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气候大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的里约会议,全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于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简单来说,以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谈论的气候问题,都是以这个公约为基础的,而且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力。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日本京都。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2001年10月,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摩洛哥马拉喀什。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协定》。
2005年,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路线图》。
2007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通过《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8年12月1日─12月12日)在波兰波兹南
举行,地点在波兹南国际会展中心,与会者有来自逾180个国家的代表与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国的第14次会议,也是《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第4次会议。各与会国媒体多有发表对于此次会议的不同意见。此次会议主要关注下次会议(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会后各国代表同意在2009年2月中旬递出至2020年国内的减量计划与措施,会中关于如何推广环境友善科技至开发中国家也有进展,得到了减少森林开伐的必要性已到了紧急程度之共识。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寥寥,最后只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2011年,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南非德班,会议就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达成一致。
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大会同时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即"德班平台",在2015年前负责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
2012年,第18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卡塔尔多哈,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最终就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及第二承诺期以8年为期限达成一致。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
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
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已有184个国家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涵盖全球碳排放量的97.9%。超过15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本次气候大会的开幕式。
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因此,巴黎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与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其次,大国合作意愿更为强烈。中国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气候变化签署了多项双边声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中美之间还总结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公开争论影响谈判气氛的教训,通过双边对话增加理解,避免在谈判场合相互指责。再者,气候科学认知更深入。联合国在2013-2014年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性由上次报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调高至"极高"(概率在95%以上)。最后,主办国和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训,对谈判的期望值更趋理性务实。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将在法国巴黎举行。此次大会的首要目标是,在《公约》框架下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新协议将在一定程度上确定,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据了解,本次会议的核心是抑制或控制碳排放,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目标--达成一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协定,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
2015年12月5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终于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在经过一周的反复讨论和协商之后,法国外交部长、大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收到了来自195个代表团签署的一份长达48页的协议草案。不过,各方都在这份草案中规避了敏感问题。
2015年12月12日晚19点26分,在延期超过24小时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举起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欧盟观点
欧盟是巴黎气候大会协定的制定者,将建议协定加入每5年进行审查的机制;将承诺排放峰值不晚于2020年前达到;欧盟目标与联合国一致,即将气候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欧盟努力准备要达成一个有雄心、范围广泛、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定。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全球碳排放增长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不容乐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增长趋势,若截至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未能成功弥合,全球升温很可能突破2℃临界点。在日前结束的G20峰会通过的宣言中,《巴黎协定》签署国重申对气候目标的承诺,表示《巴黎协定》不可逆转,会根据不同国家情况充分执行协定。这些国家的政治意愿将面临现实考验。
今年大会的最大任务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协定确立了自下而上、自主决定的特质,看起来虽然灵活,但随着实施细则的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各方分歧仍然不小,其中最艰难的议题是资金和透明度。尤其是资金问题,毫无疑问将是卡托维兹气候大会谈判的一大难点。与以往相比,全球贸易摩擦增多、一些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金融风险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各方在气候资金问题上达成妥协的意愿。
美国继续拖后腿
气候谈判的压力仍然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碳排放大国,美国已经成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拖后腿者。美国政府日前公布一份由国会授权的权威研究报告,警告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却遭到总统特朗普否定。特朗普政府去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不仅如此,特朗普还推翻了奥巴马时期的环境和气候保护措施,促进美国国内化石燃料生产更是形成了不良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