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专题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

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高三语文高考文化经典著作阅读题解析及新题训练

高三语文高考文化经典著作阅读题解析及新题训练

高三语文高考文化经典著作阅读题解析及新题训练高三语文高考文化经典著作阅读题解析及新题训练〔发表于《语文周报·高考版》近年第29期第4版〕一、试题回顾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著作阅读试题如下: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分〕〔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4分〕参考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

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近年文化经典题最大变化是从前两年的选段阅读改变为从双材料选句解读. 难度比往年增大,因为没有了文段的语言环境的提示,要从一个孤立句子得到较完整的意义是比较难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是选自《论语·述而》第11章,它整章讲的是符合“勇〞的标准问题,孔子认为“能进能退〞才能称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是选自《孟子·滕文公下》第2章〔注:试卷中《孟子·公孙衍张仪章》的表述不当〕,整章节讲的是符合“大丈夫〞标准问题,强调“行得正,站得直,能为一个理想的正义目标去奋斗,才能称“大丈夫〞。

从试题〔2〕参考答案可知,并没要求学生要按作者原意来解读,只要根据文句字面来理解就行了,因此也就降低了难度,但对能解读全段文意的学生又有点不公平的.第〔1〕是文言翻译题,能力层次为B级,要翻译好这两句子不易,要把握“用〞“行〞“舍〞“藏〞“有是〞“得志〞“由之〞“独行其道〞是重点词的意义,这些词有些可以直译,有些词就要意译了,如“由之〞是翻译难点,只能根据上文意译了,在没有文段的语言环境,要翻译完整这“由之〞,有难度。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乎技矣进:进展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接触C.批大卻批:击D.如土委地委:卸落【小题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所见无非牛者B.技经肯綮之未尝C.虽然,每至于族D.吾见其难为答案:【小题1】A【小题2】B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进,超过。

考点:本题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A:无非:今义,不外,没有别的;古义,没有不是。

C项,虽然:今义,转折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古义,既然这样,那么。

D项,难为:今义,使人为难或施加压力;古义,难以做到,不好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篇2:赣文化阅读以及答案赣文化阅读以及答案赣文化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

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

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 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 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孔子家语卷六·执窖第二十五 》) 1.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____________。(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中“衔勒”和“捶策”的内涵及关系。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不是因为天生就会的。 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 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 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 么用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 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 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 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非乐》)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 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 1.从《墨子·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看,孔子 弘扬音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同态度。 (4分)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经典文化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六君子之道(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经典文化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六君子之道(含解析)

群文通练六君子之道主题解说在《论语》中,所谓君子,有时指王孙、士人,是属于人群分野的范畴的概念;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德才兼备堪为人生楷模的道德化的人,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

孔子论君子,重在强调理想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他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即“文质彬彬”。

所谓“文质彬彬”,就是有才有德,内则德充,外则文采,文、智、仁、勇、礼、义、信、孝、悌、忠兼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2)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1.孔子告诉学生,不断地________可以帮助自己到达君子的境界。

2.结合材料简析君子“不忧”或“不惧”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答: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卫灵公》) 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

道瞽亦然。

(《礼记·少仪》)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坊记》)3.这几段文字讲的是一个“________”字,其核心归之于一个“________”字。

4.有人说,这三则语录的实质是讲为人处世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扩而大之,就是治理的原则。

你同意吗?为什么?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2)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5.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解释其含义。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D【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2)【参考答案】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1)【参考答案】B【解析】“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

【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练习题《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4)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1.材料(3)中“暴虎冯河”是针对弟子____________而言的,“临事而惧”中的“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或季路、仲由)警惕,谨慎2.结合材料,具体谈谈你对孔子“勇”的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主张的勇,不只是勇气、勇武,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②孔子主张仁勇兼备,真正的勇者,因内心有仁德而无所畏惧。

③勇与智结合,要讲谋略,有所畏惧,反对匹夫之勇。

④勇与义统一,认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否则,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3.第(1)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

高考语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答案

2021**高考语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阅读及答案—
二、(2021**卷)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ﻭ
(一) (2021**卷)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ﻭ
A、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ﻭ
B、屠维岳使用软化、开除、升迁等多种手段,“**解决"了厂里的怠工闶潮,暂时解除了吴荪甫的。

(《子夜》)
C、觉慧创办了《黎明周报》,被祖父责骂,祖父吩咐觉新严加看管.觉慧不听觉新的劝告,执意要办下去。

(《家》)ﻭ
D、在爱斯梅拉达将要被抬上囚车时,伽西莫多借助绳子从圣母院墙上滑下,刽子手的助手,把她抱进圣母院.(《巴黎圣母院》)ﻭ
E、涅赫柳多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www.是鄙视他们。

他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复活》)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识记,要求学生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ﻭ
【解析】C项《黎明周报》并非觉慧创办,觉慧只是参加其中的工作。

祖父责骂的是觉慧参加学生运动。

E项涅赫柳多夫并不鄙视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他是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高兴.本题一易一难。

易的是E选项,这是对情节完全的,学生容易;难的是C选项,该选项从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看是
出现了情节替换,考生若不认真识记,会有所犹豫。

ﻭ【答案】CEﻭ。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A)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礼记·大学》)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弟”。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

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

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

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分)(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

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文化经典阅读附答案(学生版)

文化经典阅读附答案(学生版)

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无法义而其事能成者,无有。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墨子〃法仪》)【注】法仪:法度、准则之意。

23.简要概括墨子对“法仪”的观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述墨子的观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此处省略6个字)!”(《礼记·檀弓下》)【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

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清思想,依文解题——高考真题感悟1.(2017·浙江省考试院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二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答:(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

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示例:略。

提示:必须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一)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

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二)义,就是利。

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

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2.(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解析: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

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知识讲解

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知识讲解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一、《论语》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②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1)孔子认为益友有哪些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认为在与朋友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正直,诚信,博学。

(2)孔子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讲信用,实事求是,待人真诚,不夸夸其谈、花言巧语,不阿谀奉承。

参考译文①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实守信?有没有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②孔子说:“甜言蜜语,面貌伪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心怀怨恨,表面上却跟人交往密切,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对自己有益。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对自己有害。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里仁》
②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填空:语段①中的“忠”指(2分)
“恕”指(2分)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
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0:(1)“忠”指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恕”指宽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

(2分)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
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4分)。

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解析

文化经典阅读及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6分答:(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的理解。

选段①要明晰“文”与“质”的关系,选段②重点是强调要把君子的’行为付诸实践。

一道题6分些许意外,但审题后便发现,两问显然还是概括题加分析题,2分与4分,仍可以视为两题。

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根据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观点要完整,表达要简洁,切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词。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

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

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

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分)(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

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②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

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

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

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特征。

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3分)(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

(3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

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2)一致。

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6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1)用原文词语填空。

(4分)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的态度。

(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答案:(1)(4分)敬忠孝弟孝慈(每处1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分)(2)(2分)①为政以德(礼);②正人先正己。

(各1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5.(2012·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注] ①或:同“惑”,奇怪。

②介然:经常。

(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每格1分,不用原文回答不给分)(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3分)答案: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参考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

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6.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②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1)填空题(2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孔子看来,颜回“舍之则藏”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上述语段简要概括。

(4分)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

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

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4分)①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②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①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