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与指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与指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指对农村村庄的环境进行改善和提升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凸显,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
本文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和指标为主线,阐述相关政策和措施,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影响和挑战。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的确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具体而言,目标如下:1. 提高村庄环境整体品质。
通过绿化美化、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措施,改善村庄环境,使其更加整洁美观。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水电供应、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提高村庄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3.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 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注重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指标体系为了全面评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成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常用的指标:1. 环境质量指标。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污染等方面,用于评价农村环境的整体质量。
2. 基础设施指标。
包括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通讯设施覆盖率等方面,用于评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3. 绿化覆盖率指标。
用于评价农村绿化工作的质量,包括乡村绿化覆盖率、公园和绿地面积等。
4. 农村产业发展指标。
包括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农村旅游收入等,用于评估农村产业发展的效果。
5. 文化教育指标。
包括村级教育设施覆盖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用于评估农村文化教育建设的成效。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政策与措施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标,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 资金支持。
国家增加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财政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等形式,向农村提供资金支持。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空气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负
面影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
其次,水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水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源的可靠性、水质的卫生指标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因素。
第三,噪音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噪音污染对人们的休息和
睡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周围噪音水平和限制噪
音污染的措施。
交通状况也应被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会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困扰,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交通流量、交通事故率和交通运
输的便捷性等因素。
此外,居住条件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
居住条件包括住房的舒适
程度、住房安全和住房环境的干净程度等因素。
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这些
因素,以衡量居住环境的质量。
最后,社区设施也是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
这些设施的能否满足居民的需求,以及设施的质量和
数量,都是评价社区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
交通、居住条件和社区设施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评估这些指标,我们可以
评判一个地区或社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并在需要改善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措
施。
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积分制标准
人居环境积分制标准
人居环境积分制标准是根据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评定城市居民生活舒适程度的一种评价体系。
人居环境积分制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 空气质量:评价空气的新鲜度、污染程度和健康影响等因素。
2. 水质:评价供水水源的清洁程度、水质安全及供水稳定性等。
3. 噪音污染:评价市区的噪音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4. 城市绿化:评价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植被种类及绿化设施的完善程度等。
5. 社区设施:评价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医疗、教育、交通等。
6. 城市安全:评价城市的治安水平、犯罪率及公共安全设施的完善程度等。
7. 城市规划:评价城市的规划合理性、城市布局及道路交通状况等。
以上指标通过一定的评分体系进行评估,将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量化为积分,最终得出人居环境积分,以便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
这样的评分体系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和居民了解城市的人居环境状况,指导城市规划和城市改善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并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要求。
为了客观评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基础设施建设指标:-道路交通:包括道路数量、道路宽度、道路状况等。
-水利设施:包括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抗旱设施等。
-电力设施:包括电网覆盖、电力可靠性等。
2.生活设施指标:-基本居住条件:包括居民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居住密度等。
-教育设施:包括学校数量、学校质量、教育资源等。
-医疗设施: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卫生条件等。
-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
3.环境保护指标:-大气环境:包括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等。
-水环境:包括水质、水污染物排放等。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质量、土壤污染等。
-噪音环境:包括噪音水平、噪音源等。
4.社会安全指标:-犯罪率:包括盗窃、抢劫等犯罪率。
-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
-公共安全:包括火灾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
5.社会经济指标:-就业机会:包括就业率、农民工收入等。
-经济收入: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等。
-教育水平: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等。
以上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初步构想,具体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评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居住环境质量的工具,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标准:
1.空气质量:
●PM2.5和PM10浓度:颗粒物浓度低的环境评分较
高。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SO2、NO2、CO等)浓度:浓
度低的环境评分较高。
2.水质:
●饮用水安全:水源的安全性和水质的清洁度。
●水体污染: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染状况。
3.噪音水平:
●噪音强度:日间和夜间的噪音水平。
●噪音来源:是否有持续性、高强度的噪音源。
4.绿化和公园:
●绿化覆盖率: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公共绿地和公园的可达性:居民是否容易到达公共
绿地和公园。
5.交通状况:
●交通拥堵:道路交通的流畅状况。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覆盖范围。
6.生活设施:
●生活便利性:超市、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的距离
和数量。
●公共服务:邮局、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可用性。
7.社区环境:
●安全性:犯罪率低和公共安全管理好的社区评分较
高。
●社区活动:丰富的社区文化和娱乐活动。
8.环保意识和行为:
●垃圾分类和回收: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实际
行为。
●节能减排: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和行为。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分,以了解居住环境的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
不同地区和社区的评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
生物物种资源普查。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
(%)
建成区绿地率(%) ≥3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2
(㎡)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 ≥90%
盖率(%)
林荫路推广率(%) ≥70%
AQI ≤100 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8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低于本地区平
城市空气质量(%)
均水平 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 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显著
并得到有效实施。残疾人生活水平达 系
到基本标准。
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
无障碍设施建设
所设有无障碍设施及通讯、信息交流
等软环境设施,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制定完善的外来人口市民化政策并得
外来人口市民化政策 到有效实施。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完善的农业转移
-4-
D、公共 安全
C5 公众参与 C6 历史文化 与城市特色
(%)
城市人口密度(人/ ≥10000
平方公里)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绿色建筑占城市新建建筑比重≥50%
新建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 例≥20%
绿色建材使用和装配 式建筑建设
绿色建材使用比例≥30% 出台了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 配套措施,并明确目标,装配式建筑 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综合否 近 2 年内发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违法建设等事故,造成重大 定项 负面影响的城市,实行一票否决。
-7-
第三部分 相关条件
一、基本条件:已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二、重要参考条件:已被命名为 “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
-8-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是一个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综合体现。
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指标体系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城市的自然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自然环境的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水平、绿地覆盖率等。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监测大气中PM2.5、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来评估。
水质状况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应该关注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以及水体的污染程度。
噪音水平的控制也很重要,可以通过评估交通、工地、工厂等噪音源的噪音水平来进行评价。
此外,城市绿地覆盖率也是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提供休闲和健身的场所,改善城市热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等。
社会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居民的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的指标可以包括居民的安全感、社区服务设施、社交活动等。
城市的治安状况是评价城市社会环境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通过犯罪率、治安事件发生率等来评估。
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方面,包括医疗、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设施。
社交活动的多样性和平衡性也是评价社会环境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评估社区居民对社交活动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来进行评价。
经济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经济环境的指标可以包括城市的就业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
城市的就业水平和就业机会是评价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城市的总就业人口、就业率、失业率来评估。
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是评价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城市的平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等来评估。
文化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组平均值表评价因素及编号平均值定级总体感觉房屋总体印象房屋质量水体清洁度树木保护状况生活垃圾处理饮用和水源状况文体设施情况上学方便程度服务设施状况人身安全财务安全出行道路状况田地道路到集市方便程度到县城方便程度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人居环境近接居住环境住宅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情况;邻里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围墙、院子内的绿化;社区环境社区绿化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状况,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与水域的接近程度;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社区服务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状况;城市环境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气氛;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项(A)因素项(B)分因素项(C)经济环境销售率(一年以内)物业管理水平物管费收缴率,服务质量楼盘认可度入住率,升值潜力社会环境安全小区消防设施,抗震设防,小区内治安状况健康医院或诊所数量,社区康体设施教育文化学校数量,社区活动居民生活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小区规划设计人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景观环境,套型平面组合及功能,室内通风,小区特色区位交通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班次,公共交通线路,机动车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生态环境水环境系统水质标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利用率声环境系统小区白天噪音等级,室内白天噪音等级光环境系统小区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比例(多层、高层),日照时数(大寒日)气环境系统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氮含量绿化系统绿地率,植物丰实度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率,生活垃圾收运密闭率技术环境智能技术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救助系统通讯信息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户率建造技术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比例住宅设计指标构成住宅设计指标住宅类型(高层、多层、公寓、别墅)住宅层高(米)住宅房型(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一卫...)住宅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人均拥有房间数量(个)住宅配套设施完备率(%)住宅的智能化程度(高、中、低)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划分准则环境构成要素按结构形态划分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区位环境按社会形态划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一级准则单项指标建筑质量(Ⅰ)房型设计(X1)通风状况(X2)结构健全(X3)储藏充足(X4)容易维修(X5)电力稳定(X6)楼层高度(X7)防火材料(X8)隔音设施(X9)充足光线(X10)内置橱柜(X11)绝缘防护(X12)室温控制(X13)管道良好(X14)卫生设施(X15)方便厨房(X16)不互相干扰的通道(X17)环境安全(Ⅱ)空气质量(X18)饮水水质(X19)噪声污染(X20)洪水淹没(X21)交通要道(X22)垃圾堆场(X23)化学工厂(X24)污染水体(X25)易燃易爆(X26)景观规划(Ⅲ)风景院落(X27)住区小品(X28)建筑密度(X29)自然景色(X30)户外保持(X31)建筑保持(X32)住宅间距(X33)绿化草坪(X34)休闲广场(X35)建筑样式(X36)公共服务(Ⅳ)商业网点(X37)医疗保健(X38)蔬菜市场(X39)供电系统(X40)电信服务(X41)给水系统(X42)排水系统(X43)各类学校(X44)公共停车场所(X45)文化娱乐设施(X46)社区文化环境邻里和谐(X47)社区治安(X48)住宅特色(X49)住区荣誉(X50)紧邻亲朋(X51)紧邻高校(X52)流动人口(X53)远离棚户(X54)市民广场(X55)心理归属(X56)(Ⅴ)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目标层(A)支持层(B)指标层(C)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自然生态环境(B1)[0.4131]饮水水质(C1)[0.2814];生活污水处理(C2)[0.1430];化肥农药污染处理(C3)[0.1430];河流污染处理(C4)[0.2264];人禽粪便处理(C5)[0.1074];植被保护(C6)[0.0988]农村基础设施(B2)[0.2725]自来水普及率(C7)[0.2599];供电系统(C8)[0.2599];道路交通(C9)[0.1810];邮电通讯(C10)[0.1281];清洁能源推广(C11)[0.8690];公厕数量与质量(C12)[0.8041]房屋建筑质量与设计(B3)[0.1983]建筑密度(C13)[0.2618];房屋前后景观(C14)[0.9977];设计样式(C15)[0.1064];采光朝向(C16)[0.1362];保温防热隔音(C17)[0.1362];住房面积(C18)[0.2618]社会服务与社会关系(B4)[0.1193]周边商业网点(C19)[0.0973];文化娱乐活动(C20)[0.0735];学校数量与质量(C21)[0.1477];农村医疗保障(C22)[0.2693];农业技术推广(C23)[0.2227];村治安形势(C24)[0.1095];邻里关系(C25)[0.0800]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指标因子层(二级指标)乡村人居环境人居设施环境住房条件A1;购物网点A2;道路交通A3;水电气供给A4;文体场所A5;垃圾处理A6人居生态环境植被与绿化B1;空气质量B2;水体质量B3;生物多样性保护B4人居社会环境干群关系C1;乡规民风C2;教育水平C3;治安状况C4;文化生活C5;社会保障C6人居经济环境家庭年总收入D1;农业年收入D2;土地征用补偿D3;就业创业渠道D4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子系统层指标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保护;现有景观数量及类型;人均绿地面积;大气质量;污水处理;河流污染;人禽粪便处理乡村居民经济条件乡村旅游收入;村民人均GDP;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乡村社会环境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传统文化保护;距周边商业网点距离;周边学校数量及质量;医疗保障;治安条件;邻里关系乡村居住环境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建筑密度;房前屋后景观;设计样式;采光朝向乡村基础设施自来水普及率;水电供应情况;道路出行;邮电通信;公厕的数量和质量;路灯(下页续)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A] 分类层[B] 指标层[C]乡村人居环境评价自然生态环境[B1]饮用水水质[C1]河流水质[C2]灌溉农田水水质[C3]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处理[C4]工厂污染的处理[C5]环境绿化美化程度[C6]空气质量[C7]噪音干扰情况[C8]基础设施[B2]自来水供给[C9]供电[C10]有线电视普及度[C11]日常出行的道路情况[C12]交通便捷度[C13]银行、邮局使用情况[C14]公厕数量与质量[C15]垃圾收集与处理[C16]污水排水管网铺设[C17]居住条件[B3]房屋间距[C18]房屋质量[C19]房屋设计样式[C20]房屋采光朝向[C21]房屋保温防热隔音功能[C22]人均住房面积[C23]源自周围绿化[C24]公共服务[B4]文化娱乐活动设施[C25]公共活动场地多少[C26]学校数量与质量[C27]大小疾病就医方便度[C28]日常购物便捷度[C29]社会福利与保障[C30]农业技术指导[C31]社会关系[B5]社会治安[C32]邻里关系与交往[C33]家庭关系[C34]。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1.1城市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Doxiadis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他认为人居环境“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包括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等各种类型的聚落”。
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仅有10余年,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但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总体来说,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现在人类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王鸣等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两类[4];陈启明认为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6]。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成为每个城市的迫切任务。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论来说,指标体系固然越多越好,但是过多的指标会带来不必要的繁琐,因而我们往往只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当中。
但是,为了做到针对性又不失全面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
本文在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层次性和精简性的构建原则上应用了较为合理、可行的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之后,进一步综合评价地域的自然生态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需求状况,确定具体可得性指标体系用于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98%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值10%;污水收集管网配套;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泥得到有效处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0%;垃圾处理设施达到无害化等级评定Ⅱ级以上;运行安全;试行垃圾分类。
城市排水
城市排水设施按规划建设;建成区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系统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标准高限建设;排水设施有专门管理机构,专项财政资金维护。
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
≥10
A3交通出行
平均通勤时间
≤30分钟
30-40分钟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0%
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制订专项规划,并经批准实施,建成较为完善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40%。
A4公共服务
小学布局合理
分布均匀,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
校园安全
幼儿园、中小学校舍、校园符合安全要求,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良好,设置完善的警示、限速、禁止鸣笛等交通标志;校园周边无台球、电子游戏机营业点、网吧,无集贸市场、摊点等。
E4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5%
40%-55%
F、资源节约
F1节约能源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6
节能建筑比例(%)
严寒及寒冷地区≥40%,夏热冬冷地区≥35%,夏热冬暖地区≥30%。
北方采暖地区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
≥25%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15%
≥10%
附件1: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燃气普及率(%)
≥98%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值10%;污水收集管网配套;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泥得到有效处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0%;垃圾处理设施达到无害化等级评定Ⅱ级以上;运行安全;试行垃圾分类。
附件1: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4
第二部分城市实践案例……………………………………11
第三部分相关条件…………………………………………12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标准
A、居住环境
A1住房与社区
住房保障率(%)
≥80%
第七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态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空气污染治理
说明:申报城市需提供四项实践案例,四项案例应分属于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中选取其中一个方向即可。
第三部分相关条件
一、基本条件:已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二、重要参考条件:已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C6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完好
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风貌特色
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经过审批,实施效果良好。城市景观格局清晰,特色明显。新建建筑有地方特色。
D、公共安全
D1城市管理与市政
基础设施安全
城市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运行1年以上,结案率≥90%;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附件3:“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目录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 (25)A、居住环境 (25)B、生态环境 (30)C、社会和谐 (33)D、公共安全 (35)E、经济发展 (37)F、资源节约 (39)第二部分:城市实践案例编写导则 (42)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以下说明详细介绍了指标的基本含义和计算方法等,各申报单位在填报时,需详细注明各指标的计算过程和参考数据。
A、居住环境A1住房与社区1.住房保障率指标解释:指累计实施住房保障户数占累计已申请登记户数的百分比。
住房保障包括货币保障和住房实物保障。
住房实物保障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
指标计算方法:住房保障率=已保障户数(户)/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户)×100%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住房保障)部门2.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指标解释:指市区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的套数占计划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套数的百分比。
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
指标计算方法: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当年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套数(套)/当年计划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套数(套)×100%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住房保障)部门3.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定性指标)指标解释:指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
数据来源:民政部门、城市建设部门4.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定性指标)指标解释:指建成区内基本消除棚户区,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物业管理。
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并有效实施。
数据来源:城市建设部门A2市政基础设施1.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指标解释:指城市建成区公共用水人口占建成区人口的百分比。
公共用水人口指使用城市供水管网供水的用户。
指标计算方法: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建成区公共用水人口(万人)/建成区人口(万人)×100%数据来源:城市建设部门2.城市供水水质(定性指标)指标解释:指由卫生防疫部门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检测供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一)
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必不可少的任务。
为统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标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标准明细表》。
一、框架结构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前言”、“一般规定”、“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住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自来水和生活污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垃圾处理设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等7个章节。
其中,“前言”部分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的解读和说明。
“一般规定” 着重规范了标准适用范围、标准引用、标准术语和缩写、标准编制原则和内容等基础规定,为后续内容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规定了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实施标准。
这一部分共分为五个方面:自然环境质量、生活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卫生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五个方面,除了固有的如空气、水、土壤等日常环境指标评价外,还着重规范了农村生态修复等现代农业和环境治理实践背景下的指标要求。
“住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规范了农村住宅环境的包容度、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和节能性等方面的要求。
“自来水和生活污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农村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其中,自来水方面要求水源量充足,区域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水处理、输配、水龙头和储水器等水利设施符合标准,水业服务符合消费者满意度的基本规定;生活污水方面,规定了排放标准,污水监测,污水处理、处理后的出水、处理设施与配套设施等质量要求。
“垃圾处理设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规定了垃圾处理设施的配套标准、处理效果、管理和运行等基本规定。
二、标准明细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明细表》列举了各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标准、分类标准以及涵盖了各类农村人居环境指标要求。
标准明细表总共包括19个类别,分别是:卫生防疫、水、天气、土壤、空气、噪声、容积率(绿化率)、户型设计、阳台、户外平坦地、室内空间、建筑装修、垃圾收集、路灯、交通安全、节水节能、信访接待、落实乡镇环境保障、农村绿化。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个区域或地方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
它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评价一个区域的适宜程度和提供居住的舒适度。
以下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自然环境1.空气质量:评估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空气清新度等。
2.水质:评价水源的污染情况以及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土壤质量:评估土壤的肥力、污染情况以及适宜性。
4.生态环境:评价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覆盖率等。
二、人文环境1.社区环境:评估社区内的犯罪率、消防安全等情况。
2.教育资源:评价区域内学校的数量、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
3.医疗资源:评估医院的数量、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医疗服务的质量等。
4.健康指标:评价居民的健康水平、平均寿命等。
三、基础设施1.交通便利性:评估交通网络的覆盖程度、拥堵情况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等。
2.水、电、气供应:评价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社区设施:评价区域内的购物中心、公园、图书馆、体育设施等。
四、其它因素1.经济发展:评估区域的经济活力、就业机会等。
2.社交环境:评价区域内社团组织、娱乐设施以及居民间的互动情况等。
3.文化活动:评估区域的文化氛围、文艺演出、博物馆等。
以上仅是一个基础的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拓展和补充。
同时,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对人居环境的评价,可以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促进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
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
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参考指标主要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包括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城市供水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
定性指标主要从管理规范性、管理体系建设等角度进行评价。
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参考指标不仅关注物质环境的建设,还重视社会和公共环境的改善,包括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涵盖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
天津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与优化措施
天津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与优化措施天津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临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天津的人居环境,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构建天津人居环境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绿地面积、公共交通便利度、教育、医疗、居住密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分为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不同的维度。
在生态环境方面,可以以PM2.5浓度、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作为评价指标。
社会服务方面可以以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基础设施方面可以以道路通行能力、公共交通便利度、绿地覆盖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天津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
其次,评价天津人居环境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综合评估。
相比于单一指标的评估,综合指标更能全方位反映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评估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方法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并将各项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将反映人居环境的整体品质,为制定优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优化天津人居环境需要综合运用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管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效果。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推动环境治理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居民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减少个人环境污染。
总之,构建科学的天津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关键。
只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科学评估和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实现天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指农村地区人们生活的物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环境状态,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介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
一、物质环境指标体系1.住房条件:包括住房面积、结构和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如住房建筑面积、卫生设施、供暖设备等。
2.水环境:包括饮用水质量、供水设施和用水情况等方面的指标,如水源安全性、供水设备覆盖率、用水量等。
3.空气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指标,如PM2.5浓度、无尘车道覆盖率、工业废气排放等。
4.生态环境:包括农田质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如可耕地面积、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
二、社会环境指标体系1.教育环境:包括学校设施、教职员工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如学校数量、教师资格、学生毕业率等。
2.医疗环境:包括医疗设施、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如医院数量、医生人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等。
3.就业环境:包括就业机会、就业收入和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如就业率、人均收入、社保覆盖率等。
4.安全环境:包括治安状况、消防设施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指标,如犯罪率、消防设备覆盖率、交通事故率等。
三、文化环境指标体系1.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指标,如图书馆数量、博物馆数量、文化活动参与率等。
2.文化传承: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指标,如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3.文化服务:包括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指标,如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文艺团体数量、文化教育覆盖率等。
4.文化生活:包括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程度和文化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如居民文化消费比重、文化活动参与率等。
以上是一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加。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冯治宇(黑龙江省鸡西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建立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为依据,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总体柩架、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主要为加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力度,以此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5-0022-01D〇I:10.16647/15-1369/X.2017.05.013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 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Feng Zhiyu(Jix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Ji^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the principles and overal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concept , To do a good job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layout, to strengthen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urban land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mainly to increase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efforts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 To improve our core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1结合实例结合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人居环境来看,依据相关标准来选择合适的 原则,将鸡西市的人居环境评价标准分为两方面,其中包含人文环境系 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两者皆属于一级系统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燃气普及率(%)
≥98%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值10%;污水收集管网配套;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污泥得到有效处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0%;垃圾处理设施达到无害化等级评定Ⅱ级以上;运行安全;试行垃圾分类。
35%-40%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2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0%
城市林荫路推广率(%)
≥70%
B3环境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
API ≤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80%
API ≤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60%-80%
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标率100%,且市区内无IV类以下水体。
C6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完好
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风貌特色
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经过审批,实施效果良好。城市景观格局清晰,特色明显。新建建筑有地方特色。
D、公共安全
D1城市管理与市政
基础设施安全
城市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并运行1年以上,结案率≥90%;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0.15
万人拥有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个)
≥0.3
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个)
≥40
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
≥16000
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面积(㎡)
人均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设施用地面积(指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用地)≥0.8平方米。
附件1:
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目 录
第一部分 基本指标体系……………………………………4
第二部分 城市实践案例……………………………………
第三部分 相关条件…………………………………………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标准
A、居住环境
A1住房与社区
住房保障率(%)
≥80%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城市地下管网、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档案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到位,城市安全运行得到保障。
D2社会安全
道路事故死亡率(人/万台车)
≤10人/万台车
刑事案件发案率(%)
≤5%
D3预防灾害
城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
≥2
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完好率(%)
100%
城市防洪排涝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达到相应设防标准。城市重点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地下公共空间等配备完善的汛期排水设施并有效维护。
城市排水
城市排水设施按规划建设;建成区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系统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标准高限建设;排水设施有专门管理机构,专项财政资金维护。
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
≥10
A3交通出行
平均通勤时间
≤30分钟
30-40分钟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0%
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B、生态环境
B1城市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
市区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河道无大规模硬质护坡和衬砌。
城市生物多样性
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完成市域范围的生物物种资源普查。
B2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覆盖率(%)
≥40%
城市绿地率(%)
≥40%
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并得到有效实施。
无障碍设施建设
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设有无障碍设施,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C4外来务工人员保障
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政策
制定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政策并得到有效实施。
C5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公众参与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F2节约水资源
单位地方生产总值(GDP)取水量(立方米/万元)
≤100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3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90%
城市节水规划
编制节水规划并取得明显实施效果。
F3节约土地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0000
综合否定项
近2年内发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事故,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城市,实行一票否决。
E4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5%
40%-55%
F、资源节约
F1节约能源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6
节能建筑比例(%)
严寒及寒冷地区≥40%,夏热冬冷地区≥35%,夏热冬暖地区≥30%。
北方采暖地区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
≥25%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15%
≥10%
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
≤60db
C、社会和谐
C1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
≥90%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于本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实现应保尽保,正常发放。
C2老龄事业
优待老年人政策
制定完善的老年人医疗、交通等优惠政策,并得到有效实施。
百名老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张)
≥2
C3残疾人事业
制订专项规划,并经批准实施,建成较为完善的步行、自行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Leabharlann 行分担率≥40%。A4公共服务
小学布局合理
分布均匀,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
校园安全
幼儿园、中小学校舍、校园符合安全要求,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良好,设置完善的警示、限速、禁止鸣笛等交通标志;校园周边无台球、电子游戏机营业点、网吧,无集贸市场、摊点等。
D4城市应急
城市应急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等地方应急预案,并经过实际演练。
E、经济发展
E1收入与消费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8
恩格尔系数(%)
≤36%
E2就业水平
城市登记失业率(%)
≤4.3%
E3资金投入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重(%)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
65%-80%
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
100%
≥90%
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
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建成区内基本消除棚户区,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物业管理。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并按规划实施。
A2 市政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
≥95%
城市供水水质
第二部分城市实践案例
第一类:住房保障与社区发展
第二类: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
第三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住房保障
社区建设
物业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
城中村改造
城市规划体系完整
规划依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