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201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代表人物:
孔子、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3.关于学科课程论的三大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论; (2)范例方式课程论; (3)发展主义课程论。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1)结构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基本观点: 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 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 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再次,提倡发现法学习。 积极意义和不足:片面强调内容的学术性;将学生定位太 高等;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2)范例方式课程论: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 基本观点:
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主张应教给学 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 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 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
特色: 易于理论联系实践;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3.综合课程的类型:
(一)相关课程 (二)融合课程 (三)广域课程 (四)核心课程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1)相关课程:
就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建立共同的关系,但各学 科仍保持原来的独立状态。相关学科并不是完全取消原有 的分科课程,也没有让各科知识统合起来,只是让各科知 识发生了联系。 例如:语文课与历史课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课程论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论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我国课程沿革: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因抄袭苏联的模式, 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教学计划片面强调统一要求、统 一标准,形成了单一化的课程结构。
20世纪60年代以后(1963年)高中阶段开始有适当弹性 ,允许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
第 五 章 课 程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导言:
教学目的确定后,如何落实教育目的、选择什么内容、 组织什么活动,如何安排它的进程等,这些都是课程要 解决的问题。总之,“课程论”探讨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 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3)发展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赞科夫 赞科夫把“一般发展”作为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观点:
课程内容应有必要的难度; 课程教材的进行要有必要的速度; 要重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教材的组织要能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即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二)源自文库合课程
1、提出及基本观点:
1912年,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 主张。 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 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弥补分科 课程分科过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的缺陷。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2.综合课程的作用: 在认识方面,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 又有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 在心理方面,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 个性发展; 在社会方面,综合课程有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 的联系,有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点述击添加标题 第二节 课程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一、课程概念 二、课程类型 三、隐性课程
(一)不同的定义方式 (二)狭义的课程概念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课程 (二)活动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中国:“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宋
的相互联系; 课程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促进差生的发展;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4.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 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 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便于设计和管理;
缺点: 一是由于“分科”是人为的,易忽视知识的联系性, 因而缺乏内在的整合性,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 二是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脱离生活实际。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二、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课程 (二)活动课程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一)学科课程
1、概念/基本观点: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 从相应学科领域中选取部分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 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一)不同的定义方式,归纳为三大类: 1、课程即学科: 客观学习材料
这是比较古老、比较传统,又影响相当深远的一种观 点。
2、课程即经验:主观学习经验 3、课程即活动:自主性学习活动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二)课程概念: 狭义: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 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 例关系。 广义: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 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20世纪80年代我国课程灵活性得到进一步扩大,允许高 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包括了单科性选修课和文理 性分科。这是我国课程改革走向多元化的开始。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掀起了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 高潮。
“新课改”: 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 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 系。
时期,唐代孔颖达在注释《诗经·小雅》中有“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南宋朱熹 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课程一词, 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 工夫”等等。
这里,课程指: 功课及其进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西方:最早见于英国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1859年)。在英文文献中,课程( curriculum)一词是从希腊文演变而来的,原 意是“跑马道”,他们说课程的本意为 race— course即跑道的意思,引申为学习进程或教学 进程,再发展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孔子、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3.关于学科课程论的三大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论; (2)范例方式课程论; (3)发展主义课程论。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1)结构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基本观点: 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 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 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再次,提倡发现法学习。 积极意义和不足:片面强调内容的学术性;将学生定位太 高等;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2)范例方式课程论: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 基本观点:
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主张应教给学 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 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 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
特色: 易于理论联系实践;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3.综合课程的类型:
(一)相关课程 (二)融合课程 (三)广域课程 (四)核心课程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1)相关课程:
就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建立共同的关系,但各学 科仍保持原来的独立状态。相关学科并不是完全取消原有 的分科课程,也没有让各科知识统合起来,只是让各科知 识发生了联系。 例如:语文课与历史课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课程论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论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我国课程沿革: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因抄袭苏联的模式, 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教学计划片面强调统一要求、统 一标准,形成了单一化的课程结构。
20世纪60年代以后(1963年)高中阶段开始有适当弹性 ,允许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
第 五 章 课 程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导言:
教学目的确定后,如何落实教育目的、选择什么内容、 组织什么活动,如何安排它的进程等,这些都是课程要 解决的问题。总之,“课程论”探讨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 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3)发展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赞科夫 赞科夫把“一般发展”作为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观点:
课程内容应有必要的难度; 课程教材的进行要有必要的速度; 要重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教材的组织要能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即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二)源自文库合课程
1、提出及基本观点:
1912年,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 主张。 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 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弥补分科 课程分科过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的缺陷。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2.综合课程的作用: 在认识方面,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 又有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 在心理方面,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 个性发展; 在社会方面,综合课程有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 的联系,有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点述击添加标题 第二节 课程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一、课程概念 二、课程类型 三、隐性课程
(一)不同的定义方式 (二)狭义的课程概念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课程 (二)活动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中国:“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宋
的相互联系; 课程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促进差生的发展;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4.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 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 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便于设计和管理;
缺点: 一是由于“分科”是人为的,易忽视知识的联系性, 因而缺乏内在的整合性,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 二是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脱离生活实际。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二、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课程 (二)活动课程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一)学科课程
1、概念/基本观点: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 从相应学科领域中选取部分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 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一)不同的定义方式,归纳为三大类: 1、课程即学科: 客观学习材料
这是比较古老、比较传统,又影响相当深远的一种观 点。
2、课程即经验:主观学习经验 3、课程即活动:自主性学习活动
第一节 、点课击程添加概标题述
(二)课程概念: 狭义: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 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 例关系。 广义: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 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20世纪80年代我国课程灵活性得到进一步扩大,允许高 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包括了单科性选修课和文理 性分科。这是我国课程改革走向多元化的开始。
目录
第五章 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掀起了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 高潮。
“新课改”: 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 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 系。
时期,唐代孔颖达在注释《诗经·小雅》中有“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南宋朱熹 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课程一词, 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 工夫”等等。
这里,课程指: 功课及其进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西方:最早见于英国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1859年)。在英文文献中,课程( curriculum)一词是从希腊文演变而来的,原 意是“跑马道”,他们说课程的本意为 race— course即跑道的意思,引申为学习进程或教学 进程,再发展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