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操作规范标准
肌力训练原则
![肌力训练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9a26ef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7.png)
肌力训练原则
肌力训练原则是指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原则。
以下是常见的肌力训练原则:
1. 适应性原则:肌肉需要通过适应性训练才能增强。
训练应根据个体的目标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调整,逐渐增加负荷和训练强度。
2. 过载原则:逐渐增加肌肉所承受的负荷量,以促进肌肉的适应和增长。
通过增加训练强度、次数、重量或训练时间来实现过载。
3. 可变性原则:肌力训练应包括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练习,以避免肌肉适应和训练平台期的发生。
可以通过改变训练方式、练习顺序、频率和负荷来实现变化。
4. 特定性原则:训练的目标应与需要训练的肌群和动作密切相关。
选择与特定运动或活动相关的练习,以增强特定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
5.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关键。
肌力训练应持续进行,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以保持肌肉适应和进步。
6. 个体化原则:肌力训练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目标进行个性化设计。
不同人的肌力水平、体能和目标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7. 安全性原则:肌力训练时要注意安全,确保合适的姿势、动作和负荷,以避免受伤和损伤肌肉。
8. 规律性原则:定期进行肌力训练,并确保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以保持肌肉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原则为肌力训练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个体达到预期的肌肉增长和力量提升的效果。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之欧阳治创编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之欧阳治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949a23d152ea551811a68766.png)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2012)目录步态训练操作规范 (3)关节活动度操作规范 (7)关节松动术操作规范……………………………………………………… (14)呼吸训练操作规范 (19)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22)假肢矫形操作规范 (27)矫正训练操作规范 (32)脑功能治疗训练操作规范 (34)平衡训练操作规范 (37)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操作规范 (45)协调训练操作规范 (70)转移训练操作规范 (72)步行训练操作规范【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禁忌证】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操作程序】1.步行前的训练(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肌力训练。
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
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2)起立床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变弱等),可利用起立床渐渐倾斜直至调整到直立的方法使患者达到站立状态。
只有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起立床训练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的脉搏,如脉搏加快,提示患者目前的倾斜角度不适。
(3)平行杠内训练: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
由于平行杠结构稳固,扶手的高度和平行杠的宽窄度均可调整,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因此很适合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等。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adb9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0.png)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
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
初练者可以把哑铃的重量调到8到12RM的程度,每组做8到12个左右。
每组做完休息不超过一分钟,每个动作做完休息不超过2分钟。
做下面运动前先热身10分钟,可以小跑。
胸部:哑铃卧推4组
哑铃飞鸟4组
俯卧撑4组(数量20到30个)
肱二头肌:哑铃单臂弯举6组
弯举6组
腿部:深蹲6组
箭步蹲4组
提踵6组
肱三头肌:哑铃俯身臂屈伸4组
窄距俯卧撑4组
哑铃颈后臂屈伸4组
背部:宽、窄距引体向上各4组(尽量做10个以上)
哑铃划船4组
肩部:推举4组
前平举4组
侧平举4组
腹肌:仰卧举腿4组
腹肌每组做到力竭或者15到25个。
每组做完的休息时间为20
秒到30秒。
腹肌一周练3次左右。
一天锻炼胸肌、肱二头肌,第二天锻炼腿部、肱三头肌,第三天锻炼背部、肩部,第四天休息。
练四天一个循环。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c821f5c6bec0975f565e28f.png)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2012)目录步态训练操作规范 (3)关节活动度操作规范 (7)关节松动术操作规范 (14)呼吸训练操作规范 (19)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22)假肢矫形操作规范 (27)矫正训练操作规范 (32)脑功能治疗训练操作规范 (34)平衡训练操作规范 (37)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操作规范 (45)协调训练操作规范 (70)转移训练操作规范 (72)步行训练操作规范【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禁忌证】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操作程序】1.步行前的训练(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肌力训练。
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
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2)起立床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变弱等),可利用起立床渐渐倾斜直至调整到直立的方法使患者达到站立状态。
只有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起立床训练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的脉搏,如脉搏加快,提示患者目前的倾斜角度不适。
(3)平行杠内训练: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
由于平行杠结构稳固,扶手的高度和平行杠的宽窄度均可调整,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因此很适合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等。
站立训练以每次10~20mim开始,依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延长训练时摆过步:双侧腋杖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腋杖着地点前方的位置着地。
肌力训练的操作要点
![肌力训练的操作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9446e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5.png)
肌力训练的操作要点
1. 开始前:在进行肌力训练之前,要先进行热身运动,如慢跑、跳绳、深蹲等,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2. 动作准确:每个动作都要准确无误,避免使用错误的姿势,因为这可能会加重肌肉或关节的伤害风险。
3. 注意呼吸:完成每个动作时,都要注意呼吸。
如举重的时候,呼气,下放的时候吸气。
4. 维持平衡:运动时要注意身体维持平衡,避免受伤,如使坐姿时,双脚要并拢,双手要交叉置于膝盖上,保持平稳。
5. 逐渐增加难度:肌力训练应该逐渐加强,增加训练的难度,以避免锻炼时的过度疲劳或损伤。
6. 适量休息:锻炼后,要给身体充足的休息时间,让肌肉得到恢复和补充水分。
7. 社交:尝试通过参加健身类的社交活动,更好地融入到肌力训练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保持锻炼的习惯。
肌力练习的原则和方法
![肌力练习的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526b64caaedd3383c4d3de.png)
肌力练习的原则和方法一、肌力的概念肌力,是指肌肉主动收缩的所产生的力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
二、肌肉的生理学特性简介(一)肌纤维的类型1.Ⅰ型肌纤维(慢颤氧化型)血供丰富,纤维细,收缩缓慢。
含有大量线粒体及高浓度肌红蛋白。
由有氧化而获得能量。
能长时间持续活动,不易疲劳。
外观呈红色,又称红肌纤维。
2.Ⅱ型肌纤维(快颤酵解型):纤维粗,收缩反应快,含有大量磷酸化酶和糖酵解酶,大量糖原由糖酵解获得能量爆发力强,容易疲劳,外观呈白色,又称白肌纤维。
3.中间型纤维:特性介于红、白纤维之间。
(二)肌肉的生理横切面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是其全部肌纤维的横切面积的总和。
纺锤样肌肉的和生理横切面就是肌腹的横切面。
绝对肌力与肌肉的生理横切面成正比。
一般认为生理横切面积的绝对肌力为3.6kg/cm2。
三、肌力的分类因为肌肉有以上的生理学特性,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肌肉力量有一下常见的分类。
肌力并不单纯是指力量的大小,它包括了最大力量、耐力力量、速度力量三个方面。
通俗的说,最大力量就是说最大可以用出多大力量,耐力力量是指可以持续用力有多久,速度力量是指可以用多快的速度用力,例如走路时突然踩到坑洼处,下肢的肌肉可以快速收缩发力,站稳身体不摔倒,就是肌肉速度力量或称爆发力的体现。
四、肌肉收缩的方式肌肉的收缩有多种方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都是人体运动和维持人体姿势所必须的。
本书中设计的功能练习考虑到了不同骨科伤病后不同时期的情况,综合了不同的方式进行功能训练,以促使尽快恢复功能。
肌肉的收缩方式分类如下: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关节不活动,张力增加。
等长抗阻训练可在短期内增加肌力,如在膝部手术后进行股四头肌训练。
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长度缩短,引起关节活动。
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a. 向心性收缩: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接近。
b. 离心性收缩: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分离。
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速度不变,这种收缩不是自然完成的。
肌力评定的操作流程
![肌力评定的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de8b75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b.png)
步骤一体位
患者取平卧位。
步骤二收缩肌肉
嘱患者主动绷紧下肢收缩肌肉,医生用手扶在患者肢体上,如果感受不到肌肉收缩,则肌力为0级。
步骤三平移、抬高肢体
嘱患者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状态下,贴紧床面水平移动肢体,然后抬高肢体。
如果仅感受到肌肉收缩,但是无法平移和抬高,则肌力为1级;如果能够平移,但无法抬高,则肌力为2级。
步骤四维持抬高
嘱患者抬高肢体后维持抬高的姿势。
如果无法维持,则肌力为3级。
步骤五肢体对抗
嘱患者抬高肢体后维持抬高的姿势,然后医生用手与患者肢体做对抗。
如果患者无法抵抗外力,则肌力为4级;如果可以抵抗外力,则肌力就是5级。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a405f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3.png)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重量训练:通过使用负重器材,如哑铃、杠铃等,进行有节奏的动作,以增加肌肉的负荷和耐力。
可以选择进行多组重复动作,每组的次数和负重逐渐增加。
2. 体重训练:使用自身体重作为负荷进行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
这种方法不需要额外的器材,可以在家或户外进行。
3. 弹力带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锻炼,可以通过改变带的紧绷度和角度来调整负荷的大小。
弹力带适用于各个肌群的训练,包括上肢、下肢和核心肌群。
4. 爆发力训练:通过进行快速而高强度的动作,如跳跃、突击等,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
这种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爆发性力量,适用于运动员和需要爆发力的活动。
5. 柔韧性训练:进行伸展和拉伸动作,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这种训练可以减少肌肉的僵硬和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目标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技巧,以避免受伤。
同时,适量休息和营养补给也是肌力训
练的重要内容。
2版 治疗师培训—肌力训练
![2版 治疗师培训—肌力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49f3a9dbc1c708a1284a44a7.png)
�
�
肌力训练方法的分类
�
按照不同训练目的 增强肌力训练、增强肌肉耐力训练 按照不同肌力大小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力训练 、渐进抗阻训练 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 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
Zhuhai-2001
�
�
肌力与运动方式
肌力
0级 1级 2级 3级
运动方法
Zhuhai-2001
四、等速肌力训练
�
定义 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获得恒定的角速度 ,即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随用力 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 态的肌力训练方法。 根据肌力恢复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
�
Zhuhai-2001
等速肌力训练适应证与禁忌证
�
适应证: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萎缩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关 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健康人或运动 员的肌力训练。 禁忌证:关节不稳,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 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骨关节 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 设备与用具: 等速训练仪。
Zhuhai-2001
�
等长肌力训练操作方法与步骤
�
患者处于适宜体位,治疗师选择良好指导体位。选择适当的阻 力装置如沙袋、哑铃、实心球、弹性阻力或固定装置。 力装置如 确定肌力训练目标,设定运动强度: 1)增强肌力为目的:取60%~80%的最大收缩力量,或相同的 阻力负荷进行6~10 秒的收缩,每次动作间休息2 秒; 2)增强肌肉耐力为目的: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 ,做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 次/日,每周练习3~5 天。
肌力的训练PPT课件
![肌力的训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df7e133169a4517723a3bd.png)
1
肌力的定义 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力的训练原则 肌力的训练方法 肌力的评估
2
一、肌力的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在肌 肉骨骼系统负荷下,肌肉为维持姿势、 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 力。
3
二、肌的分类
肌
原动肌
拮抗肌
协同肌
4
⒈原动肌 又称主动肌,是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 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 ⒉拮抗肌 是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 ⒊协同肌 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 肌或肌群。
45
七、肌力的评估
肌力评定
常用的技术就是徒手肌力检查(MMT) MMT分为0-5级,共6个级别 0级:肌肉无收缩,代表符号(zero,O) 1级: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使躯体运动,代表符号 (trace,T)正常1 0% 2级:肌肉收缩可使关节在无重力条件下进行全关 节活动,代表符号(poor,P)正常25% 3级:肌肉收缩可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代表 符号(fair,F)正常50% 4级:肌肉收缩可使肢体抵抗重力和部分阻力,代 表符号(good,G) 正常75% 5级:肌肉收缩可使肢体抵抗重力和充分阻力,代 表符号(normal,N)正常100%
26
注意:训练中一定不要出现过度疲劳, 因过度疲劳对较弱的肌肉是有害的, 因此训练中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 度疲劳就应停止训练。
27
过度疲劳的表现:运动速度减慢,运 动幅度下降,肢体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动作,或主诉疲乏劳累。 另外,在肌力增强训练后,却反而出 现了肌力下降的现象,也往往意味着 前段的训练强度过大,肌肉出现了过 度的疲劳。
肌肉的力量是全体肌纤维收缩力量的 总和,所以肌力大小与肌肉的生理横 截面积成正比,肌纤维数量越多,肌 纤维越粗,肌肉的横截面积就越大, 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越大。
肌力训练的步骤
![肌力训练的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a9c677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3.png)
肌力训练的步骤
肌力训练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热身训练:通过慢跑、侧方压腿、箭步压腿等训练,让身体各个
部位得到充分的牵伸。
2.负重推握训练:借助器械进行负重训练,让身体肌肉迅速进入无
氧运动状态,提高脂肪的转化率及肌力的力量。
3.有氧训练:在15-20分钟的无氧运动后,继续进行30分钟的有
氧运动,让肌肉达到稳定状态,代谢掉运动产生的乳酸,适应下一个周期的训练。
4.仰卧后,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并拢,然后上身不动,两
腿往上举起,达到和上体成90度角即可,每组10~15次,做3组。
5.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腿伸直,挺胸紧腰,双手正握3公斤重
的哑铃下垂于体前,上体前屈弓身,两臂随体下垂,稍停。
然后腰背肌用力,挺身拉起至上身完全伸直,再慢慢放下哑铃还原重做。
每组10次,共做3组。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肌力训练诊疗常规
![肌力训练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252bfe7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c.png)
肌力训练诊疗常规一、概述各种肌肉骨骼系统病损以及周围神经病损常导致者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并由此影响体运动功能。
肌力训练的目的是运用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肌力训练具有预防各种骨关节疾病及术后患者的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有作用。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1、神经源性肌无力:由脑损伤、脑外伤、脑性瘫痪、脊髓损伤、周围性神经损伤等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肌肉功能障碍;2、失用性肌要缩致肌肉功能障碍;3、肌源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4、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5、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二)禁忌症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者。
三、操作规程(一)操作规范1.训练原则包括:(1).阻力原则,阻力主要来自肌肉本身的重量,肌肉在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大小,纯粹的外加的阻力等。
(2)超长负荷原则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
训练者要满足一定的运动强度,训练的持续时间,运动的频率,一定的运动间期和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选择相对应的训练方法等基本条件,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训练时应使肌肉感到疲劳但不应过度疲劳。
2 .辅助主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包括:(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利用治疗师的手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帮助。
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例如:当段四头肌肌力为2级时,让患者仰卧位,训练侧下肢在下方。
膝关节屈曲,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一只手托起上方下肢,让患者注定伸展下方下肢的膝关节,同时治疗师的另一只在下方下肢小腿后方稍加辅助力量。
(2)悬吊辅助主动运动:利用悬吊装置将训练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如股四头肌的肌力训练时,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可在关节垂直方向的上方置一挂钩,另一端用吊带在关节处固定,用绳索悬吊使小悬空,让患者完成关节的全范围屈伸运动。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9f24e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f.png)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来改善身体机能的训练方法。
采取正确的肌力训练操作规范对于训练成果的效果和训练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以下是肌力训练操作规范的一些建议。
鉴定身体状况和制定计划:在进行肌力训练之前,首先要鉴定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态。
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身体检查,例如测量血压、心率、体重和身高等。
此外,可以进行一些适宜的运动测试,以确定自己的体力水平和潜在的风险。
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肌力训练计划。
热身和放松:在肌力训练之前和之后都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放松。
热身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减少运动受伤的风险。
热身活动可以包括轻松的有氧运动、伸展和关节活动等。
放松活动可以帮助恢复肌肉的弹性和减少运动后的疲劳。
正确的运动姿势: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更好地发挥肌肉力量,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伤害。
运动时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注意保持脊柱的中立位置,避免扭曲、拱背或佝偻等不正确的姿势。
此外,要注意呼吸控制,避免憋气或气喘。
如果不确定如何正确执行一些动作,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
逐渐增加负荷:肌力训练的目标是逐渐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增加负荷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增加重量、减少休息时间或增加训练次数等方式来逐渐增加负荷。
但是,增加负荷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能力和疲劳程度,避免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和休息:肌力训练需要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和休息,以确保肌肉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恢复和生长。
通常建议每周进行2-3次肌力训练,每次训练间隔48小时以上。
此外,可以在训练中分组练习不同的肌肉群,让每个肌肉群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如果感到疲劳或有肌肉酸痛等不适,可以适当休息或调整训练计划。
注意安全和保护:在进行肌力训练时,要时刻注意安全和保护自己。
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环境,确保地面平整稳定,防止摔倒和滑倒等意外伤害。
在使用器械和设备时,要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范,避免错误使用导致的伤害。
简述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简述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993d973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b.png)
简述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肌力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功能和改善身体形态。
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以下是关于肌力训练的10条注意事项以及详细描述:1. 注重正确姿势:在进行肌力训练时,确保身体姿势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减少受伤的风险,并确保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每个练习都有特定的姿势,要确保按照正确的姿势进行。
2. 加强核心肌肉:核心肌肉是指身体中心的肌肉群,包括腹肌、背肌、腰部和臀部肌肉。
加强核心肌肉可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平衡力,从而减少受伤风险。
在肌力训练中要注重加强核心肌肉。
3. 逐渐增加负重: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逐渐增加负重是很重要的。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轻的负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突然增加负重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或其他受伤。
4. 使用正确的工具:肌力训练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工具,如哑铃、杠铃、坐垫等。
在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时,要确保它们是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
5. 控制动作速度:在进行肌力训练时,要控制动作的速度。
过快的动作可能导致受伤,而过慢的动作则可能影响效果。
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速度,并始终保持控制。
6. 适度休息: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适度的休息是必要的。
肌肉需要休息时间来恢复和修复,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在每组练习之间休息一定的时间,以确保肌肉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7. 不要过度训练:肌力训练是非常艰苦的,但不要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和受伤,从而适得其反。
要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适应和恢复。
8. 多元化训练:肌力训练应该多样化,不要只专注于一个特定的肌肉群。
多元化训练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各个肌肉群,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功能。
9. 确保适当的营养: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适当的营养非常重要。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帮助肌肉恢复和生长。
10. 寻求专业指导:如果对肌力训练不熟悉或不确定,最好寻求专业的指导。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d08c164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0.png)
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肌力训练是一种重要的体育锻炼方式,可以提高肌肉的强度和耐力,增强身体的稳定性,改善身体的姿势和协调性。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热身准备在进行肌力训练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热身准备,以减少肌肉拉伤和扭伤的风险。
热身时间约为10-15分钟,可以进行轻松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或骑行等。
二、逐渐增加负荷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逐渐增加负荷,以刺激肌肉生长。
但是,负荷过大可能导致肌肉损伤,因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负荷。
三、正确的姿势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保证正确的姿势以避免伤害。
如果姿势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肌肉扭伤或拉伤。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站直,肩膀下沉,收腹,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平稳。
四、静态拉伸在肌力训练后,需要进行静态拉伸,以减少肌肉疲劳和酸痛的风险。
静态拉伸应该是慢慢地拉伸肌肉,保持10-15秒,缓慢地放松,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五、充足休息在进行肌力训练时,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使身体充分恢复。
通常情况下,每组动作之间需要1-2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样有助于肌肉生长和恢复。
六、饮食平衡进行肌力训练需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以支持肌肉生长和恢复。
同时,我们需要避免过多的糖分和脂肪摄入,以避免体重增加。
七、合理期望值进行肌力训练需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肌力训练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并逐步达到自己的目标。
总之,肌力训练需要我们注意热身准备、逐渐增加负荷、保持正确的姿势、进行静态拉伸、充足休息、饮食平衡和有合理的期望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全地进行肌力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下肢肌力训练康复操作标准
![上下肢肌力训练康复操作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fd723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b.png)
上下肢肌力训练康复操作标准上下肢肌力训练是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和增强肌肉力量。
在进行上下肢肌力训练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标准,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针对上肢肌力训练,可以包括手臂、肩膀和胸部的肌肉。
常见的训练动作包括推举、引体向上、哑铃杠铃训练等。
在进行这些训练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重量和次数,以及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幅度。
此外,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重量也是提高肌力的关键。
对于下肢肌力训练,主要针对腿部的肌肉,包括大腿前后肌群、小腿肌群等。
常见的训练动作包括深蹲、腿举、腿弯举等。
同样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重量和次数,确保动作的标准和稳定性。
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重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上下肢肌力训练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操作标准:1. 热身,在进行肌力训练之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2. 姿势正确,确保在进行训练时,姿势正确,保持稳定。
错误的姿势可能导致受伤或者训练效果不佳。
3. 控制重量,选择合适的重量进行训练,避免过重的负荷导致受伤。
4.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5. 注意呼吸,在训练过程中,呼吸要均匀自然,不要屏住呼吸。
总的来说,上下肢肌力训练康复操作标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严格遵守训练的操作规范,以达到安全、有效的康复效果。
同时,建议在专业康复医师或者训练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肌力训练,确保康复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力训练操作规一、定义肌力训练是运动疗法中的基本训练手段之一。
有如下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当肢体在治疗时被固定后所引起的暂时性肌萎缩;肌力训练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发生机能改变。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
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
等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二、作用(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2)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
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4)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5)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6)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7)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三、原理(1)肌肉适应性改变: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
在人类出手之后,肌纤维的数量就已定局。
通过肌力训练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
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①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的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
②经系统的肌力增强训练后,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
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同时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
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
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
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
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四、操作步骤1.根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1)肌力为0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
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较好。
(2)肌力为1~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
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2.徒手抗阻训练(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围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
(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围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3.器械抗阻训练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
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
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仪器设备(1)等长肌力训练: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
肌肉等长抗阻收缩时,肌力明显升高,肌力显著提高,但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
等长抗阻训练主要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或关节肿胀等情况)的肌力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程序:①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杠铃、沙袋、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
③运动持续时间:训练时肌肉等长收缩时间10s,休息10s。
④重复次数:重复10次为1组训练,每天可做几组训练。
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选择。
⑤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⑥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作一组等长训练,以全面增强肌力。
此法可在等速肌力训练器械上进行。
(2)等肌力训练:利用肌肉等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训练时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负荷恒定,有明显关节运动。
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
等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者为向心肌力训练;相反,由于阻力>肌力,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者为离心肌力训练。
程序:①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也可利用自身体重。
③运动强度: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 RM值。
用10RM的1/2运动强度运动,重复10次,间歇30 s;再以10 RM的2/3运动强度重复训练10次,间歇30 s,再进行10 RM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10RM的量。
④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3)等速肌力训练: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训练。
训练前设定运动速度、间歇时间、训练组数和关节活动围等。
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则随用力的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肌肉的肌力保持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4.肌肉耐力训练:肌力训练的同时已有肌肉耐力训练,但两者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同。
为了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较少;而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多次重复收缩。
临床上常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
常用的增加肌肉耐力的方法有:(1)等训练法: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 RM值。
用10RM的8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练习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
亦可采用5cm宽、1m 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练习。
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练习,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1次/d,每周练习3~5d。
(2)等长训练法: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作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练习3~5d。
(3)等速训练法:在等速训练仪上选择快速运动速度,然后作快速重复运动,对增强肌耐力较明显。
每次重复运动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
根据肌肉功能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每组间休息3~5min,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练习3~5d。
五、基本原则(1)施加适当阻力:为使肌力增强,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力状态下的训练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阻力可以来自于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碍力量等。
(2)超量负荷:即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水平,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力的目的。
(3)反复训练: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必须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而非单次收缩。
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机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4)适度疲劳: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效果。
但是,过于疲劳。
例如由于前次的训练引起无力、疼痛或不愿再进行原有或心的运动训练,则会极大的影响训练效果。
因此,肌力训练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进行。
(5)选择适当运动强度:肌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速度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募集Ⅰ型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Ⅱa型、Ⅱb 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
故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收缩强度进行。
注意,肌力训练时,并非需要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的原则,但阻力原则和超量原则是必需的,其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然,若能同时满足以上全部原则为更佳。
六、适应症1.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七、禁忌症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
八、注意事项: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每次肌肉训练应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同时应有一定休息,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
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肌痉挛同时伴有肌力下降,此时主要解决的是肌痉挛问题,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需同时重视肌力的训练,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式为主。
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围进行训练: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
如肌力训练引起患者训练肌肉的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
疼痛不仅增加患者不适,而且也难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待查明原因后,进行临床治疗后再进行训练。
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
抗阻训练时,阻力应从小到大,在活动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中间最大;要有足够的阻力,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动。
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因为肌力训练的效果与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关系密切。
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治疗师指导下训练,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