中国人格理论所面临的现实要求.三,建构的途径和过程我国没有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现代人格含义,但中国人关于人的本性与人伦的理论一直很丰富,中国的人格一词一直都是指称人的道德水准与道德理想境界,因此,有关人格的理论也都是关于社会整体性人格和理想人格方面的,这一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是中国化人格理论的重要部分.另外,中国的人格理论一直都是静态的人格理论,关心的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却不太注重怎样成为的过程,尤其是这一过程中人自身的需求因素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也就是缺乏对心理历程的研究;而西方的人格理论则是动态的,强调人格结构的发生,形成及改变过程,注重人格历程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时,应结合中西方之所长, 将动态与静态人格理论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不能是一种代替,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西方的理论可能只适合于西方人,如果用西方化的工具观测中国人的样本,往往存在着”假普遍性”或”骗人的共同性”的现象.看似用科学的手段测得了真实的中国人人格特征,实则并非如此.杨国枢先生曾说,学习,仿效和借用西方人格理论在理论形成的初级阶段难以避免,但”用世界型的类型与学说的一般性研究,无论如何认真实施,总不可能阐明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中国人的独一无二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L3(P163)建构中国本土化的人格理论,不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在中国人的身上已经扎根,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拔去自己身上的这或隐或现的”中国特色”.因此,建构本土化的人格理论,即可以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为导引,延伸开去.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探讨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正是支配,制约人格理论的性质和倾向的问题,是决定人格理论的”方向”问题.因为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必然对人性本质这个问题有所观照.班杜拉曾经说过:”对人性的看法影响心理学家对心理功能的某些层面研究得极为透彻,而对某些层面却完全没有触及. 理论概念同时也决定学者用以收集证据的方法,然后据此修正理论的建立.”【4.(P653—708)这比较确切地说明了人格理论与人性观之间的关系,即:人格理论本身必然隐含着对人性的哲学假设并因此决定了可能的发展模式.确实,”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无一不在其理论框架的背后嵌上了他们各自的人性观,进而规定,指导与描述着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历程的精细化研究.”【2J中国国民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 其人性观已经深深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舍弃此一人性观,建构中国人格理论,无论其他的环节做得多么完美,也116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03年必定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真正的人格状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是以善一恶维度来认识与剖析人性的.这实际上也是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认识人性的基本维度.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人有一种基本的趋向和追求,即向上向善的趋向,它使得有机体得以生存,保持和增强.中国古语讲”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所有成就理想人格的手段不过是要人们复归本性,即善性,仁性;道家的回归自然,保持原始本性,虽然没有直接道明人性的性质,可是其”万物相育不相害”的处世原则,非常明显地反映了人性本善的意思. 西方人格心理学家中持这种观点的也占据了十分显着的位置,并成为现代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趋向,如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特质论者和社会学习论者都高扬人性本善的大旗,认为心理学的宗旨应着眼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向善的生命热情,促进社会和谐与全人类的幸福.从洧极的一面来看,人是自私的,攻击性的,不成熟的,反社会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学家们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必然要由社会加以控制,诱导才行.缸ud把人类看成是由性欲和攻击本能的生物性驱欲所驱使的快乐主义的生物体, “卧在人与人之间一切的亲情和爱情关系的底部的乃是本能冲动,就连文明也是’建立在本能满足的克制上……”【纠(va56),人的主导动机是满足肉体的需求;而以Skia~r为首的行为主义则强调人生来需要控制,许多环境诱因迫使他们并成了邪恶的危害性的连接反应,只有通过有效的惩罚才能保持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性恶”的说法,这种理论没有在中国得到认可和流行,但这并不妨碍善——恶作为中国人格理论的人性观中的中心观点,也不影响它成为中国国民人格的核心结构.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应该包括基本的人性观,人格结构和人格历程三方面.中国传统的人性观是以善为核心的人性论,人格结构也是以善一恶为轴心的人格结构;在人格历程方面,则比较缺乏相应的理论来指导人们建构人格,因为传统文化崇尚的是抑制人的需求,克制欲望,通过泯灭心中欲望,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所谓明天理,灭人欲,而正是这样的人格历程,使得整体的人性论,整体的文化观没有在现实中得到真实的再现.因此,建构本土化的中国人格理论,必须注重人格历程的研究,以填补中国文化本身对这一部分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完善人性和人格结构的研究,使本土化的人格理论能在人们建构人格时,起到帮助作用.四,建构模型鉴于上述对人格历程,人格结构以及人性观在建构人格时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本土化的中国国民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模型,如图所示:中国现实人格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影响下形成的,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中的人性论来达到的,具体的途径则第3期曾红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初探117是通过理想人格的设计来塑造和影响现实人格的.此理想人格并非某一单独学派的理论,而是儒道佛三家理想人格融合的产物.但最终形成的中国现实人格结构还并不完全是这一理想人格的化身,它在人格的中心结构上发生了变化,朝理想人格的相反方向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历程的态度,传统文化提出节欲,寡欲,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因此,造成人格发展中出现许多弊病,也使得现实人格结构与理想人格结构发生方向上的差异.当然,造成现实人格结构的这种变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如儿童养育,社会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等都会对现实人格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本文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国民人格的结构转换和延伸的问题,因此,不着重论述心理以及文化以外的影响人格的因素.现实人格结构通过分类,可以把它分为道德人格,性格特征和审美人格.而国民人格的现代延伸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人格的基础上,保持其既有的性格特征和优秀的人格特质_道德人格,同时,重新构建已经遗失的审美人格,从时间,历史的维度来看,这种建构实则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审美性就是指在传统的中国国民人格结构中,本身是具备这一特质的,无论从古代理想人格还是从现实人格的人格结构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但它在理想人格向现实人格的转变过程中,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逐渐失落了.审美人格作为中国文化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本应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尤其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人却逐渐异化的时代,审美人格更可以帮助人们远离困惑,发展自我,在爱与美的境界中,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中国传统人格在向现代延伸的过程中,还必须发展审美特质.而这种发展,实际上更应该是一种回归.另外,针对中国人格结构中的特点,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增加现代性和科学理性,使得一直在感性生活中的中国人能将自身塑造得更为完善.在现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人格的维度传统性占了很重的比例,虽然在这些人格维度的表现上,可能是现代的,但不能改变缺乏现代人格特质的事实,因此,传统人格的现代延伸,首先是发展现代性.现代性的含义很广,它并非单纯的西化,而是从人本身出发,符合人的切实需求,适宜人类整体,长远发展的品性;另外,传统人格中,无论从哪一种人格特征中,都不能发现科学理性的因素在内,也就是说,感性, 知性,理性的链条中,中国人缺少了中间一环,而这,又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并且,这种品质并非是某一时代的产物,对人类来说,永远需要科学理性的牵引.因此,传统人格中需要发展新的人格特质,那就是科学理性.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本土化的中国人格理论模型,从整体而言,具有理论构建的意义.模型不仅反映了一般人格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统合了中国国民人格的发生,发展,变迁的过程,使得中国人的人格理论可以和具有普遍性的人格理论相整合,从而,使心理学本土化的目标之一,即以心理学本土化为契机,把中国心理学史融入整个大心理学当中,最终建立中国心理学体系能得以实现.参考文献:[1]王沛.人格理论研究论纲[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6,(4).[2]余激枫.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3]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4]Barld吼,A.PboBased0IIMedtwPIlabo[M].NewYork:witwl, 1971.[5]车文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着作选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责任编辑:宋毅)。
中、日、韩(朝)、越四国国民性格对比研究
国 民 性 格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或 称 民族 心 理 素 质 , 是 一 定 民族 在 一 定 历 史 时 代 和 相 应 文 化 氛 围 中塑 造 的 一种 文 化 心 理 结 构 . 反 映 该 民 族 在 历 史 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世 代 相 沿 的 它 心 理 素 质 、 思 维 习 惯 和 行 为 方 式 ,有 稳 定 而 独 特 的蕴 涵 和 结构 。
快,经济 发展快 , 当然 盖好 的大楼有 时候倒 的也快 。 ( ) 5 认真:韩 国人 的认真专 注,一丝不苟 ,使 他们在学 习西方先
进 文 明过 程 中从 不应 付 苟 且 , 而 是 做就 要 做 到最 好 。
越南 的国民性格体 现了阴阳要素 中的阴性 。这是女性化
的 性 格 特 征 之 一 。 因 为 女 性 本 性 柔 和 ,越 南 人 喜 欢 注 意 小 节 , 常 注 意 零 碎 、烦 琐 的 东 西 而 忘 记 大 事 ,所 以 常 容 易 放 过
据 感 情 ,应 少 点 理 智 。 当 然 也 具 备 女 性 中 忍 耐 宽 容 的一 面 。 另 外 ,越 南 人 对 遵 守 纪 律 和 责 任 感 方 面 的 重 视 程 度 是 中等 程
历来讲究天、地 、人与道这 四者 的统一 ,刚健 自强的进取 精 神既是中 国人追求 的动态 的天人和谐关系 的产物 ,又是 追 求这一动态 的天人和谐 的动力 。而宽厚 内敛 的民族性格
度 。这是越南人 中庸性格 中最 明显的表现 。
岛孤独地漂 浮在大洋之 中,几千 年里从来没有和外 界有过 直接接触 。世界 上没有哪个 民族像 日本人 一样从来没有被
“五因素人格”、品牌人格化和品牌忠诚度的实证研究
“五因素人格”、品牌人格化和品牌忠诚度的实证研究作者:泥川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消费娱乐经济的到来,玩具游戏产业也正在迈向成人市场。
本文以“五因素人格”理论和品牌人格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两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关系。
消费者的外倾性人格特质对品牌兴奋性认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宜人性人格特质对品牌能力性认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责任性人格特质对品牌真诚性认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且,品牌兴奋性认知、品牌能力性认知和品牌真诚性认知都对情感忠诚度与行动忠诚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因此,研究“五因素人格”、品牌人格化和品牌忠诚度对玩具游戏企业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品牌人格化品牌忠诚度消费者特质引言如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低迷的背景下,以往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的转变,玩具产业的目标顾客群体已经从过去的12岁以下儿童,扩充到全年龄阶层的目标市场。
一些玩具厂商开始注意到30岁以上的白领人群,比如高科技玩具、益智玩具、玩偶等成人玩具。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Euromonitor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的玩具游戏市场的零售总额是717亿元,而在2015年零售总额已经达到了1923亿元,根据计算得出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1.8%。
据估计,在2019年我国的玩具游戏市场将超过3000亿元。
其实对于大多数玩具厂商来说,行业转型升级就意味着开拓成人玩具游戏市场,通过成人市场来保障企业生存发展。
因此,玩具产业也正在挖掘成人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内心潜在的欲望。
比如在视频游戏和网络游戏产业,其主要客户年龄群在14岁到40岁之间,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40.78%左右,市场潜力庞大。
而大部分玩具和游戏是从卡通动漫或电影中派生而来的,日本作为最典型的代表,2016年其动漫产业的出口额为5833亿日元,相比去年增加了2646亿日元,中国是其核心市场。
鲜明的品牌人格能令一个品牌更容易获取成功,品牌个性能够令消费者感受到价值共鸣,并且与品牌发展出强烈的联系(Doyle,1990)。
第八讲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
(四)中国人传统人格的特征 ——君子风范
• 1、重义轻利,忠君爱国的道德型人格 • 2、顺从依赖,重视家族的无我型人格 • 3、正道直行,不偏不倚的中庸型人格 • 4、自我克制,压抑型人格 • 5、安静含蓄,内向型人格 • 6、勤劳节俭、乐天之命 • 7、自强不息的精神 • 8、人情、关系、面子、自尊
“幡动与心动”之辩? 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
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我执又称我见,就是错误地以为存在着“我”这个 能够支配自身和环境的主体,以为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一 切,因而蠢蠢欲动,忙忙碌碌。诸法无我否定了“我” 的存在,不但人无我,而且法无我,不但人不能主宰任 何事情,连神也主宰不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处世态度
既”自信”又”淡泊”的人:按年龄划分时以 中年组最多,青年组最少;按职业划分时以 工人农民最多,教科文卫人员最少;按婚姻 状况划分时以无配偶者最多;性别和职业差 异则不显著。 (志向高远,顺其自然) 2.3% 既”不自信”又”不淡泊”的人:按年龄划分 时以青年组最多,壮年组和中年组年组最少; 性别,职业和婚姻状况差异则不显著。 (得 过且过,浮躁不安)3.6%
91 90 89 88 87 86 85 84 83 82
企业管理
工农
党政干部
军警
文卫
5、情绪性
情绪稳定性特点。急躁、冲动,对情绪不加掩饰 和难以控制;或情绪稳定、平和,情绪表达委 婉和可控。
QX1 耐性:做事和人际交往中的平和与坚毅。(急) 情绪稳定、平和,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 急躁、冲动、冒失、容易发脾气和难以控制情绪
五因素模型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摘要:讨论了特质学派及最新产物五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6个方面的局限性。
分析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可能是由于采用过于宽泛的人格特质预测过于宽泛的行为结果所致。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提高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特质;人格;因素分析;模型;预测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这六大学派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特质学派的主要倾向是对个人差异作出量化评定,是运动心理学领域心理选材与心理评定的重要理论基础。
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功伟绩,但本文仅从局限性的角度对该学派及其最新产物五因素模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明确方向,最终更好地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1 特质学派及五因素模型的局限性1.1 什么是五因索模型长期以来,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求普适性的特质分类,但对于应当用哪些人格维度来解剖和描述人格,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提议采用多至16个维度、有的提议采用少至2或3个维度(Vemon,1964)。
经过漫长的探索,最近,人格心理学家似乎逐渐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认为人格维度的数量可能是5个。
1949年至1981年的人格维度研究表明(John,1990),以下五大特质因素是这些研究的共同归宿:神经质(Neuroticism,N),外向性(Extroversion,E),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O),随和性(Agreeableness,A),意识性(Conscientiousness,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三国五因素人格模型及本土化人格研究发表时间:2018-03-29T08:57:45.0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赵文涛1 宋丽萍2 徐勇2(通讯作者)[导读] 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本土化人格能够为兼顾人格普适性和文化特殊性的人格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和范式。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山西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太原 030001)【摘要】本文回顾了中日韩三国的本土人格研究模式。
从“文化客位”和“文化主位”的研究取向分别对三个国家在西方的五因素模型(FFM)的本土化研究和基于本国文化之上所发展的人格理论进行了综述。
重点从人格模型的构架和人格测验工具的开发两个层面具体介绍了各国的人格研究成果和进展。
【关键词】中韩日人格研究;五因素人格模型;人格本土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346-021.引言人格是心理科学中的一个复杂概念,它不仅是个体相对持久独特的行为心理特征模式,更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具有适应性价值的活动模式。
二战结束后,以“文化客位”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力的推动了跨文化的人格模型研究及测评工具开发,学者们开始关注人格结构是否具有夸国家,跨地域,跨文化的普适性,意图寻找全人类共有的人格结构模型。
以西方大五人格因素模型(FFM)为代表的人格理论被认为是目前跨文化人格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
东亚各国学者也先后引进该模型作为本土人格研究的重要工具。
尽管,FFM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但简单的采用FFM进行跨文化研究依然值得商榷。
Sue(1983)认为这种跨文化的人格研究将西方普适的人格理论及测量方式强加于当地的文化之上[1]。
Yik(1993)同样认为,客位的人格研究取向会过分拘泥于理论模型,忽视了文化价值对个体行为模式的种种影响。
显然,基于人格的理论研究势必要考虑其背后社会团体所承载的厚重文化[2]。
相比西方国家而言,亚洲国家所具有的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典哲学、宗教文化、风俗习惯,能够为心理学理论提供重要的借鉴。
时至今日,亚洲众多国家已然在文化主位的研究取向下深入的探究本土化人格理论及测量工具,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本文试图对中日韩三国的本土化人格研究及人格测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2.韩国的人格研究现状2.1 韩国FFM的研究受西方“文化客位”人格研究取向的影响,韩国学者最初的人格本土化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翻译和修订西方经典人格模型及测验。
Ahn (1997)首先验证了翻译修订后的韩国版大五人格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Kuh(2002)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大五人格模型的结构效度,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仅适用于美国人,同样适用于韩国人。
这些结果均验证了FFM在韩国民众研究基础上的一定普适性[3]。
但近年来部分韩国学者对FFM为主流的人格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
研究者们发现,采用韩国语境下的词汇学方法来构架韩国人模型,只能确定了四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人格特质因子,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神经质。
而针对移居韩国的美国人进行的次文化研究也观察到了文化作用影响下FFM的偏移现象。
亦有研究发现,中韩日三国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受试者会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
如果从文化角度探讨这一有趣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日韩三国均受来自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强调仁学思想,修养自身品行,发挥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由此可见,西方FFM在韩国的应用势必受其文化因素的影响。
2.2 韩国本土化人格及测验工具的研究Uichol Kim(1999)认为单纯基于客位第三人称的人格研究无法概括人格全貌,除了语义分析的陈述性研究模式,来自于现象学的、过程性的知识经验也应当被整合在心理学研究当中。
目前韩国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重视韩国民众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学的知识和经验,诸如宗教、法律、文化等意识形态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以“文化主位”研究取向的韩国本土化人格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
其中以阴阳人格理论及阴阳人格测验最具影响力。
阴阳人格理论源于儒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学多年来所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
通过多年对针灸及中草药治疗案例的观察总结,研究者发现,不同人群在疾病易感,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有经验可循。
借鉴儒家文化的分型方式将这些差异进行分类,阴阳人格理论认为,人群中普遍存在四种人格类型: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
根据个体身体中“阴阳”占比,这四种类型的人在疾病易感性、认知方式、气质秉性、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近10年来,阴阳人格测验(SPQ)被开发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等多个领域。
Han Chae(2011)等人检验了阴阳人格测验的重测信度和构念效度,认为该量表可作为个体化医疗的客观测量工具。
后续针对大学生及成人样本的研究发现该量表与包括大五人格量表、气质性格量表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基于一项2506人的大样本研究也验证了前人的结果。
3.日本的人格研究现状3.1 日本FFM的研究过去的100年,日本人格研究始终紧随西方人格发展趋势,以西方经典人格模型为代表的人格测量工作成为日本学者研究人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词汇学方法,双生子研究等大量研究模式的结果验证,日本学者普遍认可FFM在日本本土人格研究中的应用。
和其他国家相类似,学者也观察到FFM在日本文化背景下的因素偏移现象。
例如Schmitt在一项综合十个国家的人格调查中,发现日本受试者的责任心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于非洲国家的受试者,这样的结果显然与事实不符,Schmitt将其解释为文化效应所致的答题风格造成的结果偏移。
3.2 日本本土化人格及测验工具的研究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内田勇三郎基于“连续加法计算法”开发出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
该测验通过对连续加法计算的作业曲线分析,能够得到个体的性格,气质,智力等心理特点的大量信息。
二战之后,该测验在日本得到普及,随后的50多年中,有超过5000万的日本民众接受过这一测验。
1954年,Yatabe翻译修订了美国Guilford-Martin人格测验,开发出适用于本土的Yatabe-Guilford(Y-G)人格测验。
该测验能够从情绪性,社会适应,内外向三个因素来描述人格特征。
随后Yanai等人在完善Y-G测验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测验——New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
以FFM为参照,Y-G测验只涉及了模型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NPI则涵盖了模型中的五因素。
1998年,日本学者重新解释了西方FFM,开发出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日本五因素人格量表(Five-Fact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FPQ中以归属感与控制感代替了西方FFM中的宜人性和责任心。
其中归属感因素是日本人际关系及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FFPQ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儿童人格测验的发展。
Soga(1999)在结合Y-G测验和FFPQ的基础上,开发出适用于日本儿童的儿童大五因素量表(FFPC)。
该量表在日本本土具有稳定的信效度,但目前尚未进行过跨文化的研究验证。
4.中国的人格研究理论现状4.1 中国FFM的研究我国人格研究起步晚,对西方人格模型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东亚国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首次将西方FFM引入国内。
近十年来,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临床,科研等领域。
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自行编制了中国版“大五人格问卷”(CBF-PI)和人格五因素问卷。
目前,我国学者一致认为FFM具有跨语言,跨文化,跨评定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但就FFM的推广应用依然有待商榷,例如一项大五人格测验在我国使用情况的meta发现,无论使用哪种大五人格测量工具,国内所得的ɑ系数均低于国外研究结果,此外,国内自编的大五人格测验的ɑ系数要高于通过修订国外大五人格测验所得的结果。
4.2 中国本土化人格及测验工具的研究我国人格本土化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
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学者们倾向于采用“文化主位”的研究取向,将诸如面子,和睦,人情,缘分等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与当代人格研究相融合,或者直接将诸如中医等传统文化所积淀的宝贵经验用于架构中国人的人格模型。
事实上,我国最早关于人格的思辨及探讨并不晚于西方,我国医学典籍《灵枢·通天》根据人的形态,气血,脏腑等体质特点和相应习性,行为,态度,处事方式,内外向及情感特点,将人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阴阳和平”5类人。
中医的五态分型以辩证的观点描述了每一种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以及易感疾病的性质,治疗法则。
1986年,薛崇成等人根据《内经》五态分型学说及后世各家注解,结合大量中医临床经验,编制了“五态人格测验”。
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五态人格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存在密切关系,而五态人格测验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借鉴西方成熟的人格研究范式,王登峰等人采用西方学者探索人格结构的方法,将从词典和日常用语中收集到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合并,由大陆和台湾被试就每个词能够描写自己及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七个维度的中国人人格结构,并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
七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前者表现出更加深厚且复杂的特点。
此外,我国文化内-文化间取向的本土化的人格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1993我国大陆和香港学者共同编制了中国人人格评定量表(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简称CPAI)该量表兼顾文化普适性和文化主位取向,既能体现出国际心理学界的人格普遍研究成果,又能反应出中国人人格特质的文化维度。
量表共分为22个人格量表,12个临床量表和3个效度量表,对该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人格特质背后潜藏着可靠性,个人性,领导性及人际关系性的四因素人格结构。
后期采用联合因素分析对该量表进行的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明确了一个适合于中国人的六因素模型,即大五因素再加上人际关系取向因素。
CPAI的编制和应用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种兼顾文化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为人格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5.总结与展望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人格研究进程中,西方FFM始终被作为最为经典的模型而被应用于东亚各国的人格研究中。
然而在翻译,修订量表并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各国学者也深刻的意识到文化客位研究取向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