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高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训练(附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训练(附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训练(附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B.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2.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陶渊明B.王维C.文天祥D.蒲松龄3.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真题+模拟共28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真题+模拟共28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真题1.(2022·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4.(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5.(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三)修文中学戎承谦21、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其中隋唐以后封建制五刑是指:()A、墨、劓(yì割鼻)、剕(fèi砍脚)、宫、大辟(pì死刑)B、笞(chī)、杖、徒(劳役)、流(流放)、死C、黥(qíng墨字)、劓(yì割鼻)、斩趾、枭首(xiāo砍头)、菹(zū剁肉酱)D、磔(zhé凌迟)、髡(kūn剃发)、髌(bìn割膝骨)、炮烙、刵(èr割耳朵)答案:B解析:奴隶制五刑:(1)秦以前为:墨(刺字并涂墨)、劓(yì割鼻)、剕(fèi,也写作“刖”yuè,砍脚)、宫(毁坏生殖)、大辟(pì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黥(qíng刺字并涂墨)、劓、斩趾(左右脚趾)、枭首(xiāo 砍头示众)、菹(zū剁成肉酱)。

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隋唐封建制五刑:(1)笞刑:小荆条抽打臀部,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粗荆条抽搭背、臀、腿,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强制犯人劳役,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封建五刑之外还有磔(zhé俗称凌迟)、髡(kūn即剃发)、髌(bìn也作膑,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èr割耳朵)22、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答案:B解析: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

例如,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

如“伯夷”、“仲尼”、“叔向”、“季路”, 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课文《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也就是坐西向东了,为最尊;范增南向坐,就是坐北向南,虽然是项羽的亚父,但也只能次之;刘邦北向坐,也就是坐南向北,毕竟一方诸侯,再次之;张良西向坐,就是坐东向西,最卑微,最下位。

24、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B、通史、国别体、编年体、通史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D、通史、编年体、国别体、通史答案:C解析:《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计100篇,由东汉班固撰写。

纪事本末体:首创这种体例的是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5、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答案:D解析: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

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公元1082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年。

⑤《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及公元1622年。

26、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

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A、狗:晚上7-9时(即“戌时”)B、牛:下午1-3时(即“丑时”)C、猴:凌晨3-5时(即“申时”)D、羊:凌晨1-3时(即“未时”)答案:A解析:我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

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次序为:子、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牛:凌晨1-3时(即“丑时”),此时牛正在反刍。

虎:凌晨3-5时(即“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兔:清晨5-7(即“卯时”),此时月亮还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

龙:早晨7-9时(即“辰时”),此时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此时蛇开始活跃起来,还不会伤人。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此时阳气正盛,是天马行空时。

羊:下午1-3时(即“未时”),此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猴:下午3-5时(即“申时”),此时猴子活跃起来。

鸡:下午5-7时(即“酉时”),此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狗:晚上7-9时(即“戌时”),此时狗开始守夜。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27、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从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

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①《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晡时”是下午17是至19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夜半时分(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计第一个时辰。

鸡鸣,又名荒鸡:鸡叫时候(凌晨01时至03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夜日交替。

(凌晨03时至05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太阳初升。

(清晨05时至07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早饭时间,(早晨07时至09时)。

隅中,又名日禺yú等:临近中午。

(上午09 时至11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午时候(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日昳dié,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

(下午13时至15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晚饭时间(下午15食至17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

(下午17是至19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天地昏黄。

(晚上19时至21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安歇睡眠。

(晚上21时至23时)。

28、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

”“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

”“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