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学特点
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 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 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 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 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 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 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 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 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 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 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 也提高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 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 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和弘道的希望完全 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 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 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 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 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谢谢
孔子教育
2016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 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 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 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 本书,名为《论语》,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 材料。
教育的对象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 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 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wenku.baidu.com组成部分。对于“有 教无类”,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 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其本意就是:不分贵贱贫富 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 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 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 、晋、陈、蔡、吴、 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平民, 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 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也有个 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正身
提倡尊师爱生。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并生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 创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他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 实践中,创造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教学地,包括学习要虚心踏 实、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等。
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他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 的奠基者,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以礼为准则,包括 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 进行教材建设。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授科目,以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太经”为教材,为保存和传 播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知识教育。他主张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思并重, 以学为主,虚心求学,奋发不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行 文
孔子教育宗旨 信 忠
文:包括了知识、文章——广义的文章。
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 义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这是后世观念。在春秋战国时 候,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及文学。
教学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一曰:“子以四教:文、行 、 忠、信。” 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三曰:《诗》、《书》、 《礼》、《乐》、《易》、《春秋》 等“六书”
教学内容
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 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 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 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 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四教中的“行”,不是单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 成果。
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法。所谓文人多半无行,就是说, 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满不在乎,便成了 “名士风流大不拘”。还有,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 际的功业。
孔子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 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 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
教育思想
首创私学。践行“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促进文化学术下移。他开办 了规模宏大的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 民,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为新兴地主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主张培养君子。“以政为德”、“学而优则仕”。他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 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影响人们的心灵。他认为 人才必须靠教育来培养,提倡“学而优则仕”,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 养“君子”或“士”,从而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主张以道德教化 为治国原则。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 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 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 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 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 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 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 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信”:就是有信义。这是孔子教育的四个重点 古时候,我们没有明文规定教育的目标,而现在规定了实 施三民主义的教育。但是,我们关起门来检讨,三民主义 的教育,在学校里并不算成功。什么道理,很值得研究。 过去我们虽没有明文规定的教育宗旨,但读书人根本上要 把品德修好,这是公认的目的
现在我们讲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 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现代观念勉强来解释,应 该是他的教育中心。文包括了文学,乃至一切学问的完成。 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忠、信, 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 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 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 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虽门下人品混杂,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 , 这说明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