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2024)
引言概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政策建议和学术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关注重点。
本文将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经济学流派。
正文内容:一、新古典经济学流派1.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个体选择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2.芝加哥学派: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人自由选择,认为个体行为是合理的。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1.凯恩斯经济学:着重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财政刺激来解决经济萧条。
2.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制度经济学流派1.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因素。
2.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关注非理性和有限理性行为。
四、行业经济学流派1.工业组织经济学: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2.技术创新经济学:关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五、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1.法和经济学: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考虑法律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2.公共选择理论:探讨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和效率。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在理论基础、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选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流派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行业经济学流派研究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关注法律和公共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每个流派都对经济理论和政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和理解这些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
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公元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核心理论的比较
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述评作者兰星天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伊始,对于政府应不应该采取行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和政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次危机开始时,以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其政策在方向上一直摇摆不定,力度也相当欠缺,还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最终选择了政府干预主义。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干预,这在形式上确实意味着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启动。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救市举措,奥巴马在竞选中提出“中产阶级减税”计划,亦承诺了一连串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以及军事方面的支出项目以推动经济及改善民生,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奥巴马政府短期内将不可避免推行财政刺激计划以挽救正在急速下滑的实体经济。
以上这些都有力地证实了凯恩斯主义正在重新受到决策者的重视。
这种新干预主义和传统凯恩斯主义本质相同,那就是在市场失灵时由政府出面,帮助市场恢复信心,恢复市场正常运作。
因此,西方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回归。
经济危机的出现,同时就意味着又一场各经济学派三分天下的角逐的来临。
一直是非主流但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也同样引起学术界很多的关注。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就力挺奥地利学派,并宣称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张维迎教授认为:“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士太贪婪,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政府目前应对危机的政策与其说在解决危机,不如说在延缓和恶化危机。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因为市场自由放任,而正是因为政府对市场进行了不恰当的干预。
由此可见,凯恩斯学派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而奥地利学派则属于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两个学派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一)凯恩斯学派的相关理论1929至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提要本文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并从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同时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危机;经济周期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一、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
21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
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
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
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
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其主要理论包括:(一)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义后期的高涨阶段是利率过低引起暂时性资源错置而造成的。
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
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
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
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
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第11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11.1 考点难点归纳11.1.1 提纲挈领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大综合收入分配是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工资价格刚性与市场不能自发出清货币主义学派自然率与新货币数量单一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过高的税率效果适得其反和强调减税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政治学分析借鉴新古典的方法进行对制度的分析1.流派的划分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
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
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
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摘要奥地利学派是由伟大的经济学家、“边际革命”三杰之一的卡尔·门格尔,创始的经济学学派,名称的由来,乃因身为奥地利人的门格尔当年与德国历史学派的古斯塔夫·施莫勒就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著名论战中,施莫勒对门格尔经济学的蔑称而起,至于门格尔本人,则自视为古典经济学的革新者。
事实上,不但是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与19世纪以来经济学中的各流派,有着根本的不同,比如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学派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而奥地利学派则属于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两个学派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历史的偶然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次大战的爆发,致使奥地利学派的发展成为了潜流。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理论差异1.凯恩斯主义1929至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
在大危机之后的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
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1.1 凯恩斯主义的时代背景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
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
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
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资源。
西方经济学主流派代表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心凯恩斯主义。
非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产生的、非市场选择是如何运行的、市场是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唯一途径、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非市场决策是如何进行的。
西方经济学非主流派代表有: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演进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新剑桥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瑞典学派)。
一古典经济学定义:(1)凯恩斯将自己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作“古典经济学”;(2)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将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开始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
假设:(1)理性人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当事人(消费者与生产商)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他们具有稳定的预期,并且没有货币幻觉;(2)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时都拥有关于市场条件、交易对象和价格的完全信息,因此供求双方不可能相互欺骗;(3)完全竞争假设: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他们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4)市场出清假设: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不存在持续短缺或持续过剩。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生产函数:()K N Af y ,= 其中,0'>=dNdy f ,但是0''<f 。
短期生产函数,技术与资本投入保持不变,劳动投入为唯一可变要素,且边际产出大于零并递减; 劳动需求满足:PW dN dy = 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 劳动供给:⎪⎭⎫ ⎝⎛=P W N N s s 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实际工资上升,休闲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减少休闲,增加劳动供给)大于其收入效应(实际工资上升,收入增加,对休闲的消费增加)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劳动市场均衡:⎪⎭⎫ ⎝⎛=⎪⎭⎫ ⎝⎛P W N P W N d s ; 货币数量论:交易方程式:PT MV =;现金余额方程式:kPy kY M ==。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经济思想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经济思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形成并掌控着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不同的国家和理论家,都试图创造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问自己: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流行的经济思想有哪些?在以下的文字中,我将介绍三种最流行的经济思想,它们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这三种经济思想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大量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种经济思想的来源、特点、缺点和优点。
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以来最富有影响和支持者的经济学派别之一。
它是从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是由瓦尔拉斯、马歇尔、希克斯和阿罗等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这种经济学已经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理论基础。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做出最优选择。
同时,它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完美性。
它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追求效用的行为能够带动市场在利润和效率上实现最优化。
与此同时,它也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如消费者剩余、生产效率、边际效用等,这些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然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缺陷也很明显。
它过于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完美性,忽略了市场造成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代价。
例如,市场中的垄断和外部性,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些情况下,市场竞争可能无法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均衡无法达到完美的状态,所以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实现良好的市场效果。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中期产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对立面。
这种经济学强调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市场,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P
P
ES(Pe=P1)
ES(Pe=P0) B
A
AD1 AD2
C
A
AD1
AD2
ES(Pe=P0)
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
解决方法
采用固定规制的货币政策,而非凯恩斯主义的“相机决
策”。因为它能使政府控制的变量随机波动程度变小,使 经济偏离自然增长率路径的预期错误最小。
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1、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主要观点: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先向上,后向下,再重新
向上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性,即经济周期。资本边 际效率的循环性变动是形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政策主张
凯恩斯强调国家对经济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 公共开支,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提高有效需求, 实现充分就业。 。
一、“政府换届周期、晋升激励和锦标体制”说 二、“信贷周期”说
三、“投资周期”说
四、“综合”论
谢 谢!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周期学说
1、“自然周期学派”:着重从生产技术的一般规律上寻 求对社会主义经济波动的解释。 2、“行为—制度学派”:主要从政府、企业行为上探讨 社会主义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 3、“政治周期学派”: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特点 来探讨其经济波动特点。
我国的经济周期模型
---“放—活”模型
本期国民收入水平是由前两期国民收入水平和乘数1/(1-b)与 加速度K决定的。
三、新自由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1、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主要观点:(资本短缺论)强调生产结构与经济周期 的关系,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时,繁荣或危机也就随之 出现。生产结构的变化有两种原因: (1)货币数量一定,消费-储蓄比例自发变化; (2)消费-储蓄比例不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 前者会自发形成新的均衡,后者才是造成经济危机的 原因。
奥地利学派通货膨胀理论探析
奥地利学派通货膨胀理论探析自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时至2012年还未完全结束,美联储不得不再次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全球通货膨胀可能重新抬头。
我国自2003年以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可能源自于通货膨胀理论的不全面,尤其是对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的研究比较缺乏。
实际上,奥地利学派在草创初期就意识到货币、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关系,并且对通货膨胀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
为此,尝试梳理出奥地利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并且从中提取对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有启发的内容。
标签:通货膨胀;货币;资产价格;奥地利学派1引言21世纪以来,通货膨胀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问题,期间经历过2003-2008年和2010年至今的两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自2003年以来,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实践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不仅是央行缺少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执行乏力,还可能是央行和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理论没有充分研究,对通货膨胀的测量和估计不到位。
尤其是在我国金融日益发展,资产价格泡沫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虚拟化正在发生,对通货膨胀的测量如果还仅停留在物价水平,仅以CPI为参考是不妥当的。
治理通货膨胀是否需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流派中,奥地利学派虽然没有对通货膨胀做单独的研究,但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有对通货膨胀的论述。
奥地利学派批判了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对通货膨胀的论述。
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需求的波动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奥地利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更多是政治因素导致的,通货紧缩更多是经济因素导致的。
奥地利学派探讨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惟一表征。
”罗斯巴德提醒我们要关注货币供给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关注银行信贷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不能忽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膨胀。
资产价格,以股票价格为例,持续上涨的股票价格无法用生产条件的改善或自愿储蓄的增加来解释,但可以用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所造成的过量信贷供给来解释。
凯恩斯主义的黄金年代
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流派,包括边际学派、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经典著作便是《国富论》,他信奉市场的力量,信奉市场能高效配置资源,但这些必须有一个前提——法律,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
世间没有完美的东西,经济制度也是如此,经济周期就像是个斯芬克斯难题,没有任何学派能解决。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在古典学派的引导下西方资本国家经历快速发展,但之后的经济犹如脱缰之野马,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不再高效配置资源,随之而来的频繁的萧条、衰退不断动摇古典主义的这一神圣的信仰。
我们都学过永动机,我们都希望能有人能发明出这种东西,但同时我们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凯恩斯出生于19世纪末,经历20世纪初的衰退、萧条,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加强政府干预、提高需求,以规避经济周期。
聪明一点的人都知道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而他发现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商品的总需求的减少,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干预经济,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在当时确实为一剂良方。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古典学派的法制总是落后于现实的经济发展,而且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又有些不够精细。
凯恩斯主义的问题比较大,加强政府干预并不能解决古典学派的致命缺点,经济周期亦无法改变,就像生老病死,无论是通过债务还是隐形通胀的办法去提高需求都是不健康的,不能规避周期,就像是一颗会随时爆炸的炸弹,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治问题。
但是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来说,碰巧出生在那个年代,又提出这么超前的理论,还有人认可,并且在很多国家运用,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又“黄金”了这么多年,这是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是拿三个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换不来的荣耀。
凯恩斯主义存在很多问题,但他的那个年代却可以用黄金二字来形同。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西方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各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一致、又有冲突。
如果将现代主要经济学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干预主义的各流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各流派。
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本系列主要讲老师在区别流派与学说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而风趣地讲解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等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基本观点:货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3、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始于十八世纪Adam smith 的《国富论》,而终于1936年J.M.Keynes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之前。
主要思想: 1)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
货币数量只会影响物价,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
2) 价格机能会充分调整,使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供需平衡,因此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即存在垂直的供给曲线)3) 总需求隐含在货币数量学说中,AD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4) 政策含义:对于短期的景气循环,政府最好不要干涉市场。
4、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边际主义学派。
主要思想: 1) 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
2) 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均衡。
3) 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4) 政策含义: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动调节的机能,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
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内容介绍: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本文为你介绍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2.基本观点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其理论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⑵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介绍西方各学派通货膨胀的书
介绍西方各学派通货膨胀的书
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学派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
了相关的著作。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学派和代表性著作:
1. 新古典经济学派,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货币理论与周期波动》(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2. 凯恩斯主义学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通论》(The General Theory)中提出了对通货膨胀
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3.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学者在其著作中
对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4. 奥地利学派,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和墨里斯·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等学者在其著作中探讨了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根源。
5. 芝加哥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通货膨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等著作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学派和代表性著作,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范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著作进行深入阅读。
经济学家及流派
经济学家及流派引言经济学家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专家,他们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来分析、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及其代表性流派,包括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和行为经济学。
我们将探讨这些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以及在经济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被认为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市场机制原理的流派。
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放任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劳动分工以及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和公共支出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思潮。
新古典主义将个体行为视为理性决策,并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市场均衡。
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新古典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货币供给决定宏观经济变动的观点,并主张自由市场与个人自由。
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领导下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竞争和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协调资源分配和实现经济增长。
哈耶克还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分散的观点,对市场失灵进行了深入研究。
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主义者的纷争:我们应当如何追求稳定的经济?
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主义者的纷争:我们应当如何追求稳定的经济?比尔·格罗斯总是调侃说我并不仅仅是个凯恩斯主义者,还是一个虔诚的凯恩斯主义者,因为我仅有的艺术收藏品就只是那幅Salisbury所作的凯恩斯画像,这幅画挂在我的办公室中,“注视”着我。
所以,比尔说得也不算错。
但实际上,对于其他经济学派的思想,我也有相当欣赏的。
比如——奥地利学派。
事实上,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主义者的主张有很多的重合部分,虽然通常很多人认为两者“势不两立”。
最近我在阅读威廉怀特在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精彩的工作论文——“物价稳定已然足够了吗?”,怀特的主要论点是:商品以及服务价格的稳定低通胀,可能是对于中央银行而言的一座圣杯——但这并不足以保证实体经济活动得以稳定增长。
这也正是过去20年在发生的情况,至少在美国是如此的,被熟知为“Great Moderation”:通胀与增长的波动都变得更低了。
许多研究材料都尝试对这个好现象作出解读——似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依赖私人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更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以及好运气的结果。
这种一致说法引发了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一些要求:无时不刻地——或明或暗地以稳定的低通胀水平为政策目标,并且需要更重视维持稳定的低通胀预期。
对于资产定价变化做到无为而治,除非资产定价的变化有害地影响到了总需求增速相对于总供给增速的关系——并隐含着不合意的产出缺口的变化,最终影响到通胀以及通胀预期。
泰勒的奥地利式的常量这是一个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式的东西,嫁接至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如果你还记得你学生时代的术语的话,这其实就是IS-LM模型结合了NAIRU。
这也是泰勒规则的根基,仅有一处主要例外:泰勒规则中设定了某个自然实际利率的常数。
而自然实际利率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奥地利学派式的概念:存在某些不可观察的利率(即奥地利学派口中的自然利率),在这个利率水平上,完美地匹配了借方和贷方的时间偏好,且在没有法币体系的条件内,自由市场可以“发现”这个利率(好似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并决定了适宜的投资与储蓄量。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策的理论解析
的生产过剩。为了刺激房屋需求,金融部门又不断推出 金融创新产品,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各种支持。表面上, 美国的经济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反而消费者
普遍的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现象表明经济存在着“需求 过剩”。然而正相反,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 收入基础,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
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 但是,“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 的问题,“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
60亿美元增长了42%,零售业从6410亿美元增加到9940 亿美元,增长55%。处于消费品端的耐用品及批发零售 业的增长率远不及远离消费品的资
本密集的采矿房地产业。资本配置严重扭曲,扩张的信 贷引起虚假的繁荣,美国通过货币政策延缓了危机,却 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了隐患。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
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 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 2.凯恩斯学派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解释。凯
沫的形成。[7]二、对治理危机对策的不同解读各个学 派对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同样其所提出的 治理危机的对策也不尽相同:1.奥地利学派崇
尚市场的应对措施。奥地利学派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政策,认为应以自由放任主义应对危机,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纠正因政府错误的政策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萧条的过程就是市场“自愈”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 说,萧条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只能加重市 场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延长萧条的时间。2.
背后,是无法回避的持续的生产过剩,造成在生产领域 越来越少的有利的投资机会,导致利率向金融部门进行 投机活动。[5]长期的低利率促使资本向金融部
门扩张,金融领域资本家的逐利性酿造了市场上的泡沫 与风险,金融资本在积累风险的同时也加快了产业资本 的扩张,美国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房
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1. 引言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广泛的财务和经济问题。
经济危机通常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系统、货币市场和经济体的崩溃。
在历史上,经济危机多次发生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危机的理论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案。
2. 经济危机理论的背景经济危机的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经济学家,他们试图解释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经济危机。
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基于无限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系统,其中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压榨工人阶级,导致收入不公平和消费不足。
这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2 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或缓解其影响。
2.3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货币政策干预、泡沫经济和资源错配等因素导致的。
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自发性和自由竞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灵。
他们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自由运作。
3. 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不仅有理论上的解释,也有实际的原因导致其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危机原因:3.1 金融市场崩溃金融市场的崩溃是经济危机的常见原因之一。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使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市场崩溃,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3.2 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经济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奥地利学派是由伟大的经济学家、“边际革命”三杰之一的卡尔·门格尔,创始的经济学学派,名称的由来,乃因身为奥地利人的门格尔当年与德国历史学派的古斯塔夫·施莫勒就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著名论战中,施莫勒对门格尔经济学的蔑称而起,至于门格尔本人,则自视为古典经济学的革新者。
事实上,不但是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与19世纪以来经济学中的各流派,有着根本的不同,比如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学派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而奥地利学派则属于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两个学派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历史的偶然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次大战的爆发,致使奥地利学派的发展成为了潜流。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理论差异
1.凯恩斯主义
1929至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
在大危机之后的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
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1.1 凯恩斯主义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
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
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
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
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
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维多利亚时代行之有效的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却造成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增加。
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降低失业率便成为英国朝野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金本位制的恢复,很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因此从二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来减少失业,也就是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就业。
但是以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为基调的“财政部观点”反对用公共工程缓和失业。
结果英国经济在20年代的萧条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爆发。
1.2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由总需求的水平决定。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
是否存在。
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
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2.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继承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坚持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强调最好的社会秩序是自发秩序,反对干预主义,从这个意义上,奥地利学派是古典经济学的真正后裔,它革新的是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概念。
与之相反,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反而常和古典经济学的这一根本立场背离,转向宏观调控和制度设计,相应的在方法上是实证主义,在技术上追求数学的计算和证明。
2.1 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19 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
21 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
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
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
该学派的核心思想
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
近20 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2.1.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
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
根据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
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而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经济计算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的。
合理的经济配置是要以合理的经济行为做基础的。
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
而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
没有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2.1.2 核心理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3.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益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
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并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
他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危机产生的观点是:大繁荣和大衰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任何一个经济中,人为造成的繁荣一定会伴随一场大衰退。
而且,通货膨胀会达到多高,衰退就会有多严重。
在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会时常变动,导致经济体系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就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
同时,政府具有货币垄断权,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而形成失业。
萧条是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释放经济中已经存在的问题,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后果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