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

作者:长子中

来源:《西部论丛》2009年第01期

中央发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后,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绝大部分农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劳动力短缺已成事实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先后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政策。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也无法让种粮农民的心“踏实”下来。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对全国17个省(市、区)进行的调查显示,74.3%的村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近1/3的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率都在80%以上。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高达2.1亿左右。2007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60多万人,同比增长了8.1%。

决定是在农村种粮还是进城打工,“价格是关键”。在一个已经可以自由流动的中国社会,更接近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城市与乡村收益比较,是决定农民选择的原因。《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农民增收部分主要来源于工资性(务工)收入,对增量的贡献率为60.2%。在打工比较收益较高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短缺已成事实。

第一,劳动力性别失调,女性占据主要地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64%。其实根据各地的数据显示,实际应该大于这一数值。据全国妇联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农业生产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达73.4%。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男女失调的局面,女性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体。”

第二,年龄失调,中老年是主体。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离开农村,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中,中老年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第三,劳动负担失调,女性承担起了发展重任。1990年,妇女占农业从业人员的52.4%,2000年上升到61.6%。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潮流中,约90%的农村妇女劳动者没有离开土地或离农做其它工作。同时妇女还承担着生育负担、教育负担以及尚未社会化的家务负担,沉重的负担容易使她们积劳成疾。

第四,文化结构失调,留守劳力文化程度低。当前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是初高中文化程度、身体素质较好的壮劳动力;留在家里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第五,实用技术人才失调,大多数妇女只能从事低技能工作。调查显示,虽然女性在农业劳动中的比重增加,但是大多数妇女仍只能从事低技能工作。劳动力输出加剧了农村实用人才的缺乏,知识型、技术型的劳动力在农村越来越少。

第六,产业结构失调,仍靠经验耕作。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他们不能依据地域的差异性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不能进入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休闲产业、精品农业、及有机农业和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调状态。

农村劳动力短缺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能促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劳动力过度流失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首先,目前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他们年龄偏大,仍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较为困难,农业结构调整停滞,有向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倒退的趋势。

其次,留守人员科技文化水平低,生产凭经验,增收靠化肥,无力进行耕种方式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科学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困难。

最后,留守人员信息不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改革意识不强,固守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不善于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懂经营管理,农业生产难与市场对接,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收等现象。

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第一,种地不纳税,但现在种地所需的化肥、地膜、籽种、农药等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种地成本加大,种地效益较低,因此一部分农民开始不珍惜土地,随意荒废农田。

第二,绝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虽没有放弃在家乡承包的土地,但又无法正常经营,土地投入和耕地管护力度减弱,土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效益产出得不到有效发挥。

第三,留守老人、妇女因劳动能力有限,习惯种一些易于管理的“懒”、“散”庄稼,无形中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四,部分外出农民将土地承包给别人,承租人的短视行为降低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劳动力短缺增加了生产成本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发达地区农村农田耕、种、管、收等逐步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相对减少;但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农村农业生产有些环节还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留守农村劳动力不足,“有种难收”的留守家庭还要靠雇请青壮年劳动力来完成生产任务,这样显然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也会降低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未来投资收益预期。另外,农忙时节各级农业部门不但要及时派出技术人员给予劳动力输出家庭技术指导,还要帮助缺乏劳力农户抢收抢种,确保不让农田撂荒和农户因劳动力缺乏耽误农时,这样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影响了农村集体事业的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无钱办事”问题日现,然而劳动力流失,一些农村集体事业“无人办”问题也日益突出。

返乡农民创业意识淡漠,消费过度当前部分还乡后的农民过起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不思再创业;留守的则启动资金困难,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潜在缺失,新农村后继乏人一是我国一些农村大多是丘陵地带,崎岖,交通不便,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生产大多只能手工耕作,一些地方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工序只能以“肩挑背扛”的重体力劳动来完成,很多青年劳动力根本就看不起农业生产更不愿意从事这类劳动。国家统计局北海调查队2006年对合浦县7个乡镇的8个村进行了调查,受调查的80个农户中共有30岁以下青年劳力102人,其中57人长年外出打工,约占55%。留下的人员中,大部分人也不愿下田从事农活。

二是后备主体农民的潜在缺失。目前“厌农”、“轻农”意识在农村的在校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的后劲显得尤为乏力。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某乡镇中学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当农民,仅有4%的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农村。

统筹兼顾,应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短缺之痛

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当前要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试点,积极探索政策,使得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为最终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首先,应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进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将人口流动与农村土地流转相结合。有条件的乡镇,可探索尝试把土地集中起来承包给业主,让业主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其次,应实行耕地租赁和流转的规范化,保障耕地的有效利用。地方政府应当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土地流转的服务工作,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市场,提高土地使用人有效利用土地的积极性。

培训留守农民,提高其就业素质第一,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第二,在培训方式上应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农民的喜好安排培训形式,根据当地的生产周期安排培训时间,并强化培训内容的适用性,真正实现培训、指导和服务三位一体。第三,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家庭创业。大力发展“妇联+协会”、“女能人+协会”等妇女经济协会组织,提高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其次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因为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在于精深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