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专题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

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

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2分)

(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②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

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特征。

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3分)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1)用原文词语填空。(4分)

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的态度。

(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

答案:(1)(4分)敬忠孝弟孝慈(每处1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分)

(2)(2分)①为政以德(礼);②正人先正己。(各1分,大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