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过程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是指公共机构或政府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一个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影响到它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政策的唯一途径。
然而,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
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存在选择性执行或者替代性执行,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象征性执行。
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
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消极执行。
,甚至还存在私自抵制执行。
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公共政策扩大化执行扩大化执行指的是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为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原政策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都有所扩大。
它改变了原政策的功能,超越了原政策的目标,影响了目标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影响依然较依赖传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
尚未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决策的机制。
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监督各要素间缺少独立且又相互协调整合的运行机制。
许多政策存在“拍脑袋决定”,缺乏科学严谨的考察和专业的论证,有些政策甚至仅仅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决策来确定。
我国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障碍及对策
项政 策要 想 取得好 的效果 , 行是关 键 。公 执
共 政策 的执 行需 要 政 策 主 体 和 客 体之 问 的密 切 合 作 。如 果公 民对 公 共政 策 的 内容 不 了解 , 政策 执行
就很 有 可能 出现 歪 曲和变 形 , 至 出现公 民对 政策 甚 的抵 制 。公 民参 与 有 效地 解 决 了这 些 问题 。在 公
与 决策 的各种 障碍 , 并对这 些 障碍 的克服 提供 了一 些政 策建议 。
关键 词 : 民参与 ; 法性 ; 策过 程 ; 公 合 政 障碍 中图分类 号 : 6 0 D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1 5 (0 0)5— 0 5— 3 10 7 0 2 1 0 0 1 0 的合 法性 、 共政 策过 程 的合法 性 以及公 共政 策是 公
望和 意愿 得 到合 理 的表 达 , 免 了决 策 过 程 的“ 避 黑
箱 ” 作 , 强 了决 策 者 和 民众 之 间 的互 信 , 时 操 增 同 也促使 公共 政 策 更 符 合 公众 的 利 益 。这些 都 提高
了公共 政 策 的合 法 性基 础 。 3 公众 参 与有 利于公 共 政策 的执 行 .
、
公 民参与政 策 过程 的意 义
公 民参 与 是 民主决 策 的基 本 概念 , 政策 制定 是 的“ 石 ”其 功 能和 价值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几 点 : 基 ,
1 公 民参 与可 以集 思广 益 , 进决 策 的科 学化 . 促
一
众参 与 政策 制定 的过 程 中 , 民已经对 政策 有 了很 公 深 的 了解 , 并且 通过 公众 参 与产 生 的公 共 政策 一般 是符 合 公 民意愿 的政 策 , 于这样 的政 策公 民当然 对 愿 意执 行 。这样 既能 削 减 公 共 政 策 执行 中 的宣 传 成本 , 又能 降低 决策 的风 险 。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中国的公民社会可以界定为民间组织和公共舆论两个层面。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具有必然性。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加大达成政策共识的难度,增加社会冲突;使政策偏向于强势群体,损害弱势群体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增加政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降低政策过程的效率;损害政策的科学性,增加政策过程的非理性因素。
标签:公民社会;民间组织;公共舆论;政策过程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除了具有积极的效果和影响以外,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果和影响。
虽然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到目前为止显现得并不突出,但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学术界对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影响论述较多,但对于其消极影响则鲜有全面系统的论述。
本文从界定中国公民社会内涵和外延出发,论证了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分析。
一、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界定学术界一般认为,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在国家或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外进行自愿结社和自由交往的社会公共领域,由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所构成的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和基础。
公民社会就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对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并无异议。
然而对于民间公共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
结合转型期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中国公民社会界定为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由公民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
从组织层面来讲,公民社会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
民间公共领域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
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1]。
这种讨论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就体现了公民社会的价值和原则。
因此,从价值层面来讲,公民社会体现为公共舆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公共领域,它大致包括民间组织和公共舆论两个层面。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一、中国的政策过程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
共识就是意见一致。
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
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
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
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
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
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
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
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引言双减政策作为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其目标是降低企业负担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的问题1. 纾税力度不够尽管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企业税负,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很多企业仍然感觉到了纾税力度不够。
这主要是因为税种繁多、税率复杂以及相关扣除项目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此外,一些企业表明虽然享受到了一定幅度的减税优惠政策,但仍需支付大量非税收费用,导致其效益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2. 对小微型企业支持不足尽管双减政策声称将重点关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发现,部分小型企业并未真正受益。
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地并不到位,导致部分小微型企业难以获得相关减免和补贴。
此外,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等问题,一些小微型企业在税收申报和审核方面遇到了困难,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到政策所带来的实质性减负。
三、实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在双减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往往未能及时传递相关政策变化或者具体操作流程等信息给企业,导致企业在纳税申报、审批和享受优惠等环节存在障碍。
同时,在政府部门内部也存在信息共享不足的现象,不同部门的行动可能会因为信息沟通不畅而产生偏差,影响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
2. 执法力度不足双减政策要求加强对企业纳税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地方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通过虚假的信息和账务操作逃避纳税责任。
这些逃税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让相应减税政策难以落地实施。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1. 强化沟通与宣传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宣传力度,及时向企业发布政策文件和操作细则,解答其疑问并提供指导。
此外,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在线申报和审批系统,使得企业能够更方便、透明地享受双减政策带来的减负优惠。
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官僚制”作为我们现行政府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 执行的过程中发挥着体制性基础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它所具有的科层制的明 显性质,在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起着相应的反作用,而这一点最突出的表 现就是传统封建官僚思想仍然在政策执行或者监控 部门中广泛存在。比如在公 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执行的结果不管不问,使得下级 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是简单应付了事或者象征性地执行,从而导致公共 政策原本希望实现的目标无法达到,公共政策的效果也无法有效发挥。再比如 在
2.2我国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完善5
2.3化解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利益冲突的对策6
参考文献8
1
1.1
1.1.1
(1)公民参与意识不足
政治文化是公共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经过儿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 念与政治行为。受传 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在心理上积淀而成的“权威 崇 拜”“与世无争”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表现出來则是 公民政治冷漠感强,公民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不关心政治生活,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足,这必然导致我 国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不足的问题。
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负责制定和执行的相关公共政策部门不认真关注公共 政策执行的实际结果,只看重本部门的内部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公 共利益抛在脑后,忽视公共政策执行和落实的最终行政效率。
1.2.3
在对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中,监控主体应该由谁來问责和如何问责是我们 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问责不清和问责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 好坏及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否。对于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而言,它不是简单的由 单一组织或部门來完成,一般都是由各职能部门其至行政机构以外的相关执行 主体來进行,这就会出现政策执行和监控主体的权责错乱,更容易在政策执行 过程中出现问题而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主要责任人不清晰。作为公共政策的 目标群体和监督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群众应该是 问责的最广泛主体。但真正在公共政策的具体执行和监控过程中,下级行政机 构 的问责主体往往是上级行政机构,出现重大问题也只是上 级领导追究责任, 而不是被人民群众问责,这就造成了人 民群众这个主要问责主体无权问责而缺 位的情况。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基于中国经验构建政策过程模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离不开一系列成功的公共政策的实施。
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多基于西方经验,对中国的政策实践缺乏解释力。
本文将从中国的政策实践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以期为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并指出其在中国政策实践中的局限性。
我们将从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政策评估的科学性等方面。
我们将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一个全新的政策过程模型,并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阐释。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特点与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中国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整体最优的目标。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政府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确保政策的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国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决定了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社会结构复杂多样,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
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浅谈当代中国政策过程_鄞益奋
外,同时还有政治参与、政治沟通和政治监督等具体 合,形成双轨执行系统。这一执行系统跟中枢系统一
过程。但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在政策过程中处于核 样,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其中包
心地位,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当代中国的政 括:党、国家和军队的行政官僚机构,以及它们所控
策过程。
制的大众传媒系统;初级单位的管理机关;各种群众
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
两者的互动必须服从统一的前提,决策过程和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
执行过程首先都要服从于国家意志。在这个前提下, 出执行领域。这样,形成党政双轨执行系统,造成执
才能允许两者互动关系的存在。“政治与行政的统 行权力整合度的不足。
一,表现于政治对行政的必要控制。”&#% ’ 现代社会
议程一般可分为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公众议 的整合程度。如果党政间执行功能不能取得一致,执
程是指一种利益要求或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普遍关 行效率就低。其次,行政权力整合程度的削弱,还在
注而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正式议程则是由政府决 于中国行政体系的矩阵组织结构的存在,地方行政
策者积极关心或密切注意使特定的社会问题进入政 机构和人员都要同时接受来自条条和块块两方面的
而多变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决策时未能预料到的
信息系统是帮助决策机构和决策者作出正确决
新问题,这就要求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 策的辅助机构。当代中国决策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来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政策变通,将原则 源渠道,本文拟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也
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归入到信息系统中。 “人大和政协的立法和决策的功
%、政策过程ຫໍສະໝຸດ 能目前还是形式的,而其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
浅谈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
李天骥 范小礼 (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 本文试 图通过 分析我 国公民参 与政策制定 的问题 , 来探讨公 民有 造 成 了无 可 估 量 的经 济 损 失 , 时 又 为 个 别 政 府 官 员 创造 了广 阔 的 同 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路径选择, 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 寻 租 空 间 。 文 明 建设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3 完善公 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 民 参 与 民 主 政 策 制 定 过 程 公
1 我 国 公 民 参 与政 策 制 定 过 我 国 已经 成 为一 种 趋 势 。 目前 我 国 除 了 “ 有 定, 因此建立~ 个合法畅通 的利益表达渠道 来引导群 众 以理 性、 合 人 民代 表 大 会 制度 、 国 共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度 、 中 民 法 的 形 式 表 达 其 利 益 要 求 是 必 要 的 。 “ 大 公 民参 与范 围 、 宽 公 扩 拓 族 区域 自治 制 度 外 , 逐 步 建 立 和 完 善 了选 举 制 度 、 证 制 度 、 息 还 听 信 民 参 与 渠 道 、 化 公 民参 与程 度 、 大 公 民参 与 力 度 。 使 公 民有 机 深 加 公开制度、 民参与立法制度 、 公 公民批评制度、 建议制度等” “ 。 但是 由 会与政府就共 同价值进行 对话 , 保证决策 的回应性 与公共性 , 达成 于公 民参与受经济 、 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 实践 中仍然存在不 公共利益 ” d 。【 l 一方面 , 积极推广公 民参 与 , 多方位提供参 与机会 , 如 少问题 , 如公民参 与领域不够 广泛、 与程度 不够 深、 与积极 性不 参 参 在 政 策 组 织 中加 入 公 民代 表 、 民训 练 、 层 意 见 搜 集 法 等 ; 一 公 基 另 够 高 、 与机 制 不够 完 善等 ” 此 外 , 府 官员 自身 也 存在 服 务 意 识 参 。… 政 方面 , 民应懂得运 用不同渠道去 参与公共政 策的制定 , 公 如个 别接 不 强 、 公 民 利 益表 达 不 敏 感 、 对 民主 价 值 观概 念 的淡 漠 以及 对 责任 的 触 、 论 扩 散 、 体 推 动 等 : 外 互 联 网 也 是 广 泛 搜 集 民 意 表 达 公 舆 集 此 缺 失 等 问题 。而 要 使 公 民参 与 过 程 有 序 进 行 需 要通 过 政 府 、 民、 公 社 民利 益 的 重 要 渠 道 。 会 等 多 方面 共 同努 力 才 能 实现 这 一 目标 。 32 加 强政 府 公 民之 间 的 互动 - 2 我 国公 民参 与 政 策 制定 过 程 的 问 题 政 府 对 待 公 民参 与 的理 念 将 直 接 影 响 到 公 民参 与 的作 用 发挥 。 21 利 益 表达 渠道 不畅 . 因此 , 府 官 员应 充 分 尊 重 公 民 的人 格 和 合 法权 利 , 认 公 众 在 公 共 政 承 所谓 政 治 , 是 民意 的表 达 。 政府 必须 致 力 于 建 立集 体 的、 享 就 “ 共 政策整个运行 中的主体地位 ,并培养 民众主动参与政策制定 的意识 的公 共利 益 , 这就 需 要 依 靠 公 民及 其代 表 提 出利 益 要 求。 我 国在 利 而 和能力 , 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 通过积极参与和平等 的协商对 益表达机制上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内部的权力精英在对 社会利 话 实 现政 府 与 公 民 以及 公 民 之 间 的互 动 。 另 一 个 阻碍 政 府 与 公 民互 益 格局 进 行 分 析 的基 础 上 提 出政 策倡 议 ,公 民及 社 会 群体 的利 益 表 动 的 因 素 是信 息 的不 对 称 ,信 息公 开 的程 度 和 获 取信 息 的途 径 直 接 达 渠道 较 少 , 而导 致 政 府权 力过 大 ,主一 仆 ” 系 倒 置 。存 在 政 府 从 “ 关 影 响 公 民参 与 的广 度 和 深 度 ,加 强公 共 权 力 机 关 在政 策制 定 过 程 中 侵害公共利 益的可能性 ” 如 《 。口 例 新华 日报》 的一份 民意报告显示 的信 息 公开 和 决 策 透 明 。 有 六成 被 访 者 认 为 听证 会 已是 流 于 形 式 。 个别 政 府 不 是 把 听证 制 度 33 参 与 途 径 多 元 化 、 范 化 . 规 当成 改 善政 策 制 定 的 手段 , 而是 走 过 场 。 这种 现 象不 但 使 公 民利 益 诉 “ 在社会主义 条件 下 ,直接的决策者们也并 不能始终 保证 忠实 求 无 法正 确 表 达 ,而 且 会 损 害 政 府 的 公信 力 以及 影 响 政 策 制定 的精 地反映人 民群众的利益” 5 。[ l 因此 , 民的参与途径 多元化是确 保政 公 确性。 府能够充分重视公 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有效手段之一。 首先政 22 政府 与公 民互 动 滞 后 _ 府 应 大 力 发 挥 大 众传 媒 、 家学 者 、 专 民间 智 囊 团 、 区 、 政 府 组 织 、 社 非 我 国实 行行 政 首 长 负 责 制 是 因 为其 具 有 责 任 明 确 、 权 集 中 、 事 效 利 益 集 团 、 民 等 作 为 公 共政 策 间 接 主 体 的 作 用 , 其 能 够 通 过 压 公 使 率较高等特点 ,符合现代决策迅速果 断解决 问题的要求也与我 国特 力、 舆论 、 私人接触等多种方式参与 、 介入至 政策制定过程 中。其 次 定 的政 治 环 境相 配。 但 同时 也 易 于 导 致 家长 式 领 导 和 一 言堂 式 的决 作 为 公 共 政 策 间 接 主 体 自身 的 个 人 或 团 体 之 间 应 该 紧 密 联 系在 一 策作 风 。 以 精 英 制定 主 体 为 代 表 的决 策体 制 下 最 容 易 发 生政 策 垄 断 形成 一个 强大 的公 民互 动 网络 , 辟 新 的对 话 和 讨 论 渠道 。 后 开 最 现象。 试问作 为政策客体 的公 民在这种场景下谈何互动 当问题不断 起 , 公 民参与 的途 径和 方式 需要政府提供 ~个规 范的环境 以及在政 策 积 累最终演变成尖锐 的社会矛盾时 , 政府才出面解决。比如 2 0 0 8年 制定过程中能够 提出“ 异议 ” 的程序—— “ 方机制 ”避免沦 为政府 反 , 1 的重 庆 出租 车 司 机 罢 工 事 件 , 1月 虽然 最 后 在 政 府 的 出面 调 停 下 暂 的“ 附属 物 ” 。 时告 一 段 落 。但 政 府 所 暴 露 出来 的监 管不 力 , 策 出 台不 考 虑 “ 庆 政 重 34 监 督机 制透 明化 、 制化 . 法 特 色 ” 多 方面 因素 正是 造 成 这 次 事 件 的症 结 所 在 。 等 此外 政 务 信 息 不 公 民参 与 政 策 制 定 是 克服 政 策 腐 败 现 象 的重 要 途 径 ,应把 政 策 透 明很 可 能进 一 步 加 深 政 府 与 公 民 之 间 的误 解 。 制定 的过 程 “ 曝露 在 阳光 ” 之下 。 么应 该 对 政 府 官 员 进行 权 利 制 衡 , 那 23参与途径单一 . 使其 政 策过 程 公开 、 明 , 止 公 共 权 力 的 滥用 ; 扩 大 社 会 监 督 的 透 防 要 在中国现有数 以万计的组织和 团体 ,它们更多的是发挥党组织 “ 和 政 府 与 人 民群 众 之 间 的 沟 通 信 息 、 映 情 况 的 “ 梁 ” “ 带 ” 反 桥 和 纽 作 参与面 ,通过有效的公民参与 ,实现 民众对国家权 力的运作和 政府 行使 权 力行 为 进 行 有 效 的控 制 ,是 在 国 家 与 社 会 之 间建 立 权 力平 衡 用 , 化 为 党组 织 和 政 府 机 关 的 “ 属 物 ” 团 体 表 达 的 功 能 微 弱 ,1 内 附 。 1 3 。 为公民 使 得 在 公 共政 策 制 定 的过 程 中 , 往 总 是验 证 它是 如 何 可 行 的 , 对 机制的关键所 在” 利用互联网拓宽公 民利 益表达的渠道 , 往 而 参 与监 督 提 供 了一 种 新途 径 ,建 立 和 完 善 公 民 参 与监 督 机 制 配 套 的 其 潜 在 的 问题 却 根 本 无 人过 问 , 者是 反 方 力量 过 于 弱 小 而被 忽视 , 或 造成参与途径单一且资源利 用率不高。 因此 , 我国公民参 与的形式和 相 关法 律 保 障体 系 。 参考文献 : 途 径 , 未 达 到理 想 的效 能 。 远 … 罗豪才 健全 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 文明建设【 . N】 人民 日报 ,0 3年 20 24 监 督 机 制 不完 善 . O 9月 O 日第 1 9 5版 政 府行 政 职 能和 行政 权 利 的 不 断 扩 大 , 其 政 策 制 定 过 程 中 的 在 [】 】 政 昌 新公共服 务理论及 其在 当代 中国 的适用性 分析【】 2[杨 4 J. 前沿 , 暗 箱 操 作 和 其他 腐 败 行 为 会 导 致 那 些 政 治 经 济 优 势 利 益 集 团拥 有 20( . 0 8 5) 过 大且 不 公正 的 影 响 力 , 并进 一 步 收 买 国家 的政 策 法 律 和 法 规 , 这 [] 3李瑞 昌 论市场经 济条件下 的公 众参 与公共决 策【】虿建经济管理 干 Jl } 政 策过 程 的整 体 意 识 不 断 提 高 , 有积 极 意 义 。 仍 存 在 不 足 之 处 : 具 然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所谓公共政策,即公共权⼒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案。
它的作⽤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的⾏动。
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头或书⾯的指⽰、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执⾏在整个⾏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政⽬标的重要⼿段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轻重的作⽤。
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三个⽅⾯:(⼀)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在公共政策的执⾏过程中,执⾏部门难免会考虑⾃⾝利益⽽偏离执⾏政策的内容。
擅⾃改动部分政策内容,选择性执⾏政策内容抑或延伸莫须有的政策内容,这些⾏为都对公共政策偏离预期效果产⽣不同程度的负⾯影响。
当需要执⾏的政策与负责执⾏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相⼀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实施。
执⾏对⾃⼰有利的内容,⽽擅⾃变动于⾃⾝不利的内容,严重影响党和围家的形象,极⼤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民利益。
当地⽅政府单位注重⾃⾝利益⼤于国家时,执⾏机关便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筛选,选择对⾃⾝有利的规定执⾏。
合利执⾏,不合利不执⾏,在执⾏中见黄灯便⾛,见红灯便绕道。
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团体利益的⽴场上钻政策的空⼦,断章取义,为我所⽤,极⼤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标的实施。
当然,在公共政策的执⾏中也有执⾏部门为了本地利益采取⼀些⼟政策,或附加⼀些原⽬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到位⽽出现政策失真。
特别是⼀些地⽅,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套规定,⾃⾏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的⼒度和效果。
中国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是怎样的
中国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是怎样的中国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是怎样的?中国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体系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实践不断完善的。
政策制定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程序和环节,从政府部门到公众参与的范围广泛。
而政策执行涉及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和实施。
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中,通常从问题提出和诊断开始。
政府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状况和问题,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会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利益方进行讨论和研究,形成初步的政策方案。
接下来,政府会组织相关利益方和公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征求意见。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制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政府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听证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在政策方案初步形成后,政府会进行论证和评估。
政府部门会对政策方案进行专业化的评估和预测,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方案,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最后,政府会组织内部会议或决策机构,正式批准和发布政策文件。
政府会根据中央的要求和指示,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政策执行阶段是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和实施。
一方面,政策执行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
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还需要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效果。
在中国,政策执行通常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
中央政府会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方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会根据中央政策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实施。
此外,政府还会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贯彻力度。
此外,政策执行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作。
政府会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
政府还会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修正政策,确保政府的政策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实施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实施历程1978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特殊的政治变革,这个变革被称为改革开放。
这项政策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对现代化事业的决心,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
本文将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实施历程。
一、改革风潮拉开帷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经历了很多起伏。
从官方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建设始终是首位的,但在现实情况中,政策上的一些缺陷只使它拖延了很长时间。
在政治和经济等各个层面上,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大多数人都同意,尤其是1976年死亡的邓小平,他被公认为在改革和开放的背景下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1978年,邓小平成为中国最高领袖。
他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提出了“开门搞建设”的政策,旨在改进中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
在此之前,邓小平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
他被打倒,动摇了全国的信仰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改变了他们的观点。
他开始重视经济改革,为实现现代化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改革的路线图和措施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1978年在深圳的四个特区的创建。
这些特区被视为中国国内和国外的实验室,他们使用了新型组织、管理和贸易模式。
除了四个特区,中央还设立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的特区,以便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效果。
为了确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措施,中央政府成立了一个专业机构——中央领导小组。
他们的工作是研究、评估、推广和实施改革措施,以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然后,各级政府开始制定政策和创建各种机构来支持改革。
其中,人民公社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
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生产职责、农业组织和劳动力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这项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富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斗志。
三、实施与收获从1978年开始,中国逐渐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多元化、城市非公有制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李烨昕0803405037 劳动与社会保障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双减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双减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引言:中国政府于2017年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少不合理的产能和去杠杆化。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改善当前的局势。
一、问题分析1.1 产能削减导致就业问题双减政策的执行导致了许多工厂的关闭和产能的削减,进而造成大量的员工失去了工作。
这给社会带来了就业问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难度。
1.2 领导干部追求政绩观念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达到政府规定的产能削减目标,追求政绩,采取了不合理的手段。
例如,他们可能采取虚假报告、强行关闭企业等方式来完成任务,这不仅损害了经济发展,还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1.3 严重依赖地方政府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手中,这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解读存在差异,执行力度不一致。
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利益而偏离政策方向。
1.4 产业结构调整缺失在双减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不够明确。
虽然政策的初衷是削减过剩产能,但没有明确指导企业如何转型升级,缺乏对新兴产业的扶持,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资本的迅速流失。
二、解决措施2.1 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指导政府应加大对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指导力度,明确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方法,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同时,政府还应提供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2 增加对就业问题的关注政府应加大对失业工人的再培训和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通过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和贷款等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减少负面影响。
2.3 强化监管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双减政策,避免滥用职权和虚报数据。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第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5,2007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9.No.5)公共管理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孙常程(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全球化、信息化迎面而来,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群体日趋多元化。
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政府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重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7)05—0007—02 我国的公共政策是指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本国或本地区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1]公共政策不仅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所谓公共政策制定一般是指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方案抉择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着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任何政府政策的制定,都是在特定的政治格局内、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这些特定的政治格局、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决定了一国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
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政治体制,决定了政策制定过程有如下特点:1.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由宪法所规定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所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是国家的公法权主体。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事务,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政府决策,并且是政府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者,这是中国决策体制的一大特色。
大跃进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经济政策失误
大跃进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经济政策失误大跃进: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经济政策失误大跃进是指中国共产党推行的一项旨在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
该政策于1958年启动,持续了4年左右,但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人道主义危机。
本文将探讨大跃进背后的原因、实施过程和影响,并分析其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经济政策失误。
一、大跃进的原因大跃进正式启动前,中国面临着农业生产能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提出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并希望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经济快速增长。
以下是大跃进政策背后的主要原因:1. 政治动机: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希望通过大跃进来巩固其权力地位,并展示共产主义的优越性,以此加强党的领导地位。
2. 集体主义思想:大跃进的实施背后存在“人民公社化”思想,主张集体所有和集体劳动,希望通过集体行动来取得实现发展目标。
3. 农业集体化:为了推进农业集体化,农民被要求参加合作社,集中生产和分配资源。
这种集体化模式对于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具有一定吸引力。
二、大跃进的实施过程大跃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激进而冒险的措施,试图迅速推动经济增长。
以下是大跃进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方面:1. 生产队改组:在大跃进初期,农民被要求组成更大规模的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以便更好地实现集体化生产和资源的集中配置。
2. 钢铁生产:大跃进政策鼓励人民实现农村的钢铁生产目标。
农村普遍建立了简陋的钢铁炉,但许多炉子的生产质量低下,大量资源和人力被消耗,却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3. 粮食政策:为了支持工业化进程,政府从农村地区征收大量粮食,导致农民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食物不足。
4. 虚夸统计数据:由于政绩压力和上级的要求,地方官员通常会夸大发展成果和生产数据,导致统计数据失真。
三、大跃进的影响大跃进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大跃进所带来的几个主要影响:1. 经济危机:大跃进的实施导致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滑,经济陷入危机状态。
浅议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团野村综合研究所 ,联邦德国工业设备企业公司等都是对本 国政府 政策 制定做过突 出贡献的智囊系统。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的智囊 系统 为公共 政策 的制定也起到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存 在更多的却是负 面教 训。在 些重要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对 于 比较关键的决策因素只是任 由领导 者个 人对政治形势的判断与经验来 决定 ,而并 没有经 过科学 的论 证 和规 划。 当前 ,我国部分智囊系统已逐渐依附于政府 ,独立性 大大减弱 ,并 没有 起到连接政府与人民的重要桥梁 的作用 。 3 .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中的 价 值 冲 突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 过程中的伦理 价值标准 的冲突问题 也是长期 以来 难以根除的一种 意识障碍 。公共政策 制定 中的价值 冲突主要分为 以下 三 类 冲突 ,首先 ,效 率优先原则 与社会公 正原则 的冲突,这 两种原则 的冲 突实质上 就是市场 经济 与伦理价值 的冲突。其次 ,集体 主义与个人 主义 的冲突 ,在政策制定过程 中难免存 在一些被 个人利 益蒙蔽双 眼的个人 , 为了一己私利而扰乱科 学决 策。最后 ,经济 合理 性与 社会合 理性 的 冲 突 ,经济合 理性 强调 效率优 先 ,社会 合理性 则强 调 “ 人” 的价 值 ,强 调 以 人 为本 的原 则 以及 追 求 文 化 的进 步 和社 会 的健 康 发 展 。 三 、我 国公 共 政 策 制定 过 程 存 在 问题 的 对 策 1 .提 高公 民参 与的有 效性 基于我 国是一个多 民族 国家 、疆域宽广 、人 口众多 的基 本国情 ,同 时公 民参 与公共政策制定体 制具有发 展晚 、速度 慢等特 点, _ 3 我 国公共 政策 的制定不可避免 的成为一个庞杂 的系统工程 ,再加上政策制 定很难 达 到不存在相反意见 的现实 ,所 以政策制定者就会为 了达到摆脱 繁杂事 务, 减少责任承担 的 目的,而减少公 民参与政策制定 的途径 。因此 ,加 强公 民参 与政策制定 ,首先要加强公 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制度 建设 ,建立 公正 、合理 、科学 的制度环境 ;其次 ,加强在政策制定过程 中政府 与公 民之 间的有效互动 ,深入基层调研 ,体察民情 ;最后 ,培养公 民的主动 参与意识 ,提高公 民政治文化素质 ,使公民参与从被动变主动。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和经验
四、完善我国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 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 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 “缩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 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条条”数量, 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 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 致政策失误。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 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 标准。 (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二)具有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模式及其特点
在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 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 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 公共政策中去的,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 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有的学者从 总体上称为“上下来去”的政策制定模式,也有的学者把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制定模式归纳为“摸着石头过河”。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
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方案
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案09级公管一班张旭2009034136 (一)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粗分为三种类型。
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政策敷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亦可简称为“对策型”。
通常的做法,是强调本地的特殊性,用地方政策来抵消中央政策;或者编造借口,久拖不办,等拖过中央政策的时效期,便束之高阁;还有的“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说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政策,但在行动上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甚至用非程序化、非规范化的办法执行中央政策,使政策“走样”。
2. 政策选择性执行。
现实中运行的政策往往由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政策目标的小政策组成, 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 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 “见了黄灯赶快走, 见了红灯绕道走”,他们“耍小聪明”,“打小算盘”,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
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 借口本地区或本部门情况特殊,拒不执行相关公共政策。
(政策抵制)这种类型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借口本地不具备相关公共政策实施的条件,而拒不执行;有的则像“传达室”收发信件那样,把“政策宣示”演绎成“公文旅行”,上级下达什么政策,本地区照转(发)不误,但却既无实施方案,又无具体措施,更不准备监督检查,文件发下去了,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用地方政策甚至是早已过时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来代替新颁布的公共政策,等等。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1. 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
一般说来, 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策是否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策过程问题浅析摘要:任何公共政策议题的形成,政策窗口的开启到最后政策资源的聚集都是政策制定参与者相互博弈、相互妥协,最后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
“共识”的形成对于公共政策的形态、发挥作用的条件、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范围以及辐射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试图通过“共识”在政策过程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方式和作用来探讨我国目前政策过程的运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解决的可能。
关键词:共识;政策过程;决策过程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6-02引言在研究和探讨政策过程时,我们首先要对其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政策过程的概念有多层含义,从宏观来看,意味着长期性的政策变化,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财政政策的变迁;从微观看,“可以意味着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模式”。
本文所研究的政策过程更倾向于微观。
陈玲认为,政策过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议程、形成政策决策、做出决定、实施政策内容、评估和反馈政策效果、政策做出修正等一系列政策循环周期的总和”。
本文所述的政策过程更倾向于微观层面,即本文的政策过程指的是形成公共政策决策、做出公共政策决定、执行公共政策、基于现实需求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模式。
而在基于共识角度分析时,我们又需要对共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共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经过多次讨论,双方消除分歧”。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讲,共识是“一个政治实体对某一个议题表现出来的意见一致的状态”。
在公共政策领域,将“共识”作为核心概念引入公共政策过程的是陈玲。
她在《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一书中认为“共识是分析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共识既是中国政策过程的制度目标,也是政策实践的现实目标”。
“共识”是民主政体的运行的基本前提。
无论是基于议行合一制度下的协商民主运行模式,还是基于三权分立制度框架下的议会民主运行模式,最后的达成合意的过程就是达成共识的过程。
而只有在此达成共识之后,政策层面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
一、基于共识角度的政策过程问题1.公共决策问题首先,在形成公共政策决策阶段,在将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共识制度保障。
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可以转变为政策问题,也不需要将所有的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
这就需要政策制定主体在社会问题中挑选、甄别和取舍,这种取舍或者转化机制可以从两个阶段来分析:在转化政策问题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它分为政策窗口和政策舞台两个阶段。
所谓政策窗口指的是政策议程开启的机会,包括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
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是上层官员认识或者听取信息咨询系统的建议,将社会问题提上政策议程。
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主要指的是政策缺失或政策失当导致民众要求制定或者调整政策,而这种方式往往造成的代价较高,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胡伟认为:“当代中国促使和导致政策议程建立的因素及政策议程的“创始者”主要是政治领袖和权力精英的倡议、突发性事件或危机事件、广泛的民意、大众传播媒介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政策窗口由后三项发起,这都属于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范畴。
这也体现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和社会互动的缺失,政府并没有和社会达成共识。
但是,这一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舞台阶段,因此,需要缓冲中立机构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出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方法。
当政策窗口开启,大幕拉开,政策舞台也随之展现出来。
在传统的决策方式中,舞台的参与者是固定、单一的。
而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时代,舞台的参与者已经越来越多,相互博弈和互动的方式也更为多样。
在传统政策舞台上,政策参与者仅仅是政府和其内部或外部的信息支持系统和咨询系统,并没有其他群体的参与,利益主体单一。
而这种政策决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利益日益分化的社会,“在许多方面,21世纪的挑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都要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各种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和地方化”。
仅仅通过政府内部机制已经无法应对。
所以,在政策舞台上需要增加角色。
第三部门的发展使得这种需求变成了可能,甚至是必须。
其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方式更加灵活,其作用包括为政府提供中立的咨询建议和更加全面的信息,接受政府服务和项目外包,为政策执行间断地反馈信息等等。
而政策舞台角色的增加造成各自利益博弈的持续,政策迟缓往往不可避免。
而这种博弈目前来看,往往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来进行。
如上访、暴力抗法、甚至爆发群体性事件。
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特别是目前群体性事件集中爆发的环境和拆迁方面。
但是,立法对于听证的具体适用范围、程序、违法的责任追究仍然十分模糊,行政机关往往自行规定听证的适用范围,排斥听证,以座谈会等其他形式取而代之。
2.政策执行问题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向地方政府下达指令。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开始分化,纵向权力调整向地方倾斜。
随着地方行政裁量权和地方利益的扩张,地方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与中央政府的博弈更加激烈。
由于公共事务的日益地方化,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有先天优势,他们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地方事务,掌握了一定的地方社会资源。
而地方利益的扩张导致地方政府在以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中不免掺杂政府私利,具体表现为公共政策执行不作为、选择性执行、替代执行等。
同时,在地方政府之间仍存在着相互博弈,共识难以达成。
在以政绩考核指标为一切的官员升迁机制下,同级的地方政府官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竞争。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省区之间的贸易壁垒高筑。
加拿大著名政治学教授戴维·卡梅伦认为,“现代生活的性质已经使政府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种管辖范围应泾渭分明,部门之间水泼不进的理论在19世纪或许还有些意义,如今显得已经过时了……可见唤作‘多方治理’的政府间活动越来越重要了。
”多方合作的治理方式仍然任重而道远。
此外,在政府与社会以及公民之间的共识达成是目前中国政策执行环节中矛盾最为尖锐的部分。
公共政策内容实质上是对于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制和限制,是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侵害,这必然在政策的目标群体中引起反弹。
政府与政策相关者的博弈不可避免。
由于公民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公民更加注重和保护自身利益,越来越多的公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影响那些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执行。
在利益个体化的时代,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面对和处理的是大量个体公民的利益要求,与以前的依靠单位作为纽带将政府和公民结合在一起完全不同。
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公民不需要通过单位这一中介来相互联系互动,各种交互式平台前所未有地缩短了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公众之间思想的交流和利益碰撞。
因此,政府在执行环节,所要面对的除了单个个体的利益诉求之外,还要面对的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利益目标的公众群体。
3.政策反馈问题最后,在政策反馈阶段,注重官方内部咨询机构,忽视第三部门的作用。
政策反馈和政策执行阶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科学的政策执行过程应该是边执行边反馈边做调整,以达到政府和社会双方的共识。
对于信息收集而言,无外乎两种方式。
即政府内部信息收集和社会利益诉求。
从政府内部信息收集方面看,一是决策者通过到基层调查研究、视察工作等,直接获得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
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政策信息,优点是反馈快,出现问题可及时得到解决。
“但由于集权体制派生的‘突发晋升型’,特别是‘印象晋升型’机制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触及到存在的问题。
”二是通过内部咨询调研机构收集信息。
但是,这种信息经过过滤,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真现象。
从社会利益诉求来看,在利益表达渠道缺乏的情况下,社会公众主要通过信访来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
但是,由于信访体制的固有缺陷,其并不能完全解决公众的利益表达需求。
随之而来的就是静坐、示威等更为激烈的手段,往往引发大规模群众聚集事件。
对于信息沟通渠道而言,沟通渠道缺乏,沟通不畅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在传统政府组织内部的横向关系上,官僚制过分强调专业化和分工,根据职能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政府部门,易于造成专业隔离,彼此之间壁垒森严,难以实现有效协调与合作,政府内部共识无法达成。
对于沟通参与者而言,政府管理理念落后,社会公众也未达到理性参与的程度。
新公共管理的引进以及善治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政府由传统管理向公共治理方式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是,这种治理方式在目前仍然不十分普遍。
政府仍旧沿用传统的政府规制形式,将自己和社会不自觉地区分开来,并没有把社会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政府回应性弱。
“根据俞可平概括的善治的基本要素,善治需要回应,善治的政府应该是回应性强的政府。
”同时,社会公众由于缺乏沟通渠道,有时也惰于寻找渠道,存在“小事小解决,大是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通过不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二、结语综上所述,我国政策过程中问题在于:第一,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阶段利益博弈缺乏达成共识的机制化制度,包括政府不同部门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博弈;第二,政策参与社会化程度低,政策共识对象不足;第三,在公共治理背景下,政府治理创新治理机制匮乏,传统行政命令模式盛行。
在政府管理方式由传统的规制手段向治理手段转变,公民社会不断发育,公民维权意识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下,改变传统政策过程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