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历史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1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过程: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那么你知道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
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1、时间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2、阶段(1)较快发展(1927——1936)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广东高2人教版历史选修1
广东高2人教版历史选修1简介广东省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广东高2人教版历史选修1》,是根据广东省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适用于高二年级选修历史课程。
本教材内容丰富、观点明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具有的特殊性。
内容概述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中国古代史的开篇、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世界近代史的开篇。
每个模块内部又划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介绍一段历史事件和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史的开篇这个模块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开篇内容。
重点介绍了夏商周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秦汉时期的变革。
通过对这几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
世界古代史的开篇这个模块介绍了世界古代史的开篇内容。
重点介绍了亚细亚文明的兴起、古代希腊的兴起和罗马帝国的兴起。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和交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开篇这个模块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内容。
重点介绍了晚清的政治危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晚清的民族危机。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世界近代史的开篇这个模块介绍了世界近代史的开篇内容。
重点介绍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近代民主主义的兴起。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的变革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广东高2人教版历史选修1》,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2.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如确定事件的原因、影响和背后的动力。
3.培养历史意识: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特点1.知识点明确:教材对于每个历史事件和相关内容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7张ppt)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 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 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 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 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全俄中央执委会宣布:在 战争形式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要 无条件履行保卫国家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必须用 于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
(1)成就:
①对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 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②对世界: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模式探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部分国家经济建设所借鉴。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 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不得不使国民 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 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 立。
──《列宁选集》第四卷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将大中小企 业收归国有,国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 的集中领导;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实行 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2_原始资料:1791年宪法 (1)
原始资料:1791年宪法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它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国家,取消了封建等级制;确定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
……第三篇国家权力第一条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不可剥夺的和不可动移的;主权属于国民:任何一部分人民或任何个人皆不得擅自行使之。
第二条一切权力只能来自国民,国民只得通过代表行使其权力。
法国的宪政是代议制;代表就是立法议会和国王。
第三条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由它协同国王的批准按照下面所定的方式行使之。
第四条政府是君主制;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在他的统辖之下由部长和其他负责官员按照下面所定的方式行使之。
第五条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第一条构成立法议会的国民议会是常设的,仅由一院组成。
第二条国民议会每两年由新的选举构成之。
每两年的期间构成一届立法议会的期间。
第三条前条规定不适用于下一届的立法议会,下届立法议会的权力应停止于1793年4月的最后一日。
第四条立法议会的改选是依法当然举行的。
第五条国王不得解散立法议会。
……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第二条凡为能动公民,必须;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已满25岁;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已登记在其住所地的市乡政府国民卫军花名册上;已经宣读了公民誓言。
……第五条下列之人不得行使能动公民的权利:被提起公诉者;在经正式文件证明破产或无力清偿债务后而未能提出债权人的全部清偿单据者。
……第二章王位、摄政和部长……第四节部长第一条任免部长之权专属于国王。
第二条现今国民议会的成员、以后立法议会的成员、最高法院的成员以及服务于高等陪审团的人员,在任职期间以及在停职后二年以内,不得升任部长,亦不得从行政权方面或其代理人方面接受任何职位、赠与、年金、俸金或委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3: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的影响。
新知梳理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虚假“繁荣” (1)表现 ①一战后,____纽__约______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②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__汽__车__工__业___、电器业和建筑业 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一派“繁荣”景象。 (2)影响:“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2.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3.商业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但始终处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 ,发展艰难。 (3)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4)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 (5)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易错提醒
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等。销售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 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 矛盾是根本原因。
思维启迪 如图,大萧条期间的美国幽默小品说: “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 出去。”“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 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 楼?’” 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如何?
府的苛捐杂税等政策的打击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的影响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出现的主要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中国:商河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重农抑商,水利工程的发展,农业科技发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
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美洲:阿兹特克的土地除了贵族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用土地称为份地。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番茄:由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物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辣椒引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⑤饮食品种的大众化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拓展: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2、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的跨州的食物物种,交流时间跨度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⑤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消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趋势: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化领域:农业,畜牧业,渔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淘气来储存余粮古代社会:粮仓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二历史必修二名词解释
高二历史必修二名词解释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1.曲辕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一种先进的耕作工具,可以控制耕地的深浅。
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南青北白: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即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4.五大名窑:哥汝定官钧。
只有哥窑出产青瓷。
5.资本主义萌芽:指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6.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7.商帮:明清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8.草市:乡村定期集市。
9.扬一益二:除了长安、洛阳这两京,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成都。
10.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全国唯一的经营对外朝贡贸易的专业商行。
11.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12.市舶使:官名,唐朝置,专管对外贸易。
13.井田制: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形式。
14.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一,目的是要抑制土地兼并。
规定官员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15.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对外政策,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是指从欧洲出发,经过大西洋、印度洋或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到达亚洲、美洲的新的航海线路,这主要是相对于新航路开辟前由亚洲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而言。
2.地理大发现:西方历史学中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发现新航路的通称或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2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必修2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一、商代至东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1.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代的政治制度以王室和贵族统治为主,国家实行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商朝的王,下设诸侯、卿、大夫等封爵。
商代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兴盛、城邦的繁荣、青铜器的制作和商代甲骨文的记载。
2.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周代继商代之后,建立了一个以诸侯分封的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
周代的特点是分封制的兴起、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周礼的形成。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动荡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
其中包括齐桓公、楚庄王等各国的崛起和衰落,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及《孙子兵法》、《墨子》等著作的问世。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连接南北的长城等措施。
秦的政治制度以集权制为主,设有郡县制度,设立宦官丞相等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以太守、郡守和县令为主。
汉朝在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开设太学、推行均田制等政策。
3. 十七帝的兴衰和帝国统一汉朝有十七位帝王,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兴衰事件。
其中包括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盛,但后期逐渐衰败,最后由于黄巾起义等内外因素导致瓦解,并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至北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127年)1.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势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内外朝制度、中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东厂、锦衣卫- 清朝:军机处二、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经济1.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2.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均田制- 土地兼并3. 农业主要耕作方法与农作物- 耕作方法:铁犁牛耕、代田法、区田法- 农作物:水稻、小麦、粟、棉三、古代中国经济·手工业的发展1. 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纺织业- 陶瓷业- 冶金业-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四、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1. 商业发展的历程- 市的发展- 货币的发展- 商业组织与商人团体2. 古代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盐铁官营- 闭关锁国政策五、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天文历法- 数学2. 文学艺术-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贸易、对华战争- 结果:南京条约2.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七、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1. 新文化运动- 原因:思想解放、文化革新- 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文学2. 中国成立- 成立背景:中国社会的矛盾- 成立过程:中共一大3.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的胜利4.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点: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高二历史必修课程知识点概述
高二历史必修课程知识点概述中国古代史夏商周- 夏朝(约2070-1600年前):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 商朝(约1600-1046年前):甲骨文,最早成熟汉字。
- 周朝(约1046-256年前):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东周春秋战国变革。
秦汉- 秦朝(221-206年前):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
- 汉朝(202年前-220年):西汉与东汉,丝绸之路,汉族成为主体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220-280年):魏、蜀、吴。
- 晋朝(265-420年):西晋、东晋。
- 南北朝(420-589年):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唐- 隋朝(581-618年):大运河,科举制初设。
- 唐朝(618-907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诗。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十国(902-979年):前蜀、后蜀、吴、南吴、南唐、吴越、闽、南汉、荆南、北汉。
- 宋朝(960-1279年):北宋与南宋,王安石变法,宋代科技文化发展。
- 辽朝(907-1125年):契丹族建立。
- 西夏(1038-1227年):党项族建立。
- 金朝(1115-1234年):女真族建立。
元明清- 元朝(1271-1368年/1402年):蒙古族建立,行省制。
- 明朝(1368-1644年):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
- 清朝(1644-1912年):康乾盛世,鸦片战争前夕。
世界古代史古代埃及- 河流文明,法老,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 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帝国。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佛教的诞生。
古代希腊罗马-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法律制度。
古代其他文明- 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古代美洲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古波斯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
中古史中国的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多元文化交融。
- 隋唐(581-907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文化繁荣。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手工业代替官营业(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高一的必修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组织形式。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其他各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该章节重点介绍了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发展。
学生将学习到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等知识点。
通过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个文明的独特之处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四章:亚欧古代国家的兴亡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亚欧古代国家的兴亡过程。
学生将学习到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代国家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兴衰,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兴亡与历史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外战争、外交关系、边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对外扩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的交往与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本章节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思想文化及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对于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关系、科技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上海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上海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上海高一必修二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1.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朝的开疆拓土和文化繁荣。
- 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分合,以及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
- 宋元明清:宋朝的商业发展、元朝的蒙古统治、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
2. 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统治,抗日战争等。
-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初期的政治、经济建设。
3. 世界史:-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
- 近现代史: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等。
- 当代史:冷战、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等。
4.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包括文献、实物、口述等资料的收集与解读。
-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 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评价。
5. 历史观念与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历史发展。
-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理解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 和平与发展:认识和平与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这些知识点是上海高一必修二历史课程的基础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二历史知识点篇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形成的时间:六七十年代:分布: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人物:方巨赞创办的常发机器厂、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开办的吉昌隆缫丝厂、朱启昂在天津开办的依莱牟机器厂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_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奋力拼搏,但历史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篇二★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高一历史必修2_资料补充: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1.原始资料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最多,达130多个。
纵览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其演进的过程大体有几个阶段:自由贸易型阶段、出口加工型阶段、高科技型阶段、综合型阶段。
我国的经济特区大都属于综合型。
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为:首先是数量越来越多,近10年翻了一番;其次是功能越来越复杂,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而且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经济特区从自由贸易型到出口加工型阶段走过了几百年,从出口加工型到高科技型阶段用了20年,而从高科技型向综合型阶段的发展仅是近10年来的情形;再者,经济特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技术经济交往与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
──摘自《中国改革》1994.3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
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
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刘庆旻主编《潮落潮起》下卷,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
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上课用PPT)
②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 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主要线索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 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南稻北粟
半这坡是遗在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 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河的姆国渡家遗。址
2、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约七八千年前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材料一: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 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 还在进程之中。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特点影响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冶金 瓷器 丝织业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2003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程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 我国不能再盲LI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
……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
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4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 "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5分)(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5分)2.阅读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材料: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 其至要把人吃掉,……因此,从那时起,一种馋嘴而且是贪狠的国蠹,会破坏世界,用一条篱栅把好儿千亩地圈起。
佃农从地上被逐出,……他们颠沛流离,和他们居住的乡团分手,前程茫茫,不知何处安身。
请回答:(1)文中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实?(2)文中"你们的绵羊……甚至要把人吃掉” 一句的实质是什么?(3)文中的“国嵐”是指什么?3.阅读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的一段材料: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1)如何正确理解“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句话。
(2)这两次革命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3)文中提到的“旧政治制度”是指的什么?“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乂是指的是什么?后者在英、法两国最终分别表现为什么形式?4.阅读下列材料:“ (1848年)3月13日清晨……工人和许多大学生集合在一起,……便将那些因畏惧人民的愤怒而叫嚷什么秩序和法制的贵族赶到国王那里去,……此后,城中心区的骚动愈来愈扩大,大学生布尔曼站在自己同学肩上,对在不久前还望而生畏的首相(梅特涅)窗前•高声痛斥;军队开始从四面八方迫近了。
这些事变消息立即传遍了各工厂,维也纳郊区工人都纷纷放下车床,拿起长矛和铁器, 列成纵队走向市区。
”请回答:(1)这是发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哪一件事件?(2)这次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主力是谁?(4)这次革命有什么重要意义?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规定:“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材料二:法令又规定:“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沙皇政府笫三厅1862年报告中说:“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在希望获得绝对的自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 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请回答:(1)依据材料所述“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的权利有何区别?(2)材料2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3)依据材料3指出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
(4)俄国1861年改革的LI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材料一:“在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黑人的输入而得到了解决”。
引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利物浦)儿乎各个阶层的人都对儿内亚的买卖兴趣厚,……1737 年活跃号货船首次处女航,装载了1307英磅的货物,它返回利物浦时,运来了殖民地的产品和总客观为2080英磅的汇兑支票,其中还未把随后提交的棉花和蔗糖计算在内。
”-一引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 —《非洲通史简编》材料四: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引自《马恩选集》第二卷第70页回答: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奴隶贸易的起因。
(2分)②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停止奴隶贸易的原因。
(2分)为什么说奴隶贸易的废止和发生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3分)③材料四马克思的论断是否适用于非洲?说明你的观点。
(4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认为奴隶制是道德上一个极大的错误,尽管并不要求有权在它存在的地方触动它,但希望在我们的选票所能及的各准州把它当作一个错误对待。
我们认为,山于对我们自己尊重,对后代和创造我们的上帝负责,需要我们在我们的选票所能及的地方纠正这个错误。
我们认为那种性质的劳动会损害自山白人----总之,我们认为奴隶制是道德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一个祸害,之所以还要忍耐,仅仅因为它的实际存在使我们必须对它忍耐,越出这个范圉就必须把它当作错误对待。
一-引自林肯I860年3月在康涅狄格洲的演说材料二:对于奴隶制的扩展决不能主张妥协。
你一妥协,他们就乂爬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的一切努力就会付诸流水,早晚还得重头做起。
……我认为宪法关于逃亡奴隶的条款必须实行——用最温和的方式实行,决不可以加以抵制。
—引自林肯I860年12月给威廉?凯洛的复信材料三: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H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推毁奴隶制。
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一引自林肯1862年8月给霍勒斯?格里利的信回答:①据材料一指出林肯对待奴隶制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3分)②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林肯在哪些具体问题上态度有差别?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4分)③材料三说明林肯在内战中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与解放奴隶是什么关系?(3分)④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林肯的立场和观点,你有何评价?(4分)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在1870年9月公开说:“曲此可见,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
在忖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儿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法国工人应该执行自己的公民职责,但同时他们不应当为1792年的民族回忆所迷惑,就象法国农民曾经为第一帝国的民族回忆所欺骗那样。
他们不是应该重复过去,而是应该建设将来。
唯愿他们镇静而且坚决地利用共和国的自山所提供的机会,去加强他们自己阶级的组织。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1年4月12日称赞巴黎工人说:“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忍受了六个月与其说是外部敌人不如说是内部叛变所造成的饥饿和破坏之后,他们在普军的刺刀下起义了,好象法国和德国之间不曾发生战争似的,好象敌人并没有站在巴黎的大门前似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材料三:马克思还说过: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一以上材料均引自《马恩列斯论巴黎公社》回答:①材料一马克思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分)②材料二马克思对巴黎工人的评价与材料一是否矛盾?说明你的观点。
(4 分)③材料三与材料二是否矛盾?说明你的观点。
(5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重商主义的商业政策是由城市商业政策中产生的。
英国政府执行限制或禁止原料和半成品的输出与限制或禁止半成品输入的政策,这就是保护关税政策。
……都铎王朝政府还推行逐步取消国内关税的办法,以促进国内商业的发展。
……关卡就这样逐渐消失了,因为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王权在关卡设置满期后即不再批准。
旧有的地方割据领域的界限,逐步推进到国境线上,使国境内各地渐渐统一起来,再没有关税限制将他们截成支离破碎的各个部分。
英国税制统一的实现,使其国内贸易和商品转动最终通畅繁荣起来。
——摘自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材料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最尖锐的内部矛盾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即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上。
最好只进口原料,对奢侈品课以高税、尽可能不进口成品。
…… 在对外贸易中始终要求多出口和以高价多出口,少进口和以低价少进口,从这样一些要求中产生的障碍所起的作用就更坏。
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中,只有当人们有可能实施强制时,也就是说具有经济或政治和军事优势时,这才是可能的。
一摘自汉斯.豪斯赫尔《近代经济史: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下半叶材料三:没有葡萄园的国家,须从外国取得葡萄酒;同时,没有矿山的国家也无疑必须从外国到得金银。
然而,政府似乎不必更多注意一物品而更少注意另一物品。
一个有资力购买葡萄酒的国家,总会获得它所需要的葡萄酒;一个有资力购买金银的国家,决不会缺少这些金属。
……我们完全有把握相信,自山贸易无须政府注意,……自山贸易总会按照我们所能购入或所能使用的程度,给我们提供以流通商品或用于其他用途的全部金银。
一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重商主义政策对欧洲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及其内在的问题。
(6分)(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所主张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2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1年10月16 0,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恰商我国政府之LI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亚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我国国民之方略……。
----引自《外国历史大事集》材料二:1867年11月27日,恭亲王奕訴的一道奏折称,通商各国将届任约之期,所有一切事务必须筹备,……遣使一节,本系必举行之事,……惟近来中国之虚实。
外地人无不洞悉,外国之真伪,中国一概茫然,各处工商…… 蒲安臣……权主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