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体系(市场规制法VS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比较与联系-经济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比较与联系-经济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法治经济,有着复杂的构成.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在经济法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专家说,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共同构成了经济法的体系,而且还具有统一性、互补性. 在我国的经济法体系中,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等属于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 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保持经济上的平衡来优化经济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是市场规制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用于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防止市场的失灵,最终能够维护好市场秩序.1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比较分析我们通过比较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在经济法体系中的地位来体现两者的关系. 一些人认为反垄断法应该属于经济宪法,因而觉得宏观调控法的地位不如市场规制法的;有的人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地位优于市场规制法,因为计划法是经济法的龙头法. 本文中着重讨论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并无高低、主次之分,而是处于并重地位.1.1 理论基础方面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都依靠国家的干预理论,但是又有所不同,比如市场规制法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另一者则依据间接干预理论. 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促进市场的竞争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它是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虽然有着及时性、灵活性的优点,但具有一定的随时性. 市场主体通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竞争手段,从而造成了垄断、贫富差距等问题. 只有国家进行直接干预,才能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当然,宏观调控法以国家进行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1.2 侧重点国家的干预也存在缺陷, 如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妨碍工作的正常进行,因而,要明确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 市场规制法要重视的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只有通过约束市场主体的竞争、交易行为,才能够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宏观调控法强调的是对政府干预行为的约束,确保政府正当行使宏观调控权. 所以,两者在这方面的侧重点不同.1.3 调整方式方面市场规制法们通过国家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来实现市场规制法的职能. 它通过使用行政命令或者规章制度来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竞争与交易行为.宏观调控法则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来实现.1.4 对象调整方面市场规制关系是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依法查处市场主体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形成的交易管理关系属于经济领域;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调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具有间接性等特点.1.5 范围调整方面市场规制法主要用于国家规范市场主体竞争、交易行为的过程,市场规制关系是其调整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等.宏观调控关系的调整是宏观调控法的对象,涉及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所有过程,主要包括财政关系、金融关系等主要内容. 不管从两者的调整对象还是主要内容上看,市场规制法的调整范围都不如宏观调控法的宽泛.1.6 调整方法市场规制法是由国家直接干预的市场主体的竞争、交易行为,与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密切相关. 为了维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对于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只能采用单一的法律调整手段方法.但是, 因为宏观调控法是通过国家对市场的间接干预来影响的,而且与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相关,因此,只能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辅的调整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前提是在法律确定的范围内进行.2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联系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在不同的经济运行中各有分工.前者主要存在作用于微观领域, 后者则主要作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两者间联系非常密切.2.1 两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市场规制法的目的是要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这只能通过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规制的实现,从而使宏观调控法能够对市场竞争的范围、目的作出限定,对于外在,则表现为限制市场竞争. 这样一看,两者相互排斥的. 但两者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手段, 也都是为了实施和组织更好的市场竞争和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而,二者又是统一的.2.2 宏观调控法的基础是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的功能主要用于保证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市场规制法则在于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自由和有序. 宏观调控法确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市场、自由、秩序等都是依靠市场规制法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的.要实现宏观调控法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反垄断法,必须依靠市场规制法. 另外,宏观调控法的制定必须依据市场规制法维护的市场竞争所反馈回的信息来进行,因此, 宏观调控法的制定实施必须以市场规制法为基础前提.2.3 市场规制法是以宏观调控法为条件的市场规制法要形成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目标必须先以宏观调控法作为最终目标. 宏观调控法创造的平等、自由的市场秩序,为市场规制法所追求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为宏观调控法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法律文献, 所以为市场规制法的制定实施指明了方向.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在经济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市场规制法能够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共同维护社会公平,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参考文献[1]李昌麒.发展与创新:经济法的方法、路径与视域(上)---简评我国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理论的贡献[J].山西大学学报,2003(27):40.[2]王伦刚.中国经济法经济学基础的反思与前瞻[J].西华大学学报,2006(1).。
经济法的体系结构

Your company slogan
经济法体系划分的其他观点
经济法体系可以概括为:经济法包括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 控法两个子部门。在市场规制法中,主要包括反垄断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宏观调控法中,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节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和对外 贸易管理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它们还有各自的层 次结构或称自己的亚部门,正是这些子部门和亚部门构成 了多层次的规范群,共同组成经济法体系整体。
Your company slogan
经济法体系的四部分构成
一、市场主体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地位相互平等,不存在任何依 付关系,但市场主体受国家权力的约束。国家必须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 利益的需要对市场主体的某些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控和约束。
经济法的市场主体法主要研究经济法中的政府、经济法中的行业协会 以及经济法中的企业。
经济法体系的三部分结构
一、经济组织法
主要就是企业法,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主体,是经济管理的主要 对象,所以,企业法是经济法的起点。
二、经济管理法
经济管理法是经济法的核心部分,可以分为综合职能管理制度和行业 管理制度两个部分。前者如计划和产业政策、财税和预算内投资,金 融和外汇管理等,后者如工业、农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特定产业管理 法律制度。
三、经济活动法
经济活动法主要调整的是经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经济合 同法和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等内容。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活动,是有国 家意志直接参与或国家直接参与的经济活动。
Your company slogan
经济法体系的构成
李昌麟主编 法律出版社
一.市场主体法 二.宏观调控法 三.市场秩序法 四.经济监管法
关于经济法的体系

关于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作为我国新兴的部门法,学术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反映到经济法体系的认识上,就是对经济法体系的构成因素认识不一致。
这种状况给同学们学习经济法带来了一些困扰,不同的教材,不仅在很多概念的表述上不一致,而且包含的亚法律部门也差异很大。
一、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是公认的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经济法学理论界对经济法体系构成的表述,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之分。
“两分法”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两部分组成;“三分法”认为,经济法体系由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市场主体法(或对外经济法或国家投资法)组成;“四分法”认为,经济法体系由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分配法(或社会保障法)组成。
尽管他们的认识差异明显,但都把依据“二分法”所确立的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这两大部分作为经济法体系的构成部分。
也就是说,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属于经济法,已经成为经济法学界的共识。
在学术界对经济法的诸多基本问题(包括经济法的概念)争论不休时,为什么却能对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达成共识呢?这是因为对于经济法是规范国家调节(干预、协调)经济的法律,学术界已经有了一致的认识。
市场失灵导致国家调节,对国家调节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律,便是经济法。
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两种主要方式,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自然也就成为经济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正是19世纪末社会化以后,随着国家调节经济的出现,才兴起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市场规制法和中央银行法等宏观调控法。
二、国家投资经营法也是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属于经济法,但主张“三分法”和“四分法”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包含所有的经济法。
其中,漆多俊教授认为:市场有三个固有的缺陷:市场障碍、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调节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所以国家调节必然针对于这三个缺陷而采取三种基本方式:国家对市场强制规制、国家直接参与投资经营、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引导调控,而国家调节的各种方式和活动都需要法律依据,需要法律加以规制和保障,这就决定了作为国家调节之法的经济法,其体系必然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法律: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国家引导调控法(或称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

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作者:杨艳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9期摘要: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均是经济法体系"一体两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
从哲学上来讲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但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则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词:市场规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一、经济法体系划分任何法律部门的产生都需要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经济法也不例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复杂的经济行为导致了国家对经济的介入。
为了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同并用。
对于体系划分,张富强教授在其主编的《经济法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划分方法。
即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框架,以经济法学界乃至法学界“二元结构”基本共识为背景,求同存异,对经济法体系所作了突破与创新。
结合各国相关立法,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这两类实质意义的规范在各国最为普遍。
二、案例分析2.1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例新中国初期我国一直效仿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市场竞争,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1978年之后的改革中,国务院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计划与市场关系,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经营管理自主权。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提出要建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1992年十四大,我国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以美国国家干预为例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三个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国家采取不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只扮演一个消极守夜人的角色;随之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带来了不公正的竞争和交易,垄断组织的产生等问题。
经济法参考答案

经济法总论简述经济法的体系。
答:经济法的体系,通常是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研究经济法的体系,就需要研究经济法的部门法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
经济法的体系构成主要取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类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传统的部门法都不调整的,因而成为了新兴的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由此,经济法规范被分为调整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和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前者总称为宏观调控法,后者总称为市场规制法。
在上述体系中,还可做进一步的细分。
其中,宏观调控法包括三个部门法,即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简称财税法、金融法和计划法;市场规制法也包括三个部门法,即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
当然,上述部门法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
将经济法的体系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二分法”,是目前人们对经济法规范作出的一个基本分类,将这两个部分作为经济法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已经成为经济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的基本共识。
对于其他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继续开展讨论,但上述部门法属于经济法体系,则殆无疑议。
经济法主体的权义结构。
【原题为“经济法主体的权利结构”。
“权义结构”可以包含“权利结构”。
我就做的全些,给大家做参考。
】答:由经济法学的主体理论和行为理论可知,经济法主体及其行为具有非均质性或称差别性,其中,调制主体可以享有特定的职权,可以依法从事调制行为,同时,这也是调制主体的职责;而调制受体则可以享有相关的权利,可以依法从事对策行为,同时,也要履行相关的法律义务。
这些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在其排列、分布、组合上具有经济法的特殊性,从而共同构成了经济法的“权义结构”或“权义体系”。
1、调制主体的“权责结构”分析调制主体的职权可以总称为“经济调制权”,简称为“调制权”。
由于调制主体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市场规制主体,因而调制主体的调制权相应地就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两大类。
经济法知识点汇总

1. 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经济法调整的对象:1、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或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使得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迥异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商事关系,也与传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关系不同,这使得经济法成为一个与民商法和行政法迥然有别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3. 经济法的功能:保障和规范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4. 关于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经济法是宪法之下的一级部门法,其地位与民商法、刑法略同。
3、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关系密切,特别是同民商法和行政法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5. 经济法的体系: 1、市场规制法(市场障碍排除法);2、国家投资经营法;3、宏观调控法。
6.垄断的概念:经营者单独或者联合起来采取经济的或者非经济的手段,在特定市场实行排他性控制,从而限制或者阻碍竞争的状态或行为。
7.垄断的类型: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2经营者集中 3垄断协议 4行政垄断8.垄断的控制模式:1 结构主义垄断控制模式 2 行为主义垄断控制模式9.垄断的认定原则:1 本身违法原则 2 合理原则(造成了损害才加以限制)10.法律对垄断行为的规制:1 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各国的反垄断法一般都明确规定禁止价格歧视、强迫交易、掠夺性定价和独家交易等行为。
2 对垄断协议的规制:垄断协议分横向限制竞争协议和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前者如联合限价、串通投标,后者如限制转售价格,各国反垄断法均明确禁止之。
3 对经营者集中的规制: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正常形式,反垄断法所要规制的企业兼并是指那些明显改变市场结构、产生或增强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明显反竞争效果的企业兼并。
浅析经济法体系“二分法”的基本构成

竞 争及其他不公平交 易行为进行规制过程 活 动过程 中发 生 的社 会经 济关 系 的法律 在 如何 确 定和实 现 国 民经 济各部 门的政 中发生 的社会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 规 范 的 总 称 。 其 侧 重 于 宏 观 层 次 , 国 家 策 目标 的 过 程 中发 生 的法 律 规 范 的 总
、
市场规 制法
市 场经 济 条件 下 ,各 市场主 体为 了 现 :更 为严 重 的是经 济危 机 、金融 危机 实施 国 民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的战 略 目标 和 获得 自身利益 的最 大化 往往 不 择手 段 , 的时有 发生 对 于市场 经济 的健 康 、 良性 重要 的政 策 目标 等 国家计 划 的过程 中发 生 的法 律规 范 的总称 。投 资 、金 融 、财
市 场 规 制 法 和 宏 观 调 控 法 作 为 调
量是衡量市场交易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经 济 关 系 。 包 括 国 家 在 调 整 国 民 经 济 运 节 我手
分。 ( 3 )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 。 目的在于 行 ,实行 宏观 经济 调控 和监 管过 程 中发 段 , 二者 是相 辅 相成 ,密切 相关 的 ,对
场规制法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通 过政府 及经 济 管理机 关 , 以市场 为基 称 。对 外 贸易法 的主 要调 整对 象则是 国
主 要 由以下几部分构 成: ( 1 )市场 竞争 础 ,运用 计划 、财 政 、金 融 、税收 、价 家 在对 外 贸易管 理过 程 中发生 的经济 关 法 ,主 要包 括反 不 正 当竞争法 和反 垄 断 格 、 国际收支 平衡 等法 律 ,调 节和控 制 系 的法 律规 范 的总称 , 旨在 促进 我 国 国 法 。市 场竞 争 的 目的是 为 了保 护 公平 竞 宏观 经济 活动 ,而 调 整这 些经 济活动 的 民经 济 的 发展 。 争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 良好 法律 即为 宏观 经济 法 。宏观 经 济法 的调 的市场 环境 。 ( 2 )产 品质量法 。产 品质 整对 象是 宏观 调控 经济 关系 和宏 观监 管 三 、二者的关系分析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都是经济法部门中重要的部门经济法。
在对这样的部门经济法精心研究的时候,应该联系到经济法的体系,而且这种体系应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体系,而不是经济法律、法规的体系。
因为只有经济法律规范的体系才是经济法各部门的统一体。
要想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关系进行研究,必须从经济法体系的角度出发。
本文就是以此为据点,着重从调整对象、体系构成两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的。
一、调整对象方面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是分析二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多年来的法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遵循着调整对象的标准来研究各个不同的部门法的。
“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应有其调整对象,即某种客观崔载的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法律存在的根本,如果没有它,那么法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存在。
”对于经济法中两个重要的部门经济法: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知道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一致,认为是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当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所内涵的社会关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经济,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属性必然伴有垄断属性,与自由竞争一样,垄断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同样,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还意味着市场主体独立;市场权力分立;市场决策分散;市场目标多元;以市场私利为本,因此也必然伴有盲目属性,所以与自由竞争一样,盲目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市场经济中讨论的核心问题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更是经济法的两个核心因素,因而二者间的关系是研究经济法的前提是学习部门经济法的基础。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存在的基础即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渗透。
现如今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人们普遍都已达成共识:市场需要政府的干预。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充分的经济自由,需要有效的产权制度,更需要法律条件。
而且政府之所以敢于市场,关键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由竞争、垄断和盲目的属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正是这一点使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成为必要。
论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关系

一 、 市场 规制 法 与宏 观调 控 法 的 比较 分析
市场规 制法与宏观调控法 的关系 。体现在两 者在经济法体 系 中的 比较地位上。一种观点认 为。反垄断法是 “经济宪法 ”,因 而市场规制法的地位优位 于宏 观调控法 ;另一种观点认 为 ,计 划法是经济法的龙头法 。因而 宏观调控法 优位于市场规 制法 。 笔者认为 ,宏 观经 济与微观经济在市 场经济 中的地位并不存在 高低 、主次之 分 .与之相应 .市场规制 法与宏观调 控法在经济法 体 系中应当处于并重地位 。国民经济运行虽然在某一 阶段宏观 问题较 为突 出.而在 另一阶段 微观 问题 较为 突出 。这仅 仅影 响 到 国家政策 的指 向.但 并不影 响市场规制法 与宏观调控法 的并 重地位 。通过 比较 ,我们不难看 出市场规制法 与宏观调控 法的
经济法的体系

国内经济的经济法与涉外经济的经济法。
八、按国家经济调节的平常和非常时期划 分,可分为:
国家经济调节平常时期经济法与国家经济 调节非常时期经济法。
九、经济法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
1.战时经济法 2.危机应对经济法 3.自觉维护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法
十、经济法还包括:
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有资产
管理法
5.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施二次分配和建 立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保障法等
合同法 社会保障法
合同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 间的经济关系,属于民商法范畴。
社会保障领域需要多种部门法综 合调整:有些属于行政法性质;大量 的属于民商法和劳动法范畴,也有一 些属于经济法规范。
市场障碍 强制、干预
市场惟利性 参与
调节机制的 引导、促进 滞后性
市场规制法 国家投资法 宏观调控法
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分析,阐明了经 济法体系的三种基本构成的必然性。
第一,所调整的对象都是属于国家经济 调节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一种以国家 为一方主体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第二,他们的基本功能和任务都是保障 国家调节,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 展;
四、经济法的多元结构
以宏观调控法为统帅,微观规制法与国 有参与法为主体、市场监管法与对外管 制法为辅助。
第一节 经济法内容和形式的分类和结构
经济 法内 容
经济法的内容是指经 济法的制度和规定,是为 经济法所规定的人们各种 行为规范。
经济法调整国家经济调节
关系。其内容依照不同的标准, 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变化的
一、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生产 更进一步社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关于经济法的体系

关于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作为我国新兴的部门法,学术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反映到经济法体系的认识上,就是对经济法体系的构成因素认识不一致。
这种状况给同学们学习经济法带来了一些困扰,不同的教材,不仅在很多概念的表述上不一致,而且包含的亚法律部门也差异很大。
一、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是公认的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经济法学理论界对经济法体系构成的表述,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之分。
“两分法”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由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两部分组成;“三分法”认为,经济法体系由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市场主体法(或对外经济法或国家投资法)组成;“四分法”认为,经济法体系由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分配法(或社会保障法)组成。
尽管他们的认识差异明显,但都把依据“二分法”所确立的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这两大部分作为经济法体系的构成部分。
也就是说,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属于经济法,已经成为经济法学界的共识。
在学术界对经济法的诸多基本问题(包括经济法的概念)争论不休时,为什么却能对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达成共识呢?这是因为对于经济法是规范国家调节(干预、协调)经济的法律,学术界已经有了一致的认识。
市场失灵导致国家调节,对国家调节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律,便是经济法。
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两种主要方式,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自然也就成为经济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正是19世纪末社会化以后,随着国家调节经济的出现,才兴起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市场规制法和中央银行法等宏观调控法。
二、国家投资经营法也是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属于经济法,但主张“三分法”和“四分法”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包含所有的经济法。
其中,漆多俊教授认为:市场有三个固有的缺陷:市场障碍、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调节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所以国家调节必然针对于这三个缺陷而采取三种基本方式:国家对市场强制规制、国家直接参与投资经营、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引导调控,而国家调节的各种方式和活动都需要法律依据,需要法律加以规制和保障,这就决定了作为国家调节之法的经济法,其体系必然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法律: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国家引导调控法(或称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

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20年来我国经济法学界的研究是活跃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但是,早在80年代末,就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用科学研究的理论性尺度来衡量它的话,那也毋庸讳言,它显示着肤浅和僵滞。
”(注:周大伟:《研究经济法理论的二新思路-兼对近年来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反思》,《中国法学》1989年第3期。
)即“我国主要法学刊物1997年发表的经济法学术论文并使到了1997年,不多,其中有几份较为重要的刊物在这一年度中一篇经济法论文也未发表”(注:江启疆、张涵:《1997年中国法学回顾:经济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
它反映了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现实和困境,这种理论上的贫乏使得经济法学研究对立法司法实践影响甚小,学术研究上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
经过近几年理论、实践的探索,现在已经到了对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作突破性研究的时候了。
经济法体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经济法内部各部门法的分工与民(商)法、行政法划分等一系列基本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经济法体系进行新的探索的前提是,我国一些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注:张守文、于雷:《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8、319、153页。
),对经济法调整范围等基础理论有了趋于一致的看法。
纵观以往,一些民法学者把视野局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认为民(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一些行政法学者则拘泥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大量私人垄断行为而得出经济法就是市场规制法的结论;一些经济法学者虽然意识到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将一些本来并不属于经济法调整的内容也纳入其中,没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经济法体系理论。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经济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最终版

经济法期末复习一、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发同属于经济法。
这个经济法体系中,宏观调控法是与市场规制法并列的部门法。
它们分别调控的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虽然是不同的经济关系,但同属于经济法说调整的调制关系。
(2)宏观调控关系与市场规制关系之间在逻辑上的并列关系,并不排除他们在客观表现上的密切联系。
宏观调控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分别发生在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而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基于上述密切联系,在针对经济运行研究、拟定经济发展对策时,往往需要同时从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发等多个方面思考。
(1)调控法定原则。
调控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国家进入市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并受宏观调控发实体性、程序性规范的约束。
(2)调控绩效原则。
调控绩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应以提高经济运行的宏观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目标。
(3)调控公平原则。
调控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增进经济资源配置在地区、产业和国民分配上的公平。
(4)调控适度原则。
调控适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在法律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的范围内,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应当以量化的、最佳的效率和公平状态为目标,统筹宏观经济运行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兼顾宏观调控的各项目标,准确、有效地运用各种相关的宏观调控手段,努力实现宏观调控综合效果的最优化。
二、财税法预算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预算体系是指通过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预算管理职权、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方式处理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财政法律制度。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市、县、县五级预算。
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集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期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
(完整word版)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

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二者存在区别与联系,本文将从多角度论述二者的区别。
1、含义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理论基础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这一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是间接干预理论,在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因其自身固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征,政府需要适度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间接影响经济状况3、调整性质市场规制法调整性质为国家行为。
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常委,由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
宏观调控法调整性质为政府行为。
因为其规范的是政府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行为。
4、宗旨、原则在二者的宗旨原则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讲究公平、监管与调控都是法定的、合理范围内追求绩效等原则。
但是相比之下,市场规制法更强调效率优先,讲究监管适度。
宏观调控法更强调公平至上。
5、调整对象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规制市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规制关系,是具体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市场行为等法律规范。
主要分布于微观经济领域。
规范的是企业实施经济决策实施的活动。
比如垄断行为的主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监管行为最主要的受动者。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以整体经济发展位调整对象。
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影响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
比如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在内的宏观调控行为。
这些行为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引导或强制的作用,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因素,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
6、调整方式市场规制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等来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来实现其职能。
经济法体系(市场规制法VS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学
B.身份与质量信息披露
质量信息与价格以及数量同样重要。
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阿克洛夫(Akerlof)证明了两种不同类型信息的搜寻
成本之间的不对称是如何导致严重损害后果的。假定,一款特定型号‘高品质’二手 车,市场价格为5000英镑,但是一款相同的‘低品质’的二手汽车售价仅为2000英镑。 如果潜在的购买人已经掌握了不同的二手汽车销售商之间的定价信息,但是不能区分 ‘高品质’与‘低品质’二车,则他们将会认为所有销售的二手车都存在一个‘平均 的’质量,他们愿意为这个平均质量付35000英镑。这种购买心理将会压低所有待售二 手汽车的价格,直至接近平均价格,从而使销售商不能再从‘高品质’二手车上获利。 除非购买人能够获得适当的信息,否则‘高品质’二车将从市场上消失。”
提及的就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披露能够使缺乏
经验的投资者避免遭受较大的损失,信息披露能 够警示他们存在破产的可能……此类投资者应当
受到保护,避免购买过量的股票不能反映公司的
业绩和前景……另一种主张,分配正义。‘消息 灵通’的交易人通过更早地获知信息赚取收益, 对一般公众而言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不公平’ 的。
个年度报告,除了财务状况的陈述外,还必须包括
大量事项,包括经营效应与前期预测之间的差别、
经营状况的地理分析、公司不参与管理的董事的生 平信息。另一项重要的是针对合并和接管方面的信 息。另一规制机构——企业合并与接管专门小组颁 布的《接管守则》是更加具体的文件。
经济法学
强制财务信息披露的公共利益基础,最常被
联系: 经济法学 (1)对象交叉。如金融监管属于市场规制行为,却 被金融法纳入其凋整范围。又如国有资产的进入或退出 某个领域,属于宏观调控行为,却被市场准人法纳入其 调整范围。 (2)作用交叉。如反垄断法中的结构规制,虽是一 种市场规制手段,却可以起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又如, 税法中的遗产税,虽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却可以为市 场竞争营造出起点公平的条件。 (3)互为条件。市场规制法构造自由、公平的交易和 竞争秩序,为宏观调控法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微观 基础;宏观调控法构造稳定、协调、健康的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机制,为市场规制法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 宏观环境。如金融监管法通过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既可 以为金融调控法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也可以强化金融 杠杆的约束力,确保金融调控法的预期效果。
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经济法概念的提炼,有助于理解以下几个问题:由于市场调控和宏观规制是作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因而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这是它与传统部门法的重大不同。
第二,基于经济法的宗旨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主要是运用法律化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手段来进行调整,因此,与其他所有的部门法相比,它又具有突出的经济性和规制性。
第三,经济法概念,可以涵盖日益打通的国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这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四,经济法不仅调整一般的经济关系,而且还要调整日益重要的体制关系,即不仅涉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还涉及相关的体制关系或称分权关系,从而不仅关乎个体私益,也关乎社会公益乃至国家利益。
经济法的基本特征经济法的基本特征是经济法不同于其他各部门法的经济性和规制性。
1经济法的经济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
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
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
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
2经济法的规制性,是指在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经济法同各类传统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1经济法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
2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
3经济法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经济法的独立地位1要论证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说明其独立地位,就必须说明经济法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
因为只有存在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只有存在调整性质相同的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才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2经济法不仅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而且所调整的主要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在明确界定了调整对象的情况下,按照传统钓部门法理论,经济法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当然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并且是整个法律系统中日益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浅析西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

浅析西方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作者:邵文韬王鑫博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根据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在各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组合方式,其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市场经济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以法国、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通过对这三类经济类型对应的经济法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构建。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一、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产生(一)现实基础市场经济是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具有竞争性、趋利性、自发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相对于封建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也相应地经历了早期市场经济体制、近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
国家干预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各个国家的不同条件只会影响国家干预经济的时间、方式及程度,却不能排除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必须随着市场机制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二)理论基础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的建立主要源于市场经济调控理论,其法理基础是脆弱的。
目前法学界普遍从国家干预市场的角度,定位宏观调控,形成有限干预、适当干预和谨慎干预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为宏观调控立法模式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学说。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与时代对应的几种不同的学说和理论,它们分别是: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
二、混合经济制度中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国家调节和市场机制调节的结合,可称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现代市场经济也可叫“混合经济制度”。
根据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在各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组合方式,混合经济又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市场经济类型,在这三种经济类型基础上产生了三种经济法类型:(一)市场主导型经济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绝大多数国家是介于纯粹统制经济和纯粹市场经济这两种极端模式之间的,英国和美国属于偏向纯粹市场经济。
经济法体系概念

经济法体系概念探讨摘要:经济法的体系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比调整对象更为直观和具体。
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体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了经济法体系的具体内容,不利于经济法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分析学界关于经济法体系的不同观点,明确经济法体系概念,进而得出合理结论。
关键词:经济法体系;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市场规制法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191-01一、经济法体系的概念1.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体系下的定义对经济法体系,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经济法体系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是由多层次的法规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多层次的经济法规包括了基本经济法规、主要经济法规、辅助经济法规等等。
(2)认为经济法体系是经济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体表现,它以所有现行的和即将制订的经济法律为基础,以经济法的部门法为主体,以经济法群为单位,以宪法中的经济条款为统帅组成的,内容和谐一致,形成完整统一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
比较以上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在经济法体系是所有现行的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方面是一致的,争议在于即将制定的经济法律规范文件是否属于经济法体系。
2.经济法体系的概念要明确什么是经济法体系,我们可以基本的概念:法律体系人手。
法律体系,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指的是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根据法律体系的概念,相应的经济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分类组成的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经济法体系的内容1.国内经济法体系内容的学说由于国内学者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性质等的不同认识,经济法体系的内容也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经济法体系应包括两个子部门,分别是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学
一、传统观点:内容介绍与评价
经济法由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组成。
经济法学
(一)市场规制法
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即规制主体依法定职权或授权对 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的关系,受规制 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竞争关系与交易关系。 市场规制法体系一般由市场规制一般法包括市场准入法、反 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标准化法、价格法等;市场规制特别法,如金融市场监管法、 房地产管理法、劳动力市场监管法等。
E.误导性信息的规制
经济法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错误信息……比没有信息的损害更大。”因此,有必要禁止或监管 “误导性信息”。 英国1968年《商业标识法》(The Trade Description Act)被评论者 称为是英国消费者护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从私权规制到对市场的公法 规制的大转变。 对于消极信息规制体系而言,最难的部分在于决定受监管之信息的范 围。信息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符合事实的(即来源于实证的)还 是主观臆测的,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并不容易作出区分,而且,环境因 素和消费者代表的行为也不应被忽略。在银多情况下,后者不会信任广告, 此时进行监管并不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另一些情况中,一次或更多的私 法救济就足以发挥作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 《证券法》第78条
F.认证制度
经济法学
认证可以满足买方甄别产品过程中对‘信号’的要求。著名经济学家 格罗斯曼曾提出,如果商品的质量信号充分、有效、可靠、成本低廉,消费 者可不费任何代价证实产品质量,则交易市场就能够有效运转。显然,改善 信号传递机制,就可缓解上述信号问题。在第三方认证制度下,来自第三方 的认证为买方提供了必要的‘购买信号’,使买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知产 品的质量信息,客观上降低了买方的搜索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节约时间和 精力。因此,作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辅助手段,第三方认证提供了一种行 之有效的信号甄别机制,是一种节约交费费用的制度安排。从买方的利益出 发,任何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都可以提供必要的产品信息,因而都是有 价值的。对于那些与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纺织品、食品和日用品来说,买方 甚至更赞同强制性认证安排(《认证认可条例》第28条)。 《认证认可条例》(2003)
竞争促进法 信息规制法 外部性克服法
经济法学
(一)竞争促进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 2.反垄断法 3.中小企业促进法 4.价格法
经济法学 (二)信息规制法
1.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A.价格信息披露制度 B.身份与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C.安全信息披露 D.证券及金融业信息披露 E.认证制度 F.标准化制度
2.错误或误导性信息规制制度
C.证券及金融业信息披露
经济法学
《证券法》第三章第三节第63-72条“持续信息 公开”。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 (2008) 当向社会公开发行证券时,需要承担一般性的 披露义务,即披露: 所有投资者及其专业顾问合理需要的,以及为 了能够作出正确评估(一)资产与债务、财务状况、 利益和损失、证券发行者的发展前景;(二)有价 证券相关的权利所需的此类信息。
经济法学
B.身份与质量信息披露
质量信息与价格以及数量同样重要。
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阿克洛夫(Akerlof)证明了两种不同类型信息的搜寻
成本之间的不对称是如何导致严重损害后果的。假定,一款特定型号‘高品质’二手 车,市场价格为5000英镑,但是一款相同的‘低品质’的二手汽车售价仅为2000英镑。 如果潜在的购买人已经掌握了不同的二手汽车销售商之间的定价信息,但是不能区分 ‘高品质’与‘低品质’二车,则他们将会认为所有销售的二手车都存在一个‘平均 的’质量,他们愿意为这个平均质量付35000英镑。这种购买心理将会压低所有待售二 手汽车的价格,直至接近平均价格,从而使销售商不能再从‘高品质’二手车上获利。 除非购买人能够获得适当的信息,否则‘高品质’二车将从市场上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第27条的规 定
经济法学
第二十七条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 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 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 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 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 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 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 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 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联系: 经济法学 (1)对象交叉。如金融监管属于市场规制行为,却 被金融法纳入其凋整范围。又如国有资产的进入或退出 某个领域,属于宏观调控行为,却被市场准人法纳入其 调整范围。 (2)作用交叉。如反垄断法中的结构规制,虽是一 种市场规制手段,却可以起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又如, 税法中的遗产税,虽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却可以为市 场竞争营造出起点公平的条件。 (3)互为条件。市场规制法构造自由、公平的交易和 竞争秩序,为宏观调控法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微观 基础;宏观调控法构造稳定、协调、健康的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机制,为市场规制法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 宏观环境。如金融监管法通过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既可 以为金融调控法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也可以强化金融 杠杆的约束力,确保金融调控法的预期效果。
经济法学
(三)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一般而言,二者的差异有: (1)市场规制法主要在 微观领域起作用,宏观调控法主要在宏观领域起作用; (2)市场规制法主要追求秩序目标,宏观调控法主要追求 均衡目标;(3)市场规制法重点约束市场主体,宏观调控 法重点约束政府;(4)市场规制法侧重运用义务性规范和 禁止性规范,宏观调控法侧重运用授权性规范;(5)市场 规制法的可诉性较强,宏观调控法的可诉性较弱。
G.标准化制度
经济法学
“标准最基本的经济正当性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和外 部性,相比其他干预强调更弱的规制形式,更有效,成本也更低。” “强制披露能够成为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最有效的方 式。但它同样有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必要的信息以某种大多数购买者都能 看到并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体的‘有限理性’可能成为进一步的障碍; 有证据表明,私人更容易高估某些低概率事件的风险,却低估那些高概率事 件的风险。考虑到购买人收集信息并作出决定的成本之高,也许强制要求生 产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购买人在经过一定的比较和考虑后所愿意购买的 产品或服务的标准,是成本更低的方式。这一解决方式尤其适有于消费者的 错误选择可能引来巨额外负担成本的情况。” 《标准化法》
经济法学
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进一步具体化这一义务,
不仅包括所有上市股票,还包括政府决定的未上 市的股票。证券交易所的要求非常具体,经允许,
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发行者过去五年的年度财务
审计报告;自上一个财务报告发布之日起的经营 动向;对至少本财政年度的前景预测,包括该预 测下的主要设想的说明。
经济法学
至于持续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必须每年发布一
提及的就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披露能够使缺乏
经验的投资者避免遭受较大的损失,信息披露能 够警示他们存在破产的可能……此类投资者应当
受到保护,避免购买过量的股票不能反映公司的
业绩和前景……另一种主张,分配正义。‘消息 灵通’的交易人通过更早地获知信息赚取收益, 对一般公众而言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不公平’ 的。
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
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 制力、影响力。
(2)国有企业法
经济法学 2.税收法律制度
(1)环境税制度 (2)税收优惠制度
污染控制制度
经济法学
“污染控制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规制领域之一,这一点
并不难理解。某些干预手段的公益正当性是压倒性的;污染会 随着时间、空间和人口而广泛传播,这意味着用私法方式—— 协商以及侵权与财产权机制的施行——远远不足以解决外部性 问题(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s)。而且,一 致的共识是,产业活动不受控制的增长,将会带来灾难性的环 境后果,例如全球变暖,政府受到极大的压力要引入适当的规 制措施让选民放心。”
A.强制价格信息披露
经济法学
有关价格的信息或者说透明价格,对消费者的 选择以及市场的有效竞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1988年的两部欧盟指令,以及1991年的 《价格标示法》(the Price Marketing Order), 要求除了一小部分例外之外,所有种类产品的零售 商都必须明码标价,必须是‘不模糊的、易识破的且 是清晰的. 《关于商品和服务实施明码标价的规定》及其 《实施细则》(原国家计委,1994) 《价格法》(1995)
经济法学
(三)外部性克服法
1.国家投资法 2.税收调控与规制法(优惠制度、排污收费制 度、环境税收制度)
3.许可证制度等
经济法学
1.国家投资法
产生显著外部性的活动,即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成本不能在价格中得 到恰当的反应,一般可以通过私法的责任机制或公法的规制工具达到
控制的目的。
(1)国有财产法(公有制) 《国有资产管理法》(2008)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 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七条: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
经济法学
(4)相互配合。无论是解决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的 问题,都需要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联手合作。因而, 在许多专门立法中,并存着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的法律手 段。以《农业法》(1993年)为例,为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的 供给、保护农民利益,既规定宏观调控手段,如第33条规 定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与农产品 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价;也规定市场规制手段,如第34条规 定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产 品的质量负责,禁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 冒充合格产品,禁止生产明令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