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宽容。
2.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陶罐和铁罐神态和语言的描写的相关语句,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朋友,一个是陶罐,一个是铁罐,现在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检查:
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出示词语,认读运用。
三、细读品味,内化情感
1、学习课文2——9自然段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并用圆圈圈出表示铁罐和陶罐神态的词语。
出示第一次对话。(指名读)
听了他们之间的第1次对话,陶罐和铁罐给你留了一个什么印象?
那么怎么读才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呢?
分角色读。(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师读叙述部分)。
2、出示第2次对话,同桌互相读一读,并讨论。
(1)这次铁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懦弱的东西)
(2)可见铁罐的态度不仅仅是傲慢,还包含着对陶罐的什么呢?(轻蔑)(3)你们知道轻蔑是什么意思吗?(轻视,不放在眼里)。
谁能把铁罐轻蔑的神态表现出来?
你能带着这种轻蔑的神态读一读铁罐说的话吗?
(4)陶罐真的懦弱吗?他是怎样对待铁罐的呢?(争辩)
同学们3人一组练读第2次对话。
3、刚才我们理解了他们之间的前两次对话,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3、4次对话,并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四人组讨论)
(1)请同学们说一说第3次对话时陶罐和铁罐各自的表现,愤怒时说的话语气要生硬。
(2)哪个小组说一说第4次对话的表现?(蛮不讲理,不再理会)指名读。4、通过这4次对话,使我们看到一个谦虚克制并不软弱的陶罐,也使我们认识了一个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的铁罐。现在,谁来说一说奚落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5、分角色读。我们在朗读这4次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请自由选择3人一组进行对话。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发生争吵,最终以不欢而终,随着时间的变化(课件),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课件)问题。
2、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文物被人们永久保存下来,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没有,因为他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一面)。
补充小资料袋: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五、悟出道理,师生小结
从陶罐和铁罐的变化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一谈。生说,教师小结。
六、作业设计
改编故事:
仿照课文的写法,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想一想,该怎么改?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谦虚傲慢
光洁美观不复存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在上述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
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