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8个必考文言虚词课件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 法。” 一、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 词的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 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代词等)。
返回
1、文言翻译。 2、断句题。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 词词词词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巧记十八个虚词: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而乃其且(儿奶妻妾), 于与,何若焉则。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
⑵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⑶表原因。因为,由于。
2.连词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 副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为:于是、就、便、因而。
4.动词:沿袭、继承 蒙故业,因遗策。
索引
十二、以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工具。 译为:“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凭借,凭,靠。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是,把……作为(制成)。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扣舷而歌之。
高考文言文虚词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 法。” 一、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 词的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 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代词等)。
返回
1、文言翻译。 2、断句题。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 词词词词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巧记十八个虚词: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而乃其且(儿奶妻妾), 于与,何若焉则。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
⑵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⑶表原因。因为,由于。
2.连词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 副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为:于是、就、便、因而。
4.动词:沿袭、继承 蒙故业,因遗策。
索引
十二、以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工具。 译为:“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凭借,凭,靠。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是,把……作为(制成)。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扣舷而歌之。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余马首是瞻可也。 唯弈秋之为听。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与后面的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常有“……之……” “惟……是……” “惟……之为……”。
急、猝然、猝、立、即。 表示“急忙” “立即” “马上”的意思。
②现在时间:行为正在进行
或变化。
李白乘舟将欲行。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将、方、且、 当、欲。表
示“将 要” ”将 会“ 打算” 的意思。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赵亦终不予秦碧。
终,卒,竟。表示 “最终” 终于 “的意思。
即“何况”。“况”,连词, 况且,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乃尔译为“这 样”。“仲卿拜了再拜, 回到自己的房中,就这样以死殉情的主 意打定了。
介词:依附于实词或名词性短语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 体修饰或补充谓语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时间副词连用,位置放
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使”。“即使朝廷
在句中。
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
六七个死去 ”。
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 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 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将来时间:表示行为动作
即将发生,或最终出现的情况。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余马首是瞻可也。 唯弈秋之为听。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与后面的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常有“……之……” “惟……是……” “惟……之为……”。
急、猝然、猝、立、即。 表示“急忙” “立即” “马上”的意思。
②现在时间:行为正在进行
或变化。
李白乘舟将欲行。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将、方、且、 当、欲。表
示“将 要” ”将 会“ 打算” 的意思。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赵亦终不予秦碧。
终,卒,竟。表示 “最终” 终于 “的意思。
即“何况”。“况”,连词, 况且,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乃尔译为“这 样”。“仲卿拜了再拜, 回到自己的房中,就这样以死殉情的主 意打定了。
介词:依附于实词或名词性短语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 体修饰或补充谓语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时间副词连用,位置放
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使”。“即使朝廷
在句中。
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
六七个死去 ”。
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 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 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将来时间:表示行为动作
即将发生,或最终出现的情况。
专题十第二节文言虚词PPT教学课件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
)
以尔车来(《氓》) (
)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节选)》] (
)
4.以路幽昧以险隘[《离骚(节选)》] (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
自主校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把, 拿/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4.删除法辨析“者” 判断下列句中“者”是哪一种用法:
A.代词 B.助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答案:①A ②A ③B ④B
分析:分辨“者”是代词还是助词,最简单的办法, 是看“者”可不可以去掉,不可去掉的是代词,可以去 掉的是助词。
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节 文言虚词
虚词的一词多义
(一)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
)
静言思之(《氓》) (
)
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节选)》] ( 1.之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并序)》] (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节选)》]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②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 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它就是介词。
3.位置法辨析“焉”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_______,____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__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
虽一毫而莫取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其中的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表示父商量之或志期望等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 王之好乐甚,则加齐强揣国测语其气庶,相几当于乎“恐怕”、“或许”、“大概”、“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让步关系,尚且 ▪ 示赵弱且怯也 又 ▪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 ▪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近,将要,快要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4.【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 属于假借义。
▪ (一)用作副词。 ▪ (二)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 (三)用作代词。 ▪ (四)连词 ▪ (五)复音虚词:无乃 ,乃尔
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作助词,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 (一)用作连词。 ▪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 4、并列关系:又,一面……,一面…… ▪ 5、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 (二)用作副词 ▪ 1、将近,将要,快要 ▪ 2、暂且,姑且 ▪ (三)复音虚词 且夫 且如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其中的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表示父商量之或志期望等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 王之好乐甚,则加齐强揣国测语其气庶,相几当于乎“恐怕”、“或许”、“大概”、“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让步关系,尚且 ▪ 示赵弱且怯也 又 ▪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 ▪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近,将要,快要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4.【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 属于假借义。
▪ (一)用作副词。 ▪ (二)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 (三)用作代词。 ▪ (四)连词 ▪ (五)复音虚词:无乃 ,乃尔
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作助词,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 (一)用作连词。 ▪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 4、并列关系:又,一面……,一面…… ▪ 5、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 (二)用作副词 ▪ 1、将近,将要,快要 ▪ 2、暂且,姑且 ▪ (三)复音虚词 且夫 且如
文言虚词课件.ppt
(四)用作动词。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用。
①皆以美于徐公 2.以为,认为。 (五)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
1.通“已”,已经。
《屈原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五)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4.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
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示儿》 《伶官传序》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三)用作连词。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燕王欲结于君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师说》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 宾语提前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用作助词。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牛刀小试
▪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 詈(lì)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 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 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 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三)固定结构。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
《前出师表》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掩口胡卢而笑。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蟹六跪而二螯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若欲死而父。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①或吾省其去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 是”。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 许”“大概”“可能”。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
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 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 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 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 笑9之乎?”
其
(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五种助词类型)
①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师说》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 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 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 《六国论》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
《劝学》 《鸿门宴》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 译。
(二)用作代词。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通“尔”,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②虏赵王,尽收其地
《荆轲刺秦王》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 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
容词之前,应译为“他”“它”(包括复
①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游褒禅山记》
①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
衰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二郎文》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 么”。
(三)用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
《祭十二郎文》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2.表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
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
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
结果,译为“要是……就”“那
么”“就”“便”。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师说》 《六国论》
3.表并列关系。“则……则……”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寡人之于国也》 《项脊轩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 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用作动词。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归去来兮辞》 《逍遥游》
1.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2.放在“所”字后,组成所字结构,翻译为 “到……去”
五班 三班
转折 修饰 假设 并列 承接 你的 同“耳” 何况
递进
温故知新
运用《师说》中的具体例子, 分辩“而”在文中不同的意义和 用法。
则
(一)用作连词。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
来是”“已经是”。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①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译。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3.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则或欲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文言文专题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 词在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②“在文中的用法”意为对该虚词在 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 推敲。
1之
(一)用作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