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AE抗凝血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抗凝血生物材料研究 Ⅵ. 聚乙烯的表面肝素化
抗凝血生物材料研究Ⅵ. 聚乙烯的表面肝素化
王安峰;车波;李逸云;林思聪
【期刊名称】《高分子学报》
【年(卷),期】1998()4
【摘要】通过聚乙烯膜表面的臭氧活化及其随后与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的接枝共聚、α,ω二氨基聚氧乙烯(JefamineED600、ED
900、ED2001)的亲核开环反应以及在碳二亚胺(EDC)缩合剂存在下与肝素的缩合反应,可对聚乙烯膜表面进行高效的肝素共价固定化,其中JefamineED600所固定的肝素浓度可高达136μg/cm2。
【总页数】6页(P465-470)
【关键词】表面;肝素化;生物材料;表面接枝共聚;抗凝血材料
【作者】王安峰;车波;李逸云;林思聪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系生物材料分子工程与控制释放分子工程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08
【相关文献】
1.全身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究 [J], 项昭保;霍丹群;候长军
2.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究 [J], 项昭保;霍丹群;候长军;蔡绍皙
3.抗凝血生物材料的合成研究Ⅴ.聚醚氨酯表面肝素化的新途径 [J], 屠湘同;胡昕;
李香梅;吴飞舟;周亮;林思聪
4.小肠粘膜下层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其抗凝血性能的研究 [J],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5.肝素化聚乙烯醇-海藻酸钙材料的制备及抗凝血性能初探 [J], 李沁华;邹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分子量的PEG改性聚氨酯以及表面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不同分子量的PEG改性聚氨酯以及表面的血液相容性研究摘要:采用两步法将不同分子量的PEG(400、800、1000和2000)修饰到PU膜上,获得了不同分子量PEG修饰的PU,而后考察修饰PU膜的凝血因子试验、复钙时间的测定、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计数实验,检测不同分子量修饰的PU膜的血液相容性。
经过修饰的PU 膜和血液相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这种相容性也再增加,PEG的分子量为1000时,这种效果就达到最好。
关键词:聚氨酯PEG 血液相容性血栓1引言聚氨基甲酸酯简称为聚氨酯(PU),是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二羟基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而成,因此主链上含有氨基甲酸酯(—NHCOO—)基团,除此之外了,还可含有醚、酯、脲等等基团。
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虽然已经具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目前子在许多人工器官和医疗装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但是在临床上,聚氨酯依然会带来像血栓形成等类似的不良生物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和生命环境的不相容造成的,因此,对去进行改性获得更加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的聚氨酯材料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2]。
当疏水性的材料表面与血液接触后,它能与血液中的蛋白发生强的疏水-疏水相互作用,改变了蛋白的构象,这就会导致蛋白质在材料表面产生不可逆的吸附,从而出现凝血的现象。
通过在疏水性材料表面嫁接亲水性物质能有效的减少和降低这种作用,从而抑制凝血现象的发生[3]。
在众多的亲水性改性材料中,聚乙二醇因能够有效的防止蛋白吸附和血小板的粘附而被受亲睐[4-5]。
因此,本研究采用两步法将不同分子量的PEG(400、800、1000和2000)修饰到PU 膜上,获得了不同分子量PEG修饰的PU,而后考察了修饰PU膜的凝血因子试验、复钙时间的测定、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计数实验,检测不同分子量修饰的PU膜的血液相容性。
2.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800、聚乙二醇1000和聚乙二醇2000(Aldrich公司),4,4-二苯甲基二异氰酸酯(MDI,Aldrich公司),琥珀亚胺碳酸二酯(DSC,Aldrich公司),甲苯,DMF,聚氨酯均为国药试剂,分析纯。
改性聚酯纤维织物的抗凝血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改性聚酯纤维织物的抗凝血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改性聚酯纤维织物因其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例如人造心脏瓣膜、血管支架等。
然而,由于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问题,导致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凝血反应,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因此,研究改性聚酯纤维织物表面抗凝血性能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研究旨在利用化学改性的手段,对聚酯纤维织物进行处理,使其表面具有抗凝血性能。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聚酰胺酯单体;(2)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聚酰胺酯涂层;(3)研究改性聚酯纤维织物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以及表面能等特性;(4)评价改性聚酯纤维织物表面的抗凝血性能,并探讨其影响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聚酰胺酯单体:选用聚酸和聚醇作为原料,采用插入反应的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聚酰胺酯单体。
(2)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聚酰胺酯涂层:将合成的聚酰胺酯单体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备聚酰胺酯涂层,利用离子交换反应将其固定在聚酯纤维表面。
(3)表征改性聚酯纤维织物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以及表面能等特性: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接触角测量仪等对改性聚酯纤维织物进行表征。
(4)评价改性聚酯纤维织物表面的抗凝血性能:采用血小板沉降实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方法,评价改性聚酯纤维织物表面的抗凝血性能,并探讨其影响机制。
四、预期成果及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化学改性的手段,成功提高了聚酯纤维织物表面的抗凝血性能,为制备表面具有多功能性的改性聚酯纤维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在医疗领域中,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人造心脏瓣膜、血管支架等医疗器械,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在现代医学领域,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
一、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凝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或阻止已形成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级联反应。
抗凝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分别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和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能够迅速起效,但需要注射给药,且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华法林口服方便,但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同样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以调整剂量。
新型抗凝药物,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则通过直接与凝血酶或 Xa 因子结合,发挥更精准、更稳定的抗凝效果。
这些药物具有起效快、使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
二、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凝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抗凝药物的改良和优化也在持续进行。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与凝血酶结合,抑制其活性。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是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通过与 Xa 因子活性位点结合,阻断其参与凝血过程。
这两种药物具有口服方便、无需监测凝血指标、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在骨科大手术术后的血栓预防、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2、传统抗凝药物的改良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酶解或化学降解得到的片段,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风险低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PMA、PHA
PMA 、PHA1、PMA:佛波醇酯类多克隆刺激剂,是DAG(二酯酰甘油)的analog,脂溶性,自由通过细胞膜,直接作用于细胞活化信息传导通路上的PKC。
Ionomycin:钙离子载体,使细胞内Ca 2+浓度增加,激活calcineurin。
来自PKC和calcineurin的共同信号最终引起T细胞活化。
PMA一般与离子酶素共用,一般用于进一步刺激活化的免疫细胞。
在体内活化的淋巴细胞到体外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体外缺少刺激因素,所以,这些活化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不能主动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此时就可以加入PMA和离子酶素,提供类似体内环境的刺激因素,使其继续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这样就可以通过收集上清用ELISA法检测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用胞内染色法检测合成的细胞因子。
所以,PMA和离子酶素只是刺激已经活化了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外环境下继续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而已,与体外实验中直接活化初始淋巴细胞完全是两个概念。
2、PHA:植物血凝素类多克隆刺激剂,作用于TCR-CD3复合体引起T细胞活化。
PMA+Ion由于直接作用于T细胞活化信号传导通路的中游,细胞活化快,2h大部分细胞已活化,4h基本全部活化,作用强劲。
PHA作用6h的效果大致相当于PMA+Ion活化2h的效果,作用温和一些。
PHA(或ConA)适合刺激人的T细胞增殖,ConA则对小鼠T细胞增殖作用更强一些。
它们诱导细胞活化、增殖后都会在培养72 h后发生明显的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现象。
3、单独anti-CD3包被在板上能刺激纯化T细胞增殖,加入anti-CD28作用更强。
正常机体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受到特异性抗原或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或刀豆素等)刺激,细胞的代谢和形态可发生一系列变化。
主要表现为电荷的改变,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及以细胞形态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为此,在体外利用各种刺激剂激发淋巴细胞,根据其转化程度可测定T淋巴细胞的应答功能。
抗凝血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第17卷第5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l.17,No.5 2001年9月POLYMER MAT 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t.2001抗凝血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许海燕,孔 桦,杨子彬(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05)摘要:着重介绍了近几年来,通过接枝和共混的方法,用磷酸酯聚合物、聚乙二醇、肝素等大分子对聚氨酯表面改性的新进展和它们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
同时介绍了新一代聚氨酯材料聚碳酸酯聚氨酯的特性及其在长期植入材料如全人工心脏方面的应用前景,此外,还介绍了具有活性端基的聚乙二醇以及它们在人体器官表面建立分子屏障、抑制血栓形成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抗凝血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应用;心血管外科中图分类号:T 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00)05-0167-05 抗凝血高分子材料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制造心室辅助循环系统、全植入式人工心脏、介入性气囊导管等与血液直接接触式器械的关键医用材料,它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血液与生物材料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材料的表面结构、化学组成、血浆蛋白和血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血流动力学等等多种因素。
迄今为止,虽然人们对这一作用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在逐步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
己经得到比较统一共识的几个过程包括[1]: (1)当异物表面暴露在血液环境中时,血浆中的蛋白质在几秒钟内就会吸附沉积在材料表面,形成厚度大约20nm的蛋白质吸附层。
吸附层中蛋白质的类型和数量对后续的凝血过程和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血液中的血小板通过特殊的位点粘附在蛋白吸附层中的纤维蛋白原分子上并被激活,进而聚集发生凝血,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在蛋白吸附层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白蛋白是三种主要的吸附蛋白。
血液净化抗凝治疗的新进展
环 有效 时间足 够 长 ;( 2 )不 影 响透 析器 的生 物相 容 性;( 3 )抗 血栓 作用 强 ,出血 危险 小 ;( 4 )药物 作 用 时 间短 ,且 局 限于 滤器 内;( 5 )监 测简 便 易行 , 适 合床 边 使用 ;( 6 )长期 使用 无 全身 不 良反应 ;( 7 )
・
专 题 综述 ・
血 液 净 化 抗 凝 治 疗 的新 进 展
毕智敏 余毅
【 摘要 】 预防体外凝血 是血液净化持续有效进行 的基 本原则之一 。血液 未抗凝时 ,滤器及管 路 的寿 命将缩短 ,治疗效 果不佳 。目前最广泛使用 的抗凝剂仍是普通肝素 ,价 格便宜且容易监测 , 但可 能会 增加 出血风 险,出现肝素抵抗 及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因此 ,替代抗凝包括低 分子肝素、 局 部枸橼酸及阿加 曲班 已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推广 。
【 关键词 】 肾透析 ; 抗凝药; 肝素 ; 进展
Re c e n t p r o g r e s s o f a n t i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o r b l o o d p u r i i f c a t i o n B i i m i n .Y u 砼. De p a r t m e n t o f B l o o d P u r i ic f a t i o n , F u z h o u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N a n j i n g Mi l i t a r y C o mm a n d , t  ̄h o u 3 5 0 0 2 5 , C h na i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 Y u H J E ma i l : y u y i c n @1 2 6 . c o m [ Ab s t r a c t ]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c l o t t i n g i n t h e e x t r a c o r p o r e a l b l o o d l f o w i s o n e o f t h e 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其发病过程涉及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等多个环节。
抗血栓药物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或阻止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的趋势。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和风险。
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血栓药物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大类别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硝替沙星、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达比加群、利妥昔单抗等抗凝药物。
这些新药物具有作用机制独特、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预防、康复运动以及饮食调整等手段也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使得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更加全面和有效。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不仅体现在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体现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1. 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危害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多个组分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既能够迅速止血,又避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血管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异常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核心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凝血功能亢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进而构成血栓的骨架。
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基质。
pma试剂作用
pma试剂作用PMA(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化学名称为12-肉豆蔻酸13-醋酸酯,是一种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实验中。
在研究中,PMA常被用作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试剂。
本文将介绍PMA的作用机制、应用领域以及可能的潜在风险。
PMA作为PKC的活化剂,可以通过模拟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化途径,增强PKC的活性。
PKC是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涉及多个细胞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细胞运动等。
PMA可以与PKC活性位点结合,促使PKC从细胞胞浆中转移到细胞膜上,激活PKC,并引起PKC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
通过PMA的作用,可以模拟细胞内容易出现的病理条件,如癌症、炎症等,从而研究PKC信号路径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PMA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
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研究人员可以利用PMA来研究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
PMA可以激活PKC,进而激活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如CyclinD1、Cyclin E和Cyclin A等,从而促进细胞周期的进行。
此外,PMA还可以通过激活PKC的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从而探索细胞分化的机制和调控机制。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PMA也被广泛用于激活PKC信号通路,进而研究PKC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功能。
例如,PMA可以激活PKC,进而激活转录因子AP-1(Activator Protein-1),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PMA来探索AP-1转录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PMA还被用于研究PKC信号通路与细胞增殖相关的靶基因、细胞动力学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虽然PMA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PMA在体内表现出潜在的致癌活性,可能通过激活PKC信号通路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聚氨酯抗凝血材料探究进展
聚氨酯抗凝血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聚氨酯由于其优良的抗凝血性能和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而成为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本文就经典聚氨酯材料、接枝型聚氨酯、离子型聚氨酯及其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聚氨酯抗凝血材料的研究进展作扼要综述[6]。
关键词:抗凝血材料、聚氨酯、聚醚分子量1 引言人类使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丝、棉、麻、毛、胶、漆……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虽然没有现在化学知识,但许多天然高分子利用过程中都涉及到了化学过程,如大漆、桐油、骨胶、发酵等等[3]。
上百年前,人们已开始利用硫磺与天然橡胶形成弹性体,到了近代,人们开始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高分子反应,比如,纤维素改性是典型的高分子化学反应,通过它获得了赛璐璐制作的乒乓球、炸药,以其他改性纤维素制作的织物和胶黏剂等,在特殊条件下的选择性高分子化学降解反应使人类得到甲醇、乙醇……在化学的各个领域中,高分子科学是相对年轻的学科。
它的发展,使人类通过合成化学,获得了社会发展必需的且不可替代的高分子,不仅丰富了化学科学,而且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分子合成化学近年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 可控自由基聚合、树枝状高分子、活性配位聚合、某些芳香化合物可控偶联或缩聚反应、易位( 开环) 聚合、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类的交替聚合、点击聚合、动态聚合物等。
我国学者在这些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医用高分子领域是与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
利用合成高分子的特殊性能,研究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工作已广泛受到重视。
牙科材料是最早研究并获得应用的医用高分子,其难点依然很多,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仍是主要问题,快速光固化高分子单体或预聚物的研究还要求最好能消除聚合收缩,以避免形成缝隙。
从眼科材料来说,用于白内障患者的人工晶体是一种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都很好的高分子材料,最好的是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只需几毫米的创口; 隐形眼镜也是特殊的合成高分子,至于广泛替换玻璃的树脂镜片,更是视力矫正的首选。
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 ’()*$+, (- .+*/#(0+&1),+* 2%0#%3, 4)5)&6 7889, :(,;<, =(;>
!"#
・ 综述 ・
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R 北京市, 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保健处 乔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彦
吕晓川
+,-)./01!2311451’6()#*+,-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现已能用重组脱氧核 糖核酸技术人工合成NO9。水蛭素作为一种高效、 高 选择性的凝血酶抑制剂,通过其氨基端与凝血酶 活性 (催化) 位点结合, 羧基端与凝血酶外部 (纤维 蛋白结合) 位点结合, 缓慢形成可逆的 = ’= 复合物 来发挥作用 NP9。水蛭素近年研究较多, 然遇到最棘 手的麻烦是较高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而水蛭 素的重组物研究却获得了成功,来匹卢定 (*0Q& 已于 =RR2 年上市, 用于需要抗凝的伴有肝 #)&"#-) 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来匹卢 定由 O; ~OO 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 P<<<, 由于分子较大, 无法达到结合凝血酶活性位点, 因 此, 来匹卢定只能灭活循环中的凝血酶。来匹卢定 治疗的患者约 6<S 产生抗体,抗体的产生延缓了 来匹卢定清除但不消除其活性 82T。合成的 U< 肽水 蛭素衍生物比伐卢定 (C#VW*#)&"#-) , 也于 XRRR 年获 准上市。与来匹卢定相比, 比伐卢定相对分子质量 小 (U=2<) , 能够灭活循环和结合的凝血酶, 不产生 抗体。临床研究证实, 采用同样导管插入术, 比伐 卢定与肝素 (B0QW)#-) 相比, 降低了局部缺血和出血 并发症的风险,该风险的降低即使在高危患者中 仍然显著8RT。在美国, 比伐卢定作为抗凝血药, 用于 的不稳定型心 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YZ[) 绞痛患者。虽然比伐卢定在临床实验中的结果令 人鼓舞,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包括理想剂 量, 与血小板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与其他药物如低 相对分子质量肝素的联合应用,以及如何提高疗 效等。因此, 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 阿加曲班 相对分子质量 阿加曲班是 \] 精氨酸衍生物, 与凝血酶活性丝氨酸催化位点结合, 抑制循环 ;UP, 和结合的凝血酶,用于需要抗凝的伴有肝素诱发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与水蛭素及其 衍生物不同, 阿加曲班是可逆的抗凝血酶药物, 因 此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抑制非凝血酶丝氨酸 蛋白酶, 对内皮细胞和血管直接作用 (产生一氧化 氮) 以及下调各种炎性和血栓形成性细胞素 (/^ & 。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小, 阿加曲班可以通过 A%_#-0D) 血管内和细胞屏障,在微脉管抗凝方面可能优于 肝素类和水蛭素类药物。阿加曲班的抗凝作用强, 使用后不产生抗体,可以预测其对不同患者的抗 凝作用。除抑制血栓形成外, 阿加曲班还促进血液 流动, 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激动 8X<9。其应用 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确立。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聚甲基丙烯酸酯型(PMAs)降凝剂作用机理和应用围报告机构:绥芬河市万丰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时间:2012年4月17日关键字:降凝剂,润滑油降凝剂,聚甲基丙烯酸酯型降凝剂,PMAs,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如何选用降凝剂,降凝剂的应用围,降凝剂的生产工艺,降凝剂的基本结构一、降凝剂发明和为什么要使用降凝剂降凝剂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偶然发现了氯化石蜡与萘的缩合物具有降凝作用,并于1931年申请了第一个降凝剂专利;30年代相继出现了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商品的降凝剂,40年代聚丙烯酰胺、烷基聚苯乙烯等,50年代发表了聚丙烯酸酯、马来酸酯-甲基丙烯酸长链烷基酯共聚物等,60年代发表了烯烃聚合物、醋酸乙酯-富马来酸酯共聚物等,70年代发表了α-烯烃共聚物、马来酸酐-醋酸乙酯共聚物等降凝剂专利。
迄今为止发表有关降凝剂的专利已有数百篇,合成的降凝剂也有数十种之多,但作为产品使用和销售的不过十余种。
其中常用的有烷基萘、聚酯类、聚烯烃类三大类。
我们大家知道,倾点是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保持油品流动的最低温度,是汽车等机械在冬季能否启动的重要因素,在低温下,环烷基油由于粘度增加而失去流动性,称为粘度倾点,降凝剂对粘度倾点不起作用;而石蜡基油则由于析出蜡结晶形成网状结构而失去流动性,降凝剂就是降低油品的这种倾点。
其实要想得到低倾点的润滑油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基础油进行深度加氢脱蜡,可以得到低倾点的基础油,这样油品的收率降低了,同时脱掉大量有用的正构烃,也有损油品质量和对添加剂的感受性;二是进行适度的脱蜡后,再加降凝剂达到要求的倾点,这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办法,也是目前润滑油调和企业比较采用的一种普遍手段。
我们国家石蜡基润滑油比例较大,降凝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油品中一般需要加入一定剂量的降凝剂。
二、简单分析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性能区别1、作用机理: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含蜡油在低温下凝固?含蜡油之所以在低温下失去流动性凝固,是由于低温下高熔点的固体烃也就是石蜡分子定向排列,形成针状或者片状结晶并相互联接,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同时将低熔点的油通过吸附或溶剂化包于其中,致使整个油品失去流动性。
PMAE抗凝血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2012年04月第12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0前言对抗凝血材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由于心血管手术的发展,需要大量与血液接触装置如:体外装置、血管移植物以及导管等。
但随后发现,这些高分子材料植入体内与血液接触后,会引起蛋白质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进而诱发血液的凝固以致形成血栓[4、5]。
因此,血液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抗凝血处理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要解决血液相容性问题首先要了解材料的凝血过程及机理。
1血液在材料表面的凝血机理当普通的生物医用材料与血液接触时,在1到2分钟内就会在材料表面产生凝血现象。
一般认为:血液的凝血分为两个过程。
[1-3]首先,血浆在几秒钟内蛋白吸附在材料表面,形成厚度大约20nm 的蛋白质吸附层。
这一过程对血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与材料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
其次,吸附在材料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在Ca 2+存在的条件下,将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结果导致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与此同时,血液中的凝血酶原通过级联反应的方式被快速激活,生成凝血酶。
凝血酶催化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自发地聚合形成纤维网,加上被吸附积淀下来的血小板,使血液的流动性下降,最后凝结成块状物即形成血栓。
在形成血栓的整个过程中,蛋白质的吸附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还有促凝酶的产生,协同作用,相互促进,不断加速血栓的形成。
因此其中最核心的过程是蛋白质吸附层的存在导致血小板粘附而出现的凝血[3-9]。
2PMEA 结构与抗凝血性能的关系聚甲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MEA)类抗凝血涂层是聚2-甲氧基丙烯酯和其他丙烯酸酯类的共聚而成的涂层,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和加工成型性能。
[4-7]PMEA 的结构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的双重特性。
它的疏水部分牢固地附着在材料的接触面上,而亲水部分与血液接触。
离子液体中 ATRP 合成MCC-g-PMAA 及其分子对阿司匹林控释的应用
离子液体中 ATRP 合成MCC-g-PMAA 及其分子对阿司匹林控释的应用杜煌;常达;唐二军;袁淼;刘少杰【摘要】以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为反应介质,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法合成了微晶纤维素接枝有聚甲基丙烯酸(MCC-g-PMAA)的 pH 敏感性聚合物。
用透析法将模型药物阿司匹林包覆在聚合物胶束内,并对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机制进行研究。
通过红外、核磁、透射电镜、X 射线衍射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胶束形貌、胶束对阿司匹林的载药性能及释药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
结果表明:聚合物胶束能够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球状胶束,对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包载效果,阿司匹林在碱性条件下的累积释放量大于酸性条件,载药胶束表现出了良好的pH 敏感性和药物缓释性能。
%Ionic liquid 1-allyl-3-methyl-imidazole chloride ([Amim]Cl)as reaction medium,the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graft poly methylacrylic acid (MCC-g-P4VP)polymer with pH-sensitivity were synthesized by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 ).The model drug Aspirin was entrapped in polymeric micelles by dialysis method.The release mechanism of drug loaded micelle in vitro was analyzed.The polymer structure,micellar morphology,performance of aspirin loading and drug releasing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FT-IR,1 H NMR, TEM,XRD and UV-V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elle could form spherical morphology micelles by self-assembly in aqueous solution,it presented a perfect encapsulation about Aspirin.It was found that the cumulant release of Aspirin in basic environ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cidicenvironment.The drug loaded micelle showed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pH-sensitivity and drug sustained-release.【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6(067)0z2【总页数】7页(P164-170)【关键词】离子液体;ATRP;透析;载药胶束;水溶液;pH 敏感性【作者】杜煌;常达;唐二军;袁淼;刘少杰【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18;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9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良好的解热、镇痛和抗风湿药物,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对胃黏膜的刺激和血小板凝集抑制的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因此,合成新型的药物缓释材料,使药物在人体特定部位缓慢释放,减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2]。
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赵明明;陈国良;张树祥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22(49)3
【摘要】抗凝剂是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和长期治疗的主要药物。
几十年来,华法林一直被用于抗凝治疗。
然而,由于华法林的一些缺点,包括需要持续的常规监测、食
物和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高出血发生率限制了其使用。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目前出
现了许多新型更安全的抗凝药物。
这些药物起作用迅速,治疗范围相对较广,有的药
物不需要凝血监测,使用更加方便。
本文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总页数】3页(P117-119)
【作者】赵明明;陈国良;张树祥
【作者单位】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3
【相关文献】
1.抗凝血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2.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3.沙班类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4.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
5.新型小分子抗凝血药物的合成、作用机制及
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栓溶解剂的研究进展
血栓溶解剂的研究进展
刘忞;冯高闳
【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1989(16)2
【摘要】血栓溶解剂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常规使用的血栓溶解药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近年来新研制的各类药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认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是朱来最有希望的血栓溶解药物。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刘忞;冯高闳
【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3.2
【相关文献】
1.溶血栓酶(促纤维蛋白溶解剂)在防治血栓的临床应用评价 [J], 龙世平;张石革
2.抗凝剂和血栓溶解药物积极治疗急性肺梗死 [J], 张福龙;贾岩光
3.诊断超声结合左心声学造影剂在血栓溶解方面的初步研究 [J], 王洋; 林静茹; 王浩; 朱振辉; 逄坤静; 孟健; 徐振雨; 王学民; 吴伟春
4.利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对患上腔静脉血栓形成的脓毒症患儿进行血栓溶解治疗1例 [J], Kizilkaya M.;Alper F.;李开
5.新型血栓溶解剂——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提纯和大量制备 [J], 宋后燕;王结义;贾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H敏感性PMAA类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pH敏感性PMAA类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pH敏感性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具有响应外界
环境变化的特点,可实现对物质的吸附、分离、传递等功能。
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领
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例如药物控释、组织工程、药物传递、生物传感器等。
因此,
探究pH敏感性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前景。
二、选题目的
本文以聚甲基丙烯酸(PMAA)为材料,研究pH敏感性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
探讨其在药物控释等方面的应用,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
三、选题内容
1.研究PMAA水凝胶的合成方法
2.探究水凝胶的力学性质,如弹性模量、强度和断裂延展性等
3.研究PMAA水凝胶的pH响应性质
4.探讨PMAA水凝胶在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
四、研究方法
1.合成PMAA水凝胶,采用溶胀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等方法,研究其合成过程、反应条件等;
2.使用拉伸实验仪、动态机械分析仪、扫描电镜等仪器,研究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形态结构等;
3.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等仪器,研究PMAA水凝胶的pH响应性质;
4.将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加入水凝胶中,探究PMAA水凝胶在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
五、预期研究结果
1.成功合成PMAA水凝胶;
2.研究其力学性质,了解其弹性模量、强度和断裂延展性等;
3.探究其pH响应性能,了解其抗压性能;
4.探讨其在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MAE抗凝血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摘要】聚甲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MEA)类抗凝血涂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相容性材料。
因其结构中的PEG长链结构可以减少了蛋白质变性及血小板黏附,最终减缓了血栓的形成。
近年来,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其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而且在国外此类产品已经逐渐普及,但在国内尚很少使用。
【关键词】聚甲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抗凝血涂层;生物相容性
0前言
对抗凝血材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由于心血管手术的发展,需要大量与血液接触装置如:体外装置、血管移植物以及导管等。
但随后发现,这些高分子材料植入体内与血液接触后,会引起蛋白质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进而诱发血液的凝固以致形成血栓[4、5] 。
因此,血液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抗凝血处理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要解决血液相容性问题首先要了解材料的凝血过程及机理。
1血液在材料表面的凝血机理
当普通的生物医用材料与血液接触时,在1到2分钟内就会在材料表面产生凝血现象。
一般认为:血液的凝血分为两个过程。
[1-3]首先,血浆在几秒钟内蛋白吸附在材料表面,形成厚度大约20nm的蛋白质吸附层。
这一过程对血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与材料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
其次,吸附在材料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将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结果导致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与此同时,血液中的凝血酶原通过级联反应的方式被快速激活,生成凝血酶。
凝血酶催化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自发地聚合形成纤维网,加上被吸附积淀下来的血小板,使血液的流动性下降,最后凝结成块状物即形成血栓。
在形成血栓的整个过程中,蛋白质的吸附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还有促凝酶的产生,协同作用,相互促进,不断加速血栓的形成。
因此其中最核心的过程是蛋白质吸附层的存在导致血小板粘附而出现的凝血[3-9]。
2PMEA结构与抗凝血性能的关系
聚甲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MEA)类抗凝血涂层是聚2-甲氧基丙烯酯和其他丙烯酸酯类的共聚而成的涂层,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和加工成型性能。
[4-7]PMEA的结构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的双重特性。
它的疏水部分牢固地附着在材料的接触面上,而亲水部分与血液接触。
而且其表面的分子结构必须能维持与其相接触的血蛋白(血细胞)的正常构象。
一般来说,材料表面致使或血细胞构象变化的力主要有3种:材料-血液界
面的存在而产生的材料表面对血蛋白的吸附力;两者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以及血流对材料表面冲击而产生的反冲力。
PMEA结构中含有很多亲水的聚乙二醇(PEG)长链,使它具有优良的抗凝血活性。
首先,这些PEG链明显降低了表面材料与血液间的吸附力。
其次,由于PEG链是各类水溶性高分子结构中与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最小的,所以这种结构的存在不但减少了涂层与血蛋白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还通过PEG构象的变化稳定血蛋白的正常构象。
最终,减少了蛋白质变性及血小板黏附,从而抑制血液成分的激活。
最后,PMEA的PEG长链在血液相中像海藻一样的漂动(见图1)。
当血蛋白随血流冲击材料表面时,PEG链可以延长碰撞时间、减少反冲力。
图1PMEA的海藻状结构示意图
现已证实:PEG的链长与抗凝血性的改善直接有关。
当PEG的聚合度低于100左右时,材料的抗凝血性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
而当聚合度超过100以后,这种改善渐趋平缓。
3涂层产品的临床使用效果和市场前景
PMEA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在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8-9]中均得到肯定。
Gunaydin等人[10]发现,PMEA涂层可显著减少术后出血,主要归因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维持。
Eisses等人[11]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使用PMEA涂层的体外循环装置,涂层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
PMEA涂层与肝素涂层相比,减少血浆蛋白质及血小板吸附的功能可能更强;肝素涂层可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tPI)活性,而PMEA涂层并不具备这项特征;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低(EF<0.40,心脏超声检查)的患者,肝素涂层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较PMEA涂层更明显[12]。
大量数据表明,抗凝血涂层除了抑制血栓生成外还可以较好地抑制了血液成分的补体激活,从而有效减轻灌注后炎症综合征、较好地保护机体重要脏器、减少出血量及脑部并发症的发生,最终降低了医疗费用。
使用涂层材料来提高血液相容性,在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已较普及。
在我国,由于涂层耗材价格昂贵,并未被国家医保体制所接纳。
但是,涂层材料对减轻患者机体反应,减少并发症的优点是公认的。
相信随着国内认知度的提高,此类产品价格的降低,中国普及
使用这类高质量耗材的日子一定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1]dmunds LH Jr. Hastings lecture. Breaking the blood-biomaterial barrier[J]. ASAIO J,1995,41(4):824-830.
[2]Baksaas ST, Videm V, Fosse E,et al. In vitro evaluation of new surface coatings fo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J]. Perfusion,1999,14(1):11-19.
[3]Zwaal RF, Comfurius P, van Deenen LL. Membrane asymmetry and blood coagulation[J]. Nature,1977,268(5618):358-360.
[4]Stammers AH, Christensen KA, Lynch J,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heparin-coated versus nonheparin-coated bypass circuit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J Extra Corpor Technol,1999,31(3):135-141.
[5]Mangoush O, Purkayastha S, Haj-Yahia S,et al. Heparin-bonded circuits versus nonheparin-bonded circuits: an evalutation of their effect on clinical coutcomes[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7,31(6):1058-1069.
[6]Flom-Halvorsen HI, Ovrum E, Brosstad F,et al.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ly nonheparin-coated extracorporeal circuits on markers for brain and myocardial dysfunction[J]. Perfusion,2002,17(5):339-345.
[7]van den Goor J, Nieuwland R, van den Brink A,et al. Reduced complement activ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oes not affect the postoperative acute phase response[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4,26(5):92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