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727c11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第一篇: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墨子早期学儒家之术,因此其思想有和儒家思想相承之处。
但是由于所持的政治主张和生活背景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教育主张和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教育方法等也有不同之处。
具体表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古之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探讨之上的。
孔子和墨子对人性的看法实质是相似的,只是表述不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墨子的人性论则表述为“素丝说”,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不过如同素丝。
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对象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认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到重大作用。
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
墨子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二、教育目的孔孟的教育目的,都是针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才,以便至上而下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简括。
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
而墨子所培养的“兼士”更倾向于以平等的身份平等地去“兼爱”天下,而不是一定要成为当政者,这是两者的教育目的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教育内容由于的教育目的异同,孔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文化知识学科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典籍,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
他虽然要求从政人才要文武兼备,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重人事。
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墨子力主实现“夏政”,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e0e095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6.png)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摘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体系,仁分为成德之仁和为政之仁两个方面:成德之仁要求个人在爱的基础之上,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实施以忠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以塑造个人的完美人格;为政之仁就是把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以周礼为落脚点、通过正名恢复周礼。
成德之仁是出发点,为政之仁是目的。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仁学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学的核心的基础之上,通过先验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得出仁政,要求执政者“保民而王”:贵民思想是核心,以德配君和制民之产是对贵民思想的落实。
两人由于是继承关系,必然存在相同之处:都是在人生而有之的真实情感上,以个人为出发点,要求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对社会秩两人由于是继承序价值的追求。
但二人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思想的立足点上存在差异。
孔孟二人虽然距今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思潮和经济形态来说存在缺陷,但也不无助益,而且助益是主要的。
关键词: 孔孟;仁;仁政The idea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Abstract: Confucius i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system, its core is benevolence, drove in benevolence into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nd Good political behavior two aspects: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sked individuals in love, abide by a series of foundation of moral norms,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will be in perfect shape personal personality, The kernel is the moral politics as political basis, zhou foothold, through the rectification for restoration of zhou.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kernel is independent, objective. Mencius was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onfucianism, his benevolence is in succession ofConfucian benevolence, through the core based on the "all men have a priori obtained of" giving "protecting the leadership,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the king" : your people thought is the core of morality, and the peopl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your people thought is carried out. They are due to inherit relationships, there must be of the same: all is in life and true feelings, based on individual as a starting point, people-oriented, finally realize social rank two due to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sequence is inherited. But two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cause in the standpoint of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lthough it has two Confucius thought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 but also defects, and helpful.key: Confucius ;Mencius ;benevolence ;benevolent governance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任浩(甘肃天水师范学院 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741001)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孟子处于战国初期,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孔子、孟子德育思想比较
![孔子、孟子德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5fbb8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6.png)
孔子、孟子德育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同为儒教学派两个同样重要的人物,一个创立了儒教,成为了君子的典范,而孟子却解决了孔子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的不可解的问题:“仁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孟子从人性论给出的答案是:侧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成功地解决了遗留已久的问题,并获得了认可。
那么对这两位的仁德思想做一番对比,就可以使人对于儒家重要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孔子把仁的地位看得很重,在论语中就反反复复提到仁,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以仁为核心形成了思想结构,而孔子的仁有三个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指的是是一个有着最高地位的观念,如果把仁必成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就是老师家长心中德智体美样样精通的懂事的好孩子,《论语》中说:恭,宽,信,敏,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仁就是一切道德品行的代言人,是包罗万象的最高道德。
仁的第二个含义是爱人1,《论语·颜渊》中说:爱人。
爱人不限于亲人,或是宗法关系,而是对于任何人如《论语·学而》曰:“泛爱众而亲众”。
仁的第三个含义就是仁是礼的内化,要把礼当成自我实现,也就是实现仁的一大途径,就像论语中说的“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如果可以克制住自己的言行,并且努力符合礼的规定,就能实现仁。
那么再来看看孟子,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仁与礼,而孟子却不一样,孟子主张仁与义的结合。
孟子强调亲亲对于人的重要性,就是要先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次孟子认为仁是一种本能,也就是爱,将爱推己及人,并将义作为爱人的界限,也就是《孟子·娄上》曰:“仁者,爱人。
”《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中反映出仁义的范围扩展到了每一个人身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大情怀。
孟子在继承孔子将仁理解为仁爱,爱人的同时,还说仁也同样发于同情,也就是《孟子,公孙丑》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https://img.taocdn.com/s3/m/bf8e3e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a.png)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16页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之一,其中“孔家”和“孟家”是两个主要的流派。
虽然他们都从“仁”和“礼”方面来研究和传承儒家思想,但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两者有很多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关于“仁”的内涵1. 义利之争孔子提出的“仁”涵盖着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爱人、敬上、诚信、孝悌、辅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对“仁”的解释,孔子本人也曾经出现过矛盾的情况,例如,他曾经以利益为重,主张个人需要先追求自己的利益,之后才考虑到义。
而一些弟子则认为,“仁者先心诚而后行,利之后也”。
相比之下,孟子侧重强调“仁者先义之,后利之”,反对以利为先,倡导以义为先的原则。
2. 至诚之道孟子与孔子一样崇尚“诚”这一核心价值,但他提出了“至诚唯美”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最高境界是在事物中追求至诚,即在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中坚持真、实、诚,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视“礼”的观念,他们认为“礼”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合理行为规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不过,两者在具体内涵上仍然存在不同。
1. 礼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礼”是通过一系列仪式、规矩和仪态来达到防止混乱和维持秩序的目的。
而孟子则进一步强调,“礼”是一种超越了单纯仪式的人类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理性认识与实践的标准。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遵守社会的“礼”,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从而实现各类人群之间的互惠互利。
2. 礼的表现形式孔子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比较倾向于用“礼”这种形式化的外在习惯来解决问题,他认为“礼”是既包含感性又包含形式理性的。
而孟子则认为“礼”不只是一系列的形式化行为,更是透过具体行为方式而体现的非常深刻的人际关系。
三、关于政治形态孔子和孟子在政治形态上也有不同的理念。
1. 政治观念孔子认为,政治是统治者的责任,核心应当是君主制度。
他强调依据等级、礼仪和尊重纲常来组织社会的秩序,他也支持君王有绝对的管理责任,以确保社会稳定。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d3024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f.png)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这三位古代圣哲的思想理念,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们的智慧,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说实在的,谁都别想将他们的思想等同视之,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见解都是独一无二的。
咱们先来瞧瞧老孔子的主张吧。
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谓是教育民主化的先驱。
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不分阶层的,普及于民间百姓。
他还十分重视修身齐家的做人道理,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身教和言教并重,儒家文化的根基由此奠定。
再聊聊孟子的思想理念。
他发展了"恻隐之心"的概念,倡导人人都应该怀有博爱之心。
同时,孟子还积极主张"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将民众的权益置于首位。
不过,他似乎也有点"过于乌托邦"的理想化色彩了。
最后说说荀子的一些观点吧。
与孔孟不同,荀子偏重于法家思想,主张"王道」与"霸道"并重。
他认为人性是后天习惯的结果,需要通过教化和刚强的法律来约束。
在某种程度上,荀子的理论更加现实一些。
这三位古人的思想理念各有千秋,却又有些分歧。
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超越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中汲取养分,让古老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450b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1.png)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eaed3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0.png)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9b67ca9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69.png)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思想之差异
![孔孟思想之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36df93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1.png)
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孔孟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其影响至今仍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孔孟思想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比较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孟思想。
一、孔孟思想的历史背景孔孟思想诞生于周朝末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战国时期也即将到来。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处于大变革之中,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孔子和孟子等儒家思想家通过吸取先秦时期的思想和文化遗产,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即孔孟思想。
二、孔孟思想的思想内涵1. 仁爱思想孔孟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和互相帮助。
仁爱思想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尚德思想孔孟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诚信、正义、勇气、节制等。
尚德思想是孔孟思想的另一个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教育思想孔孟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孔子提出的“教而优则仕”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思想,强调了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
三、孔孟思想的比较分析1. 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孟子注重社会改革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他的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而孟子则强调社会的改革和统一,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制度和政治的改革。
2. 孔子强调礼仪,孟子强调道德孔子注重礼仪的规范和遵循,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而孟子则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3. 孔子注重传统,孟子注重变革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他的思想注重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和传播。
而孟子则强调变革和改革,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e7da3e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7.png)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之异同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被誉为“千古圣贤”,孟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代表。
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共性,在某些方面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人性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如果人们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可以润泽天下,安定社会。
孔子强调人性善的本质,这为今后的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则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人就会落入道德败坏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善良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引导,其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然而然的形成善举的品质。
二、关于仁义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素质,包括仁爱、诚信、忠诚、恭敬、虔诚等美德,是一种道德准则,是社会稳定和治理的重要方面。
他提出“仁者爱人”,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儒家义理道德体系的形成作出巨大的贡献。
而孟子认为,仁义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必须是基于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实施,如果仁义成为释放人性的工具,就是一种错误。
他认为,仁义必须具有立法和执行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法制化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三、关于政治孔子倡导贵族统治和儒家的“君子治国”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依据礼、义等原则来治理国家,就能够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而孟子认为,“天命”是君王成为王的基础,君王应当依据民心来行事,要根据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制定政策,并且需要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维护人民的权利,并且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国家的作用。
四、关于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提高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认为,要让孩子们先有“学而时习之”,然后可以遵循“敬事明理、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而孟子则谈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一定要作出改进。
他认为,教育机会应该向每个孩子开放,并且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这样孩子们才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
总之,孔子与孟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增添了一份让人向往的生机和活力。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https://img.taocdn.com/s3/m/1dffefd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d.png)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塑造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石。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所推崇和尊重。
然而,孔子和孟子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差异。
一、人性观点的不同孔子强调,人生而好善,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中的“仁”是天赋的,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可以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被发掘和提高。
相比之下,孟子提出了“善恶之心人皆有之”,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中性的,只有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才能让人性趋向于善。
二、政治观点的不同孔子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政治的首要职责是教化君子,以德治天下。
他认为君子必须是行善者,才能维持天下的太平和安定。
相比之下,孟子认为君主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承担起为人民造福的重任。
同时,他强调贤能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该由德才兼备的人执掌。
三、治理方法的不同孔子提出“五常”理论,即仁、义、礼、智、信,强调以礼治国,使各级官员遵循这些道德规范行事,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孟子认为道德感是人性的核心,而从管治的角度看,他鼓励间接的管治方法,强调将问题留给地方官员处理,而不是干预每个小细节。
四、国家理念的不同孔子认为,国家最终的目标是追求和平、安宁和人民的福祉。
他强调以仁德治国,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持下,国家能够获得长治久安之道。
孟子则认为,国家应该遵循持久,保持谨慎和增强自我责任的思想,一旦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就有必要采取决断的行动,而不是保持平衡和稳定。
结论:总之,虽然孔子和孟子在一些思想中有所不同,但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在个人和国家层面上的“德治。
”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经验,标准高的领导人将会是好执政者,可以制定坚定的原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它们,从而为人民提供和谐安宁,因此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e63cc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2.png)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作用。
一、孔孟思想的异同1. 个人修养与道德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有能力影响和引导他人。
孔子提倡“仁”,即以仁义和道德原则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善良,扩大其善性。
2. 君子与政治孔子和孟子在政治观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孔子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而孟子则更注重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出发点,实行仁政,保障民众的利益。
3. 社会秩序和等级孔子与孟子在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倡导的社会秩序是有等级的,建立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基础上。
孟子则更加注重平等,他主张人人平等,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二、孔孟思想对当代的作用1. 培养个人品德孔孟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这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匮乏、人际关系紊乱、利益至上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倡导孔孟思想中的“仁”的理念,能够提醒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孔孟思想中关于政治的思考和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这对于当代政治体制的完善,尤其是在加强君主的道德修养和公正执政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推动社会进步与公平孟子的思想中强调人人平等,关注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孟子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7dd2da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6.png)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在一些核心观念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一、人性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相长”,即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但易变,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恶两种倾向,而人的善恶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行为。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性善论”,即通过道德规范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二、教育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的品德,他主张通过学习经书和礼仪规范来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
他提出了“六艺”的概念,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和知识都是他认为每个有修养的人都应该掌握的。
孟子则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道德觉悟,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和善良本性。
他强调“以心行道”,即通过内心的感悟和理解来实现道德行为。
三、仁政思想孔子和孟子都十分关注政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他认为政治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激励人民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善良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谦逊的品质,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感召人民。
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性,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关心人民的利益,并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人际关系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礼相待,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他提倡的是一种正面的道德互动和关爱之道。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52b6c3ef12d2af90342e603.png)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论文关键词〕孔子孟子道德修养〔论文摘要〕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益。
“修养”一词本为“修身养性”之意。
《孟子•尽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宋代程颐后来将“修身”与“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修养”这一概念。
其主要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学习、磨炼、陶冶和提高的实践活动,以及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最终实现的程度和达到的境界。
因此,修养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理论修养、技艺修养等等。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色。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一个人之所以要进行自我的道德修养,其目的在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
在孔子那里,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在孔子看来,只有尧舜这样的圣德明君才算得上是圣人,一般人是很难达到圣人之境的。
所以,在个体的道德人格追求上,孔子充分认识到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事实上是很不现实的。
于是,孔子从现实可能性的角度指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柳宗元和孔孟之道的异同点
![柳宗元和孔孟之道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11ce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9.png)
柳宗元和孔孟之道的异同点
柳宗元和孔孟之道有一些共同点,也有一些不同点。
共同点:
1. 重视人的修养:柳宗元和孔孟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
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修养自己,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2. 尊重人的本性:柳宗元和孔孟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应该被尊重和发展。
他们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实现自己的潜力。
3. 倡导仁爱和和谐:柳宗元和孔孟都主张仁爱和和谐。
他们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本,关心他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4. 重视礼仪和道德规范:柳宗元和孔孟都非常重视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他们认为,礼仪和道德规范可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不同点:
1. 对于知识的重视不同:孔孟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人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
而柳宗元认为,学问只是人生修行的一种方式,并非唯一的途径。
2. 理性和感性的不同侧重:柳宗元注重理性思考和自省,提倡对世间事物的深层次思考。
而孔孟注重感性体验和直观认识,强调对人事物的感悟和体验。
3. 对于人生目的的看法不同:柳宗元强调自我解脱和超越,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完善。
而孔孟则强调以修身为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追求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4. 对外物和名利的态度:柳宗元主张超脱红尘,不被世俗的名
利所惑,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而孔孟则认为,名利是可以追求的,但应该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和谐。
总体而言,柳宗元和孔孟都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差异。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0a1793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0.png)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比较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具备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孔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学生在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因此,孟子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教育方法比较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传授和学习经典文化、注重礼仪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讲授礼仪来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孟子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三、学生角色比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应该虚心接受教导,并遵循教师的指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权威,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孟子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来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通过经典文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德;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b4ed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9.png)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将从人性、道德伦理、育人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是人性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本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恶之心会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应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性的善良,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美。
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容易偏向于自私和欲望,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善。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和好斗的,而且没有道德限制时,人们会陷入混乱和动乱之中。
因此,荀子强调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自律来管理人性的恶,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
其次是道德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孔子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行为,追求道德的完美。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四端”的伦理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尊重他人,负责任地行动,并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
荀子的道德伦理观则强调秩序和等级,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是育人观念。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育人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通过榜样示范和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孟子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教育养性”、“无是非之心”等观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使人具备仁爱、智慧和自律的品质。
荀子则较为强调礼仪和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是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为民服务,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宁。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克己奉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
孔孟的主要思想及比较
![孔孟的主要思想及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f200131eefdc8d376ee320c.png)
孟子的主要思想:
性善论
政治主张:
1)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2)仁政:养民教民相结合
3)王道思想
教育:
1)明人伦
2)注重自我学习修养(与其性善论有关)
3)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孔孟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都主张仁礼,重节操轻名利,反对战争,都有积极入世的思想,都有极高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超越。
孔子的主要思想:
思想主张:
仁、礼、孝悌、中庸、天命
仁:爱人、忠恕
礼:即周礼,孔子十分崇尚周礼,也主张用周礼来规范各种行为
孝悌:仁之根本
中庸:不偏不倚,调和配合,但也要讲究原则
天命:主张畏天命,敬鬼神
政治主张:
1)德治
2)爱民
3)君主要严于律己,讲信用,选拔优秀人才
教育: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也注重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式教育
不同:孔子主张“仁”为根本,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张“民贵君轻”。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而孟子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c2eb3d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3.png)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 and Mencius
' Moral Training Theory
作者: 邹顺康[1];张群颖[2]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2]河北省迁西县劳动人事局,河
北迁西064300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孔子;孟子;道德修养
摘要: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孟子修养〔论文摘要〕中国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
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
益。
“修养”一词本为“修身养性”之意。
《孟子•尽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宋代程颐后来将“修身”与“养性”
结合起来,提出了“修养”这一概念。
其主要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学习、磨炼、陶冶和提高的实践活动,以及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最
终实现的程度和达到的境界。
因此,修养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修养、理论修养、技艺修养等等。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色。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一个人之所以要进行
自我的道德修养,其目的在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
在孔子那里,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在孔子看来,只有尧舜这样的圣德明君才算得上是圣人,一般
人是很难达到圣人之境的。
所以,在个体的道德人格追求上,孔子充分认识到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事实上是很不现实的。
于是,孔子从现实可能性的角度指出:“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在对理想人格的
追求上非常务实,主张“圣人若不可求,可求君子”,一个人若能达到君子之境亦可也。
那么,圣人之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它与君子之境的差异又在哪里呢?孔子认为,圣人之为圣人,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的统一,从而对现世乃
至后世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圣人能够做到不朽,即所谓“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 ?传•?襄公二十四年》)。
而君子则不同,孔子认为君子的人格应当是“智、仁、勇”的统一。
所谓“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
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知仁愿为而不惑,知仁
善为而无忧,知仁勇为、知仁敢为而不惧,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的话,就算是君子了。
孔子的期望是:“ 圣人之境”要追求,“君子之德”是基础。
那么,一个人应当如何努力才能培养自己的“君子之德”,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圣人之境”呢?孔子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即欲成德,先修身,强调只有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才有可能铸大德、成大器。
孔子将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称作
“为仁之方”,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欲仁得仁”。
即在道德修养问题上,个体自身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内在欲求,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主体自己的事情,自己都没有对“仁”的追求,那怎么能够“成仁”呢?自己首先要“欲仁”,没有这个前提,什么也实现不了。
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同时,在成就自我的道
德人格方面,孔子一直主张“道不远人”,即道德的追求并非遥不可及,“仁”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自己有这个欲求,有这个决心,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二是“善学知仁”。
孔子认为要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就必须不断
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善恶、辨是非、别美丑、明事理,故“唯善学者
方能知仁也”。
孔子非常强调“学”与“思”的统一,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善不善“学”,关键看会不会“思”,只学不思枉学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应该多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多见”、“多闻”,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另外,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向有德性的人学习,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与他们相对比,主动地“见贤思齐”。
他特别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感知“仁”的存在,真正把握“仁”的?本质。
? 三是要“克己为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并不是一条坦途,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能够战胜自我,排除各种杂念,克制各种欲望,抵御各种诱惑,即必须“克己”才能“为仁”。
为了让自己的身心少受外
界的侵扰,孔子主张人们应当主动地以“礼”克己,最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外在的诱惑小了,内在的杂念少了,一个人就
更能把持住自己。
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四是要“内省思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必须不断地反省自我,他将这种反省称之为“自讼”,主张每个人都应当“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在“自讼”的过程中应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多从自身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
要能够通过“自讼”以“仁”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内省思仁”的方式寻找自身的不足。
自我道德的完善以“知
不足”为前提,只有“知不足”方能“思过而改之”。
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只有
内省吾身,改之为贵,方能成就自我。
孔子说在自我道德修养方面,自己最大的担心就是唯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如果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五是要“力行近仁”。
在个体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
程中,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在他看来,道德修养必须身体力行地去努力,才能越来越接近乃至达到“仁”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力行近乎仁”。
所以,孔子认为道德修
养切忌“空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做,方能成气候。
他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笃实躬行,言行一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只要身体力行地去做了,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六是要“磨炼成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修身乃
人终身之事。
他称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道德修养需要终身的反复磨炼才能成大器。
在这方面必须态度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必须
按照《诗经》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方式追求自我在道德上的至善;必须“笃信
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永不放弃。
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论语•子罕》),所以必须持
之以恒。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在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人格境界上,孟子的认识与孔子不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
所以,孟子指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只要愿意并付诸努力,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认识与他的人性论密不可分,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与生
俱来的四个“善端”,据此,人人都能够成善达仁,成为圣人。
所以,成就圣人之境关键要“存心保善”,“寡欲养心”,通过“反求诸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孟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之
所以很多人不能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他们为外在的名利所惑,不注重心性修养,从而使得四心皆失,而不能成为圣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