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由于传播媒介受众面的不断增大,传媒体系逐渐构架而成,传媒经济也因此营运而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篇一传媒经济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传媒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我国传媒人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传媒业的走向和传媒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
传媒经济“四化”发展方向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政策环境、科学的理论环境、市场化的实践环境。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未来五年我国传媒经济将沿着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顺畅地发展。
传媒服务化主要是从文化产业或信息产业的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走势所作的判断或预测。
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它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传媒产业通过提供服务的形式,保证传媒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的实现。
传媒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部门,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媒产业的服务化走势将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而且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在我国,传媒产业化在传媒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还仅仅停留在对传播媒介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层面。
这是传媒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已在观念上得到了初步解决。
传媒产业化作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就不能把传媒产业化停留在初级阶段,应该把传媒产业化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所谓传媒产业化高级阶段是指在传媒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传媒产业应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运营,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群中的支柱性作用和主体作用。
传媒融合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一是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二是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
理解传媒经济学
理解传媒经济学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介绍一、什么是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
传媒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制作内容……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该国国境内所创造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商业周期:经济并不是以稳定或是始终如一的速度增长,而是以一系列上下波动的商业周期运行,可分为四阶段:低潮期、恢复期、高潮期、衰退期。
3、边际效用:指消费更多或更少某一特定产品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变化。
(03名解)4、边际效用递减:一个消费者消费某一特定产品越多,他或她逐次从每个单位的产品中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少.三、经济理论中的公司1、生产:是一种资源的转化,即把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转化为商品和服务。
2、传统公司理论的核心:所有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3、对传统公司理论的有关传媒的两种批判:一是商业活动纯粹受利润驱动的假设过于粗糙和简单,传媒常常还追求政治利益等。
二是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公司的规模和组织结构。
由公司所有人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由经理人经营: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公司发展目标;4、机会成本:以特殊用途使用某物的成本就是不以最佳用途使用该物所被忽略的利益.比如把资源从电脑游戏部调配到光盘生产部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可以被计算成为生产更多的光盘而必须放弃的电脑游戏的产量。
5、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6、边际产量:在其他条件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总产量)产生的变化。
7、收益递减规律:如果在一定量的固定要素(如车间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如技术人员)的增加,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随之降低。
(在传媒公司中,常常是递增,因为复制成本基本为0或很少)四、竞争市场结构1、竞争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
《传媒经济学》课件-02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传媒产品的生产 • 传媒产品的消费 • 传媒产品的发展趋势 • 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 • 传媒产业的政策法规
01
传媒产品的生产
传媒产品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传媒产品是指通过传媒介质传播的信息内容 ,具有信息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性。
详细描述
传媒产品是传媒产业的核心产出,其本质是 信息内容的传播。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信息 ,如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这些信息通 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介质传 播给受众。传媒产品具有信息性、文化性、 娱乐性等多种特性,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
网络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媒产品能够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打破了 地域限制,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 共享。
个性化与定制化
个性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传媒产品 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以满足不同用户 的需求。
定制化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传媒 产品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 定制化推送,提高用户体验。
值观念、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传媒产品的生产流程
总结词
传媒产品的生产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审查发布等环节。
详细描述
传媒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进行信息采集,获取各种新闻、事件、数据等信息来源;然后进行 加工制作,将采集的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制作成完整的传媒产品;最后经过审查发布,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合规 性,将产品传播给受众。
付费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收入较高,用户忠诚度高;缺点在于需 要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用户付费。
3
付费模式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互联网媒体、专业杂志、高端报纸等。
传媒经济学考试试题
传媒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传媒产业的核心产品通常是()A 信息B 广告C 技术D 受众2、以下哪种市场结构最接近传媒市场?()A 完全竞争B 垄断竞争C 寡头垄断D 完全垄断3、传媒产品的双重售卖指的是()A 卖给受众和广告商B 卖给国内和国外市场C 卖给不同年龄段的受众D 卖给线上和线下渠道4、影响传媒产品需求的因素不包括()A 消费者收入B 替代品价格C 生产技术D 消费者偏好5、传媒企业的成本结构中,哪一项通常占比较高?()A 固定成本B 变动成本C 边际成本D 平均成本6、以下哪种定价策略不常用于传媒产品?()A 成本加成定价B 撇脂定价C 渗透定价D 随行就市定价7、传媒产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A 生产环节B 发行环节C 广告环节D 以上都是8、数字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不包括()A 降低了进入壁垒B 增加了市场集中度C 减少了信息不对称D 降低了交易成本9、传媒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动机是()A 分散风险B 利用剩余资源C 扩大市场份额D 以上都是10、以下哪种政策工具最常用于规范传媒市场?()A 税收政策B 补贴政策C 反垄断政策D 产业政策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简述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
传媒产业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经济特征:首先,信息产品的特殊性。
传媒所提供的产品多为信息,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和可复制性。
这意味着其生产和传播成本相对较低,但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受众的接受和消费。
其次,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
在传媒业中,前期的设备购置、节目制作等投入巨大,形成了较高的固定成本。
而一旦产品生产出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传播或销售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却很低。
再者,双重市场和双重售卖。
传媒既向受众提供内容服务,又向广告商出售广告空间或时间,通过这种双重售卖来实现收益。
最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
大规模的生产和传播能够降低单位成本,同时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传媒经济学
1-15章1.传媒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念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
2.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3.媒介受众有三个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和实际受众。
4.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5.需求可以分为个人层面需求与市场层面需求。
6.报纸“负定价”或免费的奥秘在于其收益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发行;一是广告。
7.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三种生产要素。
8.市场结构是根据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进行考察的。
9.当政府规制的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会出现政府失灵。
10.媒介产业是指从事大众传播媒介生产和运营的企业的集合。
11.文化折扣,指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不同文化市场上所遭受的减损。
12.传媒资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
13.传媒并购指传媒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手段。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包括交易式无形资产运营、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扩张式无形资本运营和投资式无形资本运营。
15.媒介产品的三要素为:载体、资讯和规则。
1-15章1.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
其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视角。
2.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3.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
4.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5.媒介产品市场中卖者改变产量的伸缩性和考场时间长短会影响到媒介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6.“相对常数”理论认为广告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稳定。
7.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和移民以及就业政策的改变则会引起传媒产业劳动市场供给曲线的移动。
8.媒介产业中的大部分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传媒经济学-教学大纲
传媒经济学-教学大纲《传媒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1642B课程类型:必修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传播学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媒介经营与管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了解当前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宏观层面的产业数据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案例紧密结合,提高自己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传媒业现象、解决传媒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基本目标1、系统、完整地学习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深入理解传媒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2、通过理论学习、数据展示、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教学手段,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传媒经济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传媒产业特定现象的内外动因和发展趋势。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导论: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以影片《阿凡达》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总结其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2、小组讨论:(1)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能够做到经久不衰吗?(2)10年的电视节目可以有,20年的电视节目也可能有,那么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视节目会不会有?为什么?从传媒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解释上述问题。
重点:传媒经济学的定义难点:理解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属性课程的考核要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第一章传媒业的内涵及特性第一节传媒业的内涵第二节传媒业的类别和运作模式案例分析《中国好声音》的运作模式第三节传媒业的特性课堂讨论国内明星片酬高涨的现象重点:传媒业的运作模式和特性难点:传媒业的运作模式课程的考核要求:课堂自由发言案例研究:《女神的新衣》赢利模式的特点1、观看电视节目《女神的新衣》2、小组讨论并汇报:(1) 《女神的新衣》的赢利模式是怎样的?(2) 它在赢利模式上有哪些创新之处?(3) 在这一赢利模式中,有哪些受益者?课程的考核要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PPT展示汇报第二章传媒业的产品及赢利模式第一节传媒业的产品是什么第二节传媒业产品的特性第三节传媒业的赢利模式1、赢利模式的概念2、传媒业的三种赢利模式3、传媒业中各类媒体的具体赢利模式重点:传媒业产品的特性、传媒业的赢利模式难点:传媒业产品的特性、传媒业的赢利模式专题讨论:微信的赢利模式及其应用1、微信的赢利模式(现有模式+未来可能的模式)2、微信的应用:微信摇电视3、小组讨论:(1)央视春晚在不断转型,继羊年央视与微信跨屏互动融合的“微信春晚”之后,猴年央视又与支付宝进行了“咻红包”的跨屏互动融合。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知识点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
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
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清华大学《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33页
理解传媒经济学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介绍一、什么是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
传媒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制作内容……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该国国境内所创造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商业周期:经济并不是以稳定或是始终如一的速度增长,而是以一系列上下波动的商业周期运行,可分为四阶段:低潮期、恢复期、高潮期、衰退期。
3、边际效用:指消费更多或更少某一特定产品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变化。
(03名解)4、边际效用递减:一个消费者消费某一特定产品越多,他或她逐次从每个单位的产品中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少。
三、经济理论中的公司1、生产:是一种资源的转化,即把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转化为商品和服务。
2、传统公司理论的核心:所有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3、对传统公司理论的有关传媒的两种批判:一是商业活动纯粹受利润驱动的假设过于粗糙和简单,传媒常常还追求政治利益等。
二是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公司的规模和组织结构。
由公司所有人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由经理人经营: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公司发展目标;4、机会成本:以特殊用途使用某物的成本就是不以最佳用途使用该物所被忽略的利益。
比如把资源从电脑游戏部调配到光盘生产部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可以被计算成为生产更多的光盘而必须放弃的电脑游戏的产量。
5、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6、边际产量:在其他条件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总产量)产生的变化。
7、收益递减规律:如果在一定量的固定要素(如车间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如技术人员)的增加,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随之降低。
(在传媒公司中,常常是递增,因为复制成本基本为0或很少)四、竞争市场结构1、竞争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1。
传媒经济,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啊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论》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但是并为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新网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网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
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是稀缺问题。
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5。
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术语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
三、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
(一)传统生产流程
传统的传媒生产流程遵循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观点,倾向于把工作分解成若干极其简单的
任务,然后交由专门人员去完成。
传媒传统生产流程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分工带来效率提升。
第二,传统生产流程将复杂的生产活动细分为一系列标准化劳动并明确规定每一细分工种的
略,又通过深度访谈方式,汇总了国内新闻工作者一系列
的 “隐藏文本”,如 “时空转换策略”“责任转移策略”“报道事
实策略”“合纵连横策略” “反客为主策略”及 “钻研漏洞策略”
等
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生产社会学发生转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新闻生产社会学内部的转向。
中重复出现的习惯性社会实践。
“对于传媒组织,常规是一套控制机制,以促使媒介工作 者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对于
传媒内容生产者,常规是他们工作时所依循的脉络。”
不少新闻常规虽然出现在新闻教科书中,成为在校学生可以学习的 “显性知识”,但其
最初 的存在形态却是新闻实践过程中隐含的 “默会知识”。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这些
的,编辑是重要的 “把关人”,他们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新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 时
“无形”环境亦会影响编辑的把关行为。
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群体层面的非正式约束研究将目光转向特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互动。20世纪50年代和70
年代,新闻编辑部里的生产机制曾引起研究者较大的热情,研究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
第二,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
(1)研究的行业类别由新闻业扩展到流行音乐、图书出版、新媒体等非新闻类行业。(2)研究的生产场域由线下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一、内容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传媒经济学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
本文将概述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文章将探讨传媒经济领域的基本经济问题。
这包括传媒市场的运行机制、供需关系、市场结构等宏观问题,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媒体经营、受众行为等。
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传媒行业的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产业角度分析传媒经济的发展现状。
介绍全球范围内以及特定地区的传媒产业发展概况,分析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产业链结构以及新兴趋势等。
还将探讨政策环境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在论述过程中,本文还将引入案例分析,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具体案例在传媒经济领域的应用和表现。
这将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展望。
对论文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传媒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重视。
传媒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媒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既关注传媒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也研究传媒产品的生产、消费与市场运行规律,致力于揭示传媒行业的经济特性和发展机制。
该学科的兴起,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与其内在的经济特性紧密相连。
从历史背景来看,传媒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互联网、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产业的蓬勃兴起,传媒行业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全球化背景下传媒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态势加剧,使得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此背景下,传媒经济学逐渐从传统的经济学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简介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行业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传媒产业的运行机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问题。
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媒行业的经济特征传媒行业作为信息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经济特征:1.市场广度:传媒行业的市场涉及到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个媒体形式,覆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2.垂直整合:传媒行业具有垂直整合的特点,即一个传媒企业可以涵盖多个媒体形式,如一个传媒集团既拥有电视台、广播台等传统媒体,又拥有互联网新媒体等;3.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传媒行业的主要产品是信息和文化创意作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依靠创作者和专业人才的努力提供不断更新的内容;4.数字化与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数字化和网络化,传媒企业需要适应这种趋势并进行相应的战略转型。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媒产业结构与市场竞争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的结构特点、市场竞争形式以及媒体所有权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等问题。
传媒产业的结构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比重,以及传统媒体内部的垂直整合程度等。
市场竞争的形式包括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不同的竞争形式对传媒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有着不同的影响。
传媒产品的创意与生产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品的创意和生产,包括内容创作的经济激励机制、版权保护与创新、创意产业的价值链等问题。
传媒产品的创意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传媒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创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创意内容,并保护创意产权,有助于促进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
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传媒企业作为商业实体,需要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传媒经济学通过研究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传媒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要素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四)明星高收入
一些剧院演员的工资收入不如影视明星高,并不一定是因为前者不如后者优秀,而是因 为影视媒体技术可以让影视明星的表演能相对便宜地卖给消费者,从而更容易获得被消费者 品评、追捧的机会。
另外,传媒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需求亦助长了明星的产生及明星的高收入。消费者口味千 变万化,传媒产品的市场风险难以预料。面对如此高的风险,投资者降低风险的一种选择是根 据员工以往表现和声望来决定投资。当众多投资者都追捧以往业绩记录优秀的少数人时,明 星的受关注度和收入自然也就抬高了。
第三节
传媒资本运营—— 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传媒资本运营—— 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关键点 ➢ 二、传媒无形资本运营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关键点
传媒资本并不是简单指传媒企业财务报表上的金融资产,它提供了审视传媒企业所拥有整 体资产的一个视角。
从构成上看,传媒资本涵盖了传媒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以及无形 资本运营等几大类别,它既具备资本的共性特征,同时基于传媒业精神文化产业的特质又呈现 出一些特殊规律,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传媒无形资本在传媒资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
二、劳动供给
(一)个体劳动供给曲线——有可能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曲线虽然都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劳 动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假使你是一名制片人,你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如下图所示,你 的劳动与闲暇的分配可能如下表所示。
二、劳动供给
(二)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以上我们谈的是个体劳动的供给。正如某种职业劳动市场的需求曲线是无数单个需求 曲线 的加总一样,某种职业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也是从事该职业的无数个体劳动供给曲 线的加总。
中传传媒经济学硕士就业状况分析
中传传媒经济学硕士就业状况分析
中传传媒经济学硕士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门热门专业,该专业学生主
要学习传媒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
学知识以及传媒产业运行和管理的能力。
毕业后,传媒经济学硕士毕业生
在就业市场上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
再次,传媒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强。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
国内传媒类专业的一流高校,培养了大量具有高水平的传媒经济学硕士。
这些毕业生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还与一些
媒体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和资源支持,
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传媒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薪资待遇相对较高。
传媒经济学硕士
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较为平衡,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传媒类专业毕业生的起薪普遍较高,一般在5000至8000元之间,有些优秀毕业生甚至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
而且随
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职位的提升,传媒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会进
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中传传媒经济学硕士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丰富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可以在媒体产业、金融行业、市场营销等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
发展的岗位。
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薪资待遇相对较高。
因此,中传传媒经济学硕士是一门受欢迎且前景广阔的专业。
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
因为要考研撒,我也懒,为了解决笔记专门开了百度文库的VIP。
BUT!找到的很多笔记还是不全……恼火!没办法,我就只能勤快点了撒~~看笔记也别忘了看书哈!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关键词:二元产品市场公共物品经济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
集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的视角。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体怎样在无限的竞争性的需要之间,将稀缺资源在各种替代性用途中进行分配。
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要生产什么商品与服务,每种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出来?要使用哪些稀缺资源,以何种组合方式?谁将得到生产出来的有限的商品与服务?●技术、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之选择动态变化,合力将媒介内容的“公共物品”性质约束在一个能使媒介产品赢利的状态,从而使媒介产品的性质随三种力量的相对关系而变化。
商业模式是比策略更基本的东西。
●广告支撑性与内容支撑型是媒介产业两大基本商业模式。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某一媒体的商业模式会表现出动态性。
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点在于:第一,媒介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第二,受众和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
执照费支撑型模式是内容支撑型模式的一种变形。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受众的注意力——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
喻国民称其为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传媒影响力源自媒介在生产环节、传布环节、消费环节附加到产品与服务中的价值。
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措施构建产业的影响力。
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向,至成熟期达到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下降。
●“经济人”总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会根据对于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估量,而选择相对于成本而言最大化的收益。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指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英]道尔(Doyle, G. )著;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书名原文: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第1章传媒经济学介绍什么是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它所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这些因素时刻指导或约束着从业人士如经理人、决策人进行抉择。
经济理论中的公司传媒公司所具有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制作、包装和发行传媒内容。
所谓的“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条件要素投人不变时,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或总产量)产生的变化。
‘‘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如果在一定量的固定要素‘如,车间和设备)上增加一个可变要素(如,自由技术人员)的使用数量,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将最终降低。
但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相反的是,许多传媒公司产量(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于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往往是享受递增而不是递减的边际收益。
竞争市场结构理论上,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以及垄断。
这些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中有多少个互相竞争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如果一个市场内只有少数几个供给者,而它们的产品无论是同质的还是异质出都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的话,那么这种市场结构就是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传媒公司所处市场的最普遍的市场结构类型。
规模经济在传媒中很普遍,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高初始生产成本,低边际再生产和分销成本。
范围经济一一通过多种产品的生产而实现的经济——也是传媒企业的普遍特征。
传媒的主要经济学特征传媒具有的一个整体特征就是传媒公司常常同时分别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销售它们的商品。
传媒业与众不同,因为其各行业}是在友卡德所指的“双重产品”市场运营。
传媒公司创造了两种商品,第一种是内容(电视节目、报纸、杂志文章等),第二种是受众。
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学,就其学科体系来看,在中国尚处于建构的过程中。
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以专著的形式出现,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初是在某一个领域,渐次发展为从整个传媒范畴的理论视野出发,已在20世纪末。
2、传媒经济学的多种定义:传媒经济学从广义讲,是研究传媒产业与传播媒体实现最佳社会效益与最佳经济效益统一的规律及其经营管理艺术的科学;狭义讲,是研究传媒产业与传播媒体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规律及其经营管理艺术的科学。
3、从本质上看,传媒经济学是以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为核心的交叉学科。
4、从1566年需要用一文钱才能阅读的手抄新闻《威尼斯公报》产生起,世界传媒经济市场即宣告诞生。
5、传媒经济的多重属性(特性)1).传媒经济是商品经济:所谓传媒经济是商品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共同的运行规律。
新闻信息产品的商品性在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1、直接的市场交换,即传方提供新闻信息产品,受方付费购买。
例如,报刊杂志、收费电视; ○2、间接的市场交换,即传方提供新闻信息产品的同时又向广告客户出售版面或播映时间,这时收取的广告费,表面上是某一版面或播映时间的交换价值,其实版面或播映时间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们的价值来自新闻信息产品。
2)传媒经济是政治经济:传媒经济是政治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政治的力量,依循政治经济规律,而非依循商品经济规律运行,却仍然能得以发展的属性特征。
3).传媒经济是公益经济:所谓传媒经济是公益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在特定的情况下,依循公益事业发展规律,而非依循商品经济规律运行,却仍然能得以发展的属性特征。
6、注意力经济:一般认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H·高尔德哈伯(Michael H.Goldhaber) 1997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HotWired上发表的《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 Shoppers!)一文中提出来的。
有关传媒经济学论文
有关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是新世纪的一个朝阳产业,是新经济的的重要构成部分,蕴含着无穷的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潜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有关传媒经济学论文,欢送浏览。
有关传媒经济学论文篇一《浅析传媒经济研究》当今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起步阶段。
笔者针对周鸿铎教授的观点/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认为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与进路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讨论一个研究对象必须把它置于恰当的学科话语框架内才有意义。
研究指出: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应是传媒经济研究的两个主要范式,而选择媒介产品作为研究起点是最正确的进路。
【关键词】传媒经济;范式;进路一、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传媒产业经济学它以经济学为主导,以产业经济学和系统经济学为理论支持,并辅以传播学。
传媒产业经济学可以借助一般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也有其特有的规律,因为提供信息产品的传媒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所没有的特殊性。
传媒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整个传媒业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总体经济。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出,传统经济学是无法对传媒经济进行准确描述和深入研究的。
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对传媒经济却不适用,如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是不符合这一规律的,它是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
况且,传媒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传媒经济系统,而传媒经济系统的构成是由以传播过程为载体相伴发生的一些经济过程或者经济增值活动。
所以我们只能运用系统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它。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都可以在传媒经济研究中大展拳脚。
它还可细分为报业经济学、电视经济学、广播经济学、络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目前,这些学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传媒管理经济学它以管理学为主导,以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为理论支持,并辅以传播学,研究对象为媒介实体以及消费者。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决策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啊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论》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但是并为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新网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
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网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
(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是稀缺问题。
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5.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术语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
影响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它能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措施构建产业的影响力。
所以,利用传媒产业价值链是构造传媒影响力的一个思路。
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向,至成熟期到达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下降。
8.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1)传媒行业的特殊性①传媒经济在研究给定假设的特殊性上,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使传媒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核心差异凸显出来。
②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须的游行的生产要素并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之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由于大量媒体内容以免费或负定价形式发行,并且有效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作为同一个个体,其媒体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则面临着刚性约束,因此个体注意力的预算约束与优化配置是传媒经济的分析重点。
(2)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媒介要赢得主体的注意力资源,需要在形成媒介自身特色、降低主体接触媒介的各种成本、提高现实和预期回报等方面作出努力。
而对于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我们重点从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两个方面着手。
同时,社会注意力资源在媒介牵引下流向不同的焦点领域,其对社会资源配置所引发的“乘数效应”是不同的。
(3)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传媒对市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作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来源和资讯“支点”。
换言之,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一项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在转化机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头脑中的“文化地图”不足以对现代信息化的社会进行释义,于是借助于媒介提供的“文化地图”。
而媒介提供的“文化地图”由于其“序参数效应”而对受众施以其影响力。
从而完成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
(4)媒介影响力构建的核心与前提及其两个途径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提升注意力资源的两种途径: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度;通过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与传播环境在培育社会偏好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来提高媒体所凝聚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使用。
9.传媒产业的两大商业模式——广告支撑型与广告内容支撑型(1)广告支撑型①此模式突出的特征是商品经历两次售卖,即“二次售卖模式”。
受众作为社会人,有信息、娱乐、社会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媒体向受众提供可满足其上述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受众付出自己的注意,使媒介产品和服务所附带的广告信息有机会接近自己。
广告主向媒体支付广告费,以换取广告版面或时段,获得接近受众的权利。
受众在第一个市场中“付出”的注意,恰是第二个市场中广告版面或时段所愿意承载的,广告主有购买意愿的“物品”。
二次售卖模式,揭示了采用广告支撑型模式的媒介组织中,管理者重视媒介产品与重视受众的一致性。
②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媒介代这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二是受众与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
(2)内容支撑型:依靠内容开展商业获得的媒介所采纳的商业模式为内容支撑型。
执照费支撑型模式是内容支撑型模式的一种变形。
它与一般的内容支撑型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执照费并不完全表达受众的支付意愿;执照费虽是供应媒体的主要收入源,但不是全部。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某一媒体的商业模式会表现出动态性。
10.媒介的“倒钩刺”,电视台貌似“免费”为观众提供节目,但却是以节目为“诱饵”,悄悄地收获观众的“注意”,并将其以不菲的价格卖给需要此资源的广告主或幸存者。
受众吞下的是节目,付出的却是注意。
“饵”香方能引来“鱼”,媒体吸引受众的前提便是提供“色香味”俱佳的内容。
11.新闻洞,即因媒介渠道有限而必须对传播内容进行的强迫性的定量选择的情况。
12.团结性思维,即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各媒体制作的新闻很大的相似性。
13.扳机效应,是指媒介议题会牵动媒介议题,让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成为大家炒作、关系的焦点,这是一种媒介间的议程传散现象。
14.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15.“反对议题”有可能由另类媒介引入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16.文化地图,即人们头脑中每一条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
它的客观有效性,取决于外来信息的性质与人们已有经验(主要包括以人生阅历为代表的直接经验和以书本知识为代表的间接经验)的范围及其质量的耦合程度。
人的社会化程度对文化地图有这重大影响。
17.序参数效应。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实物商品的需求是不连贯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
然而,媒介的序参数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要求。
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这是社会个体的一致性需求,不仅有连贯性,而且始终存在着将所有内容商品的需求联合成统一体的内在趋势。
媒介的序参数效应将偶发事件、个体行为或单次商品消费纳入社会符号意义系统,同新闻资讯意义变成人们文化心理地图上的“地点”。
媒介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亲和力和资源涵化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序参数效应”。
18.泛媒体,即所有已某种载体形态承载和传播一定符号意义信息,在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接触过程中产生告知乃至说服效果的物质载体和相关传播动态流程,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媒介。
19.“泛媒体时代”,带来的是一种深层的媒介理念变更。
在泛媒体时代,不仅公交、卖场等广告媒介产品把人们远离用于其他生活安排的非媒介消费时间通过兼容性的处理,同时转化为媒介消费时间,拓展了受众用于媒介消费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平台。
与此同时,与某类生活情态相关的符号指涉与偏好培育过程,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泛媒体的传播过程。
20.置入式广告,即广告信息与媒介内容信息相融合的新型广告方式。
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低涉入的情况下,建构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直觉。
由于观众对广告有天生的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输球的效果好得多。
21.数据库营销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广告业的核心业务在于数据库运营。
基于企业影响的数据库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数据库而形成的系统性数据库,是媒介融合时代广告行业的核心实体生产资源。
基于这两个数据库的分析,得出的企业的广告目标和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进而来寻找适合的媒介终端,并且成长性地运用该终端媒介,再创造性地生产广告信息,并创造性地以融合的方式传递出去,最广泛地接触到目标受众群体并最深刻地改变目标受众的认知。
22.碎片融合式的消费者广告接受模式,即消费者通过各种缝隙中传来的信息,再经过自我融合,从而形成融合效应。
这与以往的“单一承载式”的广告介绍模式是不同的。
23.受众碎化(1)定义受众碎化,即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介。
(2)影响受众碎化的因素:①受众差异性,与消费需求的丰富性成正相关的关系。
依据是选择性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②技术的先进性与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③正科许可与碎化现实。
(3)碎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这将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4)正确认识传播“碎片化”的现实:碎片化与碎片化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
先细分,再归聚没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
(5)在“碎片化”的现实中重新构建传播的影响力:①就传播资源的配置而言,要改变以往集中轰炸式的大轰大嗡,转而建立基于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套装”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