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音乐描写.doc

合集下载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前三名是什么这是倪老师的第56篇文章01解读经典乐于分享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转动琴轴弹拨丝弦两三声未出曲调就先带出了感情。

弦弦格调低沉,声声情意哀怨好像是诉说着一生中的坎坷不平。

她低眉信手在继续弹奏恨不得把伤心的往事倾诉干净。

轻拢慢捻,有抹又有挑先弹的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后弹的是《六幺》。

粗弦嘈嘈的音响如同狂风骤雨细弦切切的声音好像是情侣在私语。

嘈嘈切切起伏错落地拨弹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洒落在玉盘。

像是花丛中的“间关”莺语那样宛转流利像是河滩上的幽咽泉水那样流动艰难。

水泉冷涩,琴弦好似断绝琴声逐渐停歇。

别有一种幽愁暗恨油然而生此时的无声更胜过有声。

像是银瓶突然破裂,水浆飞迸像是铁甲骑兵冲出,刀枪齐鸣。

一曲弹罢用拨片在当中一划四弦同响像是撕裂丝绸的响声。

东船西舫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见江心一轮惨白的月亮悬挂半空。

0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这个片段当中,诗人写这个琵琶女转轴拨弦,这只是简单的试音阶段。

然而先有情证明,这个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已经在酝酿着情绪,这既是在说这个琵琶女,她的演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层面的演奏,是声情并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意欲通过琵琶的演奏、通过乐曲通过声音把自己的内心的呼声传达出来。

也意在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身世坎坷的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注意这个字音,这里读作思。

思是愁的意思,生生思也就是声声愁。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唐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王、杨、卢、温、李、张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及词人均有佳作传世。

而在唐诗创作中,歌行体作品较少,尤其是诗仙李白之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达到与他相提并论的高度了。

唐诗“多姿多彩”的特点之一,就是富有音乐性。

因为,当时的乐器种类繁多,如笙、笛、箫、琴、瑟、琵琶、箜篌等都很盛行,所以文学家们也从这些乐器中获得灵感,写下了许多关于音乐的千古绝唱。

在众多的诗篇中,元稹的《琵琶行》堪称音乐描写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元白《琵琶行》主要是以琵琶声音作为音乐描写的对象,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声音。

全文约两千七百字,主要内容是写琵琶女的身世,着力刻画了琵琶女动听的演奏技艺。

“其间旦暮闻何物?”起句便令人叫绝,一连三问,犹如急管繁弦,真好比是琵琶女以素手拨弄、快速弹奏一般。

本段诗作,乍看起来,可谓信手拈来,却深藏着作者极为丰富而深邃的想象力,突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奇妙与动听,使我们似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陶醉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回味无穷。

听到音乐描写,仿佛置身于琵琶女演奏的境界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给人以余音绕梁的美感享受。

如此的动人心弦,怎能不令诗人浮想联翩,产生无限遐想呢?随着节奏越来越急促、紧凑,描写琵琶女的动作神态也愈发精彩:她开始是“夜深忽梦少年事”,一个“忽”字说明了音乐声来得非常突然;接着又继续弹奏,把原来抒发悲苦凄凉之情的乐曲弹奏得渐入佳境,显现出喜悦轻快的音乐情绪;她还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功,继续努力,终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诗人就是通过这几句音乐描写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如此精美动人的音乐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优美绝伦的音乐中,而且使诗人也在音乐声中有感而发,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女的遭遇正如诗人自己的遭遇,在音乐声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

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珍眼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似邀请相逢,添酒回灯重启宴,千呼万唤始出,犹抱琵琶半遮面。

”接着,诗就转至了对音乐的负面描绘。

先写下定音。

“转轴滑音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漏了情的消息。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相关手续续弹,说道天下心中无穷事。

”那深邃、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叙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

他先用象声词“嘈嘈”、“切切”来摹拟大弦沉浊的低音和小弦细碎的高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语”这些贴切的比喻使它们形象化。

大弦、小弦交错弹拨,声音高低错落,珠圆玉润,又使人想象到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色泽和音响。

它们组成的动人旋律,一时象黄莺在花下娇啼那样宛转流畅,一时又流泉在冰下呜咽那样抑塞深沉。

这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或许在痛惜自己孤独中度过的良辰,思念着亲人挚友;琵琶女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她或许想到过去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今天的“绕船月明江水寒”,正在悲伤自己的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使有共同不幸遭遇的琵琶女和诗人初次相逢就声气相通,成为知音、知己。

用音乐描绘去故事情节、抒情,就是《琵琶行》独有的艺术构想。

在诗里,音乐描绘就是明线、主线,中间两段故事情节,只是对音乐语汇的印证和补足。

不正是琵琶女从少年快乐至大哥飘沦的一生的娓娓诉说?“冰泉冷涩弦凝绝,稀绝不通声杜勒旺勒沙托县”,音乐的旋律从缓慢又迈向活动期。

这“活动期”导致的无声,抒发了许多用声音无法抒发的感情。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存有深情一万轻。

”人们可以在音乐所构成的氛围中,融合个人的体会回去M18x,回去缔造它,多样它。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南诏国的风景和当地音乐文化。

其中,作者对琵琶音乐的描写非常详细,展示了琵琶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第一章:琵琶的外观和音质作者首先对琵琶的外观进行了描写,称其形状如月,琴身细长,音箱起伏有致,琴弦细软,琴柄逶迤。

接着,作者描述了琵琶的音质,赞美琵琶的音色宛如天籁之音,能够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第二章:琵琶音乐的技巧作者详细介绍了琵琶音乐的技巧,包括指法、拨弦和弹奏的方式。

他描述了琵琶演奏者的手指翩翩起舞,灵活自如地拨动琴弦,音乐韵律流畅自然。

他还表达了对琵琶演奏技巧的敬佩之情。

第三章:琵琶音乐的表现力作者通过描写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来展示其表现力。

他描述了琵琶音乐中包含的悲怆、哀伤、感伤等情感,以及琵琶演奏者通过琴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作者描绘了琵琶音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称琵琶音乐在南诏山水之间回荡,如同其中的一部分。

他以琵琶音乐为伴,走遍南诏山川,欣赏自然景色,并将其与琵琶音乐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作者认为琵琶音乐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他称琵琶音乐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之处。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南诏山川的图片和琵琶演奏视频。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或权利人对其所著作的独占使用权。

2.知识产权:指由人类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3.著作权法:是规定著作权保护范围,确认著作权归属权和著作权人权利的法律。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琵琶行》历来被益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

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

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1、准确的摹音。

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

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掩抑、幽咽……叠韵:间关、阑于……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资多彩的声音,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生动的比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

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3、鲜明的层次。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

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琵琶行描写音乐特点

琵琶行描写音乐特点

琵琶行描写音乐特点琵琶行描写音乐特点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体现了琵琶女弹琴的技艺精湛,又表现了琵琶女借曲子抒发内心情感的意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句子的特点,供同学们参考。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特点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

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

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一、音乐描写的层次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从初步试弦到高潮迭起,再到曲终人散,每一阶段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章开篇,白居易便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点出了琵琶女演奏前的情感准备,那轻轻转动的琴轴和试探性的拨弦声,虽未形成完整的曲调,却已充满了深情厚意。

随后,音乐逐渐展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琵琶女手指的灵活与乐曲的丰富变化。

到了高潮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琵琶声的急促与轻柔、杂乱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音乐渐渐平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音乐盛宴。

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抒发。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迁谪之悲与琵琶女的遭遇相共鸣,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琵琶女的音乐中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与明媚,也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幽怨与哀愁,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与悲壮。

这些情感的交织与变化,不仅反映了琵琶女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映射出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无奈感慨。

通过音乐,两人跨越了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可感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自然界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高低强弱;“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以“冰泉冷涩”形容音乐的暂停与凝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琵琶行》中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的,而文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细腻,以下是的琵琶行一文中诗人描写音乐所用的手法。

琵琶行诗人描写音乐用的手法诗人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琵琶行原文: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唐朝是诗的朝代,唐诗是诗的巅峰。

在精彩纷呈的唐诗中,不乏描写音乐的名篇。

如李白的《听蜀僧?F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皆各具独创而异曲同工。

在这些杰作中,诗人们无不驰骋丰富的想象,充分运用比喻、比拟、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飘忽多变的音乐转化成绘声绘色绘神的艺术形象,从而把读者带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妙境界。

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一篇历来备受激赏的描写音乐的经典。

与上述诸诗一样,诗人极尽以声喻声、以形喻声之能事,用一支生花妙笔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

然而,我们如果仅仅从修辞的角度解读诗人淋漓尽致的音乐描写,仅仅流连于诗人音乐描写的新颖精妙,就不能真正理解这首千古绝唱的深沉内蕴。

“醉翁之意不在酒”,《琵琶行》写音乐,不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为人而写音乐;不是停留在音乐意境的描摹上,而是通过音乐形象,展现了琵琶女和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坎坷遭际以及他们“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满腔不平。

这声声琵琶的弦外之音,正是《琵琶行》比同类作品胜出一筹的地方。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次年。

在诗中,琵琶声巧妙地三次响起:第一次响起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江面上。

“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在凄清的月色中,在冷寂的江面上,借一曲琵琶排解寂寞;而“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送客江头,醉不成欢,瑟瑟秋风突然传来的哀怨悲凉的琵琶声,怎能不拨动他那蓄满离愁感伤的心弦?这是诗人和琵琶女在琵琶声中的第一次未曾谋面的“邂逅”。

第二次响起在“添酒回灯重开宴”的客船上。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出场演奏,用“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展示出她起伏不平的内心世界,与其后如泣如诉的身世自述,相互补充,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而早已被拨动心弦的诗人在“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中,更是被琵琶女不幸的半生遭遇激起情感的波澜,情不自禁地坦露了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自我形象。

于是地位悬殊的诗人和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成为互诉衷曲的知音。

谈谈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

谈谈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

交错杂 弹 , 就像 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 已经再现了 “ 如急
雨” 、“ 如私语”两种旋律 的交错 出现 ,这里再用后一句一 比,视 觉形象 与听觉形象就 同时显露 } H 来 ,令人 眼花缭乱 ,耳不暇 闻。 双声和重音叠韵词 的运用 ,更加强 了悦耳 的听感和韵律 的节奏 。 “ 间关莺语 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弦声轻快悠扬 ,就像 宛转悦耳 的黄莺在花下 啼鸣;有时 弦声艰涩低沉 , 好像 呜咽的泉 水在咽” , 指悲抑哽塞 。 这里 , 诗人将 琵琶声 同时诉诸 听觉 与视觉 , 分别表 现出轻快 与冷 涩的不 同感受 。“ 冰泉冷涩 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冰下 的流 泉 ,渐渐地冻结 了;那弦也像 被冻住 了 ,快要断绝 ;就这样 ,弦 声越来越弱 , 暂时停歇下来 。 诗人 以丰富多彩 、 精妙新巧 的比喻 , 将 变化 多端 的音乐描绘得 出神人化 , 维妙维 肖。作 者的才华不仅 表现在再 现音乐 之美 上 , 更重要 的是 , 通过音乐形象 的千变万化 , 展 现出琵琶女起伏 回荡的心潮 ,为下面诉说身世作 了铺 垫。“ 银 瓶 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 出刀枪鸣”低沉 徘徊 、近似停顿之后 ,猛
谈谈 白居 易 琵琶行 对 音 乐的描 写
汪婧一
( 黄淮学院音 乐表演系 河南 驻马店
自居易 的 《 琵琶行 》是一首传诵千古 的长篇叙事诗 ,通过琵 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沦落身世的描写 , 表现 了诗人对她 的深切 同情 ,抒发 了 自己受贬谪后 的苦 闷和感慨 。全诗熔叙述 、描写 、 抒情于一炉 ,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写聆听乐 曲的感受 , 使读者仿 佛听到那动人心魄的琵琶乐声 ,看到精湛 的演奏技艺 ,感触 到人 物复杂的 内心活动 ,充分显示 了作者杰 出的艺术才华 。 是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 的乐 曲来揭示她的 内心世界 。 先用 “ 转轴拨弦三两声”一 句写校 弦试音 ,接着就赞叹 “ 未成 曲调先 有情” ,突 出了一个 “ 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 ,总 写 “ 初为 《 霓裳 》后 《 六幺 ’的弹奏过程 , 其 中既用 “ 低眉信 手续续弹” 、“ 轻拢慢燃抹 复挑 ”描写弹奏 的神态 ,更用 “ 似诉平 生不得志” 、“ 说尽心 中无限事”概括 了琵琶女借乐 曲所抒发 的思 想情感。此后 十四句 ,在借 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 ,兼用 各种生动的 比喻 以加强其形象性 。“ 大弦嘈嘈如急雨” , 既用 “ 嘈 嘈”这个叠字词摹声 ,又用 “ 如急雨 ”使它形象化 。“ 小弦切切 如私语”亦然 。这还不够 ,“ 嘈嘈切切错杂 弹” ,已经再 现了 “ 如 急雨” 、 “ 如私语 ”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 再用 “ 大珠小 珠落玉盘” 比,视觉形象 与听觉形象就 同时显露 出来 ,令人眼花缭乱 ,耳 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 ,出现 了先 “ 滑”后 “ 涩”的两种意境 。 “ 间关 ”之声 ,轻快流利 ,而这种声音 又好象 “ 莺语花底 ” ,视 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 幽咽”之声 ,悲抑 哽塞 , 而这种声音 又好 象 “ 泉流冰下 ” ,视觉形象 的冷 涩强化 了听觉形 象的冷涩 。由 “ 冷涩”到 “ 凝绝 ” ,是一个 “ 声渐 歇”的过程 , 诗人用 “ 别有 幽愁 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 了余音 袅袅 、余 意无 穷的艺术境 界 ,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 至此 ,满 以为 已经结束 了。谁知那 “ 幽愁 暗恨 ”在 “ 声渐歇 ”的过程 中积聚 了 无穷的力量 , 无法压抑 , 终于如 “ 银瓶乍破 ” , 水浆奔进 , 如 “ 铁 骑突 出” ,刀枪轰鸣 ,把 “ 凝绝”的 暗流 突然推 向高潮 。才到高 潮 ,即收拨一面 ,戛然而止 。一 曲虽终 ,而回肠荡 气 、惊心动 魄 的音乐魅力 ,却并 没有 消失 。诗人又用 “ 东船 西舫 悄无 言 ,唯见 江心秋月 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 ,给读者 留下 了涵泳 回味的 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 的音乐形象 ,已不能不使我们 惊佩作 者的 艺术 才华 。但作者 的才华 还不仅表 现在再 现音乐形 象 ,更重要 的是通过音乐形象 的千变万化 ,展现 了琵琶女起伏 回 荡的心潮 ,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 了音乐性的渲染 。 正象在 “ 邀相见”之后 ,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 ;在 曲 终之后 ,也略去 了关于身世 的询 问,而用两个描写 肖像 的句子 向 “ 自言 ”过 渡 :“ 沉 吟”的神态 ,显然 与询问有关 ,这反映 了她 欲说还休的 内心矛盾 ;“ 放拨 ” 、“ 插弦 中” ,“ 整顿衣裳” 、“ 起” 、 “ 敛容 ”等一系列 动作 和表情 ,则表现 了她克服矛盾 、一 吐为快

琵琶行音乐描写(获奖)

琵琶行音乐描写(获奖)

音乐练笔 请戴上耳机,肆无忌惮地沉浸在 你最喜欢的音乐中, 你可以描绘出来的,旋律、歌词、 韵味、感受……
——钱起《湘灵鼓瑟》
2,清歌一曲月如霜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五,以感衬声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中唐诗人王表《成德乐 》
请运用以下音乐描写方法欣赏 《琵琶行》音乐描写: 以技摹声 以声摹声 以形喻声 以境显声 以感衬声
《 琵 琶 行 》 音 乐 之 妙
金 声 玉 振 , 珠 玉 落 盘
音乐描写方法: 以技摹声 以声摹声 以形喻声 以境显声 以感衬声
一, 以技摹声 1,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 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 说不出来的妙境。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二语。 2,笛声欢快活泼,像几只小鸟在弹跳 鸣唱。
三,以形喻声 1,琴声里有一幅鲜明美丽的风景画,幽 泉自山涧叮当流出,汇成一泓碧玉般的深 潭,水潭里荡起一层层细碎的涟漪,水中 播曳着一轮金黄的明月。 2,琵琶声时而铿锵热烈.如水阻江石、 浪遏飞舟,时而悲怆委婉,如风啸峡谷、 百折迂回,时而放浪豁达,如月游云宇, 水漫平川 。
四,以境显声 1,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

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

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
在《琵琶行》这首诗歌中对音乐的描写主要有两个手法。

第一种手法,以声拟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我们当然没有听到当时弹奏琵琶的声音,但是听过急雨打窗的声音,听过私语的声音。

读了这样的诗歌以后,会唤起一种生活的联想。

用人们生活的经历来弥补和丰富音乐的声音。

这是以声拟声。

第二种手法,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往往是有限的,而侧面烘托往往是无限的。

汉代的乐府诗中有一首叫《陌上桑》,描写秦罗敷长得很美,说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高明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诸如柳叶弯眉,不过像柳叶一样;目似双星,不过像星星一样;樱桃小口,粉面桃腮,唇红齿白……这样写的美都是有限的。

而是抛开这些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她时忘情的表现:过路的人见罗敷如此美,歇下担子、捋着胡子欣赏;少年人见罗敷如此美,脱下帽子,露出美丽的帩头,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耕者忘了犁地,锄者忘了锄地,都是因为看傻了。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

琵琶行描写音乐的方法《琵琶行》中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难言之痛的,而文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细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一文中诗人描写音乐所用的手法。

琵琶行诗人描写音乐用的手法诗人描写音乐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重音叠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琵琶行原文: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琵琶行》一文与韩愈的《听颍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的。

其摹写声音极尽一时之妙。

本文试就音乐描写一节作一分析。

声音描写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声摹声,形象可感。

其实对于音乐这种听觉事物来说,想要让读者感受的彻底明白是很困难的,它不是那种形象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字的表现魅力。

而作者却可以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

作者先写“大弦”声音“如急雨”,再写“小弦”声音“如私语”,然后写大弦小弦交杂在一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流利。

流畅时是出谷黄莺在花间婉转娇啼,凝涩时是冰阻冷泉阻塞不通。

高潮时是银瓶破裂,水浆溅出,铁骑出动,刀枪齐鸣。

每一种声音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乐器的曼妙非常,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极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和欣赏空间。

声音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一处留白是正式弹奏之前的“转轴拨弦”。

其实此处本可以不交代的,但是作者为了为下文蓄势,特意交代,即便是“转轴拨弦”这种调弦校音即已“先有情”,调弦校音如何有情?此情又是何种之情?作者并未交代,但是只此一句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调弦校音既已如此,那么正式弹奏该有多么的令人期待啊1 第二处留白是关于描绘琵琶弦的留白。

作者写到“大弦”如何,“小弦”怎样,却并未交代另外两根弦有什么样的音乐效果,这样写得好处,一是避免做的太实,沉闷死板,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下文的声音摹写中发挥想象吧!第三处留白是音乐暂歇处的留白。

摹写音乐这一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

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更能打动人心!并且“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成为千古绝唱,真不知是白居易成就了《琵琶行》还是《琵琶行》成就了白居易!第四处留白是音乐结束后的留白。

探究《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艺术

探究《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艺术
法。
《琵琶行》中的 音乐描写艺术对 后世文学作品中 的情节推进产生 了影响,如《西 游记》中的音乐
描写就借鉴了 《琵琶行》的写
法。
《琵琶行》中的 音乐描写艺术对 后世文学作品中 的环境描写产生 了影响,如《三 国演义》中的音 乐描写就借鉴了 《琵琶行》的写
法。
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艺术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许多音乐家 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优
通过对琵琶音乐 的描写,白居易 成功地塑造了琵 琶女的形象,展 现了她的高超技 艺和悲惨身世。
音乐描写还起到 了渲染气氛的作 用,使读者更加 深入地感受到琵 琶女的情感变化。
音乐描写在《琵 琶行》中还起到 了揭示主题的作 用,表达了作者 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对人生哲理 的感悟。
表达主题思想
音乐描写展现了琵琶女的 高超技艺和丰富情感
***
探究《琵琶行》 中的音乐描写 艺术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琵 琶 行 中 的 音 乐 元 素
03 白 居 易 如 何 描 绘 音 乐
04
音乐描写在《琵琶行》中的 作用
05 白 居 易 音 乐 描 写 的 艺 术 特 色
06 对 后 世 的 影 响
具艺术魅力的作瑰宝,对后世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为 后世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艺术,对后世音乐教育产 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发展。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艺术,对后世音乐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音
写更具感染力
情感真挚深沉
白居易的音乐描写,以真挚的 情感为基础,深入挖掘人物的 内心世界。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精品文档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精品文档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一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

“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

“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

《琵琶行》音乐与景物

《琵琶行》音乐与景物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与景物描写分析1.音乐描写技巧: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以“急雨”和“私语”来比喻乐声(以声写声),写出乐声的急切轻快的特点。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以形写声),比喻两弦和谐,急切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比喻旋律的流畅优美;用泉流冰下阻塞难通来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以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声和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响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这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②通过写音乐效果侧面描写音乐。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作用: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③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前句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说明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前句是弹奏的神态,看出她技艺的娴熟。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前句是弹奏的神态。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弹奏的结尾动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④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叠词叠字: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双声叠韵:间关、幽咽、呕哑、嘲哳。

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

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音乐描写鉴赏

《琵琶行》音乐描写鉴赏

《琵琶行》音乐描写鉴赏一、比喻☆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

(角度)☆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短促脆亮。

(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到位)☆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效果)二、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写听者沉浸在余韵之中,默默无言,像被磁石吸住了般不可动弹,衬托出了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唯见江心秋月白”连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江水忘记了流动,秋风忘记了瑟瑟地吹动枫叶秋花,月亮也遗忘了升落,它们都像中了定身魔法一样,这一曲琵琶,与大自然浑然融合,回响在茫茫水天之间。

☆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三、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作者写琴音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琴音的美妙与变化。

☆“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无形的琴声化作美珠落在玉盘上的形象之景,形象刻画出琴音的优美、圆润、清脆;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又将琴音化作黄莺在花下啼叫以及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的画面,让读者通过真切的形象和画面更能感受到琴音婉转、凝涩的变化,身临其境。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的《》在叙事艺术上,是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曲的浊重沉响,节奏急促。

它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在乌云翻滚、电掣雷鸣之中,刷拉拉的一阵骤雨,扑打着大地。

行者一定焦急得非要跑去避雨不可;又使读者似乎感受到,对方要把一腔话儿,像一阵急雨似的在瞬间倾诉出来。

“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乐曲的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像是一股汩汩流水;又像是屋檐下呢喃燕语;更像是花前月下,一对恋人轻声细语,使人神秘而亲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音乐高低强弱的错落有致,清澈轻快。

听来,着实赏心悦目,大有在草原上跑马时忽快忽慢之感,令人心神摇荡不已,陶醉于《赛马》曲的意境之中。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音乐的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真如黄莺出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阳光、鲜花、青山、翠林……无不历历在目。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表现了音乐由流畅变缓慢低咽进而凝滞不动的过程。

它把听者引入另一境界――由沐浴灿烂明媚的阳光,到置身于大雪飞扬的荒漠,大有凄清、孤寂与悲凉之感!“银瓶乍破水浆进”,形容音乐暂时休止后,突然爆发出强烈激昂的声音。

读到这,读者可领略到寒冬乍过,惊雷突响的情景;又宛如听到沉默多时的人们,猛然问的呐喊声。

这声音铿锵激越,让人心悸魂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形容四弦一齐拨动时发出的一声最强音。

这声音,抑扬顿挫,如千钧霹雳。

它是琵琶女幽愁暗恨的全部倾吐,也是她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悲怆控诉。

白居易就是运用这种设喻手法,把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以及表现的音乐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让读者闻其声,见其形。

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其次。

是侧面的描写。

诗人在萧瑟冷落的秋夜,与送别他的朋友,登上浔阳江面的小船。

正值俩人相对饮酒无言的“惨将别”之际,突然听到优美动听的琵琶声。

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恳切要求琵琶女弹奏一曲。

琵琶女倾注一腔幽情弹奏了琵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语文教材是一座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美的矿山”。

借助于音乐来发掘,提炼出每一块“矿石的美点”,创设审美情感,引发学生审美欲望,增长智慧,丰富情趣,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感。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唐朝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

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妇孺皆知的《琵琶行》就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方法多样。

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式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地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诗中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人们都会对她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诗人就是让我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

“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
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

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

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

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是一个琵琶欣赏者,一闻琵琶声,间接突出声音的美妙,移船邀相见;二闻琵琶声诉论落,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闻琵琶声,乐声悲凄,泪湿青衫。

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干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