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居文化-含广州等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人居文化
• 岭南文化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岭南地区」 的独特地域文化。今岭南文化专指南粤文化,尤其广东特 色突出,狭义的岭南文化是特指广府文化,潮州文化 和客家文化。广义的岭南文化还包括广西官话区的文化 和本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基於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 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 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 身独有的特点。



岭南宗教文化
宗教是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 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 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 的地区之一。 广东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其中佛、道二教教在珠江流域,韩江 流域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当然,天主教和基 督教,由于传教士的努力,以及以香港澳门 为跳板,在岭南地区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徒。

广府建筑
• • 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 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还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 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除此之外,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 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屋是粤西特有的建筑。明清两代,只要有了钱,发了 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

陈家祠
•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顾名思义,它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的族祠和书院。清光绪十 六年始建,光绪二十年落成。它是广东省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岭南民间 建筑装饰艺术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巧夺天 工,富丽堂皇,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宝库、“百粤冠祠”,闻名于国内外。19世纪20 年代德国《世界建筑艺术》和日本《岭南纪胜》等外籍中已有所记述,备受推崇。 陈家祠坐北向南,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为厅堂,两边以偏间、廊 庑围合;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间以长廊相连,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进深三 进。祠堂前辟有宽阔的庭院,还有东院和后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陈家祠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 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铁铸 工艺的高超技艺。其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 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 陈家祠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 “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中,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 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 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 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 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 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 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 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贝灰不仅应用于 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 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 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 筑物。潮州城内,仅太平路就有47座石牌坊。以巨石为墩的潮州湘子桥,建 造年代从南宋至明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也就是指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 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 三合院。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 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广府乡村建筑也是如此,一般来讲,建筑的一般材 料是花岗岩(麻石)和红砂岩是南越王,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 红砖。



西关大屋
•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 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 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 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 官僚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 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 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 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 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 (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 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 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最著名的 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 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岭南建筑特点
•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 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 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 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 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 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 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 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 的骑楼,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开平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开平碉楼现存有1833座,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把外国建筑文化 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世界的乡土建筑 中实属罕见。北京时间6月28日上午,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 大会上,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顺利通过表决,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余荫山房
来自百度文库清 晖 园
可园
开平碉楼与村落
• 自明朝(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 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 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清朝顺治六年(1649 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 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 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 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 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 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 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岭南园林
• •
• •
• • • •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南村镇,清代兴建。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 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庭园,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各“缩龙成寸”的手法,将 所有景色尽纳于三亩之地。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 道光年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 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 清晖园 顺德清晖园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此园始建于 嘉庆五年,1996年扩建成二万二千多平方,尽显了岭南庭院的精髓与江南园林之特色。 可园 东莞可园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特点是面积小, 设计精巧。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加上工精密细致。极富岭南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可园 创建人张敬修,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在可园时,常邀张维屏、简士良、徐三庚等在园内联吟、颂赋、 传艺。居廉、居巢在可园作画十年,其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了岭南画派,使可园成为 岭南派的策源地之一。
岭南文化的构成: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 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 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 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 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 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充分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岭 南人得风气之先,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 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在开放改革新的历史时期,广东 承担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岭南文化也同 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历史上,岭南文化向来被视为 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一直遭到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排斥,甚至在近代岭南文化走向全国之时,它 的主流地位也得不到确认,这种状况影响至今,所谓“广东是文化沙漠”之类的论调便是证明。
岭南传统人居文化
由上面的PPT可以了解到,岭南的人居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形式,大到衣食住行,小到行为举止,都可以成为岭南人居文 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在总结了多方面的资料后,把岭南传 统人居文化主要分为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宗教文化, 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六个部分。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 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 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 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 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 筑以及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 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 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 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 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 五大特色之一。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 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 点。 一、坚固性 二、安全性 三、封闭性 四、合族聚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