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
【摘要】隐逸行为能上升至思想上的高度,使隐逸不止为理智的叛逆与理性的纠结,不止为精神的片断与花絮,使一个人的政治命运与生活命运相通融,这些都要归功于老子。而庄子的贡献,即是赋予隐逸以更加丰富广大的宇宙观照,进一步去明确隐逸的终极意义。这才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先秦隐逸哲学。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忽略先贤隐士德行人格的典范意义,不能忽略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在先秦隐逸思想产生中的理性铺垫。
【关键词】隐士隐逸思想人格崇拜自然崇拜生命崇拜
考察中国隐逸文化传统,无可否认的是:老子才是隐逸思想真正的奠基人。无论对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做何种追溯,我们都不能轻易将某一早期隐士或者像孔子那样以道德担当的方式存在的特例作为隐逸思想的注脚来看待,他们所显示的仅仅是解码的意义、是元素的意义。隐逸行为能上升至思想上的高度,使隐逸不止为理智的叛逆与理性的纠结,不止为精神的片断与花絮,使一个人的政治命运与生活命运相通融,这些都要归功于老子。而庄子的贡献,即是赋予隐逸以更加丰富广大的宇宙观照,进一步去明确隐逸的终极意义。这才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先秦隐逸哲学。
然而这样的逻辑依然受到了责难。有不少论著从孔子的人格理想出发,通过对“安贫乐道”等诸多道德意识展开辨析,来试图理清孔
子维护“道统”的隐逸精神,进而抬高孔子在隐逸文化史上的思想地位。①但不管怎样看待,却都不应该把孔子直接视为隐士,把孔子的道德原则视为隐逸思想的范本的。
文青云博士是一名严谨的文化学者,曾经致力于中国传统隐逸思想的研究,在文献梳理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是他对孔子角色的定位,同样陷入了误区。他说:“因而,除了他们先于孔子在隐逸观念和态度的发展史上出现而外,伯夷、叔齐的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最多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承诺道德原则的孤立的样板,这种对道德原则的承诺受到孔子的赞赏并成为孔子哲学的核心。我们可以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得出结论,曾有几个生活在孔子之前人,他们表达的某些观念后来被孔子发展了,或者他们的行为后来被孔子视为启示或典范;但是仅就隐逸思想而言,没有证据表明任何有意义的观念范畴在孔子之前被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表达出来”。②在这里,文青云博士抬高的是“道德原则”,焦点过分集中在了孔子“道德自主观念”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却一再忽略孔子哲学的政治意义。他把“道德中的孔子”和“现实中的孔子”割裂来看,撇开了孔子政治哲学与生命哲学的关系命脉,因此,看到的是一个偏激的孔子。况且,伯夷、叔齐的意义也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他们应当和孔子“道德自主观念”的追寻一样,同时成为孤立的样板,成为研究隐逸思想的很好启示和典范。所不同的是,孔子在道德理论探索的道路上要走得更远、更深邃。
我们由此得到启发:在探讨先秦隐逸思想产生根源问题之前,要①陈洪著《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东方出版社2009年12月)一书,书中直言:很奇怪,极少有人把孔
子视为隐士。其实,孔子大半生都在隐逸,只不过是人们还不真正理解孔子的隐逸方式而已。(P9)
②澳大利亚学者Aat Vervoorn在《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9月)中就孔子在隐逸思想起源中的关键角色展开了大篇幅论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隐逸观念的起源在多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孔子。(见P30)
正确认识到儒家先贤在精神世界中的承担使命和德行自觉意识。他们的出现,在思想领域是一个大跨越,同样,他们关于道德的不少知识、对于人格的担当,也渐渐渗透在了后期隐士的道德原则之中。特别是秦汉以后的中国隐逸文化演变,其中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即隐即仕、即出世即入世、隐逸与事功并存的复杂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德”——这一儒道兼具的精神纽带在反复拉扯着贤士们的灵魂。《后汉书·逸民列传》、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皇甫谧的《高士传》等均对此做过很好的叙述。
理清了这样一个思路,文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人格崇拜、自然崇拜、生命崇拜三个方面来解答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问题。
一人格崇拜
中国文化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人物品评”的传统,这在《魏书》、《世说新语》中表现尤其明显。要考究先秦隐逸思想产生的根源,同样也不能忽略“人物品评”这一传统因素在早期隐逸哲学“人格理想”构成中的积极作用。
《今文尚书·尧典》有记载,尧是十分注重对一个人德行的考察的,他会时常向“四岳”询问:“畴,咨,若时登庸”?③尔后引来不少人对是时人物展开品评。大凡被品评的对象,其优劣主要集中在德行、功绩、责任等内容上,即是尤其看重一个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譬如尧对舜的让贤,就包含着“人物品评”在道德考察与道德典范树立中的意义。“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玩,③王世舜等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