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涵义与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的涵义与表述
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实际上,还可以指有效用,有效率;就有效教学而言,有效,主要是指达成目标的程度较高;所谓有效教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对谁有效,对什么问题有效。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就是说教学应对促成学习者的学习有效;由于人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因而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还应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的观点主要有:“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有全能的观点”,“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史密斯、邓金和比德尔等将“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引起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重新认识,人们更自觉地把教学理解为有明确目标的、有各种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以保
证目标实现的系统。这是教学观念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由原来防范式管理策略的提出,到后来师生合作策略的提倡,是学生观的质的飞跃。加涅在《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中,提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通过研究证明,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在实践中,找到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学策略,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
“教学策略”一词在我国教育文献中的出现是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一术语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出现的。开始了对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李
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
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方
法与技术的总和。
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状况,有效教学策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和界定:
站在“教”的角度,体现四个特质:科学、先进、切实、积极。
科学,即课堂教学策略应遵循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
点和成长规律,既富生命意识,又能体现学科价值。先进,即课堂
教学策略能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助于课堂教学结构,尤其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切实,即体现因校制宜的教育
思想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学策略班本化、生本化,实践
操作性、学科应用性、差异适应性要强。积极,即不仅能激发学生
的参与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助于既定课堂教学目
标的顺利、高效达成,有利于新教学目标的创生。
站在“学”的立场,力求“三不”效应:学生感觉不压抑、不
疲惫、不厌倦。
不压抑,指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多
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和碰撞,学生的独特性学习体验得到尊重,暂
时性的学习错误得到宽容,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
不疲惫,指要积极催化学生的思维,还要富有节奏感,善于给
思维“留白”,给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要照顾到学生的
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不厌倦,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
活学习主体的学习“内源”,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馨、体验
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内生并保持一种
对于课堂生活的自我归属感。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
有效教学策略是学校普遍关注研究的问题,作为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但他们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优劣之分。一些教师可能凭着惯性一直沿用一种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发现,不以为然;一些教师可能一直沿用一种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卢山中”不知其所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国内外各种教学研究的重点,有人主张以优化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思维;有人主张以生动形象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人主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习兴趣。
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心理素质训练实验研究普遍展开,研究重点体现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快乐心态和情感自我调控技能。充分体现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倡导创新精神,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合作互动、自主学习、启
发探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差异需求,都在致力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包括对于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群体、情感体验等的认识。改变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选择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从理论上来看,通过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策略理论,为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从教学实践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共存。旧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存在很多弊端,但依然大有市场。而新的教学思想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还不够完善,仍有待不断摸索。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