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4年
春秋 战国
韩非 (法治)
战国 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等等。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1、儒学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2、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 术的结果; 3、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 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 传承; 4、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 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1)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
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即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二)“焚书坑儒”批判(什么现象结束的标志?)
“焚书坑儒”(百家争 鸣结束的标志) 原因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尊崇 倡导、劝勉、教化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不 对儒学 排斥、打击 同 态度 点 手段 简单粗暴 作用 儒学发展陷入低潮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主 张社会倒退回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等---消极悲观
(2)庄子(战国;(代表?)与老子合称老 庄之学)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B.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的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世界就是我 的主观产物 即主观唯心 主义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2)、实质— 文化专制 (3)、影响 *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 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对后世: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关键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必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 宋明儒学家将 儒学发展到理 学阶段,并形 成严密而庞大 的理论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 得到巩固。
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进步 思想对儒学进 行批判继承, 儒学重新焕发 生机。
历史要旨
历史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形成时期,孔子、孟 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2.从汉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经历了发展、成 熟、完善阶段,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专题十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RM版)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
、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
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 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
结果,这一时期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民起义的风起
云涌也为思想批判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专题十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
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选择。试题的答
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 之成理即可。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试谈谈 „„”“你的体会是„„”等。
历史(RM版)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12 月,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进选标准 C(I)(Ⅳ)(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专题十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A.统治者发善心B.民本思想C.以德治民D.人性本善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附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 .[2013·福建卷]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2013·重庆卷]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2013·浙江卷]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5.[2013·连云港模拟]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6.[2013·邯郸模拟]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7.[2013·长沙模拟]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B.纵横家C.法家D.农家8.[2013·广东六校联考] 《汉书·董仲舒传》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种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9.[2013·福建卷]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语: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 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 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 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
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知识归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荀子
主要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思想
用之”等唯物思想
关于“礼”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 标是把握“礼”
探究学习: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其学说
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
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 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 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派 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老子 庄子 墨子 商鞅
“无为”
唯心论 朴素的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遵循客观 规律办事
墨家
兼爱、非攻、 尚贤
政治变革; 法治; 法家 韩非子 加强中央集权
老 子
庄 子
材 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孔 子 (前551-前479 )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
杏 坛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二)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 政治思想 序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 德 逐步改良 保守性 民本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教育方面: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专题一:古代中外思想
进步:当时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时代,政治和阶级关系发 生急剧变化。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抑制暴政,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局限: 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仁”不 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没有适应当时统 治阶级需要;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归纳“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各学派关系。简要解读“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 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原因: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乱不断;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形成了一些学 者和思想流派 学派关系:一方面互相诘难、批驳,另一方面,彼此吸收、融 合。 解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它产生了众 多新的思想学派与理论观点,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格局,在使人们 冲破奴隶制时代的思想束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两千多 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5、简要述评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 (系统的法治理论) 材料( 1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 (2)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 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不上贤。” 评价: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 思想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哲学 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 思想 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
墨子思想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 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通关秘籍
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德 “为政以德”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 “克己复礼”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根本目的:
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 ?
1、“仁”为思想核心。一是协调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二是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为政以德”。
2、“礼”为根本目的。一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二是维护西 周的奴隶主统治秩序。
四、欧洲对儒学(孔子)的评价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 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 他们或者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 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或者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 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 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 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 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 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 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 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吗?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说课案
一.课前准备:
1.明了课标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深入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分析章节地位,了解专题联系.
3.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突破教学重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5.明了学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作分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高效可行的导学案
6.做好课例设计
二.课堂导学过程:
1.提出课题.课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探讨理学创立的前景;理学的创立,成熟及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评价理学.(了解和分析概括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及话言表答能力)
3.思路引领;(突破重难点,引领学生思考)
4.思维体念;(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5.观念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知识巩固.(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思维和动手等综合能力) 三.课堂导学要求: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建高效课堂,实现三维目标.
2.具备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放能收,把握教育方向.
四.课堂导学内容:
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1.困境
2.发展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程颢、程颐)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存在而“义、礼、智、信”在。
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三)、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理学体系(三个部分):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4.著述:为《四书》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5.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
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
陆九渊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
(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天地万物都将成为虚无: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历史地位
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五.)★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
实现“理”格物致知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六)、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七).观点•争鸣
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五.课后反思:
课后对教学的导学情况,课例设计的实施情况,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效能进行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我,争做最好,创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