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评价寓言、感悟寓意,进而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总结阅读成果,锻炼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提高读书效率,提高写作能力。最后,学以致用,不强调种种写作规矩,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胆去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设计层层深入、由思考、归纳到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归纳寓言的特点和写法,发挥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训练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用一个甜麦圈来询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便说:对于同样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正如同一个甜麦圈,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空洞,乐观者却品味到它的美味。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像古人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则寓言的阅读,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通过对一则寓言的解读,来感受这一哲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寓”是寄托的意思。通过这个单元《列子》二则的学习,以及以前所学的《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等寓言,同学们对于寓言这些特点都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解读一则寓言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讨论的话题。

(二)学生依据上学期和本学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来展开讨论,寻找一点规律,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法指导)

如何解读寓言呢?(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读懂原文的大意。

第二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三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寓言。

第四步:从写作角度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解读时可以涉及以上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来解读,只要能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评论均可,只是写作时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读一则寓言

1出示《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解说大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此则寓言的寓意。

(寓言故事的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戒。面对同样一篇寓言,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或对生活的体验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只是要求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来理解,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

(学生讨论后,推出代表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得简练通顺)

附参考答案:

A.这则寓言反映了古代英雄的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毅力,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这种顽强的精神。

B.这则寓言表现了夸父的不自量力与异想天开,读了这则寓言我们要吸取夸父失败的教训,做事要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莽撞行事。

C.唯有牺牲,才有收获,夸父尽管未能追上太阳,但他创造了一片绿阴,留给后世子孙。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

3这则寓言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呢?

教师可以对过去的知识加以复习并引导学生归纳。

(1)寓言结构大多简短,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寓言,还是现代寓言或者是外国寓言,描写都较生动形象,短短文句中人物个性很鲜明。

(3)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

《夸父逐日》也正是用这些方法来写作的,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伟大而又悲壮的英雄形象。 4对这篇寓言进行具体解读,写一篇短文。

(节选自《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出版社出版)》)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一.设计意图

这篇作文安排在学生刚学过寓言《黔之驴》、《杞人忧天》和《杨布打狗》之后。看似简单,但大多数学生拿到以后无从下手。所以,设计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一篇寓言,学会创新理解一篇寓言,让学生敢说,会写,能写好。二.课前准备

投影仪、《伊索寓言》等

三.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2课时,包括写作1课时)

(一)趣味猜词

1.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草莓)

2.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杨梅)

3.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痛)

(学生在猜完前两个后,往往受此猜法影响而难以猜出第三个,师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是唯一的,对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师板书:多角度

(二)创新理解《黔之驴》

1.谈谈寓言。寓,寄托也。寓言即在文字中寄托了某种道理。即每篇寓言都有寓意。

2.(放投影:《黔之驴》最后一段)生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寓意。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这段话是针对文章中“驴”这个形象来说的,师由此启发学生,文章除了驴以外,还有虎、好事者这些形象,让学生根据不同形象得出不同启示。

(师板书:不同形象)

(1)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好事者:○1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2资源的浪费

总结:可见,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师暗示黑板上的“不同形象”)(三).浅谈《杞人忧天》

设问: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生:天塌地裂)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师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来回答)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生:有必要)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师启发学生从时代不同,科学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