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有无相生》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 道理。
第二章
•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 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
• 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它们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
• 多媒体显示: • “《老子》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以类
•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 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 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 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 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 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 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 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 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 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 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 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 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 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 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 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 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 “莫知所终”。(《史记》)
•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不处。
•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 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 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 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二十四章
•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 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 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 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 《说文》:“聃,耳曼也”。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 像。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李耳高寿,故以 “老”称之。
老子出关
•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 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 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 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的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整体感知
• 朗读第1、3、4、5、6则 • 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
老子
•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 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 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 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 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 使……增多)
•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 3、古今异义 • 埏埴以为器(来做) •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
•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 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 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 ‘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 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 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 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 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 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生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 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性大, 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真似‘诗无达诂’。” (冯达甫《老子译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5月版)
第十一章
•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 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 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 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 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 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 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 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 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 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 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 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 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 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 的精神。
•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 句式。
•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海导航
•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 重点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1、3、4、5、6则选文。 •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
理)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 多成功)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 4、文言句式 •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记·老子韩非列传》)
• 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 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第三十三章
•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 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 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 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 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 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 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 的一贯主张。
• 多媒体显示: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司马迁《史
知识归纳
• 1、通假字 • 自见者不明(现) • 死而不亡者寿(妄) • 其脆易泮(判) •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 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 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 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
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 引) •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 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 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 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 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 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 •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 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 三漏门。
•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 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 《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 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 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 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 “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 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 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 千 多年前的哲人老子 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 句式。
•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 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 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 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 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 “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 乐乎?
道德经
•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 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 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 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 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 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 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 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 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 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 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 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 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 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 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
第二章
•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 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
• 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它们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
• 多媒体显示: • “《老子》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以类
•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 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 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 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 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 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 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 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 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 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 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 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 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 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 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 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 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 “莫知所终”。(《史记》)
•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不处。
•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 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 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 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二十四章
•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 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 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 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 《说文》:“聃,耳曼也”。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 像。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李耳高寿,故以 “老”称之。
老子出关
•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 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 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 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的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整体感知
• 朗读第1、3、4、5、6则 • 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
老子
•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 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 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 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 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 使……增多)
•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 3、古今异义 • 埏埴以为器(来做) •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
•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 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 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 ‘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 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 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 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 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 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生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 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性大, 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真似‘诗无达诂’。” (冯达甫《老子译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5月版)
第十一章
•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 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 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 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 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 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 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 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 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 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 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 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 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 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 的精神。
•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 句式。
•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海导航
•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 重点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1、3、4、5、6则选文。 •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
理)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 多成功)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 4、文言句式 •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记·老子韩非列传》)
• 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 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第三十三章
•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 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 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 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 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 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 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 的一贯主张。
• 多媒体显示: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司马迁《史
知识归纳
• 1、通假字 • 自见者不明(现) • 死而不亡者寿(妄) • 其脆易泮(判) •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 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 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 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
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 引) •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 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 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 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 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 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 •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 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 三漏门。
•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 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 《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 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 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 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 “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 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 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 千 多年前的哲人老子 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 句式。
•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 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 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 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 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 “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 乐乎?
道德经
•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 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 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 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 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 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 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 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 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 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 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 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 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 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 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