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城市等级规模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
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同等级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人口规模和城市面积。
一般来说,大城市人口数量在百万以上,中等城市人口数量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数量在数万到数十万之间。
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级别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财政收入也相对较高,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一线城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远远超过其他城市,二线城市次之,三线城市再次之。
三、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说明该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也越高。
这些指标包括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医疗和教育资源等。
四、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水平越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布局越合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越强。
这些指标包括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公共空间的设计等。
五、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城市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越高,说明该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聚集。
这些指标包括国际知名度、国内影响力等。
综上所述,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以及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等。
这些标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等级和发展水平。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规模 建设标准
城市规模建设标准
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区常住人口为标准进行划分,具体标准如下:
1.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2.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3.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 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5.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此外,对于工业、民用与公共建筑工程,有更为具体的规模划分标准:
1. 大型:建筑物层数≥25层;建筑物高度≥100M;单跨跨度≥30M;单体建筑面积≥30000㎡。
2. 中型:建筑物层数5~25层;建筑物高度15~100m;单跨跨度15~30m;单体建筑面积3000~30000㎡。
3. 小型:建筑物层数5以下层;建筑物高度15m以下;单跨跨度15M以下;单体建筑面积3000㎡以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查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文件。
第七章第一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影响 因素
影响
表现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 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 资源 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 条件 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 资源条件 的城市用地等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 交通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 条件 城市、港口城市等 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 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人口 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 条件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 人口 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一般有哪些类型? 答案: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
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 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而形成。
(2)主要类型: ①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交通干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 ③工业区:靠近 河流 、铁路、 公路 等交通比较便捷的 地带。 (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 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温馨提示] 注意区别城市的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 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区别,回 答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D
)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 图”,读图完成1~2题。
2.2010年,c处最可能是
A.文化区 B.商业区
(
C
)
C.住宅区
D.工业区
一、选择题 (2012·济南调研)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 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城市经济学 第7章
(一)制造业的投标租金模型
制造业特点:
1、生产 2、固定价格(在城市各区位价格相同) 3、竞争性市场(利润为零) 4、运输成本 5、要素替代 当地价上涨时,厂商用非土地投入品代替土地
厂商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投入品、运输和土地成本。
Pb为价格,B为均衡产量,C是非土地投入品的成本, 单位运输成本为t,距离市中心为u,工厂占地为T。
模型:
P-利润,C-农业生产成本,V-市场价格,T-运费。 P=V-(C+T)
P =E(p-a)-Efk-R
R=E(p-a)-Efk (完全竞争条件下) R=地租;k=距离;E=单位面积收获量;p=单
位农作物的市场价格;a=单位农作物的生产费 用;f=每单位作物重量、距离的运费。
R为因变量,k为自变量,其他是常数或参数。
1、同心圆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吉斯1925 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 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 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是以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城市土 地利用结构的经验观察为基础提出的。在宏观效果 上,同心圆模式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模式。
杜能理论认为,决定 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是地租,能够支付最 高地租的土地利用形 态给土地标上了最高 价码,它排斥了其他 土地利用形态。
R A
I C
J
0
QB
Dk
AB表示作物I的边际地租 CD表示作物J的边际地租
自由农业区 精美的蔬菜和果品、鲜 奶
林业区 柴薪、木材、木炭
轮作农业区 集约种植(50%用于谷 物种植)
在竖的方面,土地可以分为下列3层: (1)地面; (2)地面以上的空间; (3)地面以下的空间。
2023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2023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在2023年,中国对城市规模进行了新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城区常住人口的数量。
根据这一标准,城市被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规模和特点。
首先,超大城市是指那些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由于人口众多,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大城市则是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城市。
与超大城市相比,这些城市在规模上稍小一些,但仍然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
特大城市通常也是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大城市是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至500万之间的城市。
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
大城市往往是地区内的经济增长极,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交通优势和资源禀赋,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
中等城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小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也具备一
定的后发优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小城市对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7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2、按人口规模标准划分: 5类7档
3、其它划分:多种
按地理位置划分:有沿海城市、内陆城市、边陲城市; 按功能划分:有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 化城市、政治城市、宗教城市、旅游城市、综合性城 市。
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不管城市建立的具体原因如何,就近代、现代 城市的形成来说,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模、 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2003年至今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2019 年 城镇人口为 84843 万 , 城镇化率达 60.6% , 比 2003年提升 20个百分点。
第二节 城市群发展
城市群的概念与功能
世界六大城市群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
Add your text in here
一、 城市群的概念及功能 ( 一)城市群的概念
世界六大城市群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 (2)北美五大湖区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城市群 (3)日本太平洋沿岸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 (4)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 (5)欧洲西北部以巴黎为中心的城市群 (6)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整 个城市群区包括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共包括200多座城 镇。 占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仅占美国总面积的1.5%,却 拥有4500万人口,占了整个美国的人口的20%。
1984-1992年是中国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92 年全国建制市增加到517 个,建制镇激增到1.45万个, 城镇化率达到27.46%,比1984 年提高了4.45 个百分 点,年均提高0.56个百分点。
1992-2003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中国城镇 化率27.46% 提高到40.53%,年均提高1.19 个百分 点2003年建制市达到 600个,建制镇达到20226 个。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边缘区,城市前进、乡村 后退,城市平面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城市的“触角”,为城市外围扩展提供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部分工业项目的外移,带动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促使住宅外围扩展,带动其 他城市职能部门的外移
分内外城。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输入
或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的或新兴的城市,如青岛、重庆、武汉等;②原 来封建社会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帝国主义影响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 生变化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石家庄等 ;③交通的发展与工矿的建立 出现新兴城市,河北的唐山、湖北的大冶等;④原来的城市,由于交通 路线变化与工商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如扬州、嘉定等。
3.城市网络化(城市二三产业及住宅、基础设施的向外扩展)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为载体, 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三)郊区的城市化 ——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
(1)作物的商品化;(2)劳动的商品化;(3)土地的商品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
接受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工业-商业-服务业
第7章 聚落与城市
第7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于是,道萨迪斯提出的 建立一门以人类聚居 环境为完整研究对象 的综合学科—人类聚 居学( Ekistics )的
设想,便成为我们今天颇 为重视的“人居环境学” ( Science of Hunan Settlement )的源头。
• 一门以建设美好人类 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 科---Ekistics
• 自然:指整体的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 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 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 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 建筑:指作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
供庇护所的所有构筑物; • 支持网络:指所有人工和自然的联系
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 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 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 输电设备、通讯设备、以 及经济、法律、教育、和 行政体系等 。
• 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
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 • 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
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 律;
等各方面,全面,系统,综 合地加以研究,而不能如城
• 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 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那
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 样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
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 个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境。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1955年,创办《人类聚居学》(Ekistics)杂志.该杂
志一直发行至今,对促进全世界的人类聚居研究起了很大的作 用. • 1963年7月,发起组织一次有关人类聚居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希 望这次会议能起到同“雅典会议”相同的划时代的影响.讨论会
在希腊古城台劳斯举行,会后发表“台劳斯宣言".此后,
7.2.1 人类聚居的定义
• 道氏的阐述: • “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使用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
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种城市类型:(1)中心地型城市: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4城市指数:S=P1/(P2+P3+P4) 11城市指数:S=P1/(P2+ P3+…+P11)P1,P2……P11指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若把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则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图)三、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广泛使用的公式:P i=P1﹒R i-q 或:lgP i=lgP1-qlgR iP i:第i位城市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 i :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城市位序图)(城市规模的位序图)四、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位序—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的城市规模分布。
接近于直线。
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成明显折线,有规模等级的缺失。
3、过渡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图)五、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P171-172第二节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类型(位序—规模分布),没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升高。
4、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60s和70s: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中等城市增长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第七章 城市类型
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 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 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 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 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七章 重要城市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新城
1、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E.Howard)1898年提出。主张在大城市的周边建立 以农业地带相互分隔、人口规模不大的一系列独立的 新城镇,使之同时具有积极的城市生活优点和舒适的 乡村自然环境,以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 每个田园城市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以绿带 环绕,布局上采用放射圆环格局,分区明确,人口限 制在三万人左右,并成群地集结在大城市周围。 第一座田园城莱彻沃斯(Letchworth)始建于1902年, 15年后人口仅达18000人,与霍华德的理想相距甚远。
五、国际都市
1、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 在现代经济技术高度发达和广泛联系的基础上, 具有世界或区域中主地位的现代化城市。按其国际化 程度又分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国际性城市两类。 世界城市是指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大区域范围内起到经 济枢纽作用,并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 务功能,集中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与金融公司,城市 人口规模大部分在500万人以上的超级城市,有的已经 成为超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国际性城市是指在人、财、物、信息和整体文化等方 面进行的跨国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其辐射力和吸引力 影响到国外,但其国际化程度还没有达到世界城市水 平的大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1.城市规模的不同主要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而不是规模决定职能。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了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期分布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来分析和描述城镇的规模分布。
2.分析和描述城镇规模分布的几种方法:
1)城市首位律(杰佛逊,1939)
看第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几倍,其倍数称为首位度(Primacy)。
首位度大于2 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首位分布。
首位度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正常的规模分布首位度应接近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的正确含义: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市,它还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最大城市是不是首位城市?不一定。
城市首位律是如何提出来的。
2)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实际是首位度的扩展,本质没有大的区别。
S4 = P1 / (P2+P3 + P4) ,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
S11 = 2P1 / (P2+P3 + P4 +……+ P11),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
为什么?
以上方法都抓住了最大城市的规模,是有道理的。
把它们结合起来,对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与分散就有一个概念。
请分析一下表52,掌握我国各省的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有首位分布类,假首位分布类,双中心类,准双中心类,均衡分布类。
3)城市金字塔
划分城市的规模等级后,可以得出两种城市金字塔,一种是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金字塔另一种是不同等级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
城市数量的金字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一规模以上)随着城镇规模级的提高,城市数量在减少,呈金字塔型。
用下一级的城市数除以上一级的城市数,有一个K值,K值是不是一个常数?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没有金字塔型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一定是头重(脚轻)的。
在规模分级不变情况下的,用城市金字塔的办法来分析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是有意义的。
4)二倍数规律
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2倍,结果发现了一种规律性,即“当规模级的边界值确定为2倍时,下一级的城市数接近是上一级城市数的2倍”。
见表。
知道了某一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通过公式就可以知道比它低几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
经检验这种规律性只有在城市体系足够大时有效。
在中国有问题。
这种方法有启发性。
5)位序—规模律
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
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捷夫发现:Pr = P1/r
放到坐标图上,接近对数正态分布,放到双对数坐标上,接近
一条45度的直线。
但是这一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推广:P i = P1 ·r –q
变换:log P i = log P1– q log r I
log P i = a – q log r I
相关指数R 2 ,a 和q 的含义重要
R 2 代表城市规模与位序的相关性,相关性大,为位序-规
模分布,反之则反。
a 为截距,代表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q 为斜率,代表城市规模分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q∣大,
城市人口集中在高位次城市,反之则反,∣q∣变大,城市人
口趋向与高位次城市,∣q∣变小,城市人口趋向于低位次城
市。
图51,美国1790-195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特点?
图52,日本新泻1955-1995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
特点?
3.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国际上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成两大类型,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
2)那一种规模分布好?
很多人说,首位分布不好:首位城市的寄生性;过于集中到来的不平衡性;低效率性,社会的不平等性。
也有人说首位分布效率高,成本低,能创新。
有人说首位分布与经济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经济不发达造成了首位分布,发达经济一般是和均衡的规模分布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说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不均衡的,到后期是均衡的。
贝里对38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见图54,双对数坐标,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
纵坐标为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
把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落到图上
如联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位
序规模分布,如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首
位分布
结论是:1)13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2)15国为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3)9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的过渡类型;4)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5)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
系;6)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治简单的国家;7)城市规模分布的4个阶段,从首位→过渡→位序-规模
4.我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一些见解
4.1运用位序-规模律时要注意的问题
1)相关性永远都是很高的,实际是自相关,图59和表57
2)截距a 有两种,是第一大城市的实际值还是理论值,差别很大
3)斜率q 多大才算位序-规模分布,没有明确的规定斜率很大时,应该说就不是位序-规模分布,见表58
4.2把城市规模分布基本上概括为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不够严密,它们的衡量指标是不可比的。
4.3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
1)第一大城市规模(反映体系的等级层次)
2)城市首位比(反映体系的集中程度)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分布的等级齐全程度)4.4 我国26个省区有6个城市规模分布类型:高级首位型-中级平衡型-中级首位型-初中级平衡型-初中级不平衡型-初级首位型
4.5不同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在作规律性演变的,低级向高级的演变
4.6 规模分布与那些因素有关,即推动规模分布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动力是什么?人口数量因素关系最密切;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密切(为什么贝里说没有关系,我们却说有关系?国内关于首位度的省际差异也有人认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为什么?在我看来, 同为位序-规模分布,有不同层次的变化,同为首位分布,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与交通网密度有关系;与城市化水平没有关系。
4.7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不是简单地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直接演变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破浪式发展的,这更符合辩证法。
4.8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在作规划时,不一定首位度是变小的,也可能变大。
5.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1那一种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益是最好的? 理论上是存在最佳城市规模的.见图, 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 P2是城市居民净效益最高是的城市规模,但这时仍有边际效益,人们可以继续迁入; P3时城市的纯效益最大,这是政府喜欢的规模,但这时人们仍会继续迁入; P4是最佳规模的上限. 但在实践上是找不到最佳城市规模的. 规模太小肯定不经济, 规模太大了,会改变结构.
5.2不同城市规模级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规律性, 随城市规模级的提高而提高. 但掩盖了城市规模级内部的差异.
5.3 单个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弱正相关
5.4 我国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 投资强度, 工业结构是最
重要的,总的说城市规模的重要性第三; 还发现经济效益与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是负相关;与区位交通状况专业化程度都有关.
6.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1965年毛泽东说:“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
△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
准。
△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困惑:文革前的许多大计方针在文革后都放弃了,为什么“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呢?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
加强城乡联系―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
注重城市效益―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
完善基础结构―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
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
实现持续发展――城乡发展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建设部的建议: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
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