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易错题型分析例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易错题型分析例谈

安徽省砀山中学教研室

任宝剑

纵观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题,笔者想结合学生平时训练中易错的题型进行综合分析,归类梳理,冀望理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启示,为备战2008年高考的同仁们献计献策。

一、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就2007年高考18套试题而言,语言知识题多数稳定在4道。这样,字形、字音、熟语、病句、标点、语句衔接等内容中总会有轮空的,而字音、字形、熟语、病句等考查的几率最大,因此,2008年的复习,在这一块,可适当减少对语言知识专题的复习时间,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应适当突出一下重点。而在重点复习的过程中,熟语(成语)属广大考生的易错题型,且为各套试卷所不回避的“常青树”,每年每套试卷必考。

就“熟语(成语)”这一题型的设置特点而言,一般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从A、B、C、D四项中选出运用正确的或不恰当的一项。“熟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错误的)的类型一般为褒贬不当、不合环境、使用对象错误、前后不搭配、望文生义、重复赘余等。而易错的地方是成语有本义、引申义并存的情况,由于语言的发展,现在多用引申义,而一旦运用了本义,多数考生就误以为这是错误的。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第2小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

....,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

....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

....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

...漓.。

分析:“粉墨登场”:化装好了上台演戏。(粉墨:指化装用品),今也用于讥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这里用的是其本义,属使用恰当,应选A。而不少考生由于思维的定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这道题上痛失其分。

B项“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文章篇幅长,连续不断,颇有气势。不能形容“中华地方文化”,这里用错了对象。可改为形容事物或景象丰富多彩、盛大壮观的“洋洋大观”。

C项“完美无缺”,指完备美好,没有缺点。它只能用来形容人或物,作定语或谓语,不能修饰动词,不能作状语。可改为“完好无损”。

D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也指书画文章等作品笔调的畅达。表现手机功能齐全,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大,应该用“淋漓尽致”。

二、文言文阅读中有关语意推断类题型

这类题是文言文阅读中必考之题,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作出判断,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综合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置一些障碍来干扰考生。设置的手法多为混淆是非的方式:①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没有这个意思,硬说成有这个意思;②断章取义,即有意将原文有关事件的经过搞乱,做出一种错误的结论;③张冠李戴,正误参半;④以偏概全;⑤对事件妄加推断,夸大事实。正是因为试题干扰项的这种种设置,使考生在分析概括时常易出错。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尊重原文,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文中作者身上,随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0题中的D 项: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分析:在原文中与D项相关的语句是“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洁,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翻译的意思是:“宋均心性宽厚、平和,不喜欢卖弄法律条文。常常认为,苛刻使用法律条文的人,自身可能是廉洁守法的人,但可能会狡诈、刻薄,将灾难强加给百姓,而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因为这些引起的。在宋均当尚书时,常常想向上陈述,但因为当时天子特别的严厉,所以没有敢陈述。”由此看来,选项误将这类人看成了两类人,犯了“无中生有”或“正误参半”的错误。考生若不细心,很容易错判。

三、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这类题易出错的地方在其最后一题,即依据原文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断。“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

从历年这类阅读题来看,命题人主要的“设伏点”有九个方面:

(1)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选项某些内容是命题者硬加进去的;(2)答非所问:尽管选项内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3)曲解原文:利用文中某一词语原有的多义性或某一短语的歧义性(这一词语或短语在原文中是无歧义的),故意曲解原文意思;(4)偷换概念:选项中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常见的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5)源流倒置:选项在时间上将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在因果或条件与结果关系上将原文的因(或条件)果互换,在“源流”关系上,将“源流”互换;(6)以偏概全,即以片面的局部的来概括整体的;(7)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8)扩大或缩小范围:把局部当整体,把整体当局部;(9)加重或减轻程度:把轻度说成重度,把重度说成轻度。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7小题: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B.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将使现有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C. 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D. 日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分析: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改造生物基因”属无中生有,是命题者强加上去的。B项,从原文可知“尽最大可能维护、保护和利用”的是“生物的多样性”而不是“生物”,此属偷换概念。C项,由第二段“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可以推断出“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这是正确的。D项,“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原文中最后一句话)中是提出了重要性,而没有讲具体方法,因此此推断是错误的。

四、文学作品阅读题

这类题究竟是用原文中的话语组合答题,还是用自己的话语结合理解来答题,换句话说,阅读——理解之后的表述如何准确到位,在这一点上,学生普遍反映难,易出错,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整合”。所谓“整合”,就是对文中的信息采取提取、移用、组合、综合等方法来优化答题,准确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