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概况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
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
布依族由秦汉时期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等,自称“布依”、“布饶”、“布雅依”、“布曼”,他称有“仲家”、“沙人”等。
等。
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明代有部分汉族融合其中。
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识别、确定的一个民族。
主要居住在罗平县八大河布依族乡和富源县。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普遍恪守“敬老得少”的社会美德,处处尊重老人。
一家有难,全族相帮。
聚居村寨都有族老或寨老,出现纠纷时多听其调解。
布依族注重多代同堂,男性当家,儿子有家产继承权。
弟兄分家要共同赡养老人,大哥掌管家谱。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经济布依族自古就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早在秦、汉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
大约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
从前用棍棒脱粒,这时学会了使用挞斗打谷,效率大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
随之又完成了城镇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布依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今日布依族地区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国前,布依族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建国以后,建起了钢铁、煤碳、电力、机器制造、化工、纺织、建材、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皮革、食糖、酿酒、食品加工、卷烟、造纸、印刷、电子等工业,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发展到数万。
布依族__介绍
•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
• 四月八(牛王节):“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
•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
近的树林中。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 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 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 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布依族服饰
•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 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 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 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 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 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 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 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 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 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 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
布依族喜居于近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 二、三十户自成村落。
服饰
传统技艺
• 枫香染、蜡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布依族刺绣(背带)
• 布依族簸箕画
舞蹈
•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 “伴嫁舞”、“狮子舞”、“龙舞”、 “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 舞”等等。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 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小孩尽情玩。接连3天,男女青年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尤其是其东南部。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并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织锦、竹编等艺术形式。
布依族的音乐以独特的调式和节奏著称,其舞蹈以民间舞蹈和仪式舞蹈为主,充满节奏感和动感。
布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和纹饰繁复著称,男性通常穿长衫、长裤和蓝布鞋,女性则穿长袍和蓝布裙。
布依族的节日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宴节”和“千户屯节”。
布依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手工艺。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等为主,同时也养殖兔、山猪、鸡等家禽。
布依族的手工艺以织锦技艺和竹编技艺为代表,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家庭、传统和团结。
近年来,布依族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布依族
简介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
文化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
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节庆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服饰饮食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次之。
特别喜食糯食,逢年过节和招待亲友,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粑相送。
在节日里还喜欢食用数种花冉和树叶染制的各种“糯饭”。
糯食还有糍粑、圆糖粑、搭连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花江狗肉”加工独特,味道鲜美,享有盛名。
贵州布依族概况
贵州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很少风。
他们喜住楼房,房子一般为三层。
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储存粮食等。
有的地区也居住吊脚楼式的房子。
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女性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大多数穿裤,也有穿裙的。
喜欢腊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
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包头帕,系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
布依族信鬼神,尤崇拜祖先。
也有信外教的。
节日很多,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尝新节、赶干洞等。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贵州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郊。
贵州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安顺、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宗教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布依族的介绍
•
•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布依族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 后称 “ 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 “青仲”或“仲家”。
布依族
布依族标徽
布依戏剧 布依族的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其中布 依戏流传最广, 已有2 0 0 多年历史。每个戏班3 0 多 人,演员有生、旦、丑、大王、武将等 分工。以布依语演唱 ,以汉语道白对话。 剧目有本民族传说故事和移植汉族 传统剧目两类。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 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 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 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 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 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村寨多依 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富有地区特点 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 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 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布依族,现有人口约254.5万。布依族主要聚居 在贵州。黔:贵州省代称。南布依族苗族自治 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 阳市,其余分布在黔东南、 铜仁、遵义、毕节、 六盘水及云南的罗平等地。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 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所以过 节的日期也不尽相同。一般在稻谷即将成熟时,用酒菜和 炒鱼虾一同敬祭祖宗。 七月半杀鸡、杀猪或杀牛祭祖。红水河沿岸要连过三 天。十四日做“搭联粑”供祖。十五、六日年轻人和孩童 聚集大榕树下,或荡秋千,或打陀螺,或去游泳。
他们的饮食习惯: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住山地的兼吃玉米或以玉米为 主。 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 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节日或婚丧宴客离不 开糯食,有"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之说。
走进布依族
少 则 一
婚 嫁 、
布 依 族 传
对 建 , 房 多 之 财 日 四 , 对 请 八 恢 人 呐 , 由 小 唢 呐 、 中 唢 呐 、 长 号 、 手 吹 奏 , 以 增 加 欢 乐 气 氛 。
统 吹 奏 曲 。 习 惯 上 称 “ 唢 呐 调 ” 。 在 喜 庆 节 日 、
简朴而不简单
beautiful
也 有 “ 吹 阶 ” 的 曲 调 。
可 具 体 地 表 达 祝 贺 、 颂 扬 、 迎 送 等 情 趣 。 即 使 是 丧 葬 ,
来 祝 贺 时 有 “ 贺 亲 客 ” 。 每 个 曲 调 都 填 有 传 统 的 歌 同 ,
了 有 “ 迎 客 调 ” , 请 客 人 入 席 有 “ 来 客 请 坐 调 ” , 亲 友
布依人酷嗜狗肉,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 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之说。 肥羊抵不上瘦狗 之说。 贵宾来家做客, 贵宾来家做客,杀狗 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 遇。他们挑狗的标准 头黄二黑三花班, 是"头黄二黑三花班, 头黄二黑三花班 白狗肉味最平淡"。 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 炖狗肉、狗灌肠、 炖狗肉、狗灌肠、花 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 丧嫁娶, 丧嫁娶,喜用黄牛作 菜。
三月三
六月六风情节
•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 六月六” 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 万的布依族群众便要 集于风景秀丽的花溪 河畔,穿密林, 河畔,穿密林,绕花 乘游船,吹木叶, 间,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 唱山歌,尽情欢度佳 节。男女借机向意中 人表达爱慕之情。 人表达爱慕之情
风情
动心没有? 动心没有?六月六抢鸭子看起来很 好玩
布依族
布依族民族简介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节日与风俗节日:春节、跳花会、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牛王节、端午节、六月六、查白歌节、尝新节、祭山神、中秋节、重阳节、大年辰。
风俗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
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
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
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历史传承“方块布依字”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仿汉字的记音符号,主要通行于宗教职业者群体。
布依族宗教经文手抄本中的用字和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或用与布依语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记录该语音,或根据布依语词义,用汉语方块字的字符重新造字,或用与布依语同义的词来记录,或直接用汉字本身来记录。
经济发展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饮食习惯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
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腌菜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
(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
布依族介绍范文
布依族介绍范文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是贵州省人
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巴蜀地区,他们不但保
留了原始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
形式。
布依族人民主要信奉原始的巫教和自然崇拜,他们相信自然界存在着
神灵,通过祭祀、祷告等仪式来祈求神的保佑和赐福。
布依族的节日也多
与农田的丰收和传统祭祀有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酣神节”。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做酣神舞、唱酣神赞歌,以感谢
神灵的恩赐。
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紧密相连,大部分人都以农耕为主要生计。
他们采用传统的农耕工具,种植水稻、高粱和玉米等作物。
布依族的
住房多以木质或竹质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他们非常善于制作各种
手工艺品,如竹编、织布、木雕和陶艺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细腻的纹饰
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布依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之一、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深蓝色的
长衫和长裤,头戴斗笠,足穿草鞋;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衫和长裙,
头上戴着花朵和羽毛装饰的头饰。
除了文化传统的保留外,布依族人民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闻名
于世。
著名的布依族音乐有布依族民歌和琵琶曲,歌曲的旋律婉转动听,
歌词描绘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此外,布依族还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如磨嘎舞、花炮舞等,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布依族介绍
食俗布依[1]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
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
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
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
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
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
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
布依族简介
布依民族风情简介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总人口的95%以上,布依族主要集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及贵州省的其它地区,云南罗平和四川宁南、会里也有分布。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八蕃”、“仲苗”、“仲家”等。
自称“布依”、“布雅族”、“布仲”、“布曼”、“水户”、“夷族”、“土边”、“本地”、“饶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人用的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布依语有三种方言。
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使用汉字,新中国成立之后,设计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字文案。
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家庭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严禁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等定终身,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每逢节日、街期,三五成群,相约于空旷田野对调唱歌,彼此倾诉爱情和询问家事,这种活动称为“赶表”,布依语叫“杨兜杨哨”,赶表的场地必须向阳,男、女间隔二、三米,无论年龄大小,一定要称“哥”或“姐”,不准说下流话,更不准动手动脚,黄昏前必须别离,有互相看中者,必须通过第三者嫂嫂或姐姐出面斡旋后,才能单独对唱和互赠信物,通常是男方用银手镯,女方用亲手绣制的花鞋或腰带互换。
然后各自禀明父母,由男方请媒提亲,新婚之夜夫妻不得同房,新娘由送亲女伴相陪,次日夫妇至岳父家认亲,谓之“回门”当天新郎独自回家,姑娘仍留娘家。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多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大多都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穿蓝黑色百褶衫,喜欢在衣服上绣花,用白毛巾包头,布依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
布依族简介
查白歌节
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 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 10多个 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 可谓盛大
民族分布
布依民族艺术
音乐 建筑 蜡染 服饰
音乐
布依乐器
唢 呐
月琴
竹叶
建筑
蜡染
服饰
民族习俗
饮食 婚俗 禁忌
特色小吃
五彩糯米饭
米豆腐
剪粉
材 火 狗 肉
糍粑
竹叶粽子
昆虫菜
姑娘茶
婚俗
禁忌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扫寨时禁外人入村 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分布简及简史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 万余人。现位居全国 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 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 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 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 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 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 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 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 20世纪50年代又创 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 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 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节日
跳花会 三月三 六月六 查白歌节
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 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布依族简介
蜡 染 工 艺
布依族主要从事农业 但手工工艺也很发达, 布依族主要从事农业,但手工工艺也很发达, 从事农业, 工艺也很发达 染布尤其受人欢 们会先在布上 先在布上绘出图 蜡染布尤其受人欢迎,他们会先在布上绘出图 把布放进染料中, 案,然后把布放进染料中,有蜡的地方因吸收 不到染料,便留下图 不到染料,便留下图案。
布 依 族 人 在 打 糍 粑
苞谷粑
五色花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依族的传统节日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 )、端阳节 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 二月二” 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 三月三” 四月八” 六月六” “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 六月二十四” 牛王节” 族特色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 族特色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 月六” 月六”。
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 多万人,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0多万人,其中贵州省有 多万人 其中贵州省有200 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以上。 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 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 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 个县( )。其余散居于云南 其余散居于云南、 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 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 四川、广西等省( 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 依 族 的 建 筑
布依族居住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 前半部正面是楼, (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 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 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 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 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 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条或石 块砌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 石板房。 石板房。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等地。
据统计,布依族人口约有400万人。
布依族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在贵州地区已经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布依族的先民曾是石器时代的采集者、农耕者和
狩猎者,他们以种植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方式,也
狩猎和捕鱼获取食物。
同时,布依族还擅长制作竹、木和土器具,并
以染织技艺闻名。
布依族是一个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
他们尊敬自然和祖先,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团结。
布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虽然现在
大部分布依族人已经开始使用汉语,但他们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保持
着极高的重视。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多采用手工制作,融合了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元素。
男性常穿长衫、长裤、打击乐器之类,女性则常穿长袍、长裙并
戴有很多吊坠,常以红色、黑色等色彩装扮自己。
布依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丰富多
样的传统乐器,如竹笛、芦笙、木琴等。
布依族的舞蹈富有节奏感,
常以布依族传统的婚礼、丰收等场景为主题,充满欢乐和愉悦的氛围。
如今,布依族人民正在与新时代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虽
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
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坚定的信心,他们正在努力传承和发展
自己的民族文化。
布依族
布依族的食物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 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 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 米蒸成米饭。 米蒸成米饭。酸菜和酸汤几乎每 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 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 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 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二月二。祭龙, 即献祭村寨保护神 和共同的氏族祖先, 地点是在村寨附近 的树林中。
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每 家为孩子蒸染红 蛋和花饭, 蛋和花饭,给小 孩盛妆打扮, 孩盛妆打扮,让 她们尽情玩耍。 她们尽情玩耍。
“四月八”农历的四月初八。 四月八”农历的四月初八。 这是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 这是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
谢谢观看
布依族的房屋建造
布依族的房屋建筑形式,一般常见的 有平房、楼房和半边楼房。半边楼房是适 应斜坡建筑的,前半部是楼,后半部是平 房,多为木结构。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 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 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婚俗
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 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 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 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 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 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 感情。
乐器
传统乐 器有芦笙、 唢呐、月琴、 洞箫、木叶、 笛子等。
舞 蹈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 织布舞” 舞,有“织布舞”、“伴 嫁舞” 狮子舞” 嫁舞”、“狮子舞”、 龙舞” 铜鼓刷把舞” “龙舞”、“铜鼓刷把舞” 以及“花包舞” 以及“花包舞”、“转场 等等。 舞”等等。深爱人民群众 喜爱。 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概况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
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
布依族由秦汉时期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等,自称“布依”、“布饶”、“布雅依”、“布曼”,他称有“仲家”、“沙人”等。
等。
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明代有部分汉族融合其中。
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识别、确定的一个民族。
主要居住在罗平县八大河布依族乡和富源县。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普遍恪守“敬老得少”的社会美德,处处尊重老人。
一家有难,全族相帮。
聚居村寨都有族老或寨老,出现纠纷时多听其调解。
布依族注重多代同堂,男性当家,儿子有家产继承权。
弟兄分家要共同赡养老人,大哥掌管家谱。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经济布依族自古就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早在秦、汉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
大约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
从前用棍棒脱粒,这时学会了使用挞斗打谷,效率大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
随之又完成了城镇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布依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今日布依族地区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国前,布依族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建国以后,建起了钢铁、煤碳、电力、机器制造、化工、纺织、建材、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皮革、食糖、酿酒、食品加工、卷烟、造纸、印刷、电子等工业,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发展到数万。
富有民族特点的布依族蜡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品驰名中外,畅销日本、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各国。
农业产量连年递增,水利设施、水电站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在迅速发展。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产量大增。
农林牧副渔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布依族科学布依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于农耕。
千百年来,布依族人民以农为业,主要种植水稻,素有“水稻民族”之称。
因此,布依族的生产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上。
布依族地区的耕地分水田、旱田、旱地三大类。
田又可分为滥田、水车田、堰田、冷水田、塘田、井田、干田、梯田和腰带田等;旱地又可分为平地、坡地和斜坡地。
布依族人民根据所处地区土壤气候等不同的自然规律,不断积累生产经验。
在耕作技术上,历来按季节播种、插秧,注意田间管理与庄稼收割。
犁田深度一般约四至五寸,旱地约三至四寸。
水田一般两犁两耙或一犁一耙即可插秧。
在水利灌溉方面,布依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方法和设施。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修建堤坝、水塘或用竹筒水车、龙骨车引水灌溉。
其中以竹筒水车灌溉最具特色,对箐沟、溪流两岸的稻田有很大优越性。
居住在河谷、平坝地带的布依农民,大都修建沟渠引水灌溉。
在掌握季节、不误农时和加强田间管理方面,明、清两代,布依族就已掌握了“二月动犁,三月播种,八月收割”的耕作规律,并总结出“动作稍迟则苗子不盛,夏初无雨则收必歉,入秋日午,禾正扬花,一有大风,则莠不实”的生产经验。
1949年以后,布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
布依族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织布舞:是布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在黔南惠水、罗甸一带。
织布舞以轻巧的舞蹈动作,真实地描绘布依族姑娘从开荒、播种、采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生产劳动过程,表现出她们终年辛勤劳动的形象。
铜鼓刷把舞: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
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
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
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
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
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
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狮子舞:俗称“耍狮子”,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
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
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
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
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红灯舞: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式,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月的主要娱乐活动。
“红灯”据传源于宋代。
“红灯”唱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
演员边舞边唱,颇具特色。
刺锤舞:又称“德莎呱”,布依族一种群体性的“武舞”,流行于黔南独山县墨寨乡和荔波县凤阳乡一带。
它融合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及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一套独具风格、适合于表演的舞蹈技艺,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驰骋沙场的英姿和不可战胜的威武气概。
布依族文化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
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
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
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向其他民族学来的。
布依戏:布依戏始于清乾隆年间册亨州,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在乡间流行。
各戏班的召集人、戏师和演员,都是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且能文能武,无论编排的剧目,演唱的形式,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花灯戏:是在汉族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有的地区还融合了广西彩调,流行于独山、平塘等县。
大约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布依族群众就已开始演唱花灯戏了。
蜡染:蜡染工艺久负盛名,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
贵州西部的镇宁扁担山区的石头寨被誉为蜡染之乡。
制作方法是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各种几何图形,再以蓝靛溶液配合草药印染,去蜡即成。
织锦:又称“纳锦”,布依语叫做“都桂”。
以贵州镇宁最为著名。
织锦一般有宽窄两种,多用丝线或丝、棉混织,而且多是彩色。
织锦有“羊羔锦”、“鱼儿锦”、“蝴蝶锦”等等,其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
布依族的织锦花纹精致紧密,瑰丽美观。
刺绣:布依族的刺绣历史悠久。
在贵州西部镇宁、关岭一带称为雕绣,在南部望谟、罗甸一带称为姑绣。
有贵独绒、贵独粑、贵杂玛母、贵绍等数十种。
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等刺绣方法。
木雕:布依族木雕艺术久负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顺县的木刻地戏、傩戏面具。
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杨木为材料,将圆木对半破开,用半圆弧形作刻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刚、柔、粗、细、阴、阳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席、独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枫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布依族礼仪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
布依族民乐布依族民间乐器很多,有姊妹箫、勒尤、勒朗、勒拱、唢呐、长号、木叶、箫、笛、月琴、铜鼓、皮鼓、锣、铙、钹以及对唱竹筒、八音弹唱、八仙乐队等。
这些乐器,有各自不同的构造类型、使用场合、使用方法和不同曲调。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
又称勒浪。
有木制和竹制两种。
木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米,管上凿5—6个音孔,管上端装有哨子。
勒尤音色明亮、音域宽,能吹奏出八度音。
它是青年男子的乐器,只能在家里或幽静的地方吹,而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面吹奏。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
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
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
西部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
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
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
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地区。
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
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笔管:是用长约三尺的“梅勒”(笔管竹)做成。
吹奏时,音色浑厚,鼻音浓,类似黒管中音区。
布依族民歌布依族人民喜欢唱歌,各地民歌曲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调。
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特点。
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
大调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有时也用于情歌;大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稳重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