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 一遍过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 一遍过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 6、感情色彩变化 •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 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 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 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 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 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 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常见”: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 包括120个实词。 • “文中”:有的实词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 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 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 要根据特定语境准确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考试规律
• 以单音节词考查为主 • 考查对形式为选择题,在翻译题中也有涉及
•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 之。” •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为正义牺牲的人。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 声明。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 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 示走投无路之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就 (1)接近,依 靠 (2)赴任, • (1)金就砺则利 ( ) (3)成 • (2)连辟公府不就( ) 就职 功,达到目的 • ( 3)一蹴而就( ) (4)即,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走向,走上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上,登上 • (6)乃谢客就车( )

• • • • • • •
(1)背东西,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以背载物 (2)担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3)秦贪,负其强( ) (4)对不起,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 衣褐( ) (5)违背,背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弃 (6)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7)覆盖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2020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2020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20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问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一样,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明显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整天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满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擅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两者因此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痛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痛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痛惜也。

仆认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望,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天,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贤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讲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说,理解完具,虽贤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说不足为师,要得贤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而后为学。

是则贤人不生,终不为学;倘若贤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狂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影,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出处,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先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而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想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早年闻儿歌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贤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念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致今天,其所见有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讨伐反叛,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想念,亦能够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 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六、联想教材,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 2.引次江北( )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 路耳( ) 4.铨简秀士( ) 5.进之布指算,不爽( ) 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
返回导航页
答案: 1.双目失明 2.赏赐 3. 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 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 “系”(捆绑),由此可以推知“组” 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4.卖出 米 5.句中的“析”字由“木”和 “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 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 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 “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 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6.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 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 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 意思是“给饭吃” 7.渡口 8.石 阶 9.到„„去 10.食用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善属文”中的“属”是“连缀”的意思, “文”即“文字”,“属文”即“撰写文章”。正确。B.“践祚”也写作 “践阼”,即“帝王即位”。正确。C.“励精”中“励”同“厉”,为 “振奋”之义,“励精”为“振奋精神”之义。解释为“专心致志”错 误。D.“荡覆”,结合原文提供的背景,意为“动荡倾覆”。正确 。
返回导航页 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放映
3.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这与文言文特点一致,词语也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纲中所举120个实词,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我 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 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第二部分专题一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部分专题一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用书P51]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五类常考的文言实词(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解析:选A。

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4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 B.则为所C.以乎之 D.且于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三语文总复习 221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新人教版

高三语文总复习 221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新人教版

2-2-1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组]《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考查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B.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舒适,安适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解析】吝惜【答案】 A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推究本原,考查B.越国以鄙.远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患病【解析】担心,忧虑【答案】 D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B.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因为【解析】趁着,凭借【答案】 D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心、诚意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任命官职、授予官职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从【解析】使动用法,使……跟从【答案】 D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B.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述说D.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收获【解析】取道【答案】 C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推测B.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C.昭王南征而不复.回复D.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凭借,倚仗【解析】回来【答案】 C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已亭亭如盖.矣伞,车盖B.轩东故.尝为厨曾经C.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解析】原来,过去【答案】 B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回娘家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C.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望,访问D.何.竟日默默在此疑问代词,为什么【解析】女子出嫁【答案】 A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遗憾B.田园将芜胡.不归?疑问代词,为什么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担忧,担心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或者【解析】有人【答案】 D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憎恨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达到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副词,已经【解析】通“嫉”,妒忌【答案】 A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找机会C.真知灼见.见解,见识D.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动词,解围而去【解析】这里作状语,从小路,抄小路【答案】 B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就.荒于是B.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解析】副词,接近【答案】 A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克服B.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C.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可爱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越,更加【解析】动词,战胜【答案】 A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表否定,不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于是,就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通“纳”,接纳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约定【解析】却,竟然【答案】 B1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意动用法,以……为奇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允许我,请让我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穷【解析】困厄,处境困难【答案】 D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去.,以手阖门前往B.惩恶而劝.善勉励,提倡C.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原处)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往【解析】离开【答案】 A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好C.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D.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走,散步【解析】羡慕【答案】 B1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好的B.独其为文犹可识.辨识C.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出使D.觉今是.而昨非正确的,对的【解析】使者【答案】 C1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B.或凭几学书.动词,写字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D.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嘱咐【解析】劝人饮酒【答案】 D2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讲述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暗中,私下【解析】言论,谗言【答案】 C2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一向、向来、平素B.臣请就汤.镬肉汤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眼泪D.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白白地【解析】热水,开水【答案】 B2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亡.逐北死亡B.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王道C.先达德隆望.尊名望,声望D.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哪里,怎么【解析】逃跑的敌人【答案】 A2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B.赵王悉.召群臣议全部,尽C.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相貌,福相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谢【解析】道歉,谢罪【答案】 D2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便B.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致C.大行.不顾细谨行为D.大王亦幸.赦臣宠幸【解析】幸亏,幸而,表敬副词【答案】 D2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B.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C.宁许.以负秦曲答应D.儋阳.为傅其奴阳光下【解析】通“佯”,表面上,假装【答案】 D2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B.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损失D.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出售【解析】赠送【答案】 D2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轻视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C.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为尊,上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解析】交换【答案】 A2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子有造.培养,造就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趣D.援疑质.理,俯首倾耳以请拿【解析】询问【答案】 D2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治罪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C.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家族【解析】灭族【答案】 D3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鲁肃闻刘表卒.死B.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向C.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谪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坐下休息【解析】因为,由于【答案】 D[B组](2012·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2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20年版)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 B.则为所C.以乎之 D.且于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020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5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5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选自贾谊《治安策》)【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车。

【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已纠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已纠错)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雨骤.至骤:突然B.天高日晶.晶:亮C.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D.亦何恨.乎秋声恨:遗憾【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恨”是“怨恨”的意思。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言..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

【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

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课内阅读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后面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旁边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殊:不同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原因D.未尝不临.文嗟悼临:诵读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C.孙膑以.此名显天下D.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集序》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其文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课文中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句。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

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

它规定了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

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

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

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

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

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

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

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

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

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

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①之,赤纷绿骇,曰翠霞屏。

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

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

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

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

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

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悟.为泉,曰飞雨洞。

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敻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

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

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②中。

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

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

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

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可按纸伏岩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

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

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

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

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

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

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注:①轇轕:同“纠葛”,缠绕之状。

②髹觞:油漆过的酒杯。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肩不得比.比:比较B.焰焰欲然.然:通“燃C.始悟.为泉悟:明白D.可不勖.哉勖:勉励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无往者.②或持卷授邻坐者.观B.①不乐泉声之.独清②鼓琴与之.争C.①其.上危岩墙峙②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D.①郑君以.兹游良欢②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7.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水蚀道几尽:流水几乎把道路侵蚀没了B.方次第取饮:才停下来取水饮用C.众欣然如约:众人高兴地答应了D.无以是为也:不要再进行这类迷信活动8.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

②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均属诗序,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

B.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为桃花涧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江南乡野增添了诱人光彩。

C.第三段用九个“或”字连接,表现了赋诗人构思诗篇时各具特点又互相映衬的神态。

D.作者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脱略形迹,发舒身心,显示了他崇尚清虚的志趣。

10.读第四段内容,完成下面两题。

①“浴沂”“舞零”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哪位弟子所言之志?②作者言及此典,要表达怎样的情怀?请用自己的话作具体说明。

课内阅读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未尝不临文嗟悼”中“临”如解释为“诵读”,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没有不面对着文章而嗟叹感伤”,“临”解释为“面对”。

故选D。

2.C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D项,“‘流觞曲水’……规定了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错误,“流觞曲水”并没有规定必须在“暮春之初,癸丑之日”,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是说在这一天“修禊事”,故选D项。

4.(1)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

(2)(这样)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3)(我)本然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崇”,高大;“峻”,险峻;“茂”,茂密;“修”,高高的。

第二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游”“骋”都是使动用法,“使……游”“使……骋”;“足以”,足够来,“以”,目的连词,来,用来;“极”,活用为动词,极尽;“信”,实在。

第三句中,“固”,本来;“一”“齐”都是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成平等”;“为”,是;“虚诞”,虚妄荒诞;“妄作”,妄造、胡说。

【参考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贤才都来了,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用(它)来做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