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精品医学课件-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精品医学课件-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
青霉素类 β-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4
天然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
耐酸青霉素类
半合成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类
抗绿脓广谱青霉素类
5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
6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氧头孢烯类 头霉素类
五、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六、一般处理
33
34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牛、羊、骡、骆驼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 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 疽。炭疽杆菌感染人体有三种途径:一是从皮肤伤口 和黏膜感染,引起皮肤炭疽;二是食入未煮透的病畜 肉制品,从消化道感染人体,引起肠炭疽;三是吸入 炭疽杆菌的芽孢,从肺感染人体,引起肺炭疽。
另一种是容易过敏的药品,而药品说明书中又要求
做皮试的药品如:中诺嘉林(头孢噻酚钠;力芬也是头 孢噻酚钠)、清开灵(冻干粉针)、益替欣(头孢替唑 钠)、糜蛋白酶、维生素B1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
65
2. 吉海反应(赫氏反应)
婴儿青霉素用量
<60万u/kg·d,新生儿
3. 毒性反应
<40万u/kg·d,在24小 时内分次输入,肾功
63
《药典》指出,所有抗生素类药物均有引起严重 过敏反应的可能,尤其是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最易
发生过敏反应,所以不管使用何种剂型的青霉 素必须事先做药敏试验。
64
一种是常规皮试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注射和口服 剂型)、链霉素、结核菌素、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盐酸
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有机碘造影剂、门冬酰胺酶。 无论药品说明书中是否说明要做皮试,这些药物在使用 前必须做皮试。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ppt课件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ppt课件
成具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口服无效,须注射 给药;与血浆蛋
白结合率低,可以到达组织各个器 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形从肾 小管分泌排出;丙磺舒可竞争肾小 管分泌,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 抑制细菌细胞壁 的生物合成,为快速杀菌药。 • 对繁殖期 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O
H
青霉素酶作用点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青霉素的发展历程
•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在 一次培养肺炎球菌实验的差错中偶 然发现了青霉素。1929年将研究成 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的实验 病理学上。 • 1935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ng和 英国的生物学家chain合作,钱恩负责 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 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 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青霉素的 功效得到了证明。于1945年经药效研究分 离提纯至1949年应用于临床。 • 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了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
其他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不良反应】
对人体毒性低,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
一般过敏反应: 药热、药疹、血 清病样反应等
严重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青霉素类
O HH
HS
CH3
R1 — C — N — C6 —— C5
C
B
A
CH3
C —— N —— C — COOR2
六种抗菌作用
穿过第一道屏障的难易 程度
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的稳定性
• 窄谱的β-内酰胺类
• 广谱的β-内酰胺类
对靶位粘肽合成酶的亲 和力

《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 为一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干燥粉末溶于 水后极不稳定,易降解失效,故应临用现配。
• 本药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其他青霉素均以mg 为剂量单位。
青霉素发现者、英国 科学家弗莱明
霍华德·弗罗里与弗莱明、钱恩 同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 奖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皮试适应症:初、三、换
第一次用药需作皮试;
更换批号需重作皮试;
停药3天以上重作皮试;
剂量: 10-20 IU/0.1ml
部位: 前臂曲侧皮内,注射后观察30 min;
阳性: 局部红肿、肿块>1cm,痒、全身反应
注意事项: 空腹时注射青霉素应该注意低血糖反应
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青霉素皮试剂
• 我国从1950年开始要求在注射青霉素前做皮试, 所用试剂是苄青霉素(PG),但是因注射青霉 素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例还时有发生,有些病 人皮试结果阴性,但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严重过敏 反应,甚至失去生命。由于应用PG做皮试不能 检测全部的致敏物,也就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病 人的潜在致敏状态,这可能是导致青霉素皮试结 果不准确的原因之一。
以增强疗效,防止复发; 其它:补充血容量、升压、给氧、使用呼吸机等。
耐药性问题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在临 床上非常普遍: 1942年青霉素G开始临床使用,1947年 就有耐药性的报道了; 目前报道100%以上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对氨苄青霉素耐药。
细菌耐药机制
①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分类: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
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拉定
药理: 1.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
包括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MRSA不敏感 金葡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优于二、三代
表皮~;
链球菌:草绿色~(甲型)、
G-球菌
脑膜炎球菌;
溶血性~(乙型)、 肺炎~等
淋球菌等
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
炭疽~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产气荚膜~、
破伤风~等 革兰阴性杆菌:百日咳~、
流感~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如:病原性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如: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 如:梅毒螺旋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最早应用于临床,杀菌力强、毒性 低、价格低廉。
处理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噻唑烷环 A+β-内酰胺环B)
β-内酰胺环B对 抗菌活性起关键作 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 1929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
2.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杆菌及异型变型杆菌 敏感
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弱于第二、三代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3.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耐酶青霉素 又称异噁唑类青霉素,侧链为 苯基异噁唑。(保护β-内酰氨环)
药物:苯唑西林、
特点:耐酸,
氯唑西林、
耐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但脑膜 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Penicillin G经酶解生成6-APA
6-APA与相应的侧链酸缩合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 衍生物钠盐的制备
(二)头孢菌素及半 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
Cephalosporin C的结构特点
Cephalosporins的母核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六元的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 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比青霉素母核的“四元环骈五元环”体系的环张力小。 结构中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比Penicillins更稳定。
他唑巴坦(Tazobactam)
在Sulbactam的化学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其2-位甲基被取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更强,其中他唑巴坦(Tazobactam)已经正式上市。
3. 碳青霉烯类
沙纳霉素(Thienamycin)是七十年代中期Merck公司的研究人员在筛选能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抑制剂的过程中,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碳青霉烯化合物。
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通常称为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属于非经典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理。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理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它们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
甲氧西林和苯唑西林 结构比较
Oxacillin在弱酸条件,微量铜离子的催化下,发生分子重排,生成苯唑青霉烯酸。在33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分析课件)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分析课件)
头孢氨苄 λmax = 262nm 2、 IR法
专属性强,各国药典广 泛采用
(四)色谱法
1、TLC法
对照品 供试品
相同条件比较R
f
和斑点颜色
2、HPLC法
供对试照品品相同条件比较t紫色
+ 0.1%四苯硼钠 →↓白
2. 沉淀反应(青霉素盐) 遇酸→↓
青霉素钾 青霉素钠
H+ 青霉素 白
在过量HCl或 有机溶剂中溶解
3. 重氮化 - 偶合反应
芳伯氨基
普鲁卡因青霉素 H 普鲁卡因 青霉素
重氮化-偶合反应

(三) 光谱法
1、UV法 样品、分解产物
CH2 COHN
NH2
O
S CH3
N
CH3
COOH
-氨基酸 茚三酮 蓝紫色
3. 双缩脲反应
CONH
似肽键
- 内酰胺类
碱性酒石酸铜 (开环分解)

4. 与重氮苯磺酸反应 头孢哌酮 酚羟基
C6H5 OH
重氮苯磺酸
(偶合)
橙黄色
(二)各种盐的反应
1. K+、Na+的火焰反应
Na+ 焰色→鲜黄色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鉴别反应 (一)显色反应

羟 肟 酸 铁 反 应
O
R
N7 H
S
61 2
8 N5 4 3
NaOH
CH2R1
O
COOH
O
R
N7 H
S
61 2
HN5 4 3
CH2R1
O
NHOH COONa
O
R
N7 H
6
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幻灯片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幻灯片课件

头孢吡肟 头孢克定
47
第一代头孢菌素
主要特点:
1、对G+菌作用强,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2、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
3、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4、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
48
第二代头孢菌素
主要特点: 1、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差;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铜
绿假单胞菌无效,但头孢孟多对厌氧菌有效; 2、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3、肾脏毒性降低。
34
二、半合成青霉素
由于天然青霉素存在有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 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
改变天然青霉素G的侧链可获得耐酸、耐酶、广谱、抗铜 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等。
35
半合成青霉素
(一)耐酸青霉素类 (二)耐酶青霉素类 (三)广谱青霉素类 (四)抗铜绿假单孢菌青霉素类 (五)抗革兰氏阴性菌青霉素类
该类药物皆为广谱青霉素,对G+菌和大多数G-杆菌特别是
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常用药物有: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磺苄西林、
41
(五)抗G-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匹美西林和替莫西林
特点: 对G+菌的作用差;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对G-菌的作用强,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感染、伤寒及胆道感染。
36
耐酸
青霉素V
耐酶
氨基(广谱)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 广谱
羧基 羧苄西林 替卡西林 磺基 磺苄西林 脲基 呋布西林 美洛西林 阿洛西林 哌拉西林 阿帕西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13
青霉素化学结构胺酶作用点
O H
S CH3
R
C HN
C CH
•B
C •A CH3
O C N C COOH H
•A环:噻唑环 •B环:内酰胺环
•经酰胺酶水解 •青霉素酶作用点
•经青霉素酶水解
O R CH +
S
H
CH3
H2N
C CH
B
A
C CH3
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出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等症
26
• 过敏反应预防原则 • 一问 • 二试 • 三观察 • 四治疗
过敏性休克抢救原则 争分夺秒
27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丙磺舒合用→效能↑ 与氨基苷类合用→协同,但不能混合静注 与抑菌药合用→效能↓ 不能与重金属,铜、锌、汞配伍 不能与氨基酸营养液合用
21
3. 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4. 放线菌病 5.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常与链霉素合用)
22
【不良反应】
1. 局部反应 局部刺激 周围神经炎(误注入神经) 高钾血症等
重点
23
2. 赫氏反应 用PG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时,出现症状加剧 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 机理:(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β-内酰胺环
Oamidase
S CH3
R
C
NH
CH CH C
BA
CH3
R1
O C N CH COOH
penicillinase
O
S
C NH
BA
N O
R2
COO-
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酸
β-内酰胺环,为抗菌活性之关键。
3
2、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 杀菌 激活细菌自溶酶 → 细菌自溶
17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分布广泛,不易
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 浓度; 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90%经肾小管分泌;
18
【抗菌谱】
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G+菌作用强, 对G-菌作用弱,对真菌、病毒、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及寄生虫无效。
讲授内容
一、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述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
一、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述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
包括: 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 4、 -内酰胺酶抑制剂
化学结构均含有β-内酰胺环,抗菌机制、耐药机制
基本相同。
2
1、基本结构
30
1. 耐酸青霉素类——苯氧青霉素类 青霉素V(penicillinV) 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
特点: ①耐酸不耐酶 ②可口服 ③抗菌谱与青霉素同——用于轻症感染
31
2. 耐酶青霉素类—— 异唑类青霉素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 氯唑西林 (cloxacillin ) 氟氯西(flucloxacillin)
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菌药 的影响,故对人体几无毒性
8
•G+菌与G—菌的比较
G+菌
G—菌
粘 肽 含 量 高 达 粘肽含量低,只有
细胞壁 结构
50%-80%; 磷壁酸的结构有 利于青霉素进入
10%; 外膜含有三种多
聚物,不利于青霉
菌体内;
素进入菌体内;
β-内酰


胺酶
胞浆渗


透压
9
10
耐药性问题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在临 床上非常普遍: ➢1942年青霉素G开始临床使用,1947 年就有耐药性的报道了; ➢目前报道60%以上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对氨苄青霉素耐药。
11
3、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的“陷阱机制”或 “牵制机制” 靶位结构PBPs发生改变 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增强药物外排 细菌自溶酶减少
4
粘肽 (二糖十肽)
× 转肽酶 粘肽交
抑 制 叉联结
细胞壁
β-内酰胺环+ PBPS
菌体膨胀、变形
缺损 水分内渗
细菌裂解、死亡
自溶酶活化
5
6
PG对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给药前
给药后
7
抗菌特点:
1. 对 G+作用强,对G-作用弱 2.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3. 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影响
19
【抗菌作用】 重点
20
【临床应用】
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但须病人对青霉素不 过敏。
1.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等;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 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淋球菌引起的淋病;
2. 白喉、破伤风,但应加用相应抗毒血清以 中和外毒素;
O C N C COOH H
•6氨基青霉烷酸
O
S
H
R C HN C CH
OC N OH H
CH3 C
CH3 C COOH H
•青霉噻唑酸14
分类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
生物合成,有F、G、K、X 及双氢F等成分, 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 产量高,用于临床;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代 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15
青霉素发明者、英 国科学家弗莱明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霍华德.弗
罗里因进行青霉素化学制剂的
研究,而与弗莱明、钱恩同获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6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2)短时间内被杀灭的大量螺旋体裂解释 放内毒素
预防:初次小剂量给药
24
重点
3. 过敏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
注射后1-2周内出现的症状: 皮肤过敏反应:药疹、粘膜水肿 血清病样反应:关节肿痛、血管神经性视水肿等 注射后立即出现的症状:——过敏性休克 (5-20min内倒地不起)
25
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致昏迷、抽搐等症 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困难等症
28
PG的评价
优点:繁殖期杀菌剂,对敏感菌作用强,
毒性小,价廉
缺点:
①不耐酸,口服无效;
②抗菌谱窄,对多数G-杆菌无效;
③不耐-内酰胺酶,细菌易耐药;
④引起过敏反应
29
(二)半合成青霉素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