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合作探究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
合作探究
译文: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合作探究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及注释: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论语》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论语》是一部至关重要的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

其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不断温习已有知识,可以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我们应当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第二章:为政《论语·为政》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念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好政治需要有道德伦理的支撑,一个好的领导人应当以德治国,善于倾听并尊重人民的意见。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同样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八佾《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对于祭祀仪式的见解。

孔子认为,祭祀应当恪守规定,注重细节,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

在当代,我们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里仁《论语·里仁》强调了孔子对于仁德的重视。

仁者爱人,并且善于体恤他人的感受,乐于助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仁德,就能够主动关心社会他人的需求,并且以身作则。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关心、尊重和帮助彼此,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章:公冶长《论语·公冶长》记录了孔子与公冶长的对话。

公冶长问孔子是否要政府职位,孔子回答说自己希望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六章:微子《论语·微子》记载了孔子关于弟子微子的评价。

孔子认为微子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他听从孔子的教诲,不断求学进步。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诚实、勇敢、正直的品质,并且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摘要:一、论语十二章概述二、篇章解析1.第一章:学而篇2.第二章:为政篇3.第三章:八佾篇4.第四章:里仁篇5.第五章:公冶长篇6.第六章:雍也篇7.第七章:述而篇8.第八章:泰伯篇9.第九章:子罕篇10.第十章:乡党篇11.第十一章:先进篇12.第十二章:颜渊篇三、篇章主旨及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十二篇进行阐述。

这十二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和颜渊。

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篇章解析1.学而篇:本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态度。

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为政篇:本篇讨论了政治家的品质、为政之道和治国策略。

提倡“仁政”,强调君子品德的重要性。

3.八佾篇:本篇讲述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如何遵守礼制。

4.里仁篇:本篇讨论了仁的概念、仁的实践和仁者的心态。

强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5.公冶长篇:本篇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品行和才能。

6.雍也篇:本篇论述了君子之道,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君子。

7.述而篇: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8.泰伯篇:本篇阐述了孝道和家庭伦理。

9.子罕篇:本篇讨论了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10.乡党篇:本篇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展示了其道德风貌。

11.先进篇:本篇讲述了孔子的弟子们的才学和品行。

12.颜渊篇:本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篇章主旨及启示《论语》十二章传递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这些篇章教导我们要立志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关注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

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儒家思想,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养。

《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则

人不知
了解
转折,却、但是

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 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 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 吗?"
课文 评讲
第二章

• 曾子曰:“吾(wú )日三省(xǐng)吾(wú )身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8、一词多义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课文 评讲
第四章
温习、复习 表顺接,就
• 子曰:“温
旧的知识

而知

获得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凭借
为师矣。”
语气词,表肯定
成为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 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 以当老师了。”
段解:本章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其次,关于儒家思想核心观念的传授,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讲述得还不够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仁”的概念时,我应该多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用故事、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还有待改进。有时候问题设置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4.论语第四章:《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论语第六章:《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学习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7.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第九章:《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论语第十章:《乡党篇》

高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的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修身养性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学而篇《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

他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具备某种技能或者权力。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中,孔子谈到了八佾的意义。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中,孔子谈到了公冶长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第六章:雍也篇雍也篇中,孔子谈到了雍也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自律的态度,不要傲慢自大。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中,孔子强调了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才能不被迷失和失败所困扰。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篇中,孔子谈到了泰伯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懂得合作和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九章:子罕篇子罕篇中,孔子谈到了子罕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并取得成功。

第十章:阳货篇阳货篇中,孔子谈到了阳货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善于交际和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微子篇微子篇中,孔子谈到了微子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十二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谈到了子张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修身性默写

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修身性默写

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修身性默写简介本文档旨在根据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设计一份修身性的默写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默写练根据《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设计以下默写练。

第一章:学而篇> 1.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章:为政篇> 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三章:八佾篇>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四章:里仁篇> 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2. 子曰:“人而不仁,犬视。

”>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五章:公冶长篇> 1. 公冶长善为言,子贡亦善为之。

第六章:雍也篇> 1. 子曰:“雍也可使南州。

”> 2. 子曰:“雍也可使趋。

”> 3. 子曰:“雍也可使竖。

”第七章:述而篇> 1. 释迦牟尼佛会十二团结力士,解了他们百年来不和的隐语,使他们和好如初,从此飞黄腾达,安享清福。

第八章:泰伯篇> 1. 泰伯问政,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第九章:子罕篇> 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第十章:尧曰篇> 1.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第十一章:述而上篇> 1. 哈利波特是个又穷又饿的孤儿,因为他一天比一天长得越来越大、难看,老是被亲戚欺负,他一毛钱不值。

第十二章:子张篇> 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总结通过以上默写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默写提高记忆能力。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阅读综合实践
一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在学习 之道、求知之法上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梳 理文中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与同学 分享交流。
[探究示例]
Hale Waihona Puke 篇目学习之道①“我”在百草园观察动植物的经历启发我们在学 《从百草 习中要葆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要有求知和实 园到三味 践精神。②捕鸟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时不能性急, 书屋》 要耐得住性子。③问“怪哉”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
夫家)无怨。”(《颜渊》)
释义
指对于个人的利害 得失斤斤计较。
自己不想要的或不 愿意的,就不要施 加给别人。现多指 应该换位思考,设 身处地多为别人着 想。
成语
见贤思齐 名正言顺
出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子路》)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 向他看齐。
名义正当,道理也 讲得通。
对各类人平等看待, 都施以教育。
三 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试结合你 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特点、作用、适 用场合、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朗读和默读的 区别,完成下面的表格。再自选一篇写学习 生活的文章,先运用默读把握大意,理解内 容,然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朗读作品,加深 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蓦然回首,那无忧
乐在其中、烟波浩渺、无边无际、 无虑的日子依然历
不知不觉、走投无路、身历其境、 历在目。
《往事依依》
津津有味、气象万千、风云变幻、 【示例二】这个人
美不胜收、春花秋月、眼花缭乱、 迹罕至的园子里竟
心旷神怡、入情入理、油然而生、 然生长着一片茂盛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士要以“仁” 为己任
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 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 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 而兼济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 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未来的路。 “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 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 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 智信。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礼,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宣扬自己的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想破 灭后,著书立说。晚年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
——朱熹 李贽zhì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 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 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了哪些是不能为 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达到了知识的顶点,也能 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能听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 世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作动,向…看齐
宾前,“省自”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 人,就应该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相类似的错误。”见贤思齐
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
长补短。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了解论语】 “论”,编写,编纂;“语”,言论,对话。《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面地反映了孔 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二十篇。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体式主要有 (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外表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那么为仁矣。

〔《论语注疏》〕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那么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成心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那么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1500字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那么。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那么。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说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和整理的言行录,包含了他的许多思想和对人性、道德以及社会治理的见解。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理解性默写,并提供答案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君子不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人。

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应当有德行而不仅仅是有才干和技艺。

他讲述了仁者、智者和仁智者各自的乐趣所在。

第二章:为政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强调,只有居于高位的人才能决策,下级只需遵循执行。

他还提到了政治家的胸怀和为人民着想的责任。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在这一章中谈论了他对于自己所行的舞礼“八佾”的兴趣和自豪感,同时也提到了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重要性。

第四章:里仁篇有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仅要言之有物,还要做到言行一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期跛,子贡曰:“师待之,而行违。

”公冶长行动不便,但依然受到孔子的尊敬。

孔子认为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行动不便而轻视他。

第六章:雍也篇雍也之言曰:“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强调一个良好的治理应当以公正为根本,而不应偏袒任何一方。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竭泽而渔,唯君子是庐。

”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君子应该把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

第八章:泰伯篇文武之政,未如审乎?孔子对早期尧舜时代的治理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作为还需要更加审慎。

第九章: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讨论了关于获取利益与遵循个人信念和道德的冲突,强调了仁和善良的重要性。

第十章:尧曰篇尧曰:“咨尔舜,言勉而行。

”孔子引用了尧和舜的典故,强调了领导者的言行一致性以及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论语1到12章

论语1到12章

论语1到12章第一章:“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这一章主要谈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广泛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章:“为政”《论语·为政》主要围绕政治领域展开讨论。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以德治国,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政者,正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观点,强调了政府应以正义为准绳,君子应以道德为准则。

第三章:“八佾”《论语·八佾》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典礼的看法。

孔子认为典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了“礼尚往来”、“君子不器”等观点,强调了典礼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章:“里仁”《论语·里仁》主要探讨了仁爱的概念和实践。

孔子认为,仁者是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等观点,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第五章:“公冶长”《论语·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公冶长的交流。

公冶长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孔子回答说要谨慎言行,遵守礼仪,不贪图功名,保持谦虚的态度。

第六章:“雍也”《论语·雍也》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学生雍也的评价。

孔子认为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有学问的学生,他赞美了雍也的学习态度和品行。

第七章:“述而”《论语·述而》主要叙述了孔子的一些言行。

孔子强调了言行的一致性和言行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言必行,行必果”等观点,强调了言行的连贯性和结果导向。

第八章:“泰伯”《论语·泰伯》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泰伯的评价。

孔子认为泰伯是一个有政治才能并且能够奉公守法的人,他赞美了泰伯的勇气和正直。

第九章:“子罕”《论语·子罕》主要围绕孔子对于学生子罕的评价展开。

孔子认为子罕是一个有才华但缺乏修养的学生,他批评了子罕的目光短浅和功利主义思想。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 君子: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位君子应该 有理想的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 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
形作动,看齐 介宾结构,于此 反省自己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形作名,有贤德之人 顺承 名作状,在心里
思考:“见贤思齐焉”与“就有道而正焉”的异同是什么?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复归于先王之礼 表判断,
10. 颜渊问仁。

古今异义,一旦
称赞,称许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实践、践行 表反问,哪里,难道?
颜渊曰:“请问其目。”
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作动,合乎 礼
名作动,实践,从事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提高交际能力
讽刺时 政
语气助 词
语气助 词
名。”(《阳货》)
思考:如何理解“兴观群怨”?
思考:如何理解“兴观群怨”?
1. 兴,从《诗》的审美作用而言,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 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 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2. 观,从《诗》的认识作用而言,诗歌可以反映社会政治 和道德风尚。
文学常识
《论语》是先秦时期的语录体散文集, 是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 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 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每篇标题 取自首章首句的两个字,共20篇。

一起学《论语》4.7里仁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一起学《论语》4.7里仁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一起学《论语》4.7里仁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一起学《论语》4.7里仁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孔子说:“人犯的过失,各由于各自的习性。

察看人的过失之处,这就知道其仁德如何了。

”【释词】过:过失。

各于其党:党,类。

本处翻译引申为“习性”。

人的认知、习惯、思考角度等各有所偏,故而形成“党类”,不同类别有不同方式,各有各的特色,所以本处引申翻译为“习性”。

殷仲堪曰: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

斯知仁矣:指其心中仁德之有无、多少。

钱穆曰:《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

本章观过知仁,谓观于其人之过,可以知其心之有仁,非谓成德之仁。

【先贤精义】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朱子曰: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补疏》曰:各于其党,即是观过之法。

钱穆曰:人之有过,各有党类,如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

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

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论语全解》曰:君子之党,显党也;小人之党,幽党也。

君子之过,过于厚;小人之过,过于薄。

过于厚则易辞,过于薄则难辞。

观过各于其党,则不以君子之过责小人,不以小人之过待君子,然后仁、不仁可知也。

蕅益大师曰:然惟过,可以观仁。

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

云门隐者按:人心各有所偏,于是人各有习性,亦各有党。

从而见解、立场、习惯等每每不同,导致言论纷纭、行为错杂,世间之纷争亦起。

然而圣人教之以圣言,导之以中庸,使不同之人无过、无不及,又制之以礼,和而不同且顺其序。

以此观之,经典不可不学也,圣贤之道不可不学也。

【附录】《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仁恕也。

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于其类也。

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

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
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
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
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
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
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
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
为仁矣。

(《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
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
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