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合集下载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

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

儿科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

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黄疸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证候;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寒湿诸候。

2、辨阳黄中湿热的偏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程度的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

区别湿邪与热邪的孰轻孰重,目的是同中求异,使治疗分清层次,各有重点。

辨证要点是:热重于湿的病机为湿热而热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胃;湿重于热的病机是湿热而湿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脾。

相对来说,热重于湿者以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湿重于热者则以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口不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为特征。

3、辨急黄急黄为湿热夹时邪疫毒,热人营血,内陷心包所致。

在证候上,急黄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现壮热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证候,预后较差。

二、治疗原则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故《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黄则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毒凉血开窍之法;黄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如滋补脾肾,健脾益气等。

三、分证论治阳黄1、湿热兼表症状:黄疽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二方中麻黄、薄荷辛散外邪,使邪从外解;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渗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湿;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川贝、射干可去而不用。

表证轻者,麻黄、薄荷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黄甚者,茵陈用量宜大;热重者酌加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

中医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中医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黄疸病篇1.黄疸湿重于热的表现是A.酒疸,心中热痛,烦躁不眠,大便难,身黄如橘子色B.黄疸,膀胱急,少腹满,额上黑,足下热,身尽黄C.萎黄,肌肤不华,少腹微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D.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E.黄疸,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答案:E2.黄疸湿热并重的表现是A.酒疸,心中热痛,烦躁不眠,大便难,身黄如橘子色B.黄疸,膀胱急,少腹满,额上黑,足下热,身尽黄C.萎黄,肌肤不华,少腹微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D.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E.黄疸,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答案:D3.茵陈蒿汤的功用是A.清热利湿退黄B.清热通便C.和胃退黄D.利湿清热退黄E.润燥通便答案:A4.茵陈五苓散的功用是A.清热利湿退黄B.清热通便C.和胃退黄D.利湿清热退黄E.润燥通便答案:D5.湿热俱盛的黄疸病最佳治疗方剂是A.大黄硝石汤B.茵陈五苓散C.栀子大黄汤D.茵陈蒿汤E.硝石矾石散答案:D6.黄疸病湿热并重的代表方剂是A.大黄硝石汤B.茵陈蒿汤C.大柴胡汤D.栀子大黄汤E.消石矾石散答案:B7.治疗黄疸最基本的原则B.活血C.补虚D.化痰E.清热答案:A8."谷疸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治用A.硝石矾石散B.茵陈五苓散C.栀子大黄汤D.茵陈蒿汤E.大黄硝石汤答案:D9.茵陈蒿汤的功用是A.润燥通便B.清热通便C.和胃退黄D.清热利湿退黄E.清泄实热答案:D10.茵陈五苓散可用于治疗A.阳黄湿偏盛B.阳黄湿热偏盛C.阴黄热偏盛D.阴黄湿偏盛E.阴黄答案:A11.茵陈蒿汤煮药的煎煮顺序是A.先煮大黄,后纳二味B.先煮栀子,后纳二味C.三者同时煎煮D.先煮二味,后纳大黄E.先煮茵陈,后纳二味答案:E12.黄疸病中,最多见的病机是A.寒湿发黄B.火劫发黄C.燥结发黄D.湿热发黄E.虚劳萎黄答案:D13.黄疸病,鉴别湿邪为患与非湿邪为患的要点是A.发热否B.呕吐否D.小便利否E.恶寒否答案:D14.《金匮要略》将黄疸病以()分类A.病因B.湿热程度C.黄色明晦D.性别E.病机答案:A15.仲景论黄疸病的病机是A.湿热内蕴,熏蒸于胆B.脾色必黄,瘀热以行C.无湿不作黄D.湿邪内蕴E.寒湿交阻答案:B16.张仲景治黄疸用了下列哪种治法A.汗下清B.汗吐下和温清消补C.汗下和清消补D.汗下和温清消补E.汗下吐消答案:B17.黄疸而有表证者可用A.黄芪桂枝五物汤B.桂枝加黄芪汤C.黄芪建中汤D.柴胡桂姜汤E.小半夏汤答案:B18.“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治用A.茵陈蒿汤B.茵陈五苓散C.栀子大黄汤D.大黄硝石汤E.硝石矾石散答案:D19.下列除哪一首方剂外,均可用于治疗湿热发黄A.茵陈蒿汤B.大黄硝石汤C.小建中汤D.栀子大黄汤E.茵陈五苓散答案:C20.黄疸,湿重于热者治用A.栀子大黄汤B.硝石矾石散C.茵陈五苓散D.茵陈蒿汤E.大黄硝石汤答案:C21.王某,女,1周来全身不适,近两天发热,头眩,脘腹痞满,恶心欲吐,不思饮食,厌食油腻,神疲无力,皮肤发黄,小便黄如浓茶,大便灰白。

黄疸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的分类,始自《金匮要略·黄疸病》,有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

《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黄疸门》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两书还都把黄疸的危重证候称之为“急黄”,并都提出了“阴黄”这一证别。

宋·韩袛和着《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之……无治阴黄法。

”并详述了阴黄也可由阳黄服下药太过转化而来,还提出了阴黄的辨证施治。

元·罗天益着《卫生宝鉴》则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异意义较大,至今仍被人们所采用。

《景岳全书·黄疸》篇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对某些黄疸的传染性及严重性,在十八世纪初叶沈金鳌着《沈氏尊生书·黄疸》篇中就已有认识,他指出:“又有大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有关联。

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

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如湿热夹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肌肤而迅速发黄者,谓之急黄;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

(l)感受外邪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黄疸又叫做黄胆,是因血清中的某些病症促使皮肤过度发黄的病症。

小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严重的患儿可引发胆管炎、败血症等。

那么,黄疸的治疗怎么才回有效呢?治疗黄疸,使用中医方法是最理想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红枣,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猪肝,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灵芝,田鸡。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导致50%-60%的足月儿以及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周;而早产儿一般是在出生之后的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会延长到3-4周。

对于新生宝宝发生的生理性黄疸,一般都不用特殊处理,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这样就能帮助宝宝有效退黄。

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直接在猛烈的阳光下照射,避免紫外线伤害到宝宝稚嫩的皮肤。

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黄疸母婴血型不合也会导致宝宝出现黄疸,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后的2-3天内出现,常见的是ABO溶血导致的黄疸,即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是B型血导致的血型不合。

而且此类母婴血型不合不但会导致宝宝黄疸,还有可能会出现贫血和肝脾肿大的特征。

孩子出生之后如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一定不能拖延,要尽快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手术,不然黄疸加重很有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死亡,或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一般都是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宝宝身上,一般都是在出生后的3-4天出现,可能会持续2-3周甚至是2-3个月之后才消失。

母乳性黄疸宝宝其他方面都很正常,所以如果医生检查之后诊断是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以暂停喂养一段时间的母乳,黄疸会随之渐渐消退。

黄疸-中医护理【16页】

黄疸-中医护理【16页】
或见腹部胀满,心中懊恼,恶心,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② 湿重于热:证候:身目皆黄,黄色不如前者鲜明,头 重身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 胀,便溏,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或滑缓。
6
(2) 急黄:湿热疫毒,传入营血,内陷心肝。 证候:病热迅猛,黄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黄,黄色如金, 高热烦渴,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或有痉厥。邪 入阴血,则见鼻衄、齿衄、呕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 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3) 阴黄:证候:目肤色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 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5
谢谢!
16
情况及精神神经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并做好病情记录与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③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11
④ 烦躁不安或精神失常者,应加床档,派专人护理,防 止发生意外。
⑤ 注意患者二便情况,观察有无腹水和出血情况,如有 上述病情,应参照有关病证护理法护理。
⑥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不思饮食等症状,补充营养以静 脉输入葡萄为主,可给予随意流质,强迫患者进食,待病情 好转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
4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油腻,寒凉生冷,或饥 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 肤,下注膀胱,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 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 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 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 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 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 阴黄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

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重者可累及心;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久病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其中,湿邪是其病机关键。

黄疸有阳黄、阴黄、急黄之不同,临床上更有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复杂病机的存在,可细分为疫毒发黄的急黄病证,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胆腑郁热等阳黄病证,以及寒湿阻遏、瘀积发黄等阴黄病证。

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原则,结合疫毒、寒热、气血等灵活施治。

2011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题项目组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制定了《黄疸诊疗指南》。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现代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病证分型及选方有了改变,因此有必要在延续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0年11月在北京牵头成立了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参考国内外共识制定方法,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黄疸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古代医家经验、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初稿,然后按照德尔菲法分别于2021年4月、2021年8月、2022年10月进行了3轮专家投票,逐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2023年4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最后审评,通过了本共识。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纳入共识。

1概述1.1 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常伴见腹胀、纳呆、呕恶、乏力等症状。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9 医案分析
张某,女,15岁,以发热伴上腹不适9天,尿黄 3天,于1996年2月27日入院。
入院后体温持续升高,波动在39.1-40.5℃血象 不高,经多联抗生素治疗无效。2周后恶心、呕吐、 纳少,第3周出现腰肾区压痛,腹水,抗HAV IgM两 次阳性,抗-CMV两次阳性,HBV、HCV、HEV均阴性,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入院症见:身目尿黄,黄色深重,晦暗, 脘腹痞满,纳差,乏力,鼻塞,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口干不欲饮,小便量可,大便黄软, 日一次,夜眠欠安。查体:肝掌、蜘蛛痣 (+),腹水征(+),舌质暗紫,苔白腻,舌 下脉络显露,脉弦滑。
9 医案分析
入院查: HBsAg,HBcAb(+),HBV-DNA:
4.65×104copy/ml 抗-HCV(±),抗HEV(+),抗HAV(— ),EB病毒IgM(+),副流感病毒IgM(+),巨细胞病毒 IgG(+)
黄疸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文霞
2.概 念
➢黄疸
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
特征。
2.概 念
目睛黄染为什么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历代医家认识
《黄帝内经》 《伤寒论杂病论》
《诸病源候论》 《卫生宝鉴》
病酒最总将最因疸早结黄早病、提了疸提机女出前分出、劳急人为黄症疸黄的黄疸状 和经疸病等 黑验、名。 疸,谷、等疸、 因“进为阴“疸五黄为提阐脾一阳黄溺;疸。…热出明胃步黄。。…毒阳“有明,赤目所明黄热确湿,黄安加发家,从湿谷者卧,黄 所寒从气曰者故和 得化热郁黄,黄卒太 ,为化蒸疸然阴 从,.”发 湿 发“得将黄开溽之阳,始心暑。黄运满湿”和用气热阴茵喘相黄陈,搏的蒿命,…辨汤在…证、顷民茵 刻论病陈,故治黄五云系瘅苓急统散.”黄化、”。茵。陈四苓散 等方剂治疗。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黄疸型肝炎十五个秘方40.1轻型消黄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

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化浊之功,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较为适宜。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

证见黄疸轻、恶心、厌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

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轻型)。

【加减】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9克;如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解毒药。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40.2重型消黄汤【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陈利肝胆、退黄疸;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湿;杏仁宣肺,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排除湿热。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

本方配伍周密,较前人之退黄剂更胜一筹。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

证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弦滑数。

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减】若高热或兼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冲服。

便秘加酒炒大黄,栝蒌各15克;退黄时茵陈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黄作用。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六、辨证论治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要进行隔离消毒,防止传染。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免损伤正气。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预 防
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节)饮食
《伤寒论杂病论》 《诸病源候论》 《卫生宝鉴》
3.历代医家认识
《 景 岳 全 书 》
提出黄疸的发生和 认识到黄疸可有传 提出了“胆黄”病名 湿痰、热毒、血瘀有 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 密切关系 认为“胆伤则胆气败, 归,提出瘟黄 “治黄必治血,血 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行黄易却;治黄需解 “天行疫疠,以致发 毒,毒解黄易除;治 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 黄者,俗称之瘟黄, 黄要治痰,痰化黄易 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散” 杀人最急”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阳黄
疫毒发黄证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 《千金》犀角散加味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 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 谵语,烦燥抽搐,或见吐血、便血,或 板兰根、生地、玄参、丹皮、 肌肤瘀斑。 茵陈、土茯芩 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 腹胀或大便溏垢。 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 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连翘
7.2 辨证论治—阳黄
胆腑郁热证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 大柴胡汤加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 柴胡、黄芩、半夏、大黄、 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 枳实、郁金、佛手、茵陈、 大便秘, 山栀、白芍、甘草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9 医案分析
张某,女,15岁,以发热伴上腹不适9天,尿黄
3天,于1996年2月27日入院。 入院后体温持续升高,波动在39.1-40.5℃血象 不高,经多联抗生素治疗无效。2周后恶心、呕吐、
纳少,第3周出现腰肾区压痛,腹水,抗HAV IgM两
次阳性,抗-CMV两次阳性,HBV、HCV、HEV均阴性,
病 机
证候特征
预 后
预后良好
病情凶险
病情缠绵
6.3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
其他检查 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肝穿刺活检
7.1 治原则
祛 湿 邪 利 小 便
阳黄 阴黄 急黄 偏治在胃 偏治在脾 清胃利湿 注意保护阴液
黄 疸
健脾温中利湿 注意保护阳气
9 医案分析
表症除后,以健脾和胃,除湿化浊, 利胆退黄,解毒,活瘀,化痰为主。以 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随症加减。并配 以中药赤胆退黄颗粒口服。
病情好转出院,至今健康生活。
谢 谢!
37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均要注意调整肝脾功能,活血化瘀
7.2 辨证论治—阳黄
湿热兼表证
方药 症状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黄疸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 治法: 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麻黄、薄荷、连翘、黄芩、 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 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赤小豆、 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 梓白皮、滑石、木通、杏仁、 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茵陈、生姜、大枣、甘草等
5.病因病机
病 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 位
脾胃肝胆
邪实为主,湿热寒湿多见
病 性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 种,以湿邪为主
病 邪
先由脾胃,而后影响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 溢(入血)而发黄
病 机
5.病因病机
生 理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肝之疏泄 胆汁排泄
病 理
脾胃 运化 失职 脾不升清 肝失疏泄
9 医案分析
治则: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茵陈20g 生大黄9g(后下)黑山栀10g 郁金10g 白茅根20g 赤芍12g 丹皮10g 丹参10g
川石斛15g 鸡骨草15g 垂盆草15g 车前草15g 柴胡6g 炒黄芩10g
9 医案分析
马某,男,38岁,以“间断乏力15年,低 热1月,身目尿黄1周”于2007年12月23日入院 入院症见:身目尿黄,黄色深重,晦暗, 脘腹痞满,纳差,乏力,鼻塞,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口干不欲饮,小便量可,大便黄软, 日一次,夜眠欠安。查体:肝掌、蜘蛛痣 (+),腹水征(+),舌质暗紫,苔白腻,舌 下脉络显露,脉弦滑。
6.1 诊断依据
主 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次 症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病 史 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 或胁痛、癥积病史
6.2 病证鉴别
辨黄疸与萎黄 黄疸 病因 病机
感受时疫毒邪、饮食所伤、 脾胃虚弱、瘀血、砂石阻滞
萎黄 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气血不足,血不华色 身面皮肤萎黄不华, 无目黄 眩晕、气短、心悸
5.病因病机—病后续发
胁痛、癥 积等病
瘀血阻滞 湿热残留 损肝伤脾 湿遏瘀阻 胆汁外溢 黄 疸
《张氏医通· 杂门》:“有瘀血发黄,大 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
5.病因病机—阴阳从化
湿浊阻滞
中阳偏盛
中阳不足
热度内盛 湿蕴化毒 疫毒炽盛
湿从热化 湿热阻滞
阳 黄
湿从寒化 寒湿凝滞
阴 黄
急 黄
7.2 辨证论治—阳黄
热重于湿证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 茵陈蒿汤加减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 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 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 舌苔黄腻,脉弦数 滑石、车前草
7.2 辨证论治—阳黄
湿重于热证
湿浊阻滞,胆液外溢
主症
兼症
目黄、身黄、溲黄
恶心呕吐、腹胀纳呆、 大便不调
6.2 病证鉴别
辨阳黄、阴黄与急黄
阳 黄 病 因
湿热
湿热中阻
鲜明如橘 口干发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 脉弦数
急 黄
热毒
热毒内迫
黄色如金 发病迅速 神昏,谵语 衄血、便血 舌质红绛 苔黄燥
阴 黄
寒湿
寒湿困阻
晦暗如烟熏 脘闷腹胀 畏寒神疲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腻 脉濡缓或沉迟
《沈 氏 尊 生 书》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4.西医相关疾病
溶血性黄疸
与西医 所述黄 疸意义 相同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急、慢性肝炎
肝硬化
胆囊炎等
4.西医相关疾病
溶血性黄疸病因分类
先天性
一、红细胞膜缺陷(膜分子病)
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和棘形细 胞增多症等 二、酶缺陷 红细胞糖酵解通路缺陷、谷胱甘肽 代谢酶缺陷等 三、珠蛋白合成和结构异常 地中海贫血等 四、其他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文霞
2.概 念
黄疸
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
特征。
2.概 念
目睛黄染为什么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历代医家认识
《黄帝内经》
最早提出黄疸病名、 将黄疸分为黄疸、谷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最早提出急黄 疸、酒疸、女劳疸和黑 病因病机、症状等。 疸等五疸。 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 提出阳明发黄和太阴 “溺黄赤,安卧者,黄 为阳黄,湿从寒化为 发黄。 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 疸;……目黄者曰黄疸 .” 阐明“黄家所得,从 阴黄。 湿得之。” 发黄 ,心满气喘,命在 将阳黄和阴黄的辨 开始运用茵陈蒿汤、 “溽暑湿热相搏,……民 顷刻 ,故云急黄”。 茵陈五苓散、茵陈四苓 证论治系统化。 病黄瘅 .” 散等方剂治疗。
湿 热 疫 毒 自 口 而 入
蕴结中焦
脾胃运化 失常
湿热交蒸 于肝胆
肝失疏泄,胆液不寻常道
浸淫肌肤 下注膀胱
目身小便俱黄
黄 疸
5.病因病机—酒食所伤
饥饱失常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嗜酒无度
胆汁外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